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尋,覓,竦,覃,覃思, 憛,愯,戁, 寱語,尋繹,尋復

茨威格寫就《昨日世界》的「絕望」心情,對照著四九年後花果飄零的避共文人──他們腦中盈懷的是金陵殘夢,兩者頗為「此心同,此理同」。從簇錦繁花、驕陽 金風的年代,一變為鐵蹄聲噪、血色黃昏,茨威格帶出了我對虛無島嶼最初的意念。不過從挫敗、怨對的曲徑溯溪洄游,心情也做了些調整,畢竟從金錢遊戲橫流的 八○年代伊始,我就未曾體受「台灣錢淹腳目」的物欲波動,也就是說,「美好的過去」絕非我溯溪尋繹之標的。http://blog.roodo.com/chita/archives/10160095.html#comment-19937589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東八‧遼東都指揮使司》:“蓋州衛,秦漢時遼東郡地,高麗為蓋牟城,唐置蓋州,渤海因之,又改為辰州……元初為蓋州路,尋復為州……明洪武九年廢州置衛。”



「曇遷所尋唯識論」
《法滅盡經》、《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滅化去。十二部經,尋復化去。是則禪法先亡,經論遂滅。尋其先後,可知輕重。(上古本第194頁,遼教本第180頁)
這段话實際上是撮述《佛說法滅盡經》(失譯人名,簡稱《法滅盡經》):
《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據《大正藏》本)
錢輯本誤將《法滅盡經》、《首楞嚴經》、《般舟三昧》並列一處,以為這三部經「先滅化去」,實因未看《法滅盡經》所致。若將《法滅盡經》翻一遍的話,就會發現「先滅化去」的只有《首楞嚴經》和《般舟三昧》,而此事則預言在《法滅盡經》中。
試重新斷句如下:
《法滅盡經》:《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滅化去,十二部經尋復化去。是則禪法先亡,經論遂滅,尋其先後,可知輕重。


雲老禪師因一本著作「禪林寱語」的流通,被彰化縣大城鄉民洪月能禮請至古嚴禪寺住錫。古嚴寺由洪氏初創,興建大殿一間,並請得一位比丘尼佐理法務。因僻居 海邊,附近多為農民,既無規模又是初學,難免經費拮据。雲老禪師至此,慘澹經營,首先著手文字佈教---創辦「佛印月刊」,整本刊物皆是雲老禪師一人所 寫,二十多年未曾間斷。接著開創「大智佛學苑」,以傳播佛法,印行佛書,救苦濟難為學苑工作。


 1.   部首   部首外筆畫 14 總筆畫 17
 注音一式 |ˋ
 漢語拼音 y   注音二式 y 


說夢話。說文解字:「,瞑言。」


尋繹

反覆的玩索、推究。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傳˙黃霸傳:「吏民見者,語次尋繹,問它陰伏,以相參考。」文選˙謝靈運˙雪賦:「歌卒,王乃尋繹吟翫,撫覽扼腕。」
更替、推移。晉˙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詩:「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

領頭字
解形

注音
釋義
(一)mi4《廣韻》莫狄切,入錫明。錫部。 (1) 尋找,求索。《玉篇‧見部》:“覓,索也。”《廣韻‧錫韻》:“覓,求也。”《三國志‧魏志‧管輅傳》:“招呼婦人,覓索餘光。”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 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紅樓夢》第三回:“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 (2)唐時南詔以貝十六枚為一覓。《新唐書‧南蠻傳‧南詔》:“以繒帛及貝市易。貝者大若指,十六枚為一覓。”
(3)邪視。《集韻‧錫韻》:“覛,《說文》:‘衣钬牙視。’或作覓。”
(4)偷竊。《喻世明言‧宋四公大鬧禁魂張》:“我覓得禁魂張員外的一包兒細軟,我將歸客店裏去,安在頭邊,枕著頭;你覓得我的時候,你便去上東京。”

 1.   部首 心 部首外筆畫 19 總筆畫 23
 注音一式 ㄋㄢˇ
 漢語拼音 n n  注音二式 n n


敬畏、恐懼。詩經˙商頌˙長發:「敷奏其勇,不震不動;不不竦,百祿是總。」
   部首 立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ㄙㄨㄥˇ
 漢語拼音 s n   注音二式 s ng

恭敬﹑肅敬。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聽者無不虛己神,說而承流。」顏師古˙注:「,敬也。說,讀曰悅。」

拉長脖子,舉起腳跟而立。漢書˙卷三十三˙韓王信傳:「士卒皆山東人,而望歸。」

直立﹑矗立。南朝宋˙謝靈運˙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詩:「積石兩溪,飛泉倒三山。」

