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窆/刣、刣頭/板砖

參考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b/frb/frb03136.htm

Ken Su
今天初九「天公生」,一清早新竹市炮聲綿延不絕。
 真是,人家已經上太空,我們還在這裡豬公。

    Ken

zhōng ㄓㄨㄥˉ

 ◎ 刮削物。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77646/note/100419221/

刣 thâi

2010-11-13 13:18:52
刣 thâi  對應華語 宰殺、割、刪 用例   刣豬、刣頭、刣掉 民眾建議 
增加異用字:刏 用字解析   臺灣閩南語宰殺動物或人都叫thâi,通行字做刣。
例如:「刣豬」、「刣雞」,甚至「刣人(殺人)」,被斬首了也叫「刣頭」(亦指被革職)。
再引申為刪除或除掉名單上的人名或項目叫「刣掉」。被刀子割傷,也叫「刣著」。   

這個「刣」字,是閩方言造字。通行於閩南、臺灣。它的本字有人認為是「治」,
也有人主張是「夷」字。先說「治」字,說文本訓「治水」是河流專名,字從水,台聲;
屬形聲字;治字廣韻有「直之」(華音ㄔˊ),「直吏」(華音ㄓˋ)二讀,
讀為陽平的治(thâi),按:羅杰瑞(1979)已證明它 是(thâi)的本字。

  《左傳.文公六年.杜預注》訓治為理,當為本義。樂府詩《華山畿》有:
「開門枕水渚,三刀治一魚。」指的是剖肚、刮魚鱗等下鍋前的動作,
即今日臺灣閩南語的thâi魚。再引申為剖物,如:「刣西瓜、刣王梨」皆是。
不過「治」(thâi)的文讀作tī,作為政治、治療等通行詞,容易混淆,因此採通行俗字「刣」。   
客家話殺作㓾,音tshɨ(陽平),同華語的治(ㄔˊ),
《漢語方言詞匯》第二版(1995)頁386「宰」字下收有「㓾」的方言有北京、合肥、揚州。
南昌則用借音的「遲」,濟南卻採「治」(音ㄔˊ),可以作為㓾的本字為「治」之旁證。
由此可見,㓾亦為方言俗字,其上古應與閩南語的治(thâi)同源。
至於「夷」字,說文:「夷,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是指東夷這個古代東方民族。
這個意思引申為「夷狄」字,廣韻脂韻「以脂切」,喻四古讀近舌頭音,
脂韻中如師、梨、眉、屎等均有-ai一讀,因此「夷」有可能古音與thâi相近,
另外古書中,夷有平坦義,見《韓非子.五蠹》:「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
對照前文夷與峭相對。以後又有使動義為使平,如夷為平地,引申又有殺義。
因此有人認為「夷」是閩南語刣的本字,姑並存此說,以為參考。   
有民眾認為thâi(刣)的本字應作宰,認為thâi是宰的白話音,其旁證可能是上聲的滓,
閩南語音tái,但是宰、滓均歸古精系字(ts),不能通到舌頭音次清的th-,古音不相合,
不能成立。   有民眾引《臺灣語典》:「刏,殺也」(建議收刏為異用字),
按:《說文》:「刉,劃傷也」,刏為刉之異體。《廣韻》刏只見居依切、
古對切兩讀,音與thâi無關。   又民眾說刣,國語音ㄓㄨㄥ,
按:《篇海》:「刣音鍾,刮削物也。」據此亦可視刣為訓用字。
台灣教育部電子報「臺灣閩南語按呢寫」 2008-12-25 339期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2.5臺灣版授權條款釋出。
創用CC詳細內容請見: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2.5/tw/
***


北大已无蔡元培
《上海商报》评论版主编陈季冰:孔庆东的语言施暴,
让我对北京大学的前世今生发了一番感慨。
我发现自己不得不认同网民的板砖:那个蔡元培和胡适的北大已死。

板砖的由来 板砖原是北方土话,指一种体形硕大、质地较糙的墙砖。
网络兴起后,有擅用者引入论坛。因其形象、生动的展现出了论坛互掐之间残酷与精彩,
由此风行于论坛之上。成为行走于论坛者必备之常规武器
凡网友之间互掐、对骂,均美其名曰“板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