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政府叫停修學旅行
“歲月號”客輪事故發生後,韓國教育部週一宣佈,
主講人:張忠謀董事長臺大跨領域論壇專題演講:學而優則創
梅雨連日不止,臺北氣候正處在悶熱潮濕的季節,傍晚時分急促地來了一陣及
時雨,時大時小,博雅教學館風雨同舟,並沒有影響由政治系、經濟系、土木
系、工業工程所等四個系所共同舉辦的「臺大跨領域論壇專題演講」,政治
系、經濟系、土木系、工業工程所等四系所滿座的師生們懷著滿腔的熱情期待
主講人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的到來。
演講準時開始,雖然大家對張董事長並不陌生,李校長還是十分鄭重的介紹張
董事長。一開場張董事長就先從「學而優則仕」這句老話談起,他指出這是兩
千多年以來中國農業社會以及科舉制度下的傳統觀念,時至今日仍深深影響臺
灣社會。張董事長說,隨著科學及時代的進步,每個人除了接受學校的正規教
育外,更必須要培養終生學習的習慣,同時順應時勢不斷創新,創造正向效
益,往「學而優則創」邁進。
所謂的「學」並不只是一般的正規教育。張董事長對「學」的定義是另有所指
的。他認為學校教育應該要能達成四大目標:第一、培養虛心的態度;第二、
養成有系統、有計畫、有紀律的終生學習習慣 ;第三、培養邏輯思考的能力;
第四、在大學時能學得一計之長,用以謀生。
國人一般認為大學畢業就是學習結束,其實是錯誤的認知,事實上大學畢業典
禮在美國被稱為Commencement,也就是開始之意。大學畢業象徵學校教育的結
束,但也代表終生學習的開始,每個人依其人生階段的不同需要,訂定不同的
學習目標與學習計畫,然後有紀律地逐步完成。
張董事長自己的終身學習,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24歲的第一份工
作─半導體工程師開始到34歲擔任德州儀器部門總經理之前。因為在MIT就讀機
械系與機械所,所學與半導體無關,畢業時連電晶體(Transistor)都沒聽過。
但憑藉著優異的基本數理能力以及自我學習,進行有計畫的自修經典教科書
《半導體中的電子和電洞》,每天晚上有紀律地看書2~3小時,遇到問題就請教
資深同事。後來更積極參加學術會議以謀取新知,並進一步爭取機會發表論
文,提升自己的學術地位。回顧那段自己進修學習,虛心請益受教的日子,讓
張董事長覺得對自己日後的事業智識著實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階段是從取得Stanford大學的博士學位回到德州儀器擔任部門總經理開
始,由於要負責產品、行銷、人事、會計等工作,還要管理約3000人的部門,
因應這樣職涯的改變,開始鑽研業務行銷與經營管理,一方面藉由積極的拜訪
客戶,從實戰經驗中學習;另一方面則研讀經營管理的書籍,鑽研管理與策
略。
54歲以後到臺灣創辦台積電,人生的轉折也成為第三個學習階段。由於在美國
長住了30年,甚少使用中文,因此來臺後開始重拾中文,每天都要閱讀多份國
內報紙,以充分了解臺灣的政經情勢,而在經營管理之外,也努力閱讀中文書
籍、雜誌甚至是當代文學與古典文學名著,包括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書,都是
放在床頭時常閱讀的書籍。
張董事長對「創」的解釋也十分有創意,他說「創」是創新、創業、創造,更
重要的是要將其轉化為正向效益,無論是經濟的效益,或是政治、社會的各種
效益皆可。
創新不分大小,只要能做出改變極為創新。在韋伯字典中,「innovate」的意
思是「make changes」,不僅要真的動手去做,而且還要「do something in
a new way」,而知識經濟的報酬是留給有能力將創新轉為正向效益的人,如
Bill Gates與Steve Jobs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能把創新轉成極大的經濟效
益。
其實創新並不一定全都能創造正面效益,能創造正向效益的創新才是真正成功
的創新,例如幾年前的金融風暴也算得是金融界的一種創新,但這是一種負面
的創新。
分別談過了「學」與「創」之後,張董事長繼續說明這兩者之間的關聯,
「學」要有正面之效應才能用之為「創」。他舉「洞察力」金字塔四階段為
例,先有data(資料),再將data整理為information(資訊),然後徹底內化
整理成為個人的knowledge(知識),而insight(洞察力)則是在足夠的知識
基礎上,經過苦思而得。若能合縱連橫不同的洞察力金字塔並加以融會貫通,
就會產生「聯想」的能力,並且造就許多創新的可能。
張董事長同時表示,以價格作為競爭之手段不是一個好的策略,或想要將
production efficient來當做競爭力的主軸,也並不是一個高級的策略。事實
上,好的策略必須要有創新才能可長可久。
最後,張董事長再三強調高學歷並不代表高創業力,而大學畢業才是終身學習
的開始,並以此來勉勵「臺大人」要朝「學而優則創」的方向努力。
演講結束後的「問與答」時間,現場的老師與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問題,張董事
長分別答覆如下:
問:台積電在吸收一流人才上有何創新做法?
