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榮全集》,第四冊為《南台灣采風錄》,裡面保存了許多台灣諺語,75頁,第111則:
「脫赤腳的逐鹿,穿鞋的食肉。」
這一句話的原文是: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卷1:「師云:『赤脚人趁兔,著靴人喫肉。』」(CBETA, T47, no. 1992, p. 607, a1-2)......" --張良澤主編,遠景出版社,《吳新榮全集》
1. 執柯
注音一式 ㄓˊ ㄎㄜ
語本詩經˙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指為人作媒。元˙康敬之˙李逵負荊˙第四折:「我也則要洗清你這強打掙的執柯人。」聊齋志異˙卷二˙蓮香:「生出,浼女舅執柯,媼議擇吉贅生。」亦作「作伐」。為人作媒。儒林外史˙第六回:「周親家家,就是靜齋先生執柯作伐。」兒女英雄傳˙第十回:「此十三妹所以挺身出來,給安龍媒、張金鳳二人執柯作伐的一番苦心孤詣也。」
辭枝離柯,飄泊在兵凶戰危及的邊緣
"其實這已經比儲備高峰時減少了 1/4。國家外匯管理局解釋,因為 #農曆新年 多人出埠,所以外匯流出是正常現象。"
柯 部首 木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ㄎㄜ
斧柄。說文解字:「柯,斧柄。」國語˙晉語八:「今若大其柯,去其枝葉,絕其本根,可以少聞。」韋昭˙注:「柯,斧柄,所操以伐木。」
樹枝。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枝柯扶疏,世罕其比。」唐˙李白˙南軒松詩:「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
殼斗科石櫟屬植物的通稱。常綠喬木,葉橢圓形有鋸齒狀。夏季開花,單性,雌雄同株。果實為堅果,隔年成熟,可供熟食。木材堅實,為建築﹑造船等的優良用材。
姓。如宋代有柯夢得。
趁, 在台灣也用在"賺"
詞目 大人愛趁錢,囡仔愛過年。
音讀 Tuā-lâng ài thàn-tsînn, gín-á ài kuè-nî.
釋義 比喻青菜蘿蔔各有人愛。
11. 趁 部首 走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ㄔㄣˋ
追逐。梁書˙卷九˙曹景宗傳:「常與少年數十人澤中逐獐鹿,每眾騎趁鹿,鹿馬相亂,景宗於眾中射之。」水滸傳˙第四十三回:「李逵見了,心裡越疑惑,趁著那血跡尋將去。」
找尋。水滸傳˙第七十三回:「胡亂趁些晚飯吃,借宿一夜,明日早行。」明˙湯顯祖˙南柯記˙第十齣:「好笑,好笑,沒煩惱趁煩惱。」
利用。如:「趁虛而入」。唐˙白居易˙早發楚城驛詩:「月乘殘夜出,人趁早涼行。」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官事未易了詞:「君要花滿縣,桃李趁時栽。」
追隨、跟隨。唐˙白居易˙初到洛下閒遊詩:「趁伴入朝應老醜,尋春放醉尚粗豪。」
趕、及時以赴。宋˙陸游˙雜感詩十首之七:「山人那信宦途艱,強著期衣趁曉班。」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
リリース サービス 「地球の歩き方 台湾」公式携帯サイトオープン! 地球の歩き方T&E 2009年6月11日 00時00分
錯字多,待改
趁 | |
---|---|
解形 | |
《說文》:“趁,走㶊亶也。人岙人走,户聲。讀若塵。” | |
注音 | 釋義 |
(一)zhen1 | 《集韻》知鄰切,平真知。諄部。趁走㶊亶,行不進貌。《說文‧走部》:“趁,走㶊亶也。”桂馥義證:“走㶊亶也者,本書駗驙,馬載重難行也。”《集韻‧真韻》:“趁,趁走㶊亶,行不進揻。” |
