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頭字 | |
---|---|
策 | |
解形 | |
《說文》:“策,馬箠也。從竹,朿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ce4《廣韻》楚革切,入麥初。錫部。 | (1)馬鞭。《說文‧竹部》:“策,馬箠也。”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七:“策,馬撾也,所以捶馬驅馳也。”《周禮‧考工記‧輈人》:“(輈)軓前十尺而策半之。”鄭玄注:“策,御者之策也。”《戰國策‧趙策三》:“齊閔王將之魯,夷維子執策而從。”漢賈誼《過秦論上》:“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新五代史‧梁臣傳‧牛存節》:“(存節)舉策而先,士卒隨之。” (2)鞭打。《論語‧雍也》:“(孟之反)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宋王安石《材論》:“不屢策,不煩御,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仇西華《吊韓夢屏同志》:“揮戈策馬驅前敵,壯志凌雲死亦生。” (3)駕馭;驅使。《楚辭‧宋玉〈九辯〉》:“郤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北周庾信《哀江南賦》:“乘白馬而不前,策青騾而轉礙。”明孫承宗《擬緩舉三殿及朝門工程疏》:“久張之弓易頓,方駭之馬難策也。” (4)督促;勉勵。晉王獻之《辭尚書令與州將書》:“若民有纖芥少裨聖化,亦當求自策效,而能臨殊寵,必欲免耶﹖”南朝齊蕭子良《與孔中丞稚珪書》:“孜孜策勵,良在於斯。”《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一》:“當時止宜責其遲留,策其後效。”梁啟超《答某報第四號對於〈新民叢報〉之駁論》:“蓋凡改革之際,當一面策進國民之能力,一面策進政府之能力。” (5)古時用於計算的小籌。用以揲卦時,與著作用同。《廣韻‧麥韻》:“策,籌也。”《集韻‧麥韻》:“策,蓍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竹部》:“策猶籌,籌猶筭。”《老子》第二十七章:“善數不用籌策。”王弼注:“因物之數,不假形也。”《戰國策‧秦策一》:“(趙)襄主錯龜,數策占兆。”高誘注:“策,蓍也。”《史記‧龜策列傳》:“夫摓策定數,灼龜觀兆,變化無窮。”司馬貞索隱:“摓,謂兩手執蓍分而扐之,故云摓策。”《世說新語‧言語》:“晉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數,繫此多少。帝既不說,君熷羊臣失色,莫能有言者。”宋王安石《禮樂論》:“天至高也,日月星辰陰陽之氣,可端策而數也。” (6)數額;數值。《易‧繫辭上》:“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韓康伯注:“陽爻六,一爻三十六策,六爻,二百一十六策。陰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百四十四策。二篇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合萬一千五百二十策。”《漢書‧律曆志上》:“參三統兩,四時相乘之數也。參之則得《乾》之策,兩之則得《坤》之策。以陽九九之,為六百四十八,以陰六六之,為四百三十二,凡一千八十,陰陽各一卦之微算策也。”顏師古注引蘇林曰:“策,數也。” (7)計謀;謀略。《廣韻‧麥韻》:“策,謀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竹部》:“策,猶籌,籌猶筭。筭所以計曆數。謀而得之,猶用筭而得之也,故曰筭、曰籌、曰策,一也。”《戰國策‧秦策一》:“(陳)軫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順王與(張)儀之策,而明臣之楚與不也。”高誘注:“策,謀。”唐杜甫《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之五:“欲陳濟世策,已老尚書郎。”《宋史‧劉錡傳》:“錡聞兀朮至,會諸將於城上問策。”董必武《慰問海南島國防將士》:“善鄰雖有策,殘敵尚操戈。”引申為方法;辦法。宋陸游《暮秋》:“萬里歸無策,八年淹此留。” (8)謀劃,籌劃。如:策反;策應。《漢書‧陳湯傳》:“小臣罷癃,不足以策大事。”宋辛棄疾《美芹十論》:“以臣策之,不若聚兵為屯,以守為戰。”清譚嗣同《詠史七篇》之一:“哌岙亢慨策治平,試之無一補。” (9)探測;預計。《孫子‧虛實》:“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孟氏注:“策度敵情,觀其施為,則計數可知。”《新唐書‧李光進傳附李光顏》:“光顏策賊必至,密遣田布伏精騎溝下,扼其歸。”宋蘇軾《九日湖上尋周李二君不見君亦見尋於湖上以詩見寄明日乃次其韻》:“君行逐鷗鷺,出處浩莫策。” (10)小;也指樹木的細枝。《方言》卷二:“策,小也。”“木細枝謂之杪……燕之北鄙、朝鮮、洌水之間謂之策。” (11)拐杖。《莊子‧齊物論》:“師曠之枝策也。”陸德明釋文引司馬云:“枝,拄也;策,杖也。”晉左思《招隱詩二首》之一:“杖策招隱士,荒塗橫古今。”《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李善注:“金策,錫杖也。”唐杜甫《法鏡寺》:“拄策忘前期,出蘿已亭午。”明皇甫沖《於巖石上眺東西兩湖》:“倚策眺兩湖,波光渙相襲。” (12)拄。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宋盧祖皋《浣溪沙》:“午睡醒來策瘦筇,幾痕茸綠徑苔封。”