答:我們與臺灣的一流大學如臺大、清大、交大建立產學合作關係,贊助他們
的研究專案,目的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才」。
問:張董事長自己如何堅持終生學習的熱忱?
答:我出生於1930年代,那是一個「大時代」,當時的青年對國家懷抱建國使
命感,對個人則自我期許要做出一番成就,「I want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I want to accomplish more.」這樣的心情化為我終生學習的動
力。2009年親上前線重任台積電CEO,也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希望台積電更成
功,能成就一番更大的事業。
問: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說臺灣的苦日子即將來臨,您有何看法?
答:不只臺灣,全世界的經濟都不會太好,但我對未來的態度是「Things are
not good, but life goes on. 」儘管世事無法盡如人意,但日子仍要好好過
下去。
問:如何看臺灣與大陸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答:目前在全球供應鏈中,臺灣與大陸負責製造,而美國則扮演創新者及終端
行銷者(innovator & marketer)的角色,在可見的未來這樣的分工型態並不
會改變,但因彼此的依賴度日益升高,使臺灣與大陸擁有較多的談判籌碼,利
潤不再集中於美國,雙方的合作關係將漸趨平等。
問:臺灣「綠海」產業策略為何?製造業外移的解決之道為何?
答:無論是「紅海」、「藍海」還是「綠海」,都只不過是一些時髦的語彙。
我心目中的策略是用來打造企業成功的要素,而非國家的產業政策。也許在
1960、1970年代,對一些國家如日本和臺灣來說,由國家來訂定產業政策有其
必要,但在目前的時空背景下已經失去意義。
此外,我國的製造業外移已是一個既成事實,唯一的解決之道是產業升級,而
產業升級與否,取決人才的升級。然而按照目前的國內現狀,教育並未成為帶
動人才升級的利器,這是社會、學校、家長、學生都要一起承擔的責任,因為
人才不足已經限制了我們的創新、產業升級以及國家競爭力,其後果不容小
覷。
後記
披著一頭代表智慧、聰睿的銀髮,張董事長得到「臺大人」的尊敬與歡迎。出
現在臺大博雅教學館,講臺上的張董事長和平常出現在媒體螢幕一般,絲毫沒
有一些大企業家的架勢氣派。他說起話來,溫吞有禮、和藹感人,不用擺出威
嚴的神情,卻又有自動引人注目的力量,似乎有用之不盡的終身動力,源源不
斷堅定地流注,給「學而優則創」做了最貼切的現身說明,非常富有親和力與
說服力。
雖然張董事長在54歲才來臺服務,把台積電經營管理得頭頭是道、有聲有色,
非但是國內最佳企業之一,在國際上也是赫赫有名的領先群倫,深深受到國內
外各方人士的讚佩和敬重。這場十分難得的演講對「臺大人」而言,其實是身
教比言教要更能受益得多。
(文:黃家健)
(100學年度第二學期政治系、經濟系、土木系、工業工程所聯合主辦臺大跨領域論壇專題演講)
主持人:李嗣涔校長
時間:101年5月30日晚七時~九時
地點:博雅教學館101教室、102教室
領頭字
| |
---|---|
創 | |
解形
| |
《說文》:“刃鄄谬,傷也。从刃,从一。創,或从刀,倉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chuang1《廣韻》初良切,平陽初。陽部。 | (1)
創傷。《正字通‧刀部》:“《說文》:刃鄄谬,重文作創。徐(鍇)曰:‘此正刀創字’,言刃所傷也。”《荀子‧禮論》:“創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瘉遲。”
