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9日 星期四

Books End 德里達

 閱讀及分享徐冰的《我的真文字》。


從視野叢書收錄的韓少功、張承志作品,繼續找到藝術家徐冰的文字作品,以下摘要分享其中一篇文章,關於哲學家德里達(Derrida)的一段軼事。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6663641

書名:我的真文字

作者:徐冰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日期:2018/02


商品簡介

全書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17篇藝術隨筆,是作者對與藝術有關的事與人的看法,第二部分是解說作品與創作體會。「有些人喜歡我的文字,我說我是『交代材料體』,聽者就笑。我說,用寫交代材料的態度寫作就能寫得好,因為寫交代材料性命攸關,要字斟句酌,不要浪費每一個字的作用……」 


作者簡介

徐冰,當代藝術家,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作品有《天書》、《地書》、《鳳凰》等。作品曾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等藝術機構展出。2015年被授予美國國務院頒發的藝術勳章,被美國康乃爾大學授予安德魯-迪克森-懷特教授稱號。


【Excerpt】

〈 TO(致):雅克·德里達先生〉


第一次知道德里達(Derrida)這個名字,是在一篇評論我藝術的文章上,但忘記了是哪一年。從那以後,我發現許多中外學者、藝評家、學生論文都愛用德里達的理論來分析我的藝術,特別是《天書》那件作品。我把漢字拆解後組合成了一種誰都讀不懂的偽漢字,在文化人言必稱德里達的年代,套用「解構」理論來「解構」《天書》太合適了,既時髦又深刻。「Derrida」這個發音和「德里達」這三個漢字,對文化人來説已經完全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完全是一個又耳熟又難懂的理論符號,熟悉到了一個已經感覺不到內容的程度。

這麼多人愛把我做的事與這個八竿子打不着的「德里達」扯到一起。有一段時間我覺得:不行,我要把「德里達」,把「解構」是甚麼搞清楚,否則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但説實話,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把任何一本他的書從頭到尾讀完過。他的理論到底是甚麼,越讀越不清楚。有時覺得懂了,但多讀幾頁後又有點雲裏霧裏。有時向懂行人討教,一時會覺得:噢,差不多是這麼回事,但過一段時間捫心自問:德里達的思想是甚麼呢?除了「在場」、「踪迹」、「回歸異延」、「他者的語言」之類一個接一個的概念外,更多的就説不上來了。他的對既定結構的消解與海德格爾對西方形而上學的顛覆又好像是一回事。他又説:「解構是對生命的肯定。」這與「禪是對生命的肯定」有甚麼不同呢?我知道事情一定不是這麼簡單,但這些對我來説只能是似是而非了。算了,也許我的思維不適應西方這套嚴密的顛過來倒過去的方法,把本來簡單的事情弄得有點複雜了。我想,我是真正的東方人,讀起中國哲學、禪學這套東西倒覺得舒服得很。當然這裏也有玄的東西,但我天生不怕「玄」就怕「繞」。繞不是不好,只是我不習慣,東繞西繞就給繞亂了。玄多少心裏還有點兒底。我愛讀鈴木大拙的書,特別是他的一些帶有禪入門性質的小冊子,隨手翻開任何一頁,都能讀出一些感覺來。這不是從書中知道了甚麼理論,而是有説不出的東西被他説出來了,所以才會有舒服的感覺。有一段時間我出門都要帶上他的書,有點像那年頭去哪兒都帶着「毛語錄」。自從有一次在一本書上讀到海德格爾的一句話,我對西方哲學的不安才有所緩解。他在讀了鈴木的著作後説:「這正是我在我所有著作中所要説的。」這之後我心裏踏實多了。

2000年我接到一封紐約州首府奧爾巴尼(Albany)公共圖書館的信,説他們在秋天準備搞一個題為「書的結束」(Book Ends)的展覽及研討活動。其中將有一個包括格雷希爾(Gary Hill)等六位藝術家的聯展,和我的一個個展,因為我在這方面做過許多作品,為此他們會把德里達請來與我做一個研討活動。我不相信是這個符號的德里達,他們説就是這個德里達。

研討會是在10月的一天,兩組講演圍繞我的藝術和德里達的理論進行。我被安排在下午,會議主持伯恩斯坦(Bernstein)教授做了關於我和我的藝術的發言,並説了為甚麼把我們兩個放在一起,帶有介紹性質。我做了題為「在視覺與書寫之間:關於我的藝術」的講演。之後有三位學者聯繫我的作品分別讀了論文。德里達的講演在晚上。大衞·威爾(David Will)教授作了對德里達最新著作的介紹,接着德里達做了「書的結束:數字檔案時代到來」的演講,隨後也是三位學者就他的講演做了發言。坐在我邊上的加 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博士生南茜(Nancy) (也是我這組的一個發言者)對我説:「今天來了很多人,是因為你和德里達在一個房間裏。」她這麼一説我倒不好意思了。我可沒有這麼重要,我説:「完全是因為德里達。」

