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鍾,徐,杭,瘖,九牧,鍾簴

 鍾簴 瘖九牧

其十四

頹波難挽挽頹心,壯歲曾為九牧箴。
鍾簴蒼涼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瘖。

九牧
主掌九州之人。周禮˙秋官˙掌交:「九牧之維。」鄭玄˙注:「九牧,九州之牧。」後泛稱地方首長。宋˙葉適˙故禮部尚書龍圖閣學士黃公墓誌銘:「小猶管、晏,大可召、畢,中列三品,外倡九牧。」
九州。荀子˙解蔽:「文王監於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2.   部首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ㄣ
漢語拼音 y 注音二式 y


嗓啞不能出聲。玉篇˙部:「,不能言。」如:「啞」。淮南子˙泰族:「既且聾,人道不通。」


zhōng jù ㄓㄨㄙ ㄐㄨˋ
钟簴(鐘簴) 添至备忘录

【zdic.net 漢 典 网】
见“ 钟虡 ”。

(1).即钟虡。 南朝 梁 江淹 《空青赋》:“骋神形於鐘簴,舒恠物与雷电。”一本作“ 钟簴 ”。 明 屠隆 《昙花记·讨贼立功》:“荡寇已展云旗,搦管先成露布,报道鐘簴不移,更言庙貌如故。” 清 黄遵宪 《久旱雨霁丘仲阏过访饮人境庐仲阏有诗兼慨近事依韵和之·四用前韵》:“撼门环哭呼高皇,鐘簴何人奉太常?”参见“ 鐘簴 ”。
(2).借指社稷王朝。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应聘》:“ 王敦 志图大寳,手移鐘簴。” 明 夏完淳 《讨降贼大逆檄》:“三百年之鐘簴,德迈五三。” 清 侯方域 《拟思宗改元廷臣谢表》:“安鐘簴於震荡之后,岂曰谋身不臧?”《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公私篇》:“沉沉二千餘年,暗暗二十四姓,籀其史焉,徘徊其鐘簴焉,吾民族之性质,未始不如是,是其足道者!”
(3).指钟或钟声。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岂能若西域之鐘簴,不叩自鸣者哉!”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十四:“鐘簴苍凉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瘖。”



《〈說文〉徐鉉等 音》苦浪切。陽部。同“抗”。《說文‧手部》:“抗,扞也。或木。”潘亦雋通正:“抗、杭古為一字。”1.御。《禮記‧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唐 孔穎達疏:“唯不周,下有茵,上有杭席故也。”阮元校勘記:“閩監、毛本‘杭’作‘抗’。”2.舉。唐陳子昂《送吉州杜司戶審言序》:“杜君乃挾琴 起舞,杭首高歌。”3.高。唐沈亞之《文祝延二闕》:“閩山杭杭兮水堋堋,吞荒抱大兮香疊層。”

(二)hang2《廣韻》胡郎切,平唐匣。陽部。

(1) 同“斻(航)”。《正字通‧木部》:“杭,與斻、航同。”《詩‧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太玄‧更》:“入水載車,出水載杭。”《水經注 ‧漸江水》:“溪廣二百步,上立杭以相通。”清周濟《晉略‧明帝紀》:“(溫嶠)移前軍屯水北,燒朱雀杭,以摧其鋒。”

(2)渡船。《楚辭‧九章‧惜誦》:“昔余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杭。”王逸注:“杭,度也。”《史記‧司馬相如傳》:“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杭絕浮渚而涉流沙。”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曰:“杭,船也。”

(3)地名。杭州市、杭縣皆簡稱為杭。《玉篇‧木部》:“杭,州名。”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浙江方輿紀要序》:“唐乾元初,置浙江西節度使,領昇、潤……杭、湖十州。”




