未 ㄨㄟ ˋ 幾 ㄐㄧ ˇ
2.不多。晉書·卷一○九·慕容皝載記:「忠清簡毅,篤信義烈,如陽士倫者,實亦未幾。」杜甫蜀中詩選
為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遊。
元戎小隊出郊坰,問柳尋花到野亭。 慎勿吞青海,無勞問越裳。
鄰家送魚鱉,問我數能來。
羈遊萬里闊,凶問一年俱。
大官喜(《英華》作知)我來,遣騎問所(一作我)須。
願聞哀痛詔,端拱問瘡痍。
似聞胡騎走,失喜問京華。
東至集壁西梁洋,問誰腰鐮胡與羌。
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
元戎小隊出郊坰,問柳尋花到野亭。
淒涼憐筆勢,浩蕩問詞源。
田父(一作舍)要皆去,鄰家問(一作鬧)鬧不違。
遠慚勾漏令,不得問丹砂。
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問俗九州箴。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虛名但蒙寒暄(一作溫)問,泛愛不救溝壑辱。齒落未是無心人,舌存恥作窮途哭。
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
望帝傳應實,昭王問不迴。
餘力浮於海,端憂問彼蒼。百年從萬事,固國耿難忘。
有客(一作使)歸三峽,相過問兩京。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問其所師(一本此下有答字),曰:「余公孫大娘弟子也。」
前者坐皮因問毛,知子歷險人馬勞。
問法看詩妄(一作忘),觀身向酒慵。
黃落驚山樹,呼兒問朔風。
問俗營寒事,將詩待物華。
無勞問河北,諸將角(樊作擢,一作覺)榮華。
借問頻朝謁,何如穩醉(一作晝)眠。
雕蟲蒙記憶,烹鯉問沉綿。
筋力妻孥問(一作覺),菁華歲月遷。
西江使船至,時復問京華。
意(一作竟)答兒童問, 來經戰伐新(一作塵)。
亂後居難定,春歸客未還。水生魚復浦,雲暖麝香山。 半頂梳頭白,過眉拄杖斑。相看多使者,一一問函關。
問
(1)詢問。如:問事處;不懂就問。《論語‧泰伯》:“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至陰 陵,迷失道,問一田父。”晉陶潛《桃花源詩并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唐韓愈《答劉正夫書》:“有來問者,不敢不以誠答。”宋劉褒 《六州歌頭》:“杯到莫停手,何用問來期。”引申指所問的問題。《莊子‧知北遊》:“無問問之,是問窮也。”唐韓愈《答呂毉山人書》:“後生傳習,雜而不 貫,故設問以觀吾子。”
(2)論難;探討。《易‧乾》:“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孔穎達疏:“問以辯之者,學有未了,更詳問其事,以辯決 於疑也。”《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孔穎達疏:“問,謂論難也。”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吾問養樹得養人術。”清 魏源《默觚上‧學篇二》:“經天緯地之文,由勤學好問之文而入。”陳毅《沁園春‧讀毛主席柳亞子詠雪唱和詞有作》:“政暇論文,文餘問政,妙句拈來著眼高。”
(3)考察;過問。《詩‧小雅‧節南山》:“弗問弗仕,勿罔君子。”鄭玄箋:“不問而察之,則下民末罔其上矣。”《漢 書‧韓延壽傳》:“望之自奏:‘職在總領天下,聞事不敢不問。’”唐韓愈《代張籍與李浙東書》:“李中丞取人,固當問其賢不賢,不當計盲與不不盲也。”宋 程垓《鳳棲梧》:“人愛人嫌都莫問,絮自沾泥,不怕東風緊。”清章學誠《文史通義‧鍼名》:“今不問農蠶,而但以飽煖相矜耀。”又與否定副詞“不”結合組 成“不問”,猶“不管”。《齊民要術‧耕田》:“凡耕,高下田,不問春秋,必須燥濕得所為佳。”唐韓愈《送殷員外序》:“凡四方萬國,不問海內外,無小 大,咸臣順於朝。”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七論文人相輕──兩傷》:“不問青紅皂白,各打屁股五百完事。”
(4)審訊(罪犯)。如:審問;問案。《詩‧魯頌‧泮水》:“淑問如自,在泮獻囚。”鄭玄箋:“善聽獄之吏如自 者。”《漢書‧翟方進傳》:“會丞相宣有事與方進相連,上使五二千石雜問丞相、御史。”顏師古注:“大臣獄重,故以秩二千石五人詰責之。”《金史‧ 世宗紀中》:“詔凡犯罪被問之官,雖遇赦,不得復職。”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你要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推六問。”引申為判決。明沈 德符《萬曆野獲編‧逸囚正法》:“吳中有銀工管方洲者,私用官帑千金,事發問斬。”《紅樓夢》第一百零三回:“後來聽見你兄弟問了死罪,他雖哭了一場,以 後倒擦胭抹粉的起來。”
(5)責問;追究。《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漢曹操《選舉令》:“昔季闡在白馬,有受金取 婢之罪,棄而弗問,後以為濟北相,以其能故。”唐柳宗元《童區寄傳》:“漢官因以為己利,苟得僮,恣所為不問。”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二折:“奉命差他來 問罪。”清洪仁玕《資政新篇》:“(鄉兵)夜於該管之地有失,惟守者是問。”