聽德里達講演我坐在最前排,我看上去聚精會神,其實是在欣賞他講演的風格。南茜問我:「你聽得懂嗎?」我説:「聽不懂。」她説:「沒關係,我也聽不懂。」德里達在講台上真的有現在年輕人愛説的「酷」的感覺。一頭白髮,臉上的肌肉屬於比較硬的那種。使用大量艱深的詞句,一口法語腔很重的英語,有時講着講着真的一段法語就出來了,不管下面的人是否聽得懂,他總是語氣堅定地往下講。總之,聽他講演,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自己的聽力怎麼這麼差。

討論結束後我上前與他打招呼。走近他時我發覺,他在台下與台上的感覺不太一樣。他屬於那種不愛説廢話的人,總有一點想説話,但又不知道説甚麼的感覺。説出來的話語氣是通俗的,我的聽力也好了許多。他説:「我看了你介紹的作品和展覽,很特別,我喜歡那個蠶吐絲包裹手提電腦的作品,那個作品説了很多的意思。我是否可以得到一份這件作品的錄影資料?我要把它寫到我的書裏。」我説:「手提電腦叫Power Book,也是一種書。」他點頭。我知道我展覽的策劃人安排了他在我的展廳親自教授當地的小學生寫我的「英文方塊字書法」,但他並沒有向我提到這件作品,也沒有提到和他的「解構」這麼有關係的《天書》。我猜想,由於我的中國語法的英語,他一定也沒聽懂我的講演講了些甚麼。我告訴他:「很多人談論我的作品都會用你的理論,特別是那件叫《天書》的作品。」我還補充了一句:「就是刻了很多假字的那件作品。」他只是點點頭,看來他對別人引用他的理論早就習以為常了。我接着説:「其實那時我還沒有讀過你的書,不懂得你的理論,如果我當時懂了,也許就不會做這件作品了。」他還是點頭,但開始有些笑意了。這時有人過來給我們照相,我注意到他只要一面對鏡頭,總是做出一個姿勢和表情,這時我開始感到德里達並不僅是一個哲學符號,也是一個擁名自重的人。但這之後,當我繼續在各種文章上讀到「德里達」、「德里達」時,當我收到他的差不多一樣姿勢和表情的那些照片時,他像是又隱回到那個符號中去了。

前不久我們在整理工作室,一位助手交給我一個寫着 「To: Mr. Jacques Derrida」 (致雅克·德里達先生)的信袋,眼神像是在問:這是怎麼回事?我説:「他已經去世了,那時他讓我寄些材料給他。」他問:「你怎麼沒寄呢?」我説:「我也不知道怎麼一直就沒寄。」我確實幹事有些拖拉,有時越是覺得重要、應該做,就越慎重,就越不輕易去做。我想一定是因為「德里達」這三個字的分量讓我始終沒有把這份東西寄出去。


2005年12月20日

青,紺,藍

 【奇妙的日語】《藍》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zt/shows/2092027/


日語受自然環境、歷史與文化的影響,產生出豐富多彩的詞彙和表現方式。本集節目介紹與“藍”相關的詞彙。日本浮世繪畫家巧妙地運用各種藍色的色調,對世界各地的著名畫家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日語中的藍色(ao)一詞涵蓋了廣泛的顏色範圍,因而產生了各式各樣的表達方式。本集節目中,詩人及翻譯家彼得・麥克米蘭將在他京都的家中,帶領我們認識這些與“藍”有關的“奇妙日語”,並探究其背後獨特的文化。

#藍 #浮世繪 #nhk日語

2024年8月20日 星期二

喬,橋,僑(陳弱水;人文,人文學,民主 2024.08)

 



人文、人文學與民主

 

我去(2023)年10月出版了一本文集《人文與民主的省思》,也曾應邀到汪浩先生主持的《三國演議》電視節目談這本書的相關問題。不過,無論在書中或節目,談比較多的是「人文學」,「人文」很少,「人文」和「人文學」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兩者有何異同,是值得探討的。此外,對於人文與民主,我通常是分別談,它們之間有怎麼的關係,著墨也不多。對上述問題,我近來有些思考,在這裡簡單寫出。

 

******

先談人文學與人文。兩者來源不同。「人文學」直接來自西方,主要是humanities的翻譯,這是現代學術三個分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中的一個,核心為「文史哲」。

 

至於「人文」,是中文原本就有的說法,最初出自《周易.賁卦》「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後來成為常用的書面語。不過,我們現在講的「人文」,涵義卻接近「人文學」,可以說,是文化中相對應於人文學的成分。

 

何以知道如此呢?我們可以想想看:「人文學」與「人文」的反面是什麼?答案應該都是:科學。人文學的相對面是科學,是很清楚的。人文是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要素,它的相對面應該是科技。從具有相同的反義看來,「人文學」和「人文」的意涵是類似的。

 

至於傳統中國的「人文」,對反面是什麼?是「天文」。人文的本義,是人間的秩序、條理或規範(「文」在此意思同於「紋」)。在後世實際的用法上,則接近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化,特別是精緻文化,有時還有人才的意思。相對而言,「天文」是天的條理,宇宙的秩序。

 

簡單說,「人文學」和「人文」看起來幾乎一樣,實際上各有來源。但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文」跟傳統漢文中的涵義已不太一樣,反而接近「人文學」。