(二)chen4《廣韻》丑刃切,去震徹。 | (1)逐,追逐。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九:“趁,謂趁逐也。《纂文》云:關西以逐物為䏁走洆小㗱也。”《廣韻‧震韻》:“趁,趁逐。”《梁書‧曹景宗傳》:“(景宗)常與少年數十人澤中逐鹿熷章鹿,每血熷綋騎趁鹿,鹿馬相亂,景宗於血熷綋中射之。”明袁宏道《夏五望日興德寺紀遊得興字》:“稚兒行趁蝶,髯客坐驅蠅。”《聊齋志異‧二班》:“遙見前途有兩人,疾趁之。” (2)追求;尋覓。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雜說》:“禾秋收了,先耕蕎麥地,次耕餘地,務遣深細,不得趁多。”五代成彥雄《楊柳枝十首》之一:“欲趁寒梅趁得麼﹖雪中偷眼望陽和。”清祁寯藻《打粥婦》:“為孃今日趁一粥,掩懷拭淚不敢哭。” (3)跟隨。《六書故‧人九》:“趁,隨及也。”唐白居易《初到洛下閑遊》:“趁伴入朝應老醜,尋春放醉尚粗豪。”《朱子語類‧性理一》:“朝廷差人做官,便有許多物一齊趁後來。”魯迅《花邊文學‧一思而行》:“其實,則趁隊起門㶊共之士,今年也和去年一樣,數不在少的。”又伴隨。南朝梁張率《白紵歌九首》之一:“歌兒流唱聲欲清,舞女趁節體自輕。”宋周邦彥《蘭陵王‧柳》:“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絃,燈照離席。”沈從文《石子船‧夜》:“仍然很𠺫岙冗靜的,默默無聲的在場中趁圽㶊目音樂。” (4)趕赴。唐柳宗元《柳州峒氓》:“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元馬致遠《破幽夢孤鴈漢宮秋》第二折:“我索折一枝斷腸柳,餞一盃送路酒,眼見得趕程途,趁宿頭。”又就;趕就。宋尤袤《淮民謠》:“去年江南荒,趁熟過江北。”《元典章‧刑部四》:“為饑荒缺食,將帶老小,流移趁食。” (5)利用(時間、機會)。唐白居易《早發楚城驛》:“月乘殘夜出,人趁早涼行。”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和趙景明知縣韻》:“君要花滿縣,桃李趁時栽。”葉紫《豐收》四:“人們都趁圽㶊目這個風清月白的夜晚來加緊他們的工作。” (6)對;正當。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趁落英遍蒼苔,東風搖蕩,一簾飛絮,滿地香埃。”元鄭德輝《迷青瑣倩女離魂》第二折:“趁圽㶊目這厭厭露華,對圽㶊目這澄澄月下,驚的那呀呀呀寒鴈起平沙。”元費唐臣《蘇子瞻風雪貶黃州》第二折:“枕碧水千尋,對青山一帶,趁白雲萬頃,蓋茅屋三間。” (7)乘坐;搭乘。宋蘇軾《至真州再和二首》之一:“北上難陪驥,東行且趁船。”明張煌言《送謝仲彝元戎》:“捷書好向潛夫寄,擬趁輕帆便北歸。”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十:“他聽得祝大的聲音又在求他允許給趁這便船。” (8)做,幹。明徐復祚《投梭記‧逼娼》:“我兒,明日就去買了機兒,揀好日就動手,你一日不趁,一日不活哩。”《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要尋個所在趁工幾時,度過荒年,再作區處。”《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後來三個改過,作了好人,趁個小買賣兒。” (9)掙,賺。明邵王岙桀《香囊記‧問卜》:“這般趁得錢來,家裏並無積蓄。”《官場現形記》第七回:“頂好就把這辦機器的差使委了他,等他好趁兩個。”清洪楝園《後南柯‧甲陣》:“看來此事不妙,這多金是趁不成了。” (10)用同“稱”。遂,滿足。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八:“從此,趁了文君深願,酬了相如素志。”元白仁甫《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第一折:“郎才女貌皆相趁。”《紅樓夢》第五十七回:“倘若老太太一時有個好歹,那時雖也完事,只怕耽誤了時光,還不得趁心如意呢。” (11)用同“襯”。1.襯墊。《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九回:“張老是足登緞靴,裏面趁圽㶊目魚白漂布。”2.配;陪襯。元馬致遠《破幽夢孤鴈漢宮秋》第三折:“不見他花朵兒精神,怎趁那草地裏風光。”《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你看,叫你的那活計一趁,這兩件越發得樣兒了。”《九尾龜》第六十二回:“見他穿一身白紗衫褲,頭上只帶圽㶊目一排茉莉花條,趁圽㶊目那楊柳纖腰,梨花白面,越顯得柔情似水,媚態如春。” |
