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用一個個漢字,描述呱呱落地,父母養育,家庭成員,童年少年到壯年所經歷的各種快樂與痛苦,收穫與磨難,最後以“快樂平庸”詮釋世道滄桑後的人生感悟。
法印抱團 意在遏制中國?
正在訪問印度的法國總統馬克洪表示,法印簽署了重要的安全協議,兩國防務合作達到新高度。外界認為,此舉動旨在應對中國不斷擴大的地區影響力。
可不可以接受學生爆粗?浸大校長錢大康說不能接受,並要兩名學生即時停課;署理特首張建宗說學生要尊重老師,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
社會上稍為想一下的人,都不會如他們那麼肯定。成年人不知爆過多少粗,青少年時代爆粗更多,爆粗太尋常了,張建宗或錢大康年輕時就沒有說過粗口?
是否不尊重老師?有人回憶中大前校長高錕,1993年被北京任命為港事顧問,中大學生強烈反對,在中大慶祝30周年的開放日,高錕在講台上正要講話,學生衝上台,搶校長的「咪」,又拉起抗議橫額,高錕被迫走下講台,有《中大學生報》記者上前採訪,問會否懲罰學生,高錕一臉詫異的說:「懲罰﹖我為甚麼要懲罰學生﹖」2004年中大金耀基校長因「削資殺系」論壇拒接請願信,中大學生在他離場時圍堵坐駕、拍打車門要求他下車,其間粗口不絕。他也泰然處之。
原因很簡單,他們都經歷過學生時代,都知道青年學生關心社會、關心校政是他們自覺精神和追求正義的表現。再說,作為校長和老師,對學生也如同對子女一樣地首先要保護和愛護,即使學生採取對立態度,校長和老師也一定要包容和堅持講道理。中大學生當時雖反對高錕任港事顧問,但並非不尊重他,當年的學生至今還津津樂道高校長的胸懷。
爆粗並非不能接受的更重要原因,是社會上絕對有太多比爆粗可怕的事。一個給500元假乞丐做選舉宣傳的特首,一個自爆小時可以為一毛錢走白粉的財政司司長,再加一個為666萬走法律罅的律政司司長,共呈今日香港的政治醜陋。相對而言,學生爆粗不但不醜陋,而且是對不合理事情報之以「直」的反應。比如這次浸大學生針對校方長期實行的普通話畢業要求,正如浸大文學院副院長羅秉祥所言:「目前不少同學對普通話厭惡……源自他們對中國中央政府的討厭。」香港人本來不厭惡普通話,上世紀中葉粵語歌興起前,香港最流行國語歌,香港人與南來的外省人融合得很好。厭惡普通話,與近年電視上不停出現講普通話的人之嘴臉和語調有關,特別是講話內容絕大部份都在破壞、踐踏香港固有的核心價值。討厭普通話,還因為香港一些官員和建制派,他們用語相當部份已經大陸化。把普通話列為畢業要求,對於反對大陸化的年輕一代,既心懷抗拒也就無法學好。中共港共認為學好普通話對於在大陸發展極有好處,但年輕一代正是要拒絕這種好處。這也是浸大事情發生後,兩位受害同學獲得各大專院校學生會同情與支持的原因。
錢大康強調未經聆訊就急急處罰兩名學生,「與政治無關」,恐怕這是此地無銀之言。香港任何抗拒大陸化的舉動,中共都將之歸類為港獨,浸大校方似乎也戰兢兢地擔心惹上支持港獨之名,故寧可犧牲學生利益、對受死亡威嚇的學生沒有保護之意,都是為了「顧全大陸」。在這種不斷幻造港獨的陰影下,香港豈有寧日?
社會上稍為想一下的人,都不會如他們那麼肯定。成年人不知爆過多少粗,青少年時代爆粗更多,爆粗太尋常了,張建宗或錢大康年輕時就沒有說過粗口?
