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取,鈐,李再鈐


字詞 【鈐】 部首:金 部首外筆畫數:4 總筆畫數:12
注音 ㄑㄧㄢˊ
漢語拼音 qián
釋義

[名]

車轄。車軸頭上用來拴住車輪的鐵鍵。《玉篇.金部》:「鈐,車轄也。」


鎖、關鍵。參見「鈐鍵」條。


圖章。如:「鈐記」。《官場現形記》第四四回:「預選吉日是第二天臘月十九,接鈐任事。」


烘茶葉的器具。如:「茶鈐」。


[動]

用印、蓋章。清.楊引傳〈浮生六記序〉:「鈐於簡端。」


管束、鎮壓。唐.呂溫〈故太子少保贈尚書左僕射京兆韋府君神道碑〉:「仁護鰥惸,智鈐豪右。」《紅樓夢》第七九回:「須要拿出些威風來,纔鈐壓得住人。」



李再鈐Li Tsai Ling



紅不讓

  • 年代
    2003
  • 尺寸
    620 × 440 × 229 cm
  • 媒材技術
    不銹鋼、烤漆
  • 類別
    雕塑
  • 主題
    典藏選粹-舊、典藏選粹

2003年作品《紅不讓》(Home Run),以四個單元的立方體作為結構主體,是探討幾何塊面伸展轉折之美與虛實相生美學原理的大型戶外雕塑作品,其可親可遊的空間穿透性,是創作者想營造的氣氛。至於作品的色彩,李再鈐認為「紅色是宇宙中的基本色,象徵喜院、熱情、光明和進取」。作品坐落於冷靜灰樸的館舍廣場中,使得廣場空間頓時變得活潑、生動。(節錄:陳淑鈴/典藏目錄2002-2003)

藝術家

  • 李再鈐   (1928)

  • 性別
  • 國籍
    中華民國
  • 李再鈐,福建仙游人,書畫世家子弟,自幼即擁有深厚的繪畫功夫及中國筆墨造詣。1948年來臺,不久進入師大美術系就讀。畢業後就職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十餘年。李再鈐可說是早期大陸來台的雕塑家中,從傳統出發卻能獨創個人風格的重要藝術家。他的作品造型抽象簡潔,多為低限主義的現代風格;以幾何形體單元作重複組合或排列,是一種充滿秩序感與實驗意念的藝術表現。1980年代開始創造一系列鋼板噴漆作品。







---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 孟子
取,奪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取,捕取也。丛又,耳。《周禮》:‘獲者取左耳。’《司馬法》曰:‘載獻聝。’聝者,耳也。”段玉裁注:“稱《周禮》,又稱《司馬法》釋之,以說從耳之意。”


注音

釋義
(一)qu3《廣韻》七庾切,上麌清。又倉苟切。侯部。 (1)(捕獲到野獸或戰俘時)割下左耳。《說文‧又部》:“取,捕取也。”《周禮‧夏官‧大司馬》:“(狩)大獸公之,小禽私之,獲者取左耳。”鄭玄注:“得禽獸者取左耳,當以計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後亦稱斬獲敵人的首級為取。宋蘇軾《陽關詞三首》:“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歸故鄉。”

(2)捕捉;捉拿。《集韻‧䏁厂日回𥈠㗱韻》:“取,獲也。”《詩‧豳風‧七月》:“取彼狐狸,為公子裘。”《晉書‧祖逖傳》:“逖誘(謝)浮使取(張)平,浮譎平與會,遂斬以獻逖。”唐皮日休《送從弟歸復州》:“車螫近岸無妨取,舴艋隨風不費牽。”《舊唐書‧李愬傳》:“初至張柴,諸將請所止,愬曰:‘入蔡州取吳元濟也。’”《東周列國志》第六十回:“頃刻間,魏絳果至……聞悼公欲使人取己,遂以書付僕人,令其申奏,便欲伏劍而死。”

(3)獲得;接受。如:取信於人。《廣韻‧麌韻》:“取,受也。”《左傳‧莊公六年》:“若不從三臣,抑社稷實不血食,而君焉取餘﹖”《禮記‧喪大記》:“取衣者亦以篋。”漢鄭玄注:“取,猶受也。”唐邢象玉《古意》:“佇杯欲取醉,悒然思友生。”《西遊記》第六十二回:“國王疑僧盜寶,啣冤取罪,上下難明。”