(三)chen2《廣韻》直珍切,平真澄。 | (1)躁。《玉篇‧走部》:“趁,躁也。” (2)履。《玉篇‧走部》:“趁,履也。” (3)越履。《廣韻‧真韻》:“趁,越履。” |
(四)nian3《廣韻》尼展切,上獼娘。 | (1)踩踏。《廣韻‧獼韻》:“趁,踐也。” (2)同“𠳖岙然”。驅趕;追趕。《集韻‧銑韻》:“𠳖岙然,逐也。或作趁。”《寒山》第一五三:“家狗趁不去,野鹿常好走。”《李陵變文》:“行經三日,遂被單于趁來。” |
(五)zhen3 | 《集韻》止忍切,上軫章。走。《集韻‧軫韻》:“走謂之趁。”明湯顯祖《牡丹亭‧魂遊》:“似俺孤魂獨趁,待誰來叫喚俺一聲。”《紅樓夢》第五十回:“皚皚輕趁步。” |
***
あるき 【歩き】
(1)歩くこと。徒歩。
(2)江戸時代、村・町で書状の伝達、触れ歩きなどをつとめた者。小使。定使(じようづかい)。
「村中をかけ廻る―が/浄瑠璃・ひらかな盛衰記」
◆アクセント : あるき 3
歩
行、走,用腳走路。如:「散步」、「平步青雲」、「安步當車」。書經˙武成:「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
追隨、跟從、仿效。如:「步其後塵」。國語˙周語下:「目以處義,足以步目,今晉侯視遠而足高,目不在體,而足不步目,其心必異矣。」明˙湯顯祖˙南柯記˙第四十二齣:「步影尋蹤,皆如所夢。」
推算。文選˙陸機˙演連珠五十首之四十七:「是以儀天步晷,而脩短可量。」
腳步,走路時兩腳前後的距離。如:「小碎步」、「輕移蓮步」、「寸步不離」。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荀子˙勸學:「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量詞:(1) 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歷代規定不一,或為六尺,或為六尺四寸。新唐書˙卷三十七˙地理志一:「皇城長千九百一十五步,廣千二百步。」(2) 計算邁步次數的單位。如:「向前走五步。」(3) 計算事情步驟的單位。如:「做任何事第一步是要先打好基礎。」
階段。表示程度。如:「走一步,算一步。」紅樓夢˙第六十七回:「我任憑怎麼沒見世面,也到不了這步田地,因送的東西少,就生氣傷心。」
所處的境況、境地。如:「少時不努力,才落到這一地步。」
氣運、時運。如:「國步惟艱」。詩經˙小雅˙白華:「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碼頭,水邊泊船的地方。通「埠」。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吳江中又有魚步、龜步,湘中有靈妃步。」唐˙韓愈˙正議大夫尚書左丞孔公墓誌銘:「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稅。」
姓。如三國時吳國有步騭。
「埗」與「埔」、「埠」相通,由此可知深水埗過去是深水碼頭,交通繁忙。
● 埗
bù ㄅㄨˋ
◎ 古同“埠”,码头。
領頭字
挺
解形
《說文》:“挺,拔也。从手,廷聲。”
注音
釋義
(一)ting3《廣韻》徒鼎切,上迥定。耕部。 (1) 拔;拔出。《說文‧手部》:“挺,拔也。”《國語‧吳語》:“被甲帶劍,挺鈹蛲钫饯鄄日鐸。”韋昭注:“挺,拔也。”《文選‧潘岳〈西征賦〉》:“垂餌出 入,挺叉來往。”李善注:“挺,拔也。”又舉起。《宋史‧韓世忠傳》:“世忠瞋目大呼,挺刃突前,賊辟易,矢不及發,遂敗。”《三國演義》第一回:“張飛 挺丈八蛇矛直出。”一說為脫。《史記‧陳涉世家》:“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挺,猶脫也。” (2)生出;生長。《廣雅‧釋詁一》:“挺,出也。”《呂氏春秋‧仲冬紀》:“芸始生,荔挺出。”高誘注:“挺,生出也。”晉左思《蜀都賦》:“旁挺龍目,側生荔枝。”《後漢書‧楊震傳附楊賜》:“華嶽所挺,九德純備,三葉宰相,輔國以忠。”李賢注:“挺,生也。”
(3)動搖。《呂氏春秋‧忠廉》:“雖名為諸侯,實有萬乘不足以挺其心矣。”高誘注:“挺,猶動也。”晉傅玄《仲秋獮田》:“春秋時敘,雷霆挺威。”
