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全集[新校本]:素書樓余沈,語言:簡體中文,ISBN:9787510809965,頁數:567,出版社:九州出版社,作者:錢穆,出版日期:2011
素書樓餘瀋 - 豆瓣读书
https://book.douban.com › subject
《素書樓餘瀋(新校本)》为錢宾四先生全集正文之最后一册,主要以不易归类之零篇或前此成书失收及新得之短文,汇编而成。全书分序跋、杂文、书札、诗联辑存、晚学拾零五 ...
徐鍾珮《餘音》
《酌泉惠 山》一首:「惠麓煙中見,名泉拄杖尋。蔽虧多翠木,宛轉向雲林。世有煎茶法,人無飲水心。清風激修竹,山古得餘音。」
41. 賈寶玉品茶櫳翠庵 劉姥姥醉臥怡紅院 42. 蘅蕪君蘭言解疑癖 瀟湘子雅謔補餘音
----
作者:陶淵明
原文: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羣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人足所履,不過數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顛蹶於崖岸,拱把之梁,每沈溺於川谷者,何哉?為其旁無餘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誠之言,人未能信,至潔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聲名,無餘地也。吾每為人所毀,常以此自責。
節自《顏氏家訓‧名實篇》
據中證報,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編制工作會議表示,編制綱要草案要堅持實事求是,遵循規律。要科學確定「十四五」發展目標,既鼓舞人心,又留有餘地,形成全社會共識。中國經濟基數已相當大,未來五年以合理速度平穩成長,累積下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提出促進產業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實施民生工程等任務和舉措,都要突出重點,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不盲目鋪攤子,確保提出的都能做到。
五洲園元祖黃海岱 國立藝術學院–末興節目斬貂片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nA0_sGc6A&feature=share&fbclid=IwAR2ozqU8iQGwY99VqG95SU6-znSrO5kZpwzN02qsFi_lRHOa4jt_B7GTPY4
宋史:「蘇軾不悅於頤;頤門人賈易、朱光庭不能平,合攻軾.」
關於蘇軾與程頤的種種記載,見於下列書文:
一、《程子微言》:溫公薨,朝廷命伊川先生主其喪事。是日也,祀明堂禮成,而二蘇往哭溫公,道遇朱公掞,問之,公掞曰:「往哭溫公,而程先生以為慶吊不同日。」二蘇悵然而反,曰:「鏖糟陂里叔孫通也。」言其山野。自是時時謔伊川。他日國忌,禱於相國寺,伊川令供素饌,子瞻詰之曰:「正叔不好佛,胡為食素?」正叔曰:「禮,居喪不飲酒食肉,忌日,喪之餘也。」子瞻令具肉食,曰:「為劉氏者左袒。」於是范淳夫輩食素,秦(秦觀)、黃(黃庭堅)輩食肉。呂申公為相,凡事有疑,必質於伊川,進退人才,二蘇疑伊川有力,故極口詆之云。
二、《皇宋治跡統類》:明堂降赦,臣僚稱賀訖,兩省官欲往奠司馬光。程頤言:「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豈可賀赦才了,即往吊喪?」坐客有難之曰:「孔子言哭則不歌,即不言歌則不哭。」蘇軾遂戲程曰:「此乃枉死市叔孫通所制禮也。」眾皆大笑。結怨之端,蓋自此始。(《孫公談圃》、《欒城遺言》、《河南邵氏聞見後錄》)
三、《貴耳集》:元祐初,司馬公薨,東坡欲主喪,為伊川所先,東坡不滿意。伊川以古禮斂,用錦囊裹其尸。東坡見而指之曰:「欠一件物事,當寫作信物一角送上閻羅大王。」由是與伊川失歡。
他日國忌,禱於相國寺,伊川令供素饌,子瞻詰之曰:「正叔不好佛,胡為食素?」正叔曰:「禮,居喪不飲酒食肉,忌日,喪之餘也。」
よぎない【余儀ない】
|
|
領頭字 | |
---|---|
餘 | |
解形 | |
