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外埔石滬群 Āu-lâng Gōa-po͘ Chio̍h-hō͘ -kûn | |
---|---|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 |
合歡石滬 | |
登錄等級 | 文化景觀 |
登錄類別 | 農林漁牧景觀 |
登錄公告日期 | 2015年11月4日 |
位置 | 苗栗縣後龍鎮外埔里合興段 |
詳細登錄資料 |
後龍外埔石滬群(英語:Houlong Waipu Stone Weirs;臺灣話:Āu-lâng Gōa-po͘ Chio̍h-hō͘-kûn;臺灣客家語四縣腔:Heu liungˇ Ngoi puˊ sag fu kiunˇ),位於苗栗縣後龍鎮,為臺灣中部地區主要的石滬群。目前保存較完整的僅存合歡石滬與母乃石滬兩座[1],2015年,中華民國文化部正式將其登錄為文化景觀[2]。
歷史[編輯]
根據《諸羅縣志.藝文志》中的「後壠港」記載「雙溪奔流西入海,海勢吞溪溪氣餒,銀濤翻逐綠波迴,遂使溪流忽然改,番丁日暮候潮歸,竹箭穿魚二尺肥,不事網罟,多築石扈;潮退,以竹箭射取。少婦家中藏米酒,共夫倒酌夜爐圍,得魚勝得獐與鹿,遭遭送去頭家屋」。文中紀載中港溪與後龍溪的河水向西流入大海;平埔族群道卡斯族已在此地落地生根,石滬建造者是本地的道卡斯族;從「番丁日暮候潮歸,竹箭穿魚二尺肥」意思來看,當時的構造較簡單,「石滬」呈ㄇ字型,高度三尺多,沒有排水口,退潮後「石滬」浮出水面,滬內的水量仍多,難以捕捉魚隻,故用竹箭射殺捕獲之。而現今石滬退潮後水量減少,可輕易補獲魚蝦。最早石滬應為道卡斯族人所建,隨著福佬人到來,經營管理權漸漸轉移至福佬人手中。福佬人由簡單形式慢慢再修改至現在的模樣,能使魚蝦無法回到大海,能輕易捕獲[3][4]。
參考資料[編輯]
🎬《匠人魂》#06 後龍石滬的哀愁
#苗栗縣後龍 外埔海岸早期有22座完整 #石滬,至今有二、三百年歷史,是先民智取漁獵的歷史痕跡,更是珍貴的古老 #智慧資產。但因近年來石滬內捕獲的漁獲量不如以往,如今剩下 #合歡石滬 #母乃石滬,是台灣本島僅存兩座完整石滬,2座石滬也被苗栗縣登錄為 #文化景觀。
長久以來,2座石滬都由捕撈漁民與熱心民眾自主維護,但因為十分耗費財力、人力與技術,維護工作出現瓶頸。身兼石滬文化永續維護協會理事長的外埔里里長 #許素瑋,20幾年來帶領著一群年平均70歲的在地漁民老人(外埔石滬群),長年參與 #維護石滬、守護石滬,利用潮汐搶修遭破壞的石滬,以 #傳統工法 修復,盼延續石滬捕魚榮光,讓後輩了解早年漁民的生活方式,默默展現「#在地人做在地事」的匠人精神。
⋯⋯更多 -3:44
其他視覺設定 進入觀看捲動模式進入全螢幕模式
洛夫:我对文学有高度的洁癖,在我心目中,诗歌绝对是神圣的,我从来不以市场价格来衡量诗的价值。我认为写诗是一种价值的创造,包括人生境界的创造,生命内涵的创造,精神高度的创造,尤其是语言的创造。诗可使语言增值,使我们民族语言新鲜丰富而精致,诗是语言的未来。有生命就会有诗歌,因此,虽然诗歌的生态环境不是很好,但诗人并不气馁,照样写诗,绝不掉链。
|
本周五, |
掉链
本是东北方言俗语,意思是关键时刻或者是比较重要的事情没做好,或者说做"砸"了。
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ù | ||||||||||||
解釋:
溜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