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有,起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有,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林義光《文源》:“按:有非‘不宜有’之義。有,持有也。古人岙人又持肉,不人岙人月。”


注音

釋義
(一)you3《廣韻》云久切,上有云。之部。 (1)與“無”相對。《說文‧有部》:“有,不宜有也。”段玉裁注:“謂本是不當有而有之偁。引伸遂為凡有之偁。”《玉篇‧有部》:“有,不無也。”《正字通‧月部》:“有,對無之稱。”
1.表示存在。《詩‧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埸有瓜。”《呂氏春秋‧察賢》:“今有良醫於此,治十人而九人,所以求之萬也。”毛澤東《卜算子‧口岙永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又指人在世。明柯丹邱《荊釵記‧議親》:“(末):‘令堂有麼﹖’(生):‘家母有。’”
2.呈現;產生;發生。《荀子‧宥坐》:“孔子南適楚,戶㶊乙於陳、蔡之閒,七日不火/食,藜羹不,弟子皆有飢色。 ”漢曹操《論吏士行能令》:“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宋王安石《再上龔舍人書》:“夫水旱者,天時之常有也。”
3.領有;具有;專有;擁有。《孫子‧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禮記‧坊記》:“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財。”鄭玄注:“有,猶專也。”《元史‧尚文傳》:“(米粟)有則百姓安,無則天下亂。”

(2)取,獲得。《廣雅‧釋詁一》:“有,取也。”《玉篇‧有部》:“有,得也,取也。”《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韓非子‧說難》:“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

(3)保存;保護。《韓非子‧飭令》:“兵出必取,取必能有之。”《禮記‧哀公問》:“古之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鄭玄注:“有,猶保也。”

(4)豐收。《詩‧魯頌‧有駜》:“自今以始,歲其有。”毛傳:“歲其有,豐年也。”唐儲光羲《觀競渡》:“能令秋大有,鼓吹遠相催。”又多;富裕。《詩‧大雅‧公劉》:?“爰眾爰有。”朱熹集傳:“有,財足也。”《列子‧說符》:“羡施氏之有,因從請進趨之方。”張湛注:“有,猶富也。”《聊齋志異‧嫦娥》:“實告卿,年來頗稱小有。”

(5)果。《玉篇‧有部》:“有,果也。”又佛家語。大致指:1.“十二因緣”之一的“果報”。《大乘義章》八:“生死果報,是有不無,故名為有。”2.對“空”、“無”而言。《後漢書‧西域傳論》:“詳其清心釋累之訓,空有兼遣之宗,道書之流也。”李賢注:“不執著為空,執著為有。”

(6)中國哲學用語。與“無”相對,指可感覺的實物,最普遍的存在。《廣雅‧釋詁三》:“有,質也。”《老子》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晉書‧裴秀傳》:“理之所體,所謂有也。有之所須,所謂資也。”宋張載《正蒙‧乾稱下》:“凡可狀,皆有也。”王夫之注:“實有其體,故可狀。”

(7)表示確定的,可計數的。《荀子‧宥坐》:“今(生也)有時,歛也無時,暴也。”《紅樓夢》第七十回:“統共數了一數,才有五百六十幾篇。”毛澤東《七律‧到韶山‧序》:“離別這地方已有三十二週年了。”

(8)(連用)表示一部分。《荀子‧強國》:“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論衡‧本性》:“玉生於石,有純有駁。”《天工開物‧乃粒‧水利》:“有三日即乾者,有半月後乾者。天澤不降,則人力挽水以濟。”

(9)表示不定指。《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唐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毛澤東《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10)用於某些動詞前組成套語,表示客氣。如:有請;有勞;有偏。

(11)舊時卑應尊呼喚的應對語。今亦作應對語,無尊卑之分。元關漢卿《五侯宴》第四折:“李嗣原云:‘我喚他從珂,他不應我,如今喚他那舊小名王阿三。’李從珂做應科云:‘阿媽,您孩兒有。’”元高文秀《襄陽會》楔子:“龐德公云:‘寇封安在﹖’寇封上云:‘小將有。’”

(12)尊對卑進見時的習慣用語。意謂“等圽㶊目”。元佚名《陳州糶米》第二折:“兀那小的,則我便是包待制,你休去別處告,我與你做主,你且一壁有者。”元佚名《鬧銅臺》:“蕭讓云:‘宋江哥,諾,你兄弟來了也。’宋江云:‘且一壁有者。’”