《說文》:“餘,饒也。人岙人食,余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yu2《廣韻》以諸切,平魚以。魚部。 | (1)豐足;䏁𠵈医見𧘹㗱裕。《說文‧食部》:“餘,饒也。”《莊子‧養生主》:“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戰國策‧秦策五》:“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餘食。”高誘注:“餘,饒。”《淮南子‧精神》:“食足以接氣,衣足以蓋形,適情不求餘。”高誘注:“餘,饒也。” (2)剩,多出來。如:餘糧。《廣雅‧釋詁四》:“餘,盈也。”《廣韻‧魚韻》:“餘,賸也。”《詩‧秦風‧權輿》:“今也每食無餘。”唐韓愈《答孟郊》:“人皆餘酒肉,子獨不得飽。”清施閨章《祀蠶娘》:“餘作郎衣及揻襖,家貧租重還有無。” (3)殘剩;零散。如:殘渣餘孽。《玉篇‧食部》:“餘,殘也。”《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史記‧田儋列傳》:“儋弟田榮收儋餘兵東走東阿。”宋蘇軾《漁家傲‧七夕》:“鳥散餘花紛似雨。”又遺留。《詩‧大雅‧雲漢》:“周餘黎民,靡有孑遺。”朱熹注:“言大亂之後,周之餘民,無復有半身之遺者。”《史記‧樂毅列傳》:“及至棄群臣之日,餘教未衰。”唐李白《秋日與張少府》:“日下空亭暮;城荒古跡餘。” (4)末。《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漢書‧楚元王(劉交)傳》:“欲以杜塞餘道,絕滅微學。”漢何休《春秋公羊注疏序》:“此世之餘事。”徐彥疏:“餘,末也。” (5)其他的,以外的。《廣雅‧釋詁三》:“餘,皆也。”王念孫疏證:“《逸周書‧糴匡解》:‘餘子務藝。’孔晁注云:‘餘,眾也。’《論語‧雍也篇》云:‘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是‘餘’為皆、共之詞也。”《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元史‧食貨志》:“貧窮小戶,餘無生理,衣食所資,全籍工本。”《說岳全傳》第十九回:“我此來只拚一死,餘外非所知也。”又以後。《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唐劉禹錫《寄楊八壽州》:“桂嶺雨餘多鶴迹,茗園晴望似龍鱗。” (6)長久。《廣雅‧釋詁三》:“餘,久也。”王念孫疏證:“長、餘,皆久也。”《老子》第五十四章:“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餘鄉,其德乃長。” (7)整數後餘計的零數。《字彙‧食部》:“餘,畸也。”《孟子‧公孫丑下》:“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史記‧曆書》:“而閏餘乖次,孟陬殄滅。”《後漢書‧孝和帝紀》:“開倉賑见熷示三十餘郡。” (8)鹽。《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地傳》:“越人謂鹽曰餘。” (9)代詞。表示第一人稱。也作“余”。《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定心廣志,餘何畏懼兮﹖”司馬貞索隱:“《楚詞》‘餘’并作‘余。’” (10)姓。《元和姓纂》卷二:“晉有餘頠。” |
(二)ye2 | 《集韻》余遮切,平麻以。〔緒餘〕殘餘。《集韻‧麻韻》:“緒餘,殘也,徐邈說。”《莊子‧讓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 |
領頭字 | |
---|---|
儀 | |
解形 | |
《說文》:“儀,度也。人岙人人,義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yi2《廣韻》魚羈切,平支疑。歌部。 | (1)法度;準則。《說文‧人部》:“儀,度也。”段玉裁注:“度,法制也。”徐鍇繫傳:“度,法度也。”《墨子‧天志》:“置此以為法,立此以為儀,將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與不仁,譬之猶分黑白也。”《國語‧周語下》:“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軌儀也。”韋昭注:“儀,法也。”《史記‧秦始皇本紀》:“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 (2)典範;表率。《楚辭‧九章‧抽思》:“望三五以為像兮,指彭咸以為儀。”王逸注:“三五,五伯,可修法也。”《荀子‧正論》:“上者,下之儀也。”董必武《紀念向秀麗同志》:“重傷百藥都無效,忘我儀型永世重。” (3)向往。《漢書‧外戚傳‧孝宣許皇后》:“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顏師古注:“晉灼曰:‘儀,向也。’