くい くひ 1 【▼杭/▼杙/▽株】

(1)地中に打ち込んで、目印や支柱にする棒。《杭・杙》
「―を打つ」「出る―は打たれる」
(2)〔「くいぜ(株)」の略〕切り株。
「つないだる馬に乗て―をめぐる事限りなし/平家 5」
――を守・る
〔木の切り株にぶつかって死んだウサギを手に入れた農夫が、以後仕事をやめてまたウサギを得ようと切り株の番に明け暮れしたという「韓非子(五蠹)」の故事から〕いつまでも一つのことに固守して、新しい事態に対処しないことのたとえ。くいぜを守る。

pick・et



-->
━━ n., v. 柵; 杭(をめぐらす,につなぐ); 【軍】小哨(を配置する), 哨兵(勤務をする); (労働争議の)監視員(を務める), ピケ(を張る); 抗議デモ隊.
picket fence 杭で造った垣.
pick・et・ing 【労働】ピケ.
picket line 【軍】小哨線; ピケ(ライン).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徐,安行也。彳,余聲。”
注音
釋義
(一)xu2《廣韻》似魚切,平魚邪。魚部。 (1) 緩慢;慢慢地。如:徐行;清風徐來。《說文‧彳部》:“徐,安行也。”《廣雅‧釋詁四》:“徐,遲也。”《廣韻‧魚韻》:“徐,緩也。”《左傳‧昭公二十 年》:“短長疾徐……以相濟也。”《管子‧樞言》:“眾勝寡,疾勝徐。”《宋史‧李綱傳》:“此事當徐議之。” (2)安閑貌。《爾雅‧釋訓》:“其虛其徐,威儀容止也。”郭璞注:“雍容都雅之貌。”《玉篇‧彳部》:“徐,威儀也。”《國語‧越語下》:“宜為人主,安徐而重固。”
(3)散開;舒展。《淮南子‧天文》:“執徐之歲,歲早旱,晚水。”高誘注:“執,蟄;徐,舒也。言伏蟄之物,皆散舒而出也。”
(4)通“俱(<現代音>ju4<\/現代音>)”。全;都。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徐,栏借為俱。《公羊傳‧成公十五年》:“魯人徐傷歸父之無後也。”何休注:“徐者,皆、共之辭也。關東語。”
(5)古州名。徐州的省稱。《廣韻‧魚韻》:“徐,亦州名。古之彭國,禹為徐州,秦屬泗水郡,漢為郡,復置徐州。”《後漢書‧皇甫嵩傳》:“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晉陸機《贈尚書郎顧彥先》:“沈稼湮梁潁,流民泝荊徐。”
(6)古國名。徐族為古代九夷之一,分佈在淮河中下游地區。周初建立徐國,後為吳國所滅。《春秋‧昭公三十年》:“吳滅徐,徐子章羽奔楚。”
(7)姓。《通志‧氏族略二》:“徐氏,子爵,嬴姓,皋陶之後也。皋陶生伯益,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於徐……子孫以國為氏。”


