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末,窮途末路。

  見“窮途”。 分詞解釋: 窮途: 路的盡頭;沒有路了。比喻處于困窘的境地:窮途末路。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末,木上曰末。人岙人木,一在其上。”徐灝注箋:“木杪曰末。故於木上作畫,指事。”

注音

釋義

(一)mo4《廣韻》莫撥切,入末明。月部。(1)樹梢。《說文‧木部》:“末,木上曰末。”《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唐牛嶠《楊柳枝五首》之一:“解凍風來末上青,解垂羅袖拜卿卿。”清鄭珍《江邊老叟》:“老夫無船上木末,稚子衰妻復何有﹖”

(2)泛指物的端、梢。《玉篇‧木部》:“末,端也。”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木部》:“末,引申為凡顛之偁。”《周禮‧考工記‧弓人》:“下柎之弓,末應將興。”鄭玄注:“末,猶簫也。”孫詒讓正義:“簫,弓末也。《釋名》:‘弓其末曰簫。’言簫,梢也。”《漢書‧五行志下》:“文帝後七年九月,有星孛於西方,其本直尾、箕,末指虛、危,長丈餘。”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引閻爾梅《棧道詩》:“山熷夆末有山熷夆青漢插,地根無地黑江流。”

(3)頭。《逸周書‧武順》:“左右手各握五,左右足各履五,曰四枝,元首曰末。”孔晁注:“元首,頭也。”

(4)肢體;四肢。《左傳‧昭公元年》:“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杜預注:“末,四支也。”《管子‧內業》:“飢則廣思,老則長慮,飽不疾動,氣不通於四末。”尹知章注:“四末,四肢。”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來風)亭成,(梁)子輔日枕簟其上,得末疾,歸雙流,蜀人謂亭名有徵云。”

(5)背脊。《莊子‧外物》:“老萊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於彼,脩上而趨下,末僂而後耳。’”陸德明釋文:“末僂,李云,末上,謂頭前也,又謂背膂也。”《淮南子‧墬形》:“其人面未僂,脩頸卬行。”高誘注:“末,猶脊也。”

(6)偏遠。《廣韻‧末韻》:“末,遠也。”《楚辭‧劉向〈九歎‧怨思〉》:“恐登階之逢殆兮,故退伏於末庭。”王逸注:“末,遠也。”三國魏曹植《九愁賦》:“踐南畿之末境,越引領之徘徊。”唐杜甫《贈李十五丈別》:“孤陋忝末親,等級敢比肩。”

(7)終了;末尾;最後。如:秋末;二十世紀末。《小爾雅‧廣言》:“末,終也。”《玉篇‧木部》:“末,盡也。”《書‧立政》:“自一話一言,我則末惟成德之彥,以𡃇我受民。”孔穎達疏:“末訓為終。”《史記‧韓長孺列傳》:“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四》:“洞在南山上,重門北向,高綴萬仞壁。自堡中仰之,即在目目岙此末,無從圽㶊目足。”魯迅《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去岙煀的記念》:“但末二句,後來不確了,我終於將這寫給了一個日本的歌人。”

(8)衰,衰敗。《廣雅‧釋言》:“末,衰也。”王念孫疏證:“《繫辭》傳云:‘殷之末世’。”《儀禮‧士冠禮》:“公侯之有冠禮也,夏之末造也。”《後漢書‧黨錮傳序》:“叔末澆訛,王道陵缺,而猶假仁以效己,憑義以濟功。”

(9)老;晚年。《禮記‧中庸》:“武王末受命。”鄭玄注:“末,猶老也。”《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雖念末有皇子,萬歲之後未能持國……恐危社稷,傾亂天下。”顏師古注:“末,晚暮也。”南朝宋顏延之《拜陵廟作詩》:“幼壯困孤介,末暮謝幽貞。”

(10)事物次要的、非根本的一面。如:捨本逐末。《論語‧子張》:“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清王夫之《讀通鑑論‧漢桓帝》:“言治者不反諸本而治其末,言出而害氣中於百年。”

(11)古指工商業,與農業相對。《商君書‧靳令》:“物多末眾,農弛姦勝,則國必削。”宋蘇軾《乞免五穀力勝稅錢劄子》:“而近歲法令,始有五穀力勝稅錢,使商賈不行,農末皆病。”