楊倞注:“創,傷也。”《戰國策‧燕策三》:“秦王復擊(荊)軻,被八創。”《續資治通鑑‧宋真宗咸平三年》:“(蕭)柳中流矢,裹創而戰,眾皆披靡。”
(2)損傷;傷害。《釋名‧釋疾病》:“創,戕也,戕毀體使傷也。”《韓非子‧大體》:“萬民不失命於寇戎,雄駿不創壽於旗幢。”《漢書‧薛宣傳》:“宣
子況為右曹侍郎,數聞其語,賕客楊明,欲令創(申)咸面目,使不居位。”顏師古注:“創,謂傷之也。”清高層雲《韶陽道中》:“翠壁千篙攢,歲久石受
創。” (3)斬;劈。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上》:“其半,有薪者創成一蹬,深六七寸餘。”清魏源《海國圖志序》:“勾稽貫串,創榛闢莽,前驅先路。”《紅旗渠頌‧石匠之歌》:“什麼樣的硬石他都能創下來。” (4)通“瘡”。皮膚或黏膜上的潰爛處。《正字通‧刀部》:“創,又瘍也。通作瘡。”《禮記‧雜記下》:“身有瘍則浴,首有創則沐。”《論衡‧幸偶》: “氣結閼積,聚為镝钬雍;潰為疽創,流血出膿。”宋曾慥《類說》卷二十九引《靈性集》:“姚康成夜宿廢宅,遇見三人入廊房內賦詩……一人細長,面多創 孔。” |
(二)chuang4《廣韻》初亮切,去漾初。陽部。 | (1)
始造;首創。《廣雅‧釋詁一》:“創,始也。”《正字通‧刀部》:“創,創業。《說文》本作刱,今作創。”《周禮‧考工記‧總目》:“知者創物,巧者述
之。”鄭玄注:“謂始闓端造器物。”《漢書‧敘傳下》:“禮儀是創。”顏師古注:“創,始造之也。”曹禺《北京人》第三幕:“這次在外面一定要創一番
事業。”
(2)撰寫;創作。《論語‧憲問》:“為命,裨諶草創之。”朱熹注:“謂造為草蒿鄄木也。”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一:“子可為我草表,能立就﹖或歸以創之﹖”《聊齋志異‧張鴻漸》:“張服其言,悔之,乃婉謝諸生,但為創詞而去。” (3)懲戒;懲治。《集韻‧漾韻》:“創,懲也。”《書‧益稷》:“予創若時。”孔傳:“創,懲也。”孔穎達疏:“懲丹朱之惡。”《晏子春秋‧內篇問下二 十六》:“身無所咎,行無所創,可謂榮矣。”《農政全書‧荒政‧備荒考中》:“不于此輩創一警百,而懲噎廢食,亦復何官不可廢,何事不可已耶﹖” |
(三)qiang1 | 《集韻》千羊切,平陽清。陽部。通“瑲”。《集韻‧陽韻》:“瑲,玉聲。或作創。”《詩‧小雅‧采芑》“有瑲葱珩”唐陸德明釋文本作“創”,云:“本又作瑲,亦作鎗。” |
領頭字
| |
---|---|
習 | |
解形
| |
《說文》:“習,數飛也。人岙人羽,人岙人白。”按:徐鍇繫傳作“人岙人羽,白聲。”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此字(甲文)分明人岙人羽,人岙人日,蓋謂禽鳥於晴日學飛。許之誤在言岙為日為白,而云白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xi2《廣韻》似入切,入緝邪。緝部。 | (1)鳥類頻頻試飛。《說文‧習部》:“習,數飛也。”《六書故‧動物三》:“習,鳥肄飛也。引之,凡數數扇闔者,皆謂之習。”《禮記‧月令》:“鷹乃學習,腐草為螢。”《文選‧張華〈鷦鷯賦〉》:“飛不飄颺,翔不翕習。”李周翰注:“翕習,急疾貌。言遊集不過蒿草,飛翔不高不疾也。”晉左思《詠史》之八:“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2)學習。《禮記‧學記》:“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孔穎達疏:“博習,謂廣博學習也。”《呂氏春秋‧聽言》:“造父始習於大豆,逢熷㶑虫門始習於甘蠅。”高誘注:“習,學也。”《鹽鐵論‧利議》:“朕嘉宇內之士,故詳延四方豪俊文學博習之士。” (3)復習;溫習。