(4)特出;傑出。漢班固《為第五倫薦謝夷吾疏》:“竊見鉅鹿太守會稽謝夷吾,出自東州,厥土塗泥,而英資挺特,奇偉秀出。”《三國志‧蜀志‧呂凱傳》:“今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賭未萌。”南朝齊孔稚珪《祭外兄張長史文》:“惟君之德,高明秀挺。”
(5)直。《集韻‧迥韻》:“挺,直也。”《周禮‧考工記‧弓人》:“於挺臂中有柎焉。”鄭玄注:“挺,直也。”孫詒讓正義:“惟當把處挺直,故謂之挺。”《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二》:“又東一里,有一樹立岡頭,大合抱,其本挺植。”
(6)伸直。《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紅樓夢》第三十八回:“鴛鴦笑著,忙斟了一杯酒,送至鳳姐唇邊,鳳姐一挺脖子喝了。”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假使在他的旁邊侍坐,那一定得把腰骨挺的筆直。”引申為平直躺著;睡。《今古奇觀‧盧太學詩酒傲公侯》:“元來直僵僵挺在上面,不知死過幾時了。”《紅樓夢》第六十回:“趁著這會子,撞喪的撞喪去了,挺床的挺床,吵一出子,大家別心淨,也算是報報仇。”浩然《艷陽天》第一部第二十八章:“孩子們天一黑就炕上挺去了。”
(7)前進。晉皇甫謐《列女傳‧龐娥親》:“娥親迺挺身奮身,左抵其額,右樁其喉,反覆盤旋,應手而倒。”《宋書‧宗越傳》:“家貧無以市馬,常刀楯步 出,單身挺戰,眾莫能當。”南朝陳徐陵《與齊尚書僕射楊遵彥書》:“昔魏氏將亡,群兇挺爭。”又後退。《漢書‧劉屈氂傳》:“屈氂挺身逃,亡其印 綬。”按:清翟灝《通俗編‧身體》:“挺身仍只作引身解,蓋引身而進,引身而退,同一引也。”
(8)支撐。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六章:“你的互助組怎樣﹖挺得住嗎﹖”
(9)頂;抵。元秦簡夫《東堂老》楔子:“這個是我的父親,他不曾說一句話,我直挺的他腳稍天。”《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滿船人都唬得魂飛魄散,那箇再敢挺敵。”
(10)量詞。用於某些挺直物。《南史‧隱逸傳‧趙僧巖》:“蠟燭一挺,以照七尺之尸。”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卷三:“某曾失墨兩挺,蒙王黜責,今果尋獲也。”明方孝孺《借竹軒記》:“草戶之外,有竹數挺。”
(11)究竟。《廣雅‧釋詁三》:“挺,竟也。”王念孫疏證:“挺,為究竟之竟。《方言》:‘筳,竟也,楚曰筳。’筳與挺通。”
(12)副詞。表示程度,相當於“很”。《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一回:“挺長挺深的一個大口子,鮮血直流的呢﹖”楊朔《三千里江山》:“輕著點,這物件 挺單薄的,哪架得住摔打﹖”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二十一章:“這一套挺簡單的措施,給歡喜這個十七歲的少年對未來生活的幻想,插上了翅膀。”
(13)乾肉條。也作“脡”。清雷浚《說文外編》卷四:“《說文》無脡字,脡字依義當作挺。”《儀禮‧士虞禮》“脯四脡”漢鄭玄注:“古文脡為挺。”又 《鄉飲酒禮》:“薦脯五挺。”鄭玄注:“挺,猶膱也。《鄉射禮》曰:‘祭半膱,膱長尺有二寸。’”陸德明釋文:“挺,本亦作脡,同。”唐劉肅《大唐新語‧ 極諫》:“隴右諸州,人戶寡少,供侍車駕,備挺稍難。”
(14)寬;寬緩。《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挺重囚,益其食。”鄭玄注:“挺,猶寬也。”《後漢書‧臧宮傳》:“宜小挺緩,令得逃亡。”李賢注:“挺,解也。”《新唐書‧狄仁傑傳》:“俊臣乃挺繫。”
(15)通“莛”。草莖。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鼎部》:“挺,栏借為莛。”《說苑‧偻說》:“子路曰:‘建天下之鳴鐘,而撞之以挺,豈能發其聲乎哉!’”