是否不尊重老師?有人回憶中大前校長高錕,1993年被北京任命為港事顧問,中大學生強烈反對,在中大慶祝30周年的開放日,高錕在講台上正要講話,學生衝上台,搶校長的「咪」,又拉起抗議橫額,高錕被迫走下講台,有《中大學生報》記者上前採訪,問會否懲罰學生,高錕一臉詫異的說:「懲罰﹖我為甚麼要懲罰學生﹖」2004年中大金耀基校長因「削資殺系」論壇拒接請願信,中大學生在他離場時圍堵坐駕、拍打車門要求他下車,其間粗口不絕。他也泰然處之。
原因很簡單,他們都經歷過學生時代,都知道青年學生關心社會、關心校政是他們自覺精神和追求正義的表現。再說,作為校長和老師,對學生也如同對子女一樣地首先要保護和愛護,即使學生採取對立態度,校長和老師也一定要包容和堅持講道理。中大學生當時雖反對高錕任港事顧問,但並非不尊重他,當年的學生至今還津津樂道高校長的胸懷。
爆粗並非不能接受的更重要原因,是社會上絕對有太多比爆粗可怕的事。一個給500元假乞丐做選舉宣傳的特首,一個自爆小時可以為一毛錢走白粉的財政司司長,再加一個為666萬走法律罅的律政司司長,共呈今日香港的政治醜陋。相對而言,學生爆粗不但不醜陋,而且是對不合理事情報之以「直」的反應。比如這次浸大學生針對校方長期實行的普通話畢業要求,正如浸大文學院副院長羅秉祥所言:「目前不少同學對普通話厭惡……源自他們對中國中央政府的討厭。」香港人本來不厭惡普通話,上世紀中葉粵語歌興起前,香港最流行國語歌,香港人與南來的外省人融合得很好。厭惡普通話,與近年電視上不停出現講普通話的人之嘴臉和語調有關,特別是講話內容絕大部份都在破壞、踐踏香港固有的核心價值。討厭普通話,還因為香港一些官員和建制派,他們用語相當部份已經大陸化。把普通話列為畢業要求,對於反對大陸化的年輕一代,既心懷抗拒也就無法學好。中共港共認為學好普通話對於在大陸發展極有好處,但年輕一代正是要拒絕這種好處。這也是浸大事情發生後,兩位受害同學獲得各大專院校學生會同情與支持的原因。
錢大康強調未經聆訊就急急處罰兩名學生,「與政治無關」,恐怕這是此地無銀之言。香港任何抗拒大陸化的舉動,中共都將之歸類為港獨,浸大校方似乎也戰兢兢地擔心惹上支持港獨之名,故寧可犧牲學生利益、對受死亡威嚇的學生沒有保護之意,都是為了「顧全大陸」。在這種不斷幻造港獨的陰影下,香港豈有寧日?
- 人世間的道路。指紛紜萬變的社會狀態。《列子·楊朱》:“方其荒於酒也,不知世道之安危,人理之悔吝。” 唐 元稹 《答胡靈之》詩:“世道難於劍,讒言巧似笙。” 宋 蘇軾 《和李太白》詩:“世道如弈棋,變化不容覆。” 王統照 《號聲·沉船》:“年經的人,你們經過多少世道?真是混得沒有趣味!”
- 世間;社會。南朝 梁 沉約 《七賢論》:“神才高杰,故為世道所莫容。” 唐 皎然 《送柳淡扶侍赴洪州》詩:“少年輕遠涉,世道得無欺。” 杜鵬程 《保衛延安》第二章:“他舍不得咱們共產黨的新世道。要是天遂人愿,他還能活百兒八十歲哩。”
- 社會道德風尚。南朝 梁 沉約 《與何胤勑》:“兼以世道澆暮,爭詐繁起。”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六:“寓言以貽訓誡,若 柳子厚 《三戒》、《鞭賈》之類,頗似以文為戲,然亦不無補於世道。”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封臺》:“評書抵掌而談,別無幇襯,而豪俠亡命,躍躍如生,市兒聽之,適易啟其作亂為非之念。有心世道者,其思有以禁之也!” 老舍 《二馬》第五段五:“ 馬老先生 不明白人家為什么要打他,成天撅著小胡子嘆息世道不良。”
澆暮 读音是jiāo mù,指浮薄衰落的末世。
- 浮薄衰落的末世。南朝 宋 周朗 《上書獻讜言》:“況乃運鐘澆暮,世膺亂餘,重以宮廟遭不更之酷, 江 服被未有之痛,千里連死,萬井共泣。”
- 謂世道浮薄衰暮。《梁書·處士傳·何胤》:“兼以世道澆暮,爭詐繁起,改俗遷風,良有未易。”
爆粗| 香港網絡大典| FANDOM powered by Wikia
evchk.wikia.com/wiki/爆粗
Translate this page
爆粗,意即「講粗話」,為香港俚語,意思為說話的語句中含有粗言穢語,甚至以密集式地把粗話組成一連串說話。用「爆粗」來形容別人說髒話,表示它的本身語氣比「講粗話」重得多,有很憤怒的意味。...Translate this page
將異議份子/人物,翻譯成异端人物.