《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皇侃義疏:“習是修故之稱也。言人不學則已,既學必因仍而修習,日夜無替也。”《呂氏春秋‧審己》:“關尹子曰:‘未可。’(子列子)退而習之三年,又請。” (4)積;重灐又熷𣏴熷且。《易‧坎》:“習坎,入于坎。”王弼注:“習謂便習之。”孔穎達疏:“習有二義。一者,習,重也。謂上下俱坎,是重疊有險;一者,人之行險,先須使習其事乃可得通,故云習也。”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習,積也。” (5)瞭解;熟悉。《國語‧周語上》:“是皆習民數者也。”《戰國策‧秦策五》:“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於誦。”高誘注:“習,曉。”《管子‧正世》:“聖人者,明於治亂之道,習於人事之終始者也。”《尹文子‧大道上》:“老農,長商,習工,舊仕,莫不存焉。”引申為熟手。《韓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聽習問知,即不成迷也。” (6)習慣;習染。《商君書‧慎法》:“見訾言無損,習相憎,不相害也。”《論衡‧本性》:“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也。”《抱朴子‧外篇‧行品》:“習強梁而專己,距忠告而不納者,刺人也。” (7)狎;親近;親信。《韓非子‧孤憤》:“凡當塗者之於人主也,希不信愛也,又且習故。”《呂氏春秋‧任數》:“習者曰。”高誘注,“習,近。”《漢書‧五行志中之下》:“親近習,長同類。”顏師古注:“習,狎也。”《後漢書‧孝質帝紀》:“匪砥匪革,終淪嬖習。” (8)教;訓練。《吳子‧治兵》:“習其馳逐,閑其進止,人馬相親,然後可使。”《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五度九奪》:“習弗如,毋當其所長。”《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不習,則民不可使也。”漢賈誼《治安策》:“非所以習天下也,非尊尊貴貴之化也。” (9)作為。《易‧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王弼注:“任其自然而物自生,不假修營而功自成,故不習焉而無不利也。” (10)調節。《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無:“既知其以生有習,然后民特從命也。”盧辯注:“生,謂性也;習,調節也。” (11)副詞。表示頻度,相當於“常常”、“經常”。《漢書‧董仲舒傳》:“習聞其號,未燭厥理。”《後漢書‧黃瓊傳》:“初,瓊隨父在臺閣,習見故事。”唐柳宗元《三戒‧臨江之麋》:“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 (12)通“襲”。相因;重復。《書‧大禹謨》:“龜筮協從,卜不習吉。”孔傳:“習,因也。”孔穎達疏:“《表記》云:‘卜筮不相襲。’鄭云:‘襲,因也。’然則習與襲同。重衣謂之襲。習是後因前……。卜法,不得因吉無所復枚卜也。”《左傳‧襄公十三年》:“先王卜征五年,而歲習其祥,祥習則行。”杜預注:“五年五卜皆同吉,乃巡狩。”孔穎達疏:“歲因其善,謂去年吉,今年又吉也。” (13)姓。《廣韻‧緝韻》:“習,姓。出襄陽。晉有習鑿齒。”《華陽國志‧南中志》:“習朱提孟琰及獲為官屬。習官至領軍,琰輔漢將軍,獲御史中丞。” |
4. 習 部首 羽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1 | ||||||||||||||||||||||||||||