領頭字
解形
《說文》:“鍾,酒器也。金,重聲。”
注音
釋義
(一)zhong1《廣韻》職容切,平鍾章。東部。 (1) 古時盛酒的器皿。現也稱盅。《說文‧金部》:“鍾,酒器也。”《正字通‧金部》:“鍾,壺屬。漢大官銅鍾,即壺也。俗謂酒鲑。”《孔叢子‧儒服》:“堯舜 千鍾,孔子百觚。”唐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掌中琥珀鍾,行酒雙逶迤。”《紅樓夢》第七回:“手里都捧茶盤茶鍾。”
(2)量詞。古容量單位。《廣韻‧鍾韻》:“鍾,量名。”1.春秋時齊國的公量。以四升為豆,四豆為區,四區為釜,十 釜為鍾。合六斛四斗。《左傳‧昭公三年》:“齊舊四量:豆、區、釜、鍾。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杜預注:“六斛四斗。”2.陳氏(即 田氏)的“家量”。田氏代齊後,這種“家量”就成為齊國的標準量器。戰國時魏、秦等國也兼用這種量器。合八斛。《小爾雅‧廣量》:“钎二謂之鍾。”宋咸 注:“八斛也。”《左傳‧昭公三年》:“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鍾乃大矣。”杜預注:“登,加也,加一謂加舊量之一也。以五升為豆,五豆為區,五區為釜。則 區二斗,釜八斗,鍾八斛。”3.合十斛。《淮南子‧要略》:“一朝用三千鍾。”高誘注:“鍾,十斛也……一朝賜臣之費三萬斛也。”
(3)古樂器。以槌叩擊發聲。《集韻‧用韻》:“鍾,樂器。”《正字通‧金部》:“鍾,《漢志》黃鐘,《周禮》作鍾, 《詩》鍾鼓,亦作鐘。古二字通用。”《詩‧小雅‧白華》:“鼓鍾于宮,聲聞于外。”《世說新語‧言語》:“若不一叩洪鍾,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明羅 頎《物原‧樂原》:“伏犧始制琴瑟,女媧加之以笙竽,神農加以鍾鼓。”又鈴。《廣雅‧釋器》:“鍾,鈴也。”
(4)集聚。《玉篇‧金部》:“鍾,聚也。”《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天子省風以作樂,器以鍾之,輿以行之。”杜預 注:“鍾,聚也,以器聚音。”《新唐書‧白居易傳》:“白居易為杭州刺史,始築堤捍錢塘湖,鍾洩其水,溉田千傾。”《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四》:“頂聳石一叢,不及晉寧將軍之偉杰,及抵其處,而闔闢曲折,層汨玲瓏,幻化莫測,鍾秀獨異。”
(5)專一;專注。《晉書‧王衍傳》:“然則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宋蘇軾《弔天竺海月辯師》:“生死猶如臂屈伸,情鍾我輩一酸辛。”《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十娘鍾情所歡,不以貧窶易心,此乃女中豪傑。”
(6)當。《廣韻‧鍾韻》:“鍾,當也。”《文選‧劉琨〈勸進表〉》:“方今鍾百王之季,當陽九之會。”李注引曹植《九詠章句》曰:“鍾,當也。”
(7)天所賦予。《正字通‧金部》:“天所賦予曰鍾。”
(8)寄托。三國魏曹植《磐石篇》:“經危履險阻,未知命所鍾。”葉聖陶《倪煥之》:“如果因此而凝成一股厲氣,知道鍾在誰的身上。”
葉聖陶(1894-1988)的廣受讚譽的小說《倪煥之》就記述了一位知識分子的悲情生活。 "我說我為人平庸……是指我在我所遭遇的生活之內,沒有深入它的底裏,只在浮面的部分立腳 。有所愛,有所惡,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馬虎 。 " ──葉聖陶

(9)畚,草器名。《公羊傳‧宣公六年》“有人荷畚”漢何休注:“畚,草器,若今市所量穀者是也,齊人謂之鍾。”
(10)古代染鳥羽的人。《周禮‧考工記‧序官》:“設色之工:畫、繢、鍾、筐、巾钫荒。”賈公彥疏:“鍾氏帷染鳥羽而已。”這不清楚是否為孤例
(11)古南詔(今雲南省大理一帶少數民族)對弟弟的稱呼。《舊唐書‧南詔蠻傳》:“吐蕃令閣羅鳳為贊普鍾,號曰東帝,給以金印。蠻謂弟為鍾。”
(12)古代妻稱夫之兄。《爾雅‧釋親》“夫之兄為兄公”晉郭璞注:“今俗呼兄鍾。語之轉耳。”又古代關中地區妻稱舅姑。《漢書‧景十三王傳‧劉越》“背尊章,嫖以忽”唐顏師古注:“尊章猶言舅姑也。今關中婦呼舅姑為鍾。鍾者,章聲之轉也。”
(13)古地名。《左傳‧哀公七年》:“築五邑於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鍾、邘。”清王棪《春秋傳說彙纂》:“鍾,當在今定陶縣界。”
(14)山名。《文選‧張華〈鷦鷯賦〉》:“戀鍾、岱之林野,慕隴坻之高松。”李善注:“鍾、岱二山,鷹之所產。”這是鬼打架之注 它沒說明是否為南京之鍾山
(15)姓。《廣韻‧鍾韻》:“鍾,姓。出潁川。又漢複姓有鍾離氏,《世本》云,與秦同祖,其後因封為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