heresy :異端;邪說:指人領洗後,固執地否認某端天主所啟示和教會所定該信的真理,或固執地懷疑某端當信的道理(法典 751 )。天主教
英漢袖珍辭典
端:(1)直;正。《說文‧立部》:“端,直也。”《廣雅‧釋詁一》:“端,正也。”《禮記‧玉藻》:“端行,頤霤如矢。”鄭玄注:“端,直也。”孔穎達疏:“端行,謂直身而行也。”《荀子‧成相》:“水至平,端不傾。”《史記‧秦始皇本紀》:“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又指人的品行端莊正直。《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趙岐注:“端人,用心不邪辟。”《淮南子‧主術》:“其民樸重端䏁士𣏴几殳心㗱。”高誘注:“端,直也。”
抱团取暖(bào tuán qǔ nuǎn):原意是指在寒冬季节,人们抱在一起,相互取暖。比喻互助协作、积聚力量共度最困难的时期。现企业单位或团队常采用抱团取暖一词表示以互助协作、积聚力量的形式,增加信心,共度最困难的寒冬季节。... dissent
dɪˈsɛnt/
noun
- 1.the holding or expression of opinions at variance with those commonly or officially held.
領頭字
端
解形
《說文》:“端,直也。丛立,耑聲。”
注音
釋義
(一)duan1《廣韻》多官切,平桓端。元部。(1)直;正。《說文‧立部》:“端,直也。”《廣雅‧釋詁一》:“端,正也。”《禮記‧玉藻》:“端行,頤霤如矢。”鄭玄注:“端,直也。”孔穎達疏:“端行,謂直身而行也。”《荀子‧成相》:“水至平,端不傾。”《史記‧秦始皇本紀》:“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又指人的品行端莊正直。《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趙岐注:“端人,用心不邪辟。”《淮南子‧主術》:“其民樸重端䏁士𣏴几殳心㗱。”高誘注:“端,直也。”(2)事物的一頭或一方面。《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明方孝孺《答王秀才書》:“凡文之為用,明道立教,二端而已。”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天下之理無窮,天下之事亦無窮,未可據其所見,執一端論之。”(3)首;頂端;開頭。《集韻‧桓韻》:“端,始也。”《篇海類編‧人事類‧立部》:“端,首也。”《禮記‧禮運》:“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孔穎達疏:“端,猶首也。”《後漢書‧陳寵傳附陳忠》:“臣聞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宋梅堯臣《昭亭別施度支》:“常視松端日,每稽潭上煙。”
(4)徵兆;緣由。《論衡‧超奇》:“陳平割肉,丞相之端見;孫叔敖決期思,令尹之兆著。”晉陸機《君子行》:“福鍾恒有兆,禍集非無端。”《清史稿‧選舉志六》:“以朝覲藉端苛派,姦弊滋生,藩、臬、府佐入覲例悉罷。”
(5)邊際;頭緒。《方言》卷十:“㿹岙璹,緒也。南楚皆曰㿹岙璹,或曰端。”《廣韻‧桓韻》:“端,緒也。”《莊子‧秋水》:“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成玄英疏:“不見水之端涯。”《後漢書‧趙咨傳》:“反素復始,歸於無端。”李賢注:“端,際也。”《三國志‧魏志‧郭嘉傳》:“多端寡要,好謀無決。”
(6)思緒;心緒。《世說新語‧言語》:“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云:‘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南朝宋鮑照《東門行》:“長歌欲自慰,彌起長恨端。”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口岙永懷五百字》:“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7)事。《廣雅‧釋詁四》:“端,業也。”《禮記‧曲禮上》:“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孔穎達疏:“更端,別事也。謂嚮語已畢,更問他事。”《說岳全傳》第十三回:“倘那奸賊又生別端來,再有意外之虞,豈不悔之晚矣﹖”清譚嗣同《仁學》:“且夫弭將廢之兵端,保五洲之太平,仁政也。”
(8)等差。《廣韻‧桓韻》:“端,等也。”《漢書‧食貨志下》:“吏道雜而多端,則官職秏廢。”
(9)項目;種類。《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二:“如白樂天《甲乙判》則讀之愈多,使人不厭。聊載數端於此。”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四‧彰德府》:“峰巒泉石,奇勝萬端。”
