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
地神。說文解字:「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如:「神祇」。
安心。詩經˙小雅˙何人斯:「壹者之來,俾我祇也。」鄭玄˙箋:「一者之來見我,我則知之,是使我心安也。」
大。易經˙繫辭下:「不遠復,無祇悔。」
神靈,天地之神。漢˙揚雄˙河東賦:「靈祇既鄉,五位時敘。」南朝梁˙鍾嶸˙詩品序:「靈祇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
天神與地祇。泛指神明。唐˙李朝威˙柳毅傳:「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祇豈宰殺乎?」西遊記˙第七回:「將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祇,會同五方揭諦,居住此山監押。」
領頭字
祇
解形
《說文》:“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從示,氏聲。”
注音
釋義
(一)qi2《廣韻》巨支切,平支君群。支部。(1)地神。《說文‧示部》:“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玉篇‧示部》:“祇,地之神也。”《書‧微子》:“今殷民乃攘竊神祇之犧牷牲。”《尸子》卷下:“天神曰靈,地神曰祇,人神曰鬼。”也泛指神靈。《文選‧木華〈海賦〉》:“惟神是宅,惟祇是廬。”李善注:“神、祇,眾靈之通稱,非唯天地而已。”(2)大。《易‧繫辭下》:“《易》曰:不遠復,無祇悔。”韓康伯注:“祇,大也。”《後漢書‧郎顗傳》:“思過念咎,務消祇悔。”李賢注:“祇,大也。”
(3)此,茲。唐李賀《春歸昌谷》:“心曲語形影,祇身焉足樂。”王琦注:“祇身,謂此身也。”葉𠾭熷匆熷心奇注:“祇身,猶茲身。”
(二)chi2《集韻》常支切,平支禪。支部。(1)病。《集韻‧支韻》:“祇,病也。”《易‧坎》:“祇既平,无咎。”《詩‧小雅‧何人斯》:“壹者之來,俾我祇也。”毛傳:“祇,病也。”
(2)安。《集韻‧支韻》:“祇,安也。”
(三)zhi1《廣韻》章移切,平支章。支部。(1)正,恰。《廣雅‧釋言》:“祇,適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示部》:“祇,為語辭,適也。凡此訓,唐人皆從衣氏作祇?,見《五經文字》、唐石經、《唐韻》、《集韻》,宋以後俗本多作祇,非古也;至各體人岙人氐,則尤繆極矣。”《詩‧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祇攪我心。”鄭玄箋:“祇,適也。”《國語‧晉語五》:“病未若死,祇以解志。”韋昭注:“祇,適也。”《晉書‧桓彝傳附桓沖》:“斯誠暴與疾顛,祇速其亡。”
(2)通“祗”。敬。《書‧冏命》:“下民祇若。”孔傳:“下民敬順其命。”《管子‧牧民》:“不祇山川,則威令不聞。”《五燈會元‧鹿門處真禪師》:“‘忽遇客來,如何祇待﹖’師曰:‘柴門草戶,謝子遠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