 

******

以上是對「人文學」與「人文」最快速的說明。我的意思是,由於當前「人文」的涵義接近「人文學」,要恰當了解「人文」,必須對「人文學」是什麼有所認識。

 

其實,英文中並沒有跟「人文」剛好對應的觀念,關係密切的有兩個詞語,都是人文學科的意思,一個是前面提過的humanities,另一個是liberal arts。兩者使用的場合不同,前者是學術,後者是教育,liberal arts也可以包含理科,但以文科為主。人文教育就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上述兩個觀念各有淵源,它們匯合在一起,成為歐洲文化中的重要力量,是在15、16世紀的文藝復興。所以,「人文」是不容易直接談的,從「人文學」談起,可以比較快進入要點。

 

******

人文學的對象是人的世界和人的活動,但我認為,人文學最突出的特點,並不在它研究的對象,而是在研究主體,或研究的視角。這是指,人文學有意識地從人的觀點來研究人,具有明顯的自我探索的性質。這種探索的手段可能是嚴密的,科學的,但出發點則是具體的人的存在。

 

社會科學也研究人,但原則上採取科學的預設,以客體化的角度來進行研究。在社會科學,作為人的研究者往往是隱身的。至於那些不特別隱身的研究,我們可以說,具有人文的性格,有人稱此為人文性的社會科學(humanistic social sciences)。

 

人文學自我探索的性質,導致它的知識具有兩個特點。首先,在求知的觀察和理解方面,除了現象的掌握,還注意對人事的內裡的了解。對人的世界的切實掌握,有時不是一般的科學方法所能達成的,對人的認識,要有所謂的「了解」(understanding, Verstehen)。打一個簡化的比喻:要達到了解熟朋友的程度,有同理感(empathy),能夠洞悉他們的情感動力和行事邏輯。

 

其次,人文學重視人的活動的意義或文化層面。因此,透過詮釋的取向,探討人的世界,也是人文學很重要的部分。

 

關於從人的觀點研究人,我舉一個例子。從科學的角度看來,人文學一個明顯的特性,是對於個別事象和事物特殊性的重視。除了哲學,人文學者研究的對象通常是具體、特定的。即使研究的課題很大,從科學的標準看來,也仍然是具體而特殊的。

 

個別性是自然與人文現象的一個面向,不能說是哪種物件的本質。人文學何以傾向投注眼光於此呢?簡單說,這是因為我們是人,是特定時空、環境、傳統中的人,我們不但對自己環境和傳統中的事物有興趣,也往往想要了解他者以及異文化、異時空中的人。對於人的研究如果只偏重通性,而不進入具體存在的內部,無法滿足很多人的求知欲。人文學大體上就是這類知識工作者的活動和成果。

 

那麼,如果跨越「人文學」,只講「人文」,「人文」是什麼呢?可以說,「人文」是文化中的某類認知:從人的切身性出發的對於各種人類事務和問題的認知。這種認知往往含有科學性的基礎,但本身和科學不同。

 

這種認知以及與此相關的判斷,可以說是「人文素養」。人文認識和人文素養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這些認識和社會實際的存在樣態和走向,息息相關。


但是必須提出,人文素養的來源不全是人文學,一般常識、一般性的閱讀、對事實訊息的吸收和理解、生活中的體驗和反思都是重要基礎。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專業知識的作用很有限,即使人文研究者也可能不具備人文素養。


******

再來談人文與民主的關係。這個命題是由我的老師余英時所開啟的。他談人文與民主的關係有兩個脈絡。第一個是民主與文化的關係,這是西方有關自由民主思考中的一個議題。

 

民主與文化的關係有兩個主要層面。一個是民主生活的性質。民主最明顯可見的性質當然是政治體制,但民主好像又不只是體制,如果在政治體制之外,社會生活沒有民主的要素,民主體制恐怕不容易維繫,民主的意義也成為疑問。

 

民主與文化關係的另一個層面則是民主的持續和更新。民主就像世間種種,在現實中會受到各種挑戰,帶來各種失望與不滿,民主的持續不是當然的,需要各種反思、批判、調整、努力,這個秩序才能強固。

 

余先生談人文與民主的關係,還有另外一個脈絡,就是中國五四運動的「科學與民主」。在性質上,五四新文化運動可以說是推動現代性的運動,科學與民主就是五四標榜的兩大目標,這個口號非常響亮,深入人心。

 

余先生順著這個口號表示,真正和民主關係密切的,其實並不是科學,而是人文,而且對於科學的基本認識,也是人文的一部分。余先生強調人文與民主的關係,早年的重點在主張,民主品質的提升需要人文的幫助。到後來,他更強調人文在民主防衛、民主深化方面的作用,這是針對香港和台灣的自由體制受到嚴重威脅而發出的。

 

那麼,余先生所說的「人文」是什麼呢?他說,他所說的「人文」,不是文史哲、社會科學學科等,而是一般性的對於人類事象的認識和判斷能力。他把這種能力稱為「人文修養」。

 