注音一式 ㄒ|ˊ | ||||||||||||||||||||||||||||
漢語拼音 x | 注音二式 sh | |||||||||||||||||||||||||||
|
這種稱法在1930年代還是這樣說 因此應該了解"老師"或"教師"等說法 什麼時候引進的
在林益世索賄案部分,林益世被收押至今,每次被特偵組提訊時,仍堅稱當初向陳啟祥索賄只是詐欺,不涉及貪污,也不願透露共犯結構,似想將犯行災害控管在最低限度,讓辦案人員碰到不小瓶頸,因此檢方決定另起爐灶,將辦案戰線擴大,拉長到中鋼集團,希望有所突破。
至於陳啟祥父子前天應訊內容,檢方昨天重新檢視卷證資料,並與林益世的供詞勾稽比對,發現其中疑點重重,特別針對中鋼廢料從公開招標、公開議價到與個別業者議約,其間是否有黨政高層介入,並「參與分配」業者供料,將成為下波偵辦重點。
勾稽
1. 猶考核。《通典·職官六》:“
漢有御史主簿……
大唐 置一員,掌府事,勾稽省事。”《舊五代史·唐書·李敬義傳》:“為臣之節如斯,貽厥之謀何在!須加懲責,以肅朝倫,九寺勾稽,尚謂寬典,可責授衛尉寺主簿。”
2. 查考核算。
元 趙孟頫
《題耕織圖奉懿旨撰》詩之九:“勾稽數多寡,必假布數清。”《明史·秦紘傳》:“總鎮府故有賞功所,歲儲金錢數萬,費出無經,宜從都禦史勾稽。”
清 方苞
《禮部尚書陳公神道碑》:“公性沉靜,其治事,勾稽文簿,終日不倦。”
3. 稅務稽徵機關運用相關資料比對、驗算,以發掘逃漏稅捐所採用的一種技術。比對
比較核對。如:「兩相比對,便可看出真假來。」 | |
既然。金瓶梅˙第十一回:「比對我當初擺死親夫,你就不消叫漢子娶我來家,省的我把攔著他,撐了你的窩兒。」 |
比並,相當。《說郛》卷八五引 宋 張商英 《護法論》:“ 吳王 孫權 問尚書令 闞澤 曰:‘ 孔丘 、 老子 得與佛比對否?’”
比較對照,核對。 清 盧文弨 《<示兒編>跋》:“十數年前, 鮑君
以文屬予校訂……遂發憤而取家所有四部書,有可疑者,一一比對,具有證佐,乃敢為之乙改塗注。”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驗各種死傷》:“﹝繩帛﹞或尚留原弔處者,須比對縊痕是否同異。”
貫串
連接相通。如:「這部著作以一個主題思想貫串各章節。」 | |
對學問做整體的了解與貫通。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卷四˙朱笥河先生:「讀書破萬卷,訓詁、輿地及陰陽五行之學,靡不貫串。」 |
1. 從頭到尾穿過一個或一系列事物。
前蜀 貫休
《上馮使君水晶數珠》詩:“泠泠瀑滴清,貫串有規程。” 清 李漁 《閒情偶寄·演習·授曲》:“欲唱好曲者,必先求明師講明曲義。師或不解,不妨轉詢文人,得其義而後唱,唱時以精神貫串其中。”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五:“務使全劇貫串統一,不給人以破碎零亂的印象。”
2. 融會貫通。
宋 陳鵠
《耆舊續聞》卷一:“有問 劉元城 先生,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先儒説此多矣,但難得經旨貫串。”《醒世恒言·徐老僕義憤成家》:“自幼聰明好學,該博三教九流,貫串諸子百家。”
教育部國語辭典
【教習】 | |
注音一式 | ㄐ|ㄠˋ ㄒ|ˊ |
---|---|
注音二式 | jiu sh |
相似詞 | |
相反詞 | |
解釋 | 教導講習。北史˙卷七十六˙樊子蓋傳:今以二孫委公與衛文昇耳。宜選貞良宿德方幅者教習之。 舊時指教師、老師。紅樓夢˙第十七、十八回:原來賈薔已從姑蘇採買了十二個女孩子,並聘了教習,以及行頭等事來了。文明小史˙第十七回:他說如今有片學堂裡,已經請了他做教習。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