(12)卑微;淺薄。《廣韻‧末韻》:“末,弱也。”《易‧咸》:“咸其脢,志末也。”孔穎達疏:“末,猶淺也。”《呂氏春秋‧精諭》:“淺智者之所爭則末矣。”高誘注:“末,小也。”清張泰來《江西詩社宗派圖錄‧呂本中》:“以是知詩有活法,不知研求,徒講究奪胎換骨者,末矣。”舊時常作自謙之詞。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嚮者,僕常厂㶊則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南朝梁江淹《從建平王遊紀南城》:“恭承此嘉惠,末官至南荊。”《陳書‧儒林傳‧沈不害》:“臣末學小生,詞無足筭。”

(13)細粉;碎屑。如:粉末;藥末。《世說新語‧汰侈》:“豆至難煮,唯豫作熟末,客至,作白粥以投之。”唐李白《酬張司馬贈墨》:“上黨碧松烟,夷陵丹砂末。”曹禺《雷雨》第三幕:“魯四鳳:‘龍井!家裏連茶葉末也沒有。’”

(14)遺餘;留傳。《廣雅‧釋言》:“末,垂也。”《後漢書‧崔駰傳》:“庶明哲之末風兮,懼《大雅》之所譏。”晉陸機《吊魏武帝文》:“接漢皇之末緒,值王塗之多違。”唐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十:“去岙煀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

(15)減輕;抹滅。《篇海類編‧花木類‧木部》:“末,減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木部》:“《六書故》:‘末,木之窮也。’因之為末殺。”《左傳‧昭公十四年》:“三數叔魚之惡,不為末減。”杜預注:“末,薄也;減,輕也。”《漢書‧谷永傳》:“欲末殺災異,滿讕誣天。”顏師古注:“末殺,掃滅也。”

(16)塗;抹。《唐書‧儀衛志上》:“又二人持矛岙暴矛岙肖,皆佩橫刀,矛岙暴矛岙肖以黃金塗末。”

(17)追逐。《方言》卷十二:“末,隨也。”《廣雅‧釋詁三》:“末,逐也。”《商君書‧農戰》:“下賣權,非忠臣也,而為之者,以末貨也。”朱師轍解詁:“謂爭逐貨利。”

(18)傳統戲曲角色名。主要扮演中年男子。宋雜劇有末泥,副末;元雜劇末泥也稱正末,是同正旦並重的兩個角色,另有小末、韦岙中末等。明、清戲曲末的表演基本上與生、外相同。現代京劇歸入老生一類。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十一:“(宋世雜劇名號)有戲頭、有引戲、有次淨、有副末……所謂戲頭即生也,引戲即末也,副末即外也。”又“元雜劇中,末即今戲文中生也……凡傳奇以戲文為稱也,亡往而非戲也,故其事欲謬悠而亡根也,其名欲顛倒而亡實也,反是而求其當焉,非戲也。故曲欲熟而命以生也,婦宜夜而命以旦也,開場始事而命以末也,塗污不潔而命以淨也,凡此咸以顛倒其名也。”

(19)副詞。表示否定。1.相當於“無”、“沒有”。《小爾雅‧廣詁》:“末,無也。”《論語‧子罕》:“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邢昺疏:“末,無也……雖欲從之,無由得及言已。”《漢書‧外戚傳序》:“人能弘道,末如命何﹖”顏師古注:“末,無也。”《紅樓夢》第一百零三回:“自念風塵俗吏,末由再睹仙顏,今何幸于此處相遇。”2.相當於“不”、“不要”。《墨子‧公孟》:“葬而責酒於其四弟,四弟曰:‘吾末予子酒矣。’”《禮記‧文王世子》:“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鄭玄注:“末,猶勿也;原,再也。勿有所再進,為其失飪,臭味惡也。”

(20)語氣詞。1.用於句首。《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2.用於句中,表示停頓。《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回:“我末,辛辛苦苦的東去求人,西去求人……好容易替他弄了這個缺來。”3.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麼”。元關漢卿《拜月亭》第四折:“休休,教他不要則休,喒沒是則管央及他則末﹖”明佚名《黃花峪》:“兀那賣酒的,有酒末﹖”4.詞的後綴。如:那末,這末。殷夫《最後的夢》:“你試看它的血波多末激蕩。”

(21)車軾上的覆蓋物。《荀子‧禮論》:“絲末彌龍所以養威也。”楊倞注:“末,與幦同。”

(22)姓。《廣韻‧末韻》:“末,姓。”《萬姓統譜‧曷韻》:“末,本姓秣,今秣陵是也。因避難改為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