我不知道余先生為什麼對「人文」做上述的表述,但他對「人文」的界定,與我對「人文學」和「人文」的討論是相符的。「人文學」最重要的一個性質,就是從具體的人的立足點出發,對於各項事物的認識,這些認識能進入事物的內在,而不是抽象,但可能只浮面地觸及廣大現象的理論或規律。

 

相應於此,「人文」主要是指,文化中對於與人相關的各種重要事物的一般認識。有了這種認識,才會有判斷力,價值才有附著之處,公民行動才能適切回應現實中的問題。

 

集體生活中並不只有科學和人文兩種認知方式,另一經常可見的,或許可以稱為「神話」。這種模式的特性是,無論內容和論說是什麼,它包藏了以虛構、信仰為核心的故事和主張,採行這種路徑的人相信這個核心具有神聖性,此神聖性保證了他們認知的正確。這種模式常有很大的力量,它當然不是科學,但與人文也不同。「人文」可說是介於「科學」與「神話」之間的一種認知,三者之中,顯然人文和民主的關係最密切,最能支撐民主。

。。。。。

什麼是「僑」及其當代關聯

 

中文和華語中,有個特殊的字,可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這就是「僑」。在描述的層面,「僑」是指從A地遷居到B地或這樣的人。但「僑」有更強的意涵,它往往指從A地遷到B地,從A國遷到B國,但認同仍在A地與A國,「僑」和他們的後代本質上是A人,B地與B國只有工具性的意義。就近現代而言,「僑」的現象──認同在祖鄉而不在生存所託的社群和國家,在台灣和東南亞都很明顯,雖然未必有「僑」的名義,往往也是這些地方緊張與分裂的重要來源。

 

可能大多數讀者不曾意識到「僑」這個字和觀念的獨特性,這裡要多做點說明。「僑」的特殊性反映在它是不可翻譯的。在我所知的世界主要語言,都沒有這樣的概念。如果我們把「僑」輸入翻譯軟體,英文是Overseas Chinese,法文是Chinois d'outre-mer,德文為Auslandschinesen,日文則出現「華僑」。簡單說,「僑」就是海外華人,「僑」和「華僑」沒有差別,這個字沒有獨立的意義,在其他語言無法(或極難)找到對應。有時為了方便,我們會說類似「美僑」、「僑居在台灣的比利時人」的話,但這裡的「僑」只代表移居外國,跟英文的expatriate一樣,並不意含移居者與母國的聯繫,也難以適用到移居者的後代。事實上,作為動詞,expatriate有疏離母國或從該處放逐的意味。

 

這種獨特,幾乎毫無普遍意義的詞語是很罕見的,我可以舉個例子來做對照。漢人文化中的「孝」是特別的觀念,與其他文化中有關親子的情感和想法相當不同,但即使如此,一般不會把「孝」當作無法翻譯的詞語。「孝」的英文表述是filial piety,這雖然是為漢人式的對待父母之道量身打造的,至少可以讓異文化人士據以想像一種特殊的親子觀。「僑」就更像文化地圖中的孤島。

 

「僑」這個字和觀念是怎麼來的?先談字。「僑」原來根本沒有遷居的意思。東漢《說文解字》說:「僑,高也。」「僑」的意思是「高」,從「喬」演化而來,加上人字邊,讀音不變。從古文字資料看來,「僑」字大概戰國才出現。在傳世的先秦文獻,「僑」主要用於人名,鄭國子產的名就是「僑」,《左傳》中還有舟之僑、叔孫僑如等,這些原本應該是「喬」,「僑」是後世的隸定(即回溯性地將某字改寫為另一形體)。「僑」是「高」,「僑如」是「高高的樣子」,顯然在古代被認為很適合當作名字。「僑」有遷居或遷居之人的意思,現存文獻中,最早的紀錄在戰國末的《韓非子》,但接下來要到三國(公元三世紀)才看得到,並非常用字。

 

「僑」為什麼會冒出「遷居」的意思?來源明顯是《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一個神聖文本中文學性的描寫,讓高高喬木的「喬/僑」和遷徙發生了關聯。換句話說,作為遷居意義的「僑」,不是來自自然的語言,不是人講出來的,而是高層士人挪用《詩經》中的表達的結果,應該是先出現在書面語,再流傳到口語。

 

遷徙意義的「僑」本來只是客觀描述,可見於今天仍在使用的「喬遷」。「僑」進一步可意味雖然遷到某地,但認同或本質性的存在仍寄託於祖鄉,顯然發生在四世紀初。當時中國北方發生大動亂(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以洛陽為中心的政治和文化菁英到江南重新建國,史稱「東晉」。這些貴族力量(歷史學一般稱為「士族」)以「僑」來界定自己和追隨者的身分。這些北方士族擁有至高的政治社會地位,他們不改籍貫,希望永遠是祖鄉的人,以祖鄉為家族名號(如瑯琊王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東晉朝廷和統治者設置「僑州」、「僑郡」、「僑縣」,收納北方來的民眾,戶籍不同於本地人,而且享有免除徭役和賦稅的優待。僑郡縣雖多設於長江沿岸,但都使用北方的地名,甚至有一個南方行政區同時存在幾十個僑郡縣的情況。這個以北方「僑姓」士族為首的僑居現象,延續了兩、三百年,是後世「僑」觀念的源頭。