(16)通“筳”。小竹枝。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鼎部》:“挺,栏借為筳。”《後漢書‧方術傳》:“日者,挺專、須臾、孤虛之術。”李賢注:“挺專,折竹卜也。《楚辭》曰:‘索瓊茅以筳專。’注云:‘筳,八段竹也。楚人名結草折竹曰專。’”
(17)通“梃”。棍棒。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鼎部》:“挺,栏借為梃。”《漢書‧諸侯王表》:“陳、吳奮其白梃,劉、項隨而斃之。”顏師古注引應劭 曰:“白挺,大杖也,《孟子》書曰:‘可使制挺以撻秦、楚’是也。”宋曾鞏《救災議》:“竊弄鋤挺於草茅之中,以扞游徼之吏。”
(二)ting2 《廣韻》特丁切,平青定。漢朝縣名。在今山東省萊陽縣南。《廣韻‧青韻》:“挺,縣名,在膠東。”《漢書‧地理志下》:“(膠東國)縣八:即墨、昌武……挺。”
拔 部首 手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ㄅㄚˊ
漢語拼音 b 注音二式 b
拉出﹑抽出。如:「拔草」﹑「拔旗」﹑「拔劍」。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吸取。如:「拔毒」﹑「拔出膿來」。
除去。如:「拔禍根」﹑「拔去眼中釘,肉中刺」。
選出。如:「提拔」﹑「選拔」。漢書˙卷七十五˙李尋傳:「閉絕私路,拔進英雋。」
特出。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標,瀟灑出塵之想。」
拉高。如:「拔起嗓門尖叫。」
動搖﹑改變。如:「堅忍不拔」﹑「牢不可拔」。易經˙乾卦˙文言:「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
攻取﹑占領。如:「連拔五城」。孫子˙謀攻:「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矯治。如:「用藥膏將扭傷的脖子拔直。」
括,箭的尾端。詩經˙秦風˙駟驖:「公曰:『左之。』舍拔則獲。」毛亨˙傳:「拔,矢末也。」
急速。禮記˙少禮:「毋拔來,毋報往。」鄭玄˙注:「拔﹑赴皆疾也。」
領頭字
挺
解形
《說文》:“挺,拔也。从手,廷聲。”
注音
釋義
(一)ting3《廣韻》徒鼎切,上迥定。耕部。 (1) 拔;拔出。《說文‧手部》:“挺,拔也。”《國語‧吳語》:“被甲帶劍,挺鈹蛲钫饯鄄日鐸。”韋昭注:“挺,拔也。”《文選‧潘岳〈西征賦〉》:“垂餌出 入,挺叉來往。”李善注:“挺,拔也。”又舉起。《宋史‧韓世忠傳》:“世忠瞋目大呼,挺刃突前,賊辟易,矢不及發,遂敗。”《三國演義》第一回:“張飛 挺丈八蛇矛直出。”一說為脫。《史記‧陳涉世家》:“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挺,猶脫也。” (2)生出;生長。《廣雅‧釋詁一》:“挺,出也。”《呂氏春秋‧仲冬紀》:“芸始生,荔挺出。”高誘注:“挺,生出也。”晉左思《蜀都賦》:“旁挺龍目,側生荔枝。”《後漢書‧楊震傳附楊賜》:“華嶽所挺,九德純備,三葉宰相,輔國以忠。”李賢注:“挺,生也。”
(3)動搖。《呂氏春秋‧忠廉》:“雖名為諸侯,實有萬乘,不足以挺其心矣。”高誘注:“挺,猶動也。”晉傅玄《仲秋獮田》:“春秋時敘,雷霆挺威。”
(4)特出;傑出。漢班固《為第五倫薦謝夷吾疏》:“竊見鉅鹿太守會稽謝夷吾,出自東州,厥土塗泥,而英資挺特,奇偉秀出。”《三國志‧蜀志‧呂凱傳》:“今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南朝齊孔稚珪《祭外兄張長史文》:“惟君之德,高明秀挺。”
(5)直。《集韻‧迥韻》:“挺,直也。”《周禮‧考工記‧弓人》:“於挺臂中有柎焉。”鄭玄注:“挺,直也。”孫詒讓正義:“惟當把處挺直,故謂之挺。”《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二》:“又東一里,有一樹立岡頭,大合抱,其本挺植。”
(6)伸直。《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紅樓夢》第三十八回:“鴛鴦笑著,忙斟了一杯酒,送至鳳姐唇邊,鳳姐一挺脖子喝了。”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假使在他的旁邊侍坐,那一定得把腰骨挺的筆直。”引申為平直躺著;睡。《今古奇觀‧盧太學詩酒傲公侯》:“元來直僵僵挺在上面,不知死過幾時了。”《紅樓夢》第六十回:“趁著這會子,撞喪的撞喪去了,挺床的挺床,吵一出子,大家別心淨,也算是報報仇。”浩然《艷陽天》第一部第二十八章:“孩子們天一黑就炕上挺去了。”