元張可久《㶑口熷馬玉郎過感皇恩採茶歌‧楊駒兒墓園》:“策短藤,乘暮景,放吟情。” (13)漢字書法“挑”的古稱。漢崔子玉(瑗)《八法陰陽遲速論》:“策筆者,搶鋒向上為遲澀,迴鋒仰策是峻疾。”明張紳《法書通釋‧八法》:“策亦畫也。不言畫者,其法仰筆走㶊歷鋒輕𡄽岙臺而進,有鞭策之勢,故言策不言畫。” (14)星名。1.天策星。即天蝎星座之G星,在尾星之末。傳說殷高宗賢相傅說死後托神於此星,故又名傅說星。《左傳‧僖公五年》:“童謠云:‘丙之晨,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軍,虢公其奔。’”杜預注:“天策,傅說星。”孔穎達疏:“傅說之星,在尾之末。”2.策星,即仙后星座之γ星,在王良星旁。《史記‧天官書》:“漢中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馬,車騎滿野。”張守節正義:“策一星,在王良前,主天子僕也。”《晉書‧天文志上》:“(王良)前一星曰策星,王良之御策也。主天子之僕,在王良旁。” (15)古代帝王對臣下使用的一種文書。《釋名‧釋書契》:“策,書教令於上,所以驅策諸下也。漢制約敕封侯曰冊。”畢沅疏證:“《說文》云:冊,符命也。《漢書‧武五子傳》:齊王閎與燕王旦、廣陵王胥同日皆賜策。字作策。則古字策與冊通也。”《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辛未,詔”唐李賢注引《漢制度》:“帝之下書有四: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誡敕。策書者,編簡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篆書起年月日,稱皇帝以命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賜策。而以隸書,用尺一木,兩行,惟此為異也。” (16)簡冊。漢蔡邕《獨斷》卷上:“策者,簡也。《禮》曰:不滿百文〔名〕,不書於策。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集韻‧麥韻》:“冊,通作策。”《儀禮‧聘禮‧記》:“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鄭玄注:“策,簡也。”《荀子‧大略》:“天子即位,上卿進曰:‘如之何,憂之長也!能除患,則為福;不能除患,則為賊。’授天子一策。”楊倞注:“策,編竹為之,後易之以玉焉。”《文選‧左思〈魏都賦〉》:“闚玉策於金縢。”李善注:“玉策,玉牒也。”也用作信簡。元白樸《東牆記》第三折:“俺小姐親封一策,向你這東君叩拜。” (17)泛指書籍。《穆天子傳》卷二:“癸巳,至于君熷羊玉之山,……阿平無險,四徹中繩,先王之所謂策府。”郭璞注:“言往古帝王以為藏書冊之府,所謂藏之名山者也。”《後漢書‧方術傳》:“漢自武帝頗好方術,天下懷協道蓺之士,莫不負策抵掌,順風而屆焉。”宋陸游《燈下讀書》:“少年喜書策,白首意未足。”《明史‧楊善傳》:“乃見太師仁義,為好男子,垂史策,頌揚萬世。” (18)寫在策上;記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質,貳乃辟也。”杜預注:“名書於所臣之策。”《左傳‧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勳焉。”杜預注:“既飲置爵,則書勳勞於策,言速紀有功也。”《史通‧忤時》:“策名仕伍,待罪朝列。”宋陸游《夜分讀書有感》:“終恨無勞糜廩粟,夜窗聊策讀書勳。” (19)古代議論文的一種文體。《文心雕龍‧議對》:“又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獻說也。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二名雖殊,即議之別體也。古之造士,選事考言。漢文中年,始舉賢良,旦熷黽錯對策,蔚為舉首。及孝武益明,旁求俊乂,對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斯固選賢要術也。”明徐師曾《文體明辨‧策》:“又學士大夫有私自議政而上進者。三者均謂之策,而體各不同,故今彙而辨之。一曰制策,天子稱制以問而對者是也;二曰試策,有司以策試士而對者是也;三曰進策,著策而上進者是也。” (20)象聲詞。《正字通‧竹部》:“策策,落葉聲。”唐韓愈《秋懷詩十一首》之一:“秋風一披拂,策策鳴不已。”宋陸游《醉中題民家壁》:“松吹颼颼涼短髮,芒鞋策策響新泥。” (21)姓。《萬姓統譜‧陌韻》:“策氏,見《姓苑》。明策敏,賀縣人,任長沙縣丞。” |
翻查過日本的文字解說,原來“散步”與“散策”是有不同意思的。 “散步”是散心,無目的性,相對比較隨意,在家附近走走,稍稍運動一下的意味。相反,“散策”帶有較為濃厚的意識流,於一般散步的同時,也欣賞四周的風光景色,是一種隨行留影的心態,也是一種生活的浪漫情懷。對於不再追逐新興建築物的人們來說,京都無疑是散策的最佳地點,因為這裡不是只有古寺老街,更充滿令這座城市在今天韻味與活力並存的文化再生智慧。
寫法[編輯]
讀音[編輯]
|
釋義[編輯]
翻譯[編輯]
展開翻譯 |
---|
日語[編輯]
本詞中的漢字 | |
---|---|
散 | 策 |
さん 四年級 | さく 六年級 |
音讀 |
發音[編輯]
名詞[編輯]
動詞[編輯]
散策する • (sansaku suru) 自動詞 サ行(連用形 散策し (sansaku shi),過去式 散策した (sansaku shita))
- 散步(to take a walk)
活用
... 我昔曾穿謝公屐,散策曾尋謝公跡。 微風弄景松檜鳴,微雨.
***
囮子
市場賣藥攤等扮演顧客的之自家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