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漢字與國語問題/王育德

王育德博士有關「台語」的主張

漢字與國語問題/王育德



……台灣人應將台灣話視為母語。語言是民族的精神。如果以往受外來統治者所踐踏的台灣人精神能夠復活,那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

台灣話分為福建系的福佬話與客家系的客家話,分別佔百分之八十五及百分之十五。說福佬話的人當然較多且較廣,福建系會說客家話的非常少,而會說福 佬話的客家系反而較多。若為了方便,將兩種語言定為一種,客家系當然會不滿,在清朝時即有福、客語言之爭。最近也有客家系擔心獨立後會成為少數而受到差別 待遇,因此對獨立運動非常冷淡。就此而言,不如兩種語言都不分。

問題出在台灣人對其本身的台灣話沒信心,認為台灣話是卑微的語言、字彙不足,而且無法將語言寫成文字。

被認為是卑微的語言,原因是罵人語言發達,且多是露骨的性行為語言。然而,不僅台灣話,中國話(北京話)也有罵人的話。只要國民文化水準到達一定程度,就會謹慎地斟酌用語。

字彙太少應是針對文化語彙而言。一般基礎字彙都能自由運用。過去台灣話也借用日本漢語(便當、公會、憲兵)或中國話(勾結、塑膠、聯考)成為台灣 話,漸漸地,台灣話的文化語彙也會增多。這是聰明的做法,以之音譯外國人名、地名、新事物或新技術,本來就不太可能,以之意譯也辭不達意,何況再將之以台 灣話說出,往往更是不知所云。我認為將這些專有名詞以羅馬拼音方式寫出較為貼切。

字彙可分為使用字彙與理解字彙。比方說有人使用文化字彙,但聽者不能理解,本人也因說不清楚而懊惱,以後就再也不使用文化字彙。如果聽者能夠理解,而言者認為使用方便,以後就會繼續使用。文化字彙一般是越多人使用就會形成共通語,這就是台灣話的表達能力。

如果說台灣話無法用文字表現,那是對台灣話不瞭解。台灣話是漢語系的一支,與中國話同樣可用漢字書寫。以我個人的經驗,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語源不 知出處,其餘都能將口語寫成文字。「有能力」(gau5);「肉」(bah4);「那、那個」(hit) ……或許有些人不知語源出處,但也不要有台灣話無法寫成文字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

台灣話自有史以來就不曾在課堂上教過。鄭成功時代及清朝的讀書人只知飽讀經書、參加科舉,日治時代及蔣家政權時代各自強迫台灣人學習日本語及中國語,把台灣話視為方言而加以迫害。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人還是將台灣話流傳下來,這表現台灣話的生命力。獨立之後,我們應該全力貫徹台灣話教育,台灣話若能成為國語並在各級學校教 授,設立國語研究所,開始進行台灣話的學術研究,創設國語審議會,著手規範字彙、音韻、語法等,在專家學者的建議及人民的同意下,積極設定標準語、制定書 寫法以及雙重國語的運用。

個人認為,以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台北市方言做為標準語較為合適,書寫法則以漢字、羅馬字或兩者併用,此點當然各有各的優缺點。比方說,漢字大 家都很熟悉,讀一次全意都能瞭解,發音各自以福建系、客家系標註,另外縱寫、橫寫都不限制。但漢字確實不好寫又費時,特別是前面所說的有些語源不知出處, 碰到這種情形時,是否使用替代文字呢?也有一部分替代文字已成慣例,但仍然各自隨意使用替代文字的情形也非常多。再者,雖瞭解漢字其意,但文言音及口語音 很多,有時口語音又不只一個。

羅馬字原來使用在教會系統。比起中國字的拼音,羅馬拼音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羅馬拼音好處在於容易學習、書寫,所有字彙都能照發音完全表達意思。因 為是表音文字,不像漢字可一目瞭然。台灣話如同英語一樣,只拼出單語音節會有一種不搭調的感覺。傳統做法是使用複音節語(-)的標示符號,但又十分怪異, 有必要加以修正。教會羅馬字用於漢字注音,不使用音節,且分開書寫,非常令人困惑,更何況客家話還未確立羅馬字系統。

我們從日本語當中得到啟示,有必要認真檢討漢字與羅馬字的併用。但此方式要用橫式書寫,不能用直式書寫,如此一來,同時顧慮到表意、表音。另一方 面,讀寫也能增加漢字及羅馬字。除尚未全面化的用語以外,外來語都使用羅馬字,解決借用字及一字多種讀法的問題。缺點是認同統一性的人士會反彈,再者印刷 上不如日本語容易。此外,我們也有漢字與羅馬字字體大小如何調和的問題,也不能忽視大部分慣用中國話的人們。蔣家政權到了台灣,禁止台灣人民使用已經習慣 的日本語,強迫我們使用中國語。因蔣家政權是外來統治者,才會使用高壓手段。

獨立後不能立刻禁止使用中國話,也不能強迫一定要使用中國話。台灣人沒人不知道語言壓迫的苦痛,雖然如此,也不能放棄中國話。但如一直使用中國語,在精神層面上就不能獨立,因此有時需要有些限制。

另外,我們也不能不談和文字有密切關係的文化。最能讓台灣人自豪者,莫過於豐富的台灣話表達能力,及昇華至高尚優雅境界的文學作品。作家詩人擷取 時代精神,用引以為傲的語言,毫無做作地盡情書寫台灣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台灣民謠、歌謠太過悲情,不妨寫作更輕快有力的作品。政府要獎勵文學、音樂、 繪畫、雕刻等各種文藝活動,讓文化工作者在社會上能受到重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