(13)助詞。1.名詞詞頭,多用在國名、族名、物名之前。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有,語助也。一字不成詞,則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國名,而邦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推之他類亦多有此,故邦曰有邦,家曰有家。”《書‧多方》:“有夏誕,厥逸。”《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實。”《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2.用在謂詞前。《詩‧邶風‧擊鼓》:“不我以歸,憂心有忡。”又《鄭風‧女曰雞鳴》:“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14)相當於“以”。用,使用。《商君書‧弱民》:“故民富而不用,則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則農不偷。”高亨注:“有,猶以也。”宋王安石《上執政書》:“言古之君子,於士之宜左者左之,宜右者右之,各因其才而有之。”

(15)相當於“或”。或許。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有,猶或也。有與或古同聲而義亦相通。”《書‧盤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宄。”《太平廣記》卷二百三十引陳瀚《異聞集》:“忽暗雲覆水,黑風波湧,舟子失容,慮有覆沒。”

(16)相當於“為”。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有,猶為也。為、有一聲之轉,故為可訓為有,有亦可訓為為。”《易‧履》:“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國語‧晉語一》:“克國得妃,其有吉孰大焉。”《春秋繁露‧玉杯》:“其有繼周之弊,故若此也。”俞樾平議:“有,猶為也。”《論衡‧定賢》:“善人稱之,惡人毀之,毀譽者半,乃可有賢。”

(17)相當於“於(于)”。《易‧家人》:“閑有家。”又《渙》:“渙有丘,匪夷所思。”《禮記‧大學》:“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18)通“域(<現代音>yu4<\/現代音>)”。州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有,墒借為或,即域字。”《詩‧商頌‧玄鳥》:“方命厥后,奄有九有。”毛傳:“九有,九州也。”《老子》第十四章:“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劉師培注:“有即域之墒字也,有通作或,或即古域字。”《荀子‧解蔽》:“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

(19)通“囿(<現代音>you4<\/現代音>)”。拘謹;局限。《管子‧山國軌》:“有田倍之內,毋有其外。”郭沫若等集校:“沫若案:當讀為‘有田倍(培)之內,毋有(囿)其外。’蓋有田者之疆界當於田內為之培,不得侵越壤土,設囿於田之外。”《穆天子傳》卷五:“咎氏宴飲毋有禮。”劉師培補釋:“有禮,當作囿禮,無囿禮者,不域于禮也,猶今語晏會所謂不拘禮矣。”

(20)通“友”。相親愛。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有,墒借為友。”《詩‧小雅‧四月》:“盡瘁以仕,寧莫我有。”陳奐傳疏:“有,相親有也。”《左傳‧昭公二十年》:“寡君之下臣,君之牧圉也,若不獲扞外役,是不有寡君也。”杜預注:“有,相親有。”

(21)通“右(佑<現代音>you4<\/現代音>)”。佑助;幫助。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有,墒借為右。”《墨子‧非命下》:“惡乎君子,天有顯德,其行甚章。”張純一集解:“莊(述祖)云:‘有當為右,助也。’”《荀子‧天論》:“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羅根澤注:“有,借為佑。”又《大略》:“友者,所以相有也。”

(22)姓。《尚友錄》:“有,有巢氏之後。”《廣韻‧有韻》:“有,姓,孔子弟子有若。”