(10)詳審。如:仔細端詳。《古今韻會舉要‧寒韻》引《增韻》:“端,審也。”《戰國策‧趙策一》:“�岙𠵾疵對智伯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唐司空圖《障車文》:“兒郎偉且子細思量,內外端相。”宋毛滂《蝶戀花‧聽周生鼓琵琶》:“細意端相都總好,春愁春媚生顰笑。”
(11)手平舉拿物。如:端茶;端碗。《西遊記》第十六回:“你看那眾和尚,搬箱𡄽岙臺籠,搶桌端鍋,滿院裏叫苦連天。”《紅樓夢》第五十五回:“豐兒便將平兒的四樣份例菜端至桌上。”
(12)應當;必須。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四:“端,猶應也,須也。”宋陸游《小雨泛鏡湖》:“端辦一船多貯酒,敢辭送老向南湖。”
(13)宮殿或都城的南面正門。《文選‧左思〈魏都賦〉》:“巖巖北闕,南端逌遵。”李善注:“凡南方正門,皆謂之端。”
(14)六朝時對幕僚之職的尊稱。《正字通‧立部》:“端,六朝稱府幕曰府端,州幕曰州端,節度幕曰節端,憲司幕曰憲端。”《宋書‧陸徽傳》:“九綜州綱,三端府職。”唐李隆基《授盧象先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制》:“故端僚載舉,重臣攸屬。”
(15)周代禮服。《周禮‧春官‧司服》:“其齊服,有玄端素端。”鄭玄注:“鄭司農云:‘衣有襦裳者為端。’玄謂:端者,取其正也。”賈公彥疏:“此端據正幅不據襦裳,故後鄭不從也……端,正也,故以正幅解之也。”《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何晏注:“端,玄端也。衣玄端,冠章甫,諸侯日視朝之服。”邢昺疏:“其衣正幅,染之玄色,故曰玄端。”
(16)墨家指幾何學上的點。《墨子‧經上》:“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孫詒讓閒詁:“端,即西法所謂點也;體之無序,即西法所謂線也。”
(17)玄參的別名。《中藥大辭典》:“玄參,異名:重臺(《本經》)、鬼藏、正馬、鹿腸、端、玄臺(《吳普本草》)。”
(18)副詞。1.正好。《漢書‧外戚傳上‧孝成許皇后》:“妾薄命,端遇竟寧前。”顏師古注:“端,正也。”嚴復《救亡決論》:“肉食者鄙,端推此輩。”2.特地。《呂氏春秋‧疑似》:“明日端復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許維遹集釋:“端,專故也。”宋蘇軾《答陸道士書》:“足下端為此酒一來,有何不可﹖”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七:“山谷嘗言,天下清景,初不擇貴賤賢愚而與之,然吾特疑端為我輩設。”3.真正;一定。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四:“端,猶準也;真也。”宋葛勝仲《臨江仙‧尉姜補之託疾臥家作》:“郊外黃垓端可厭,歸來移病香閨。”宋蔡伸《滿庭芳》:“佳期在,䏁𠵈王洆小貝㗱釵鸞鏡,端不負平生。”《西遊記》第七回:“因在凡間嫌地窄,立心端要往瑤天。”4.究竟。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四:“端,究也。”南朝宋鮑照《行藥至城東橋》:“容華坐銷歇,端為誰苦辛﹖”宋王安石《龍泉寺石井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臥龍無﹖”宋陸游《幽事》:“餘年端有幾﹖風月且婆娑。”
(19)量詞。古代布帛長度單位。其制不一。1.二丈。《小爾雅‧度》:“倍丈謂之端。”《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晉杜預注:“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所謂疋也。”2.一丈六尺。《六書故‧人二》:“布帛一丈六尺曰端,二端為匹。”3.五丈。《孫子算經》卷上:“五十尺為一端。”《新唐書‧百官志三》:“布五丈為端。”4.六丈。《集韻‧桓韻》:“端,布帛六丈曰端。”《通志‧食貨略一》:“舊制:民間所織絹布皆幅廣二尺二寸。長四十尺為一疋,六十尺為一端。”5.八丈。《資治通鑑‧漢獻帝初平二年》:“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胡三省注:“布帛六丈曰端。一曰八丈曰端。按:古以二丈為端。”
(20)用同“鍛”。宋岳珂《愧郯錄》卷十三:“楊太監簡在戎監,嘗得諸李尉府顯忠之族子,謂甲不經火,冷砧則勁可御矢,謂之冷端。”
(21)通“喘(<現代音>chuan3<\/現代音>)”。輕聲說話。《荀子‧勸學》:“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楊倞注:“端,讀作喘。喘,微言也。”
(22)通“專(<現代音>zhuan1<\/現代音>)”。笏;手版。《管子‧宙合》:“故退身不舍端,修業不息版。”戴望校正:“端,當讀為專,墒借字也。《說文》曰:‘專,六寸簿也。’段氏注云:‘六寸簿,蓋笏也。’”
(23)姓。《姓觿‧寒韻》:“端,古端氏國,滅于晉,晉大夫食采于端,因氏。《千家姓》云,出端木賜之後。從省文為端氏。《史記》秦有端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