 

對於這個現象,中國中古史大家唐長孺(1911-1994)有所解釋。唐先生指出,這是新生事物,漢末大亂之後,在東南立國的孫吳已經有很多北方來的流寓人士,這時約在東晉建國前一個世紀,但並沒有類似東晉僑人的心態,他們居留一段時期後就落籍江南,成為當地人。他又說:「本來,漢代改籍是頗為常見的,那種高標郡望,不願附籍所居州郡的風氣只能出現在士族門閥形成之後。」(〈東漢末期的大姓名士〉)唐先生的意思是,東晉以下的新僑居本質上是位階現象,是遷移來的人認為自己高於遷移地,要當永遠的旅人,把自己和子孫定位於祖鄉。在漢末、三國之際,貴族階層尚未穩定形成,北方高層士人的優越地位還在浮動中,但西晉以後,主要由於九品官人法的作用,士族世襲化,成為貴族(aristocracy)的形態,這是東晉統治者強烈高階感的來源。

 

總結而言,大概在漢末,中國開始使用「僑」來指稱遷居,原來遷居並沒有特殊的文化意義,遷居者都以落籍為歸宿,但在東晉初,以貴族為領導者的移民遷到南方,出於優越的心態,他們把「僑」的身分制度化,將自己定位為在南方的非南方人。我們從「僑」現象的起源認識到,這個觀念並不是簡單的懷鄉念祖,而是與遷居者的自我意識關係密切──他們是高階的,他們所在的地方沒有認同的價值。

 

近現代又是各種「僑」現象大爆發的時代,例如東南亞和美國的華僑、台灣的「外省人」,與中國中古早期南方相比,近現代「僑」意識的背後增加了族群優越感、天朝觀念和中華民族主義等因素。近現代的「僑」現象當然不能說是「僑」這個字所帶來的,關鍵應該是在上述的高位意識與民族主義執念,但「僑」的意識為遷居者的這些心態提供了定型和延續的工具,也方便了原居國的擴張。「僑」具有迷惑性,很容易讓人覺得它不過是移民(immigrant)或遷居外國者(expatriate)的中文用語,它遠不止此!它是獨特的。希望這項揭示有助於我們認識身處的環境,有助於我們的思考。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資金巡る台湾第3政党、政治資金巡る疑惑噴出

 

日經新聞今天報導了民眾黨的政治獻金疑雲,最後一段訪問了東京外國語大學的名譽教授小笠原欣幸,他下了一個結論:「柯文哲企圖挑戰兩黨制結構已經結束。台灣的政治還是回到傳統的兩大陣營對決的模式。」
連結:
台湾第3政党、政治資金巡る疑惑噴出:日本経済新聞 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KKZO82807770V10C24A8FF8000/
可能是懶猴和文字的圖像
所有心情:
李金蓮、許美華和其他746人



[動ラ五(四)]

  1.  周囲をまわる。周囲に沿って進む。「池を—・る」

  1.  周囲を取り囲む。取り巻く。「城の周りを堀が—・る」

  1.  あちこちまわり歩く。巡回する。「諸国を—・る」

  1.  まわって再びもとに返る。「春がまた—・ってくる」「—・る月日」

  1.  ある事柄中心としてそのことに関連する。「環境問題を—・って話し合う」「一人の女性を—・って争う」

  1.  一点中心として回転する。

    1. 「(水車ガ)大方—・らざりければとかく直しけれども」〈徒然・五一〉

  1.  輪廻 (りんね) する。

    1. 「深き契りある仲は、—・りても絶えざなれば」〈・葵〉

  1.  この世に生きる。世の中に交わる。

    1. 「我かくてうき世の中に—・るとも誰かは知らむ月のみやこに」〈・手習〉

    2. 回 (まわ) る用法

[可能]めぐれる

拊撫揗 拊心拊掌

 