(二)you4 《集韻》尤救切,去宥云。之部。通“又”。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有,墒借為又。”1.表示重復連續。《詩‧邶風‧終風》:“終風且曀,不日有曀。”鄭玄箋:“有,又也。”《荀子‧成相》:“不知戒,後必有。”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2.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韓非子‧五蠹》:“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三)wei3 同“洧”。古水名。即今河南省雙洎河。《字彙補‧月部》:“有,水名,與洧同。《諸書字考》:‘潧、有即潧、洧也。’”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起,能立也。从走,巳聲。䏁𡁸止己㗱,古文起,从𡁸熷㗝。”桂馥義證:“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按:“巳”,聲符兼表意義。
注音
釋義
(一)qi3《廣韻》墟里切,上止溪。之部。(1)由躺而坐;由坐而立。《說文‧走部》:“起,能立也。”《廣雅‧釋詁四》:“起,立也。”《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唐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以為不信,起視乳穴。”董必武《霜降後二日偶成》:“何處跌交何處起,起來重整跌時衣。”(2)(物體)𨜏熷立立,聳立。《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孔傳:“郊以玉幣謝天,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素問‧皮部論》:“邪之始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王冰注:“起,謂毛起豎也。”晉惠遠《廬山記田熷各》:“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
(3)起爿岙木。《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禮記‧內則》:“孺子蚤寢晏起。”
(4)飛。《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張預注:“鳥適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文選‧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鵲起登吳山,鳳翔陵楚甸。”李善注:“《莊子》曰:‘失時則鵲起。’司馬彪曰:‘起,飛也。’”明王彝《秋林高士圖》:“風杉落葉響,驚起棲煙鳥。”
(5)昇起。《荀子‧儒效》:“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王念孫雜志:“言貴名之顯箸也。”唐韋應物《園林晏起寄昭應韓明府盧主簿》:“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火煙。”《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衙內乘圽㶊目月色,閒行觀看。則見一片黑雲起,雲綻處,見一個人駕一輪香車,載圽㶊目一個婦人。”
(6)凸起。《爾雅‧釋畜》“犦牛”晉郭璞注:“即犎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宋孔平仲《續世說‧讒險》:“義府勃然變色,腮頸俱起。”宋吳自牧《夢粱錄‧歷代方外僧》:“元淨,字無象,姓徐,賜紫衣,辨才法師號。師生時,左肩有肉起如袈裟條。”
(7)引動,興起。《玉篇‧走部》:“起,興也。”《廣韻‧止韻》:“起,興也,作也。”《易‧姤》:“包無魚,起凶。”孔穎達疏:“起凶者,起,動也。無民而動,失應而作,是以凶也。”《詩‧小雅‧沔水》:“念彼不蹟,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鄭玄箋:“彼,諸侯也。諸侯不循法度,妄興師出兵。我念之憂,不能忘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於滑。”杜預注:“起,發也。”《史記‧項羽本紀》:“陳涉等起大澤中。”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十六:“張角起而漢裂,黃巢起而唐傾。”
(8)出發,動身。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本發步之偁。”《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十三:“軍馬已起,更商量甚的﹖”又離開。《紅樓夢》第五十四回:“說著,便起了席。眾媳婦忙撤去殘席。”
(9)治愈。《呂氏春秋‧察賢》:“今有良醫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萬也。”《後漢書‧韋彪傳》:“彪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寑。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宋王安石《贈陳君景初》:“珍丸起病瘠,鱠蟲隨泄嘔。”
(10)(使死者)復活。《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宋王安石《杜甫畫像》:“惟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清戴震《與方希原書》:“起古人於今日,必哀而憐之。”
(11)舉用;徵聘。《戰國策‧秦策二》:“起樗里子於國。”高誘注:“起,猶舉也。”《宋史‧瀛國公紀》:“起李芾為湖南提刑。”郭沫若《滿江紅‧歌頌十尸㶊由三中全會》:“起賢才,八億一條心,同建國。”
(12)應聘;出仕。《東觀漢記‧李業傳》:“公孫述欲徵李業,業固不起。”《世說新語‧方正》:“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唐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昔四皓遭高皇而不起,翼惠帝而方來。”
(13)出身。《漢書‧蕭何曹參傳贊》:“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
(14)扶持。《國語‧晉語四》:“平王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曰:‘世相起也。’”韋昭注:“起,扶持也。”
(15)開始。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引伸之為凡始事、凡興作之偁。”《孫子算經》上卷:“度之所起,起于忽。”《史記‧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柳青《創業史》第二十五章:“平原上的街鎮,早飯時光,集就起了。”