(7)前進。晉皇甫謐《列女傳‧龐娥親》:“娥親迺挺身奮身,左抵其額,右樁其喉,反覆盤旋,應手而倒。”《宋書‧宗越傳》:“家貧無以市馬,常刀楯步 出,單身挺戰,眾莫能當。”南朝陳徐陵《與齊尚書僕射楊遵彥書》:“昔魏氏將亡,群兇挺爭。”又後退。《漢書‧劉屈氂傳》:“屈氂挺身逃,亡其印 綬。”按:清翟灝《通俗編‧身體》:“挺身仍只作引身解,蓋引身而進,引身而退,同一引也。”
(8)支撐。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六章:“你的互助組怎樣﹖挺得住嗎﹖”
(9)頂;抵。元秦簡夫《東堂老》楔子:“這個是我的父親,他不曾說一句話,我直挺的他腳稍天。”《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滿船人都唬得魂飛魄散,那箇再敢挺敵。”
(10)量詞。用於某些挺直物。《南史‧隱逸傳‧趙僧巖》:“蠟燭一挺,以照七尺之尸。”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卷三:“某曾失墨兩挺,蒙王黜責,今果尋獲也。”明方孝孺《借竹軒記》:“草戶之外,有竹數挺。”
(11)究竟。《廣雅‧釋詁三》:“挺,竟也。”王念孫疏證:“挺,為究竟之竟。《方言》:‘筳,竟也,楚曰筳。’筳與挺通。”
(12)副詞。表示程度,相當於“很”。《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一回:“挺長挺深的一個大口子,鮮血直流的呢﹖”楊朔《三千里江山》:“輕著點,這物件 挺單薄的,哪架得住摔打﹖”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二十一章:“這一套挺簡單的措施,給歡喜這個十七歲的少年對未來生活的幻想,插上了翅膀。”
(13)乾肉條。也作“脡”。清雷浚《說文外編》卷四:“《說文》無脡字,脡字依義當作挺。”《儀禮‧士虞禮》“脯四脡”漢鄭玄注:“古文脡為挺。”又 《鄉飲酒禮》:“薦脯五挺。”鄭玄注:“挺,猶膱也。《鄉射禮》曰:‘祭半膱,膱長尺有二寸。’”陸德明釋文:“挺,本亦作脡,同。”唐劉肅《大唐新語‧ 極諫》:“隴右諸州,人戶寡少,供侍車駕,備挺稍難。”
(14)寬;寬緩。《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挺重囚,益其食。”鄭玄注:“挺,猶寬也。”《後漢書‧臧宮傳》:“宜小挺緩,令得逃亡。”李賢注:“挺,解也。”《新唐書‧狄仁傑傳》:“俊臣乃挺繫。”
(15)通“莛”。草莖。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鼎部》:“挺,栏借為莛。”《說苑‧偻說》:“子路曰:‘建天下之鳴鐘,而撞之以挺,豈能發其聲乎哉!’”
(16)通“筳”。小竹枝。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鼎部》:“挺,栏借為筳。”《後漢書‧方術傳》:“日者,挺專、須臾、孤虛之術。”李賢注:“挺專,折竹卜也。《楚辭》曰:‘索瓊茅以筳專。’注云:‘筳,八段竹也。楚人名結草折竹曰專。’”
(17)通“梃”。棍棒。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鼎部》:“挺,栏借為梃。”《漢書‧諸侯王表》:“陳、吳奮其白梃,劉、項隨而斃之。”顏師古注引應劭 曰:“白挺,大杖也,《孟子》書曰:‘可使制挺以撻秦、楚’是也。”宋曾鞏《救災議》:“竊弄鋤挺於草茅之中,以扞游徼之吏。”
(二)ting2 《廣韻》特丁切,平青定。漢朝縣名。在今山東省萊陽縣南。《廣韻‧青韻》:“挺,縣名,在膠東。”《漢書‧地理志下》:“(膠東國)縣八:即墨、昌武……挺。”
挺床
詈词。睡觉。
稍天. shāo tiān. 朝天。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三折:“蚤来到山坡直下,冻钦钦的难立扎。[做走跌科唱]脚稍天腾的喫个仰刺叉。”《水浒传》第七三回:“﹝ 李逵﹞被燕青抱住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