fǔ   ㄈㄨˇ

  1. 拍:~掌大笑。
  2. 古同撫,安撫,撫慰。
  3. 器物的柄。

方言集匯

  • 粵語:fu2
  • 客家話:[梅縣腔]fu5fu1[海陸豐腔]fu5[客英字典]fu5[陸豐腔]fu3[臺灣四縣腔]fu5

詳細解釋

  •  fǔ

〈動〉

  1. (形聲。從手,付聲。本義:撫摸)
  2. 同本義 [stroke;fondle]
    1. 拊,揗也。——《說文》。段注:“揗者,摩也。古作‘拊揗’,今作‘撫循’,古今字也。堯典曰:“擊石拊石”,拊輕擊重,故分言之。”。
    2. 主拊其背曰:“行矣!”——《漢書·外戚傳上》
  3. 又如:拊捫(撫摸);撫式(用手按車板)
  4. 拊掌:拍手。表示驚訝,惱怒或歡喜 [clap]
    1. 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拊手(拍手;鼓掌);拊心(撫胸;拍胸);拊髀(拍大腿);拊床(拍床);拊背(輕拍肩背);拊嗟(拍手嗟嘆);拊噪(拍手歡呼);拊翼(拍打翅膀)
  6. 通“撫”
  7. 體恤撫慰 [placate]
    1. 王巡三軍,拊而勉之。——《左傳·宣公十二年》
    2. 勉慰痍傷,拊巡饑渴。——顏延之《陽給事誄》
  8. 又如:拊愛(愛撫);拊綏(安撫);撫揖(撫慰揖安);拊恤(撫恤);拊循(安撫,撫慰);拊視(撫愛照顧);拊勞(慰勞)
  9. 撫摸 [stroke;fondle]
    1. 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公孫龍子·堅白論》
  10. 擊 [strike]。如:拊楗(擊斷門戶的插閂;指入內偷盜);拊搏(敲擊樂器);拊鼓(擊鼓);拊節(擊節);拊膺(捶胸);拊缶(擊缶)
  11. 撫養 [foster]。如:拊育(撫育);拊養(撫養);拊傴(撫養憐愛)
  12. 彈奏 [play]。如:拊弦(彈琴);拊樂(奏樂)

《康熙字典》

  • 《卯集中》《手字部》 ·拊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5
  • 《唐韻》芳武切《集韻》《韻會》斐父切,音撫。《說文》揗也。《詩·小雅》拊我畜我。《左傳·宣十二年》王巡三軍,拊而勉之。通作撫。 又擊也,拍也。《書·益稷》予擊石拊石。《蔡傳》石磬也。重擊曰擊,輕擊曰拊。《儀禮·士喪禮》婦人拊心不哭。 又樂器名。《禮·樂記》弦匏笙簧,會守拊鼓。《註》拊者,以韋爲表,裝之以糠。一名相。今齊人或謂糠爲相。《周禮·春官·大師》大祭祀,帥瞽登歌,令奏擊拊。《註》拊形如鼓。 又器把曰拊,手執處也。《禮·少儀》弓則以左手屈韣執拊。《疏》拊,弓把也。《又》削授拊。《疏》削謂曲刃,拊謂削把。 又《集韻》方遇切,音付。以手著物也。或作捬。 又彼口切。與同。衣上撲也。 又風無切,音膚。《前漢·藝文志》泰始黃帝扁鵲兪拊方。《註》黃帝時醫也。

說文解字

  • 《卷十二》《手部》 ·拊
  • 揗也。從手付聲。芳武切

English

slap; pat; tap; handle of a vessel


布丁不一定是甜的

豬肚裡的布丁: 歐文拊掌錄裡的一個小問題
tysharon.blogspot.com
豬肚裡的布丁: 歐文拊掌錄裡的一個小問題
美國作家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的 The Sketchbook ,光緒年間即有林紓譯本流行,而且歷久不衰。林紓採用了一個中文現成的書名 《 拊掌錄 》 ,意思有點類似解頤集,讀來可令人拊掌大笑,拍案叫絕。拊掌錄本是元朝的一本書,但...

紅灯區,修女院,妓女,酩酊/

修女
天主教或東正教中修道的女子。

20世紀前半葉 全球各國的賣淫問題很普遍


 妓女
注音一式 ㄐ|ˋ ㄋㄩˇ
漢語拼音 j  n 注音二式 j  n
女性歌舞藝人。後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傳˙濟南安王康傳:「錯為太子時,愛康鼓吹妓女宋閏,使醫張尊招之不得,錯怒,自以劍刺殺尊。」宋˙王禹偁˙寒食詩:「妓女穿輕屐,笙歌泛小舠。」
原指古代表演歌舞雜技的女性藝人,後來泛稱以性交易為業的女子。傳統道德標準中,對這類女性有所歧視。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妓女追陪,覓錢一世,臨收計,怎做的百縱千隨,知重喒風流媚。」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那些妓女們相與的孤老多了,卻也要幾個名士來往,覺得破破俗。」亦稱為「娼妓」。



紅灯區= 風化區

red-light district


社会 | 2009.05.08

汉堡红灯区今不如昔

被视为"罪愆渊薮"的汉堡市圣保利区的夜生活胜地及红灯区-里泊街的名声,已远远跨出了德国边界。这条长达900米的街道是酒吧、剧院、酒店、妓院和性用 品商店的聚集之地。过去到这里来消费的大多是附近港口的海员、水手。如今,每年到此一游的有数千游客,为的就是亲眼目睹当地以"妓女橱窗"闻名的红灯区。 然而,这条名街已经今不如昔了。