(16)詩文結構或章法的開頭。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卷三:“詩一題一首,自為起合無論。其一題數首者,則合數首為起合,易而置之便不可,蓋起句在前首,而合句在後首故也。”《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清翟灝《通俗編‧文學》引范德機《詩法》:“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
(17)興建。《漢書‧郊祀志下》:“起步壽宮。”《新唐書‧突厥上》:“趙簡子起長城備胡。”《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田虎就汾陽起造宮殿。”
(18)建立,設置。《禮記‧禮運》:“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鄭玄注:“以其合於義,可以義起作。”漢曹操《軍爭篇》:“聚國人,結行伍,選部曲,起營為軍陳。”《宋史‧王安石傳》:“市易之起,自為細民久困,以抑兼并爾,於官何利焉。”又開設。《醒世恒言‧白玉孃忍苦成夫》:“又起七晝夜道場,追薦白氏一門老小。”
 (19)草擬。《後漢書‧百官志三》:“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唐韓愈《張中丞傳後序》:“(張巡)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我伯父看見了,便立起來問道:‘這訃帖底稿,是那個起的呢﹖’”魯迅《書信‧致曹靖華
(20)跑,疾趨。《呂氏春秋‧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歹岙民熷日之地矣。”高誘注:“起,走。舉,飛也。兔走、鳧趍,喻急疾也。
(21)翻動,疏鬆。《齊民要術‧種胡荽》:“開春凍解地起,有潤澤時,急接澤種之。”石聲漢校釋:“開春後,解凍了,地也鬆動了。”又《種穀》:“春鋤,起地;夏為鋤草。”石聲漢校釋:“起,使土疏鬆。”《宋書‧文帝紀》:“冬十月起湖熟廢田千頃。”《兒女英雄傳》第五回:“那兩個更夫正在那裏平墊方纔起出來的土。”
(22)取用(證件、書信等)。《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公子謝了主考,辭了提學。墳前祭掃了。起了文書。”《鏡花緣》第五十六回:“閨臣同眾人去赴試,先在府縣起了文書。”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一:“這麼一來,人們除了起路條,都不上農會。”
(23)搬運。《儒林外史》第五十回:“鳳四老爹又叫萬中書親自到承恩寺起了行李來。”《市聲》第五回:“(伯廉)又找圽㶊目揚陶安,把繭子起上了棧,回到四海昇平樓吃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一回:“即刻連夜開夜工起貨,只怕到天亮也起完了。”
(24)開徵(賦役)。《管子‧臣乘馬》:“起一人之繇,百畝不舉;起十人之繇,千畝不舉。”《續資治通鑑‧宋寧宗嘉定四年》:“蒙古、色目人每丁起一軍,漢人有田四頃,人三丁者簽一軍。”《古今小說‧新橋市韓五賣春情》:“起天下民夫百萬,開汴河一千餘里,役死人夫無數。”又交納(賦稅)。《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只有續置一個小小田莊,未曾起稅,官府不知。”《石點頭‧貪婪漢六院賣風流》:“胡說!若俱此不起稅,國課何來﹖”
(25)用刀將肉橫切成薄片。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二》:“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布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明馮夢龍《古今譚概‧汰侈部‧䏁厂豆寸㗱娘》:“(䏁厂豆寸㗱娘)據坐胡床,徐起、切、抹、批臠。”又揭起。元佚名《神奴兒大鬧開封府》:“你若犯在我那衙門中,該誰當直,馬糞裏污的杖子,一下起你一層皮。”
(26)蠶兒打眠後脫殼起食。唐韓愈《潮州祭神文五首》之二:“蠶起且眠矣而雨,不得老以簇也。”清周凱《飼蠶》之六:“現當大起時,採葉不離手。”
(27)啟發,開導。《論語‧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何晏注:“孔子言子夏能發明我意,可與共言《詩》已矣。”邢昺疏:“起,發也。”《論衡‧感類》:“奚仲感蜚蓬,而倉頡起鳥跡也。”《北史‧楊敷傳附楊約》:“吾智慧殊不及此,賴汝起余。”
(28)開啟,張開。《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山熷夆塔》:“那婦人同丫鬟下船,見了許宣,起一點朱唇,露兩行碎玉,向前道一個萬福。”明朱國楨《湧幢小品‧老君像》:“推窗入,香氣充滿。餘像皆如故,而老君獨起齒,若改削成者。”
(29)取出。《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三:“又叫人起出骨殖來與他帶去。”清唐甄《潛書‧吳弊》:“公能以十金予其主人,則起其棺而去之矣。”孫犁《風雲初記》九:“把埋藏了的槍枝起出來。”
(30)清宮用語,指皇帝召見或進見、進謁。《負曝閒談》第二十六回:“陸大軍機歇息一會,上頭叫起,陸大軍機就和一班大臣進去。”《孽海花》第二十六回:“從此每天要上兩處衙門,上頭又常叫起兒。”
(31)扮演角色,即某腳飾何人叫“起”。《中華大字典‧走部》:“起,演劇,某腳飾何人亦曰起。”
(32)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趨向、開始或完成,表示動作關涉到某事物。唐吳融《野廟》:“日暮鳥歸人散盡,野風吹起紙錢灰。”《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問起根由,至親三口,抱頭而哭。”毛澤東《增強黨的團結,繼承黨的傳統》:“我們這次大會的預備會議,從今天算起,祇有十幾天的時間。”
(33)用在動詞後常跟“不”、“得”連用,表示能(不能)經受住,表示夠(不夠)標準。《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討賒賬不起,不得脫身。”毛澤東《反對黨內的資產階級思想》:“要學習,不要驕傲,不能看不起人。”
(34)介詞。放在時間或處所詞的前面,表示始點,相當於“從”、“自”、“由”。五代明宗曹皇后《以皇長子潞王監國令》:“可起今月四日知軍國事,權以書詔印施行。”宋王禹偁《擬罷蘇州貢橘詔》:“起今後本州所貢洞庭柑橘,候見束岙力旨即得供進,不得脩為常貢。”楊朔《北黑㿹岙戔》:“起北安到黑河,頂三百多里路程。”
(35)量詞。《紅樓夢》第二十回:“你只護圽㶊目那起狐狸,那裏還認得我了呢﹖”《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一回:“恰好莊間狄員外大興土木,創起兩座三起高樓。”
(36)姓。《姓觿》卷五:“起,出《姓苑》。《千家姓》云:渭陽族。《呂覽》:“秦有起賈。”《正字通‧走部》:“起,姓。明舉人起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