(6)打聽;尋訪。《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晉陶潛《桃花源詩并記》:“後遂無問 津者。”宋王安石《郊行》:“聊向村家問風俗,如何勤苦尚凶飢。”明金誠《江行》:“十年鹃钫宗跡渾無定,莫更逢人問故鄉。”馬君武《自由》:“西來黃帝 勝蚩尤,莫向森林問自由。”
(7)中醫術語。四診(望、聞、問、切)之一。即詢問病人的自覺症狀及病史等。
(8)周代諸侯國間的一種相互訪問的禮節。《詩‧大雅‧綿》:“肆不殄厥慍,亦不殞厥問。”鄭玄箋:“小聘曰 問。”孔穎達疏:“《王制》注云:‘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彼對文耳,散則聘、問通。”《周禮‧秋官‧大行人》:“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 世相朝也。”鄭玄注:“小聘曰問。”
(9)饋贈。《廣雅‧釋詁三》:“問,遺也。”《詩‧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毛傳: “問,遺也。”《左傳‧僖公十年》:“若重問以召之,臣出晉君,君納重耳,蔑不濟矣。”杜預注:“問,聘問之幣。”《史記‧酷吏列傳》:“(郅)都為人 勇,有氣力,公廉,不發私書,問遺無所受,請寄無所聽。”南朝宋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路阻莫贈問,云何慰離析。”唐王維《京兆尹張公德政碑》: “何以寵之,手書以詔;何以問之,賜衣而朝。”
(10)慰問;探望。如:問安;問好。《周禮‧秋官‧大行人》:“(上公之禮)出入五積,三問三勞。”又“(諸侯之 禮)出入四積,再問再勞……(諸子之禮)出入三積,壹問壹勞。”鄭玄注:“問,問不恙也。”又《秋官‧司儀》:“凡諸公相為賓,主國五積三問。”鄭玄注: “間闊則問。”唐杜甫《北征》:“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資治通鑑‧唐紀‧僖宗廣明元年》:“(黃)巢入城,勞問而已,閶里晏然。”清惠周惕《贈維 揚顧書宣》:“維揚顧子文章雄,渡江問我清溪東。”
(11)舊時訂婚,男方向女方下聘禮。源於古“納采”、“問名”的禮節。《穀梁傳‧莊公二十二年》:“禮有納采,有問 名,有納徵,有告期。”《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九引《河東記》:“頗有過客,以錦為問,某先不忍別,未許。”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又不曾執 羔雁邀媒,獻幣帛問肯。”
(12)通“聞”。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屯部》:“問,栏借為聞。”1.告訴。《戰國策‧齊策三》:“或以問孟嘗 君。”高誘注:“問,告。”《三國志‧魏志‧鍾會傳》:“會兄毓以四年冬薨,會竟未知問。”清嚴復《與梁任公論所譯〈原富〉書》:“幸今以次就緒,四五月 間當以問世。”2.音訊;信息。《左傳‧莊公八年》:“期戍,公問不至。”杜預注:“問,命也。”《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度此家不得外問,謂援可 待,故至於此耳。”《宋書‧謝晦傳》:“(劉)穆之喪問至,高祖哭之甚慟。”《太平廣記》卷九十二引《談賓錄》:“兄戍役於安西,音問隔絕,父母 謂其死矣。”《南疆逸史‧李定國劉文秀列傳》:“未幾而帝崩問至,定國痛哭發喪。”3.名聲。《墨子‧非命下》:“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 者得治,遂得光譽令問於天下。”漢佚名《夏承碑》:“令問不已。”按:《詩‧大雅‧文王》、《詩‧大雅‧江漢》並作“令聞不已”。《隋書‧高祖紀》:“芳 猷茂績,問望彌遠。”清葉燮《原詩》:“及身沒後,聲問即泯。”柳亞子《狼星四首‧為熊味根起義皖中作》:“異軍天上降,義問域中馳。”
(13)介詞。表示方向、對象,相當於“向”。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問,猶向也。”唐杜甫《入宅三首》之 二:“相看多使者,一一問函關。”宋鄭少微《鷓鴣天》:“有花無葉真瀟灑,不問胭脂借淡紅。”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不想使臣毛延壽,問妾身索要金 銀。”《水滸全傳》第六十一回:“(盧俊義)問小二哥討了四根竹竿。”《文明小史》第十二回:“同太太商量,要問他借八隻衣箱,前去質當。”
とい とひ 0 【問(い)】
(1)問うこと。尋ねること。質問。
「―を発する」「客の―に応答する」
(2)問題。設問。
「次の―に答えよ」
(3)「問丸(といまる)」に同じ。
「―を発する」「客の―に応答する」
(2)問題。設問。
「次の―に答えよ」
(3)「問丸(といまる)」に同じ。
問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