德国及世界各地,但汉堡的当地居民却几乎没有。有来自多特蒙德、图林根诺德豪森的本国游客,也有波兰人、纽约客和来自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以及奥地利萨尔茨堡的居民。还有从德国东部德累斯顿和英国曼彻斯特来的观光旅客。
这里的圣诞节也不太一样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这里的圣诞节也不太一样尽管里泊街红灯区大名鼎鼎,但当地居民却似乎有些避之唯恐不及。
记者耳边响着生动活泼、选自影片"大自由7号"的歌曲:"午夜12点半的红灯区"。这始终是当地酒吧和小酒馆里的经典歌曲。这部制作于1944年的 黑白影片,表现的是下流社会的气氛:影片中有酩酊大醉的场面、酒吧门前的皮条客以及轻佻的姑娘们。这部影片由于不符合纳粹德国的要求而被禁演,但它却进一 步巩固了汉堡红灯区传奇和邪恶场所的名声地位。
城市导游玛蒂娜说:"色情行业自古就有,由于汉堡是一个港口城市,因此也不例外。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13世纪:那时,位于圣保利的中心区有一座修女院。人们说,红灯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也就是说,从那些风趣、俏皮的修女们...."
街边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街边究 竟是传奇还是事实?其实在里泊街红灯区里,两者之间是没有严格区别的。事实的情况是:如今,红灯区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名游客表示:"我们觉得里泊 街已经不如过去,从前那里有意思多了。现在那儿已没有了昔日的气氛。可以说,现在那里有点儿像是建筑工地,没有从前那种味道了。"
上一世纪60年代,卖淫行业生意兴隆。一卷老录音带对当年红灯区的描述,听起来似乎是轻描淡写:“所谓‘号码’,意味着为客人提供的是那种服务是 吗?”门警说:“是的,为的是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千篇一律。人们想经历些新鲜事物,开开眼界。多数客人希望姑娘能充分配合,例如上床睡觉,也许就在后面的雅 座上,有时还会专门打一瓶香槟酒。我们这儿一共雇有5位姑娘,两名黑人,三个白人姑娘。”主持人问道:“作为一名女性,您跳脱衣舞有什么样感觉呢?”舞女 说:“我能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开始的时候当然很困难,会有很多心理障碍。 老实说,现在有时也还有。当着陌生男人的面,脱得一丝不挂,滋味儿并不好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干这行是为了尽快挣钱。”
里泊街红灯区里有一条只准男士通行的小巷子:在那里招揽生意的妓女们,半裸地坐在橱窗里供人挑选。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变化,她们的营生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墙上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墙上马 丁多年来是红灯区的常客, 他其貌不扬,长着一个啤酒肚,可能因为妻子难以满足他的要求而到此寻花问柳。现在已经离婚的他表示,逛妓院的原因不仅因为从事卖淫业的妇女能够提供各种各 样的性服务,也因为她们随叫随到,根本无须浪费口舌。一位妓院老板指出,对妓院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客户营造一种非常方便、实用的氛围。
然而,八十年代艾滋病的蔓延,使里泊街的繁华风貌逐渐退色,当夜间五光十色的灯火熄灭,白昼来临后,那种醉生梦死的愁苦、女人疲惫的面庞、酒味、尿 骚以及臭气熏天的垃圾,简直令人难以忍受。去年里泊街成为德国立法后的第一个枪支和武器禁区,警方希望该地区的治安能因此而获得改善。
作者:Ute Hempelmann / 祝红
责编:叶宣
同學中,沈兄最令人佩服:持續往返家鄉和僑居地義烏(或許是世界禮品首都,参考巴黎奧運各種吉祥物與紀念品……),設計產品並監造,外貿。
類似台中義烏間的旅程,在日本可讓各種轉車的時間變異“優化”,不會讓旅客傷腦筋,焦慮……。
或許僑居地的人情和產業效率,多少能有“歸鄉”之信心……
祝福
了不起的生活鬥士。



注  音ㄋㄧˊ ㄗㄨㄟˋ
漢語拼音ní zuì
釋  義
泥,泥蟲,失水則癱軟如泥。泥醉比喻大醉。唐.元稹〈劉二十八以文石枕見贈仍題絕句以將厚意因持壁州鞭酬謝兼廣為四韻〉詩:「用長時節君須策,泥醉風雲我要眠。」

ㄇㄧㄥˇ
 ◎ 〔酩酊(dǐng)〕醉得迷迷糊糊的,如“~~大醉”。

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清貧 中野孝次 清貧思想清貧思想 清貧の思想 文春文庫 作 者: 中野孝次    譯 者: 李永熾    出 版 社: 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 版 日 期: 1995台灣1995 李永熾

清貧の思想 文春文庫  


一九九二年秋、世に問われた本書はいちはやくベストセラーになったばかりでなく、書名に掲げられた「清貧」あるいは「清貧の思想」は「時代の言葉」となった。
虚飾を捨て、安らかな心を重んじ、身の丈にあった清楚な生活を旨とする、とはどのような生き方をいうのだろうか。
本書に示唆と指針を求めた人びとは、著者の先導するところに従って、今更ながら自身の由来である日本文化の伝統と本質へと至り着いた。郷愁ではなく、回帰でもなく、新たな時代への「再生の精神」を求めて。(内橋克人「解説」より)
名利に使はれて、閑かなる暇なく、一生を苦しむるこそ、愚かなれ……。モノとカネにふりまわされ、明け暮れする人生は真に幸福なのか? 光悦、西行、兼好、良寛ら先人の生き方の中に、モノを「放下」し、風雅に心を遊ばせ、内面の価値を尊ぶ「清貧」の文化伝統を見出す。バブル時代、物欲と生活に追われてひた走った日本人を立ち止まらせ、共感させ、猛省をうながした、話題のベストセラー。