晉說是也,謂附向之。” (4)效法。《正字通‧人部》:“儀,效法。”《詩‧大雅‧文王》:“儀刑文王,萬邦作孚。”《文選‧張衡〈東京賦〉》:“儀姬伯之渭陽,失熊羆而獲人。”李善注:“儀,則也。” (5)禮節;儀式。《周禮‧地官‧保氏》:“乃教之六儀。”《荀子‧正論》:“諸夏之國,同服同儀。”《晉書‧謝安傳》:“詔府中備凶儀。”宋王安石《次韻王禹平戎慶捷》:“稱觴別殿傳新曲,銜璧名王按舊儀。” (6)禮物。如:謝儀。《古今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且出此間,備些祭儀。”《儒林外史》第三回:“謹具賀儀五十兩,世先生權且收著。著”《紅樓夢》第二十二回:“(湘雲)又一面遣人回去,將自己舊日作的兩件針活計取來,為寶釵生辰之儀。” (7)容貌;風度。如:儀表堂堂。《集韻‧支韻》:“儀,容也。”《詩‧大雅‧烝民》:“令儀令色,小心翼翼。”《人物志‧九徵》:“心質平理,其儀安閒。”《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赶五戒》:“瑞卿生得面方耳大,豐儀出眾。” (8)匹配;配偶。《爾雅‧釋詁上》:“儀,匹也。”《詩‧鄘風‧柏舟》:“髧彼兩髦,實維我儀。”鄭玄注:“儀,匹也。”宋玉《高唐賦》:“殊無物類之可儀也。” (9)忖度;考慮。《正字通‧人部》:“儀,又擬度。”《詩‧大雅‧烝民》:“我儀圖之。”朱熹注:“儀,度。圖,謀也。” (10)適宜;合適。《釋名‧釋典藝》:“儀,宜也,得事宜也。”《管子‧宙合》:“此各事之儀。”《文選‧束晢〈補亡詩〉》:“萬物之生,各得其儀也。”李善注:“毛萇《詩傳》曰:儀,宜也。” (11)望;看見。《廣雅‧釋詁三》:“儀,見也。”《呂氏春秋‧處方》:“今夫射者儀豪而失牆,畫者儀髮而易貌。”高誘注:“儀,望也。”《淮南子‧說林》:“射者儀小而遺大。”高誘注:“儀望小處而射之。” (12)引來;招來。《方言》卷二:“儀,來也。陳潁之間曰儀。”戴震疏證:“《國語》‘丹朱馮身以儀之’,儀即來歸之義。”《廣雅‧釋詁三》:“儀,招來也。”宋王安石《禮樂論》:“聖人儲精九重而儀鳳凰。” (13)善。《爾雅‧釋詁上》:“儀,善也。”《詩‧小雅‧斯干》:“無非無儀。”朱熹注:“儀,善也。”《國語‧魯語上》:“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韋昭注:“儀,善也。” (14)正。《字彙‧人部》:“儀,正也。”《太玄‧玄圖》:“儀用二九。”范望注:“儀,正也。” (15)築墻木。《爾雅‧釋詁下》:“儀,榦也。”郝懿行義疏:“《說文》云:榦,築牆木也。”一說為立木。清王引之《經義述聞‧爾雅上》:“楨、翰、儀、榦,皆謂立木也。《說文》:‘檥,榦也。’經傳通作儀。” (16)儀器。如:示波儀;半圓儀。《墨子‧備高臨》:“(連弩之車)有儀。”孫詒讓閒詁:“《管子‧禁藏篇》尹注云:‘儀猶表也。謂以表發弩。’”《荀子‧君道》:“儀正而景正。”《後漢書‧張衡傳》:“作渾天儀……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 (17)我。《詩‧小雅‧角弓》“如食宜饇”陸德明釋文:“宜,本作儀。《韓詩》云:儀,我也。” (18)通“義(<現代音>yi4<\/現代音>)”。道義;義理。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隨部》:“儀,墒借為義。”《詩‧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儀一兮。”鄭玄箋:“淑,善;儀,義也。善人君子其執義當如一也。”《管子‧弟子職》:“相切相磋,各長其儀。”郭沫若等集校:“儀當為義。各長其義者,謂各發揮其義理也。” (19)通“獻(<現代音>xian4<\/現代音>)”。賢。《廣雅‧釋言》:“儀,賢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隨部》:“儀,墒借為獻。”《尚書大傳》卷四:“民儀有十夫。”按:《書‧大誥》作“民獻有十夫,予翼。”孔傳:“賢者有十夫來翼佐我周。”《漢書‧翟義傳》:“民獻儀九萬夫。” (20)通“俄(<現代音>e2<\/現代音>)”。偏斜。《荀子‧成相》:“君法儀,禁不為。”俞樾平議:“義、儀,古通用。義可為俄,故儀亦可為俄……君法傾斜,則當禁之使不為也。” (21)古州名。治所在今山西省左權縣。《廣韻‧支韻》:“儀,亦州名。本漢䏁𠺫臼工㗱縣地,秦為上黨郡,武德為遼州,又為箕州,今為儀州。” (22)姓。《廣韻‧支韻》:“儀,姓。”《潛夫論‧志氏姓》:“陳袁氏、咸氏、舀氏、慶氏、夏氏、宗氏、來氏、儀氏、司徒氏、司城氏,皆媯姓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