(4)收取。《玉篇‧又部》:“取,收也。”《詩‧小雅‧甫田》:“倬彼甫田,歲取十千。”《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

(5)尋求。《字彙‧又部》:“取,索也。”《周禮‧地官‧泉府》:“凡國事之財用取具焉。”漢張衡《西京賦》:“列爵十四,競媚取榮。”明袁宏道《經太華》:“不取色態妍,唯求神骨肖。”

(6)選取;擇定。如:取道;取法;取景;去粗取精。《論語‧公冶長》:“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漢書‧賈誼傳》:“為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舍。”顏師古注:“取,謂所擇用也。”《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龐)統令魏延為先鋒,取南小路而進。”

(7)拿;拿出。《儀禮‧士冠禮》:“賓降,取爵于篚。”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處》:“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彈。”清吳嘉紀《哀羊裘為孫兒賦》:“晨起雪霏霏,取裘覆兒女。”老舍《駱駝祥子》二十:“祥子找好廠,回來取鋪蓋,看見她的眼已哭腫。”

(8)治。《廣雅‧釋詁三》:“取,為也。”《老子》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無事。”河上公注:“取,治也。”《荀子‧王制》:“成侯嗣公,聚斂計數之君也,未及取民也。”俞樾平議:“此取字,亦當訓治,取民言治民也。”

(9)戰勝;收復。《左傳‧莊公十一年》:“覆而敗之曰取某師。”杜預注:“覆謂威力兼備,若羅網所掩覆,一軍皆見禽制,故以取為文。”唐杜甫《新安吏》:“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二回:“齊桓公謂仲孫湫曰:‘今魯國無君,取之如何﹖’”

(10)召喚;請。唐張籍《夜宿黑穴熷士熷黽溪》:“逢幽更移宿,取伴亦探行。”《水滸全傳》第一百二十回:“李逵道:‘哥哥取我,必有話說’。”明朱有燉《清河縣繼母大賢》“(末云):‘你每不要慌;我寄信去取我母親來見一見,替兄弟當罪也不遲’。”

(11)憑藉;藉助。《玉篇‧又部》:“取,資也。”《易‧繫辭下》:“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王弼注:“相取,猶相資也。”《三國志‧蜀志‧法正傳》:“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

(12)副詞。表示範圍,相當於“纔”、“僅”。楊樹達《詞詮》:“取,纔也;僅也。”《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史記‧酷吏列傳》:“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韦岙夬於湯。”

(13)助詞。表示動態,相當於“得”、“圽㶊目”。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三:“取,語助辭,猶圽㶊目也;得也。”唐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口熷天淞半江水。”宋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通“娶”。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需部》:“取,墒借為娶”。《易‧蒙》:“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詩‧豳風‧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陸德明釋文:“取,亦作娶。”《史記‧魯周公世家》:“莊公取齊女為夫人曰哀姜。”《資治通鑑‧漢文帝後七年》:“毋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胡三省注:“取,讀曰娶。”

(15)通“聚(<現代音>ju4<\/現代音>)”。聚集。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需部》:“取,墒借為聚。”《左傳‧昭公二十年》:“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內取茲謂禽。”顏師古注:“取,如《禮記》‘聚麀’之‘聚’。”《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二回:“晉文公以朝王之舉,播告諸侯,俱約冬十月朔,於溫地取齊。”

(16)姓。《萬姓統譜‧麌韻》:“取,宋取應宗,淳熙進士;取希晦;取希作,淳熙進士。俱富順人。”


(二)qu1《集韻》逡須切,平虞清。侯部。 (1)奔跑。《韓非子‧難勢》:“夫良馬固車,使臧獲御之則為人笑,王良御之而日取千里。”漢枚乘《七發》:“蕩取南山,背擊北岸。”《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瑟詞曲‧孤兒行》:“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兒淚下如雨。”

(2)趨向。《釋名‧釋言語》:“取,趣也。”王先謙疏證補引蘇輿曰:“趣,取字同。事之有可取者,人爭趣之,故訓取為趣。趣與趨同。”《史記‧秦始皇本紀》:“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同也。”顏師古注:“取,進趣也;舍,止息也。”

(3)距離,相隔。《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此間取縣有百三十里來。”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渡淡洋可抵其地,曰干傍,取城五十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