google中文亂搞
本書で取り上げられている人の人生戦略モデルなど、私には世捨て人かニートの類にしか思えない側面もあるのだが、私の偏見を別としても鴨長明、池大雅、本阿弥光悦…どれも一流の文化人なわけで、こうした人たちの人生モデルや生活戦略を、知的レベルも社会環境も違う私達が容易に実践できるものとも思えない。一言で言ってしまうと、人生戦略モデルとしては実現性に乏しい陳腐なモデルと考えるべき。
 にもかかわらず、ポストバブル世代で「負け」のカテゴリに入るであろう私の場合、同書で取り上げられる人生モデルに対して、思想的側面だけでも検討せざるをえないだろう。
 しかし、「清貧の思想」なる高踏的な議論は私のようなボンクラ大卒には荷が勝ちすぎるのも事実で、逆に言うとこれがわかるくらいならもう少しましな仕事をしている、すなわちそもそも「清貧の思想」ごときに興味など持たない。今後確実に生活レベルも人生の充実度も落ちるであろう人生計画に対し「じゃあどうすればいいんだ」となるが、妙案なんてものはそもそもない(あるくらいなら、それを本に書いて私が儲けている)。
 いずれにせよ同書は、これ自体では「カビ臭い」本としか言いようがない。しかし、私と同じ位の世代の優秀な思想家が、私達と同じ生活感覚で再解釈するとだいぶ新鮮味が変わってくるのではないだろうか。そうすると毛利嘉孝氏のDiY理論あたりも「清貧の思想」の観点から再解釈できる可能性があるのではないだろうか。
本書中人物的某些方面,例如他們的生活策略模型,讓我認為他們是隱士或尼特人,但除了我自己的偏見之外,加茂長明、池大河、本網光悅……他們是誰?總之,作為人生策略模型,應該算是陳腐的模型,實用性不大。
然而,對於我這個後泡沫時代的「失敗者」來說,我別無選擇,只能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思考本書所涵蓋的生活模式。
不過,確實,「貧窮意識形態」的高層次論點對於我這樣一個大學畢業生來說確實太過分了,另一方面,如果你能理解這一點,你應該在這方面做得更好。 ,我對「貧窮意識形態」之類的東西不感興趣。如果你的人生計畫肯定會導致你的生活水準和生活成就感下降,你可能會想,「我該怎麼辦?」但沒有什麼是好主意。
無論如何,這本書本身只能用一本「發黴」的書來形容。但如果我們這一代優秀的思想家用我們同樣的生活感重新詮釋它,我想會讓人耳目一新。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森喜孝的DiY理論或許可以從「貧睏意識形態」的角度重新解讀。


清貧思想
https://www.books.com.tw › prod...




全書分24章,每章講述了日本古代高人的事跡,這些人的確是清雅脫俗之輩,作者在平淡的敘述中,讓一個個人物躍然紙上! 中野孝次,1925-2004,日本千葉縣人氏。畢業於東京 ...
NT$146.00


內容簡介

若知足,雖貧亦可名為富;有財而多欲,則名之為貧。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過分的強調節儉自律也不符合實際。但是,如何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保持一種恬靜的心態,追求一種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而有利於人類與自然環境平衡協調發展,這仍然是需要人們考慮的。所以中庸之道還是有用的,即我們既不能近乎自虐式的自律,也不能無節制的追求物欲,而是應探索適度的、有益身心、有益環境的生活方式。

全書分24章,每章講述了日本古代高人的事跡,這些人的確是清雅脫俗之輩,作者在平淡的敘述中,讓一個個人物躍然紙上!

中野孝次,1925-2004,日本千葉縣人氏。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德語專業,曾為國學院大學教授涉足廣泛,在小說、評論、隨筆、翻譯等多種領域都有建樹。
 

清貧思想

清貧の思想

期:
1995/05/01
...

清貧思想

作者:中野孝次








































清貧思想

目錄


一 這樣的茶罐就該三十枚金幣
二 像那樣的人家被火燒了才好
三 您收藏的是一把廢刀
四 六尺草庵,悠閑無懼
五 袋里有米,爐邊有柴,還要什麼
六 誰能聽見無弦琴
七 我只想要您領地上的一枝竹子
八 綁鞋帶時的一滴眼淚
九 買書錢不夠,那就捐了吧
十 我畫畫是為了自己高興
十一 我家也在積雪中
十二 蕪青是草,不該把它當花看
十三 潮水瞬間淹沒了沙石
十四 青蛙撲通一聲跳進水塘里
十五 青葉嫩葉,何等尊貴


十六 被物質所控制,何其愚蠢
十七 清貧是什麼
十八 為花的美無端心痛
十九 「花在牆角」與「牆角有花」
二十 愉悅的表情
二十一 一清至骨
二十二 美在清貧
二十三 人的需要並不多
二十四 重構一種生活方式


 せい‐ひん【清貧】 

の解説

私欲をすてて行いが正しいために、貧しく生活が質素であること。「—に甘んず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