持﹑握。楚辭˙屈原˙九歌˙少司命:「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驚懼。通「愯」。詩經˙商頌˙長發:「不,百祿是總。」韓非子˙主道:「明君無為於上,群臣懼乎下。」

振奮﹑震動。漢書˙卷二十五˙郊祀志下:「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已嘗專意散財,厚爵祿,精神,舉天下以求之矣。」文選˙張協˙七命:「舉戈林,揮鋒電滅。」


恭敬的樣子。如:「然起敬」。明˙高啟˙南宮生傳:「其人聽,居樽下拜。」

 
進了閣樓,他關上門,請我坐定,鬆了一口氣說:「你看,不錯吧?」我環顧周遭,但覺窗明几淨、一塵不染,與剛才的陰暗雜亂,真有天壤之別。閣名「覃思」,為將軍詩人金軍(一九一○—二○○一)所書,字體學趙撝叔,墨飽神足、神采飛揚,乍看還以為這是紀念詩人老友覃子豪(一九一二—一九六三)的精舍;細細尋思,方才若有所悟,紀老此處一語雙關,充分的表現了他對這位詩壇戰友兼宿敵的寬容與懷念。


1. 覃  部首 襾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ㄊㄢˊ

延及、蔓延。詩經˙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頌讚:「比類寓意,又覃及細物矣。」

深。如:「覃思」、「覃深」。

ㄑ|ㄣˊ cn(06519)
姓。如明代有覃應充。"夏菁是我的長官也是我學寫新詩的老師,比起我後來1953年,參加第一期「中華文藝函授學校」詩歌班的老師覃子豪,影響我更大,他的學生很多,也沒那麼多時間仔細批改每位學生的作業。我和藍雲、向明、瘂弦、一夫、秦嶽、蜀弓、小民等人,都是第一屆詩歌班同學。"



64. 覃思
注音一式 ㄊㄢˊ ㄙ
深思。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王粲傳:「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然正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揚雄覃思文闊,業深綜述,碎文瑣語,肇為連珠,其辭雖小,而明闊矣。」




姓。如明代有覃應充。覃子豪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尋,繹理也。工,口,又,寸。工、口,亂也;又、寸,分理之。庞聲。此與黹 偻爻伛同意。度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
注音
釋義
(一)xun2《廣韻》徐林切,平侵邪。侵部。 (1) 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尋。一說七尺或六尺為尋。《說文‧寸部》:“度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朱駿聲通訓定聲:“程氏瑤田云:‘度廣曰尋,度深曰仞。皆伸 兩臂為度,度廣則身平臂直,而適得八尺;度深則身側臂曲,而僅得七尺’。其說精覈。尋、仞皆以兩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尋亦或言七尺也。”《廣韻‧侵 韻》:“六尺曰尋。”《詩‧魯頌‧閟宮》:“是斷是度,是尋是尺。”毛傳:“八尺曰尋。”《史記‧張儀列傳》:“秦馬之良,戎兵之眾,探前趹後蹄閒三尋騰 者,不可勝數。”司馬貞索隱:“七尺曰尋。”唐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南絕水,有山無麓,廣百尋,高五丈。”朱德《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三 十五週年》:“如鐵經百煉,如木長千尋。” (2)長。《方言》卷一:“尋,長也。海、岱、大野之間曰尋。自關而西,秦、晉、梁、益之間,凡物長謂之尋。”《淮南子‧齊俗》:“深谿峭岸,峻木尋枝,狖之所樂也。”晉左思《魏都賦》:“碩果灌叢,圍木尋。”
(3)探究;研究。《說文‧寸部》:“尋,繹理也。”朱駿聲通訓定聲:“尋所以度物,故揣度以求物謂之尋。”《正字通‧寸部》:“尋,探求也。”《淮南子‧俶真》:“下揆三泉,上尋九天。”
(4)搜求;找。《墨子‧修身》:“思利尋焉。”高亨新箋:“尋,求也。思利尋焉,謂思利而求之。”晉陶潛《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紅樓夢》第六十九回:“哪里尋不出好人來﹖”
(5)用。《小爾雅‧廣詁》:“尋,用也。”《左傳‧僖公五年》:“三年將尋師焉。”杜預注:“尋,用也。”晉陸機《五等論》:“尋斧始於所庇。”清徐珂《清稗類鈔‧鑒賞類》:“日尋干戈,惟以侵宋為事。”
(6)討伐。《國語‧周語中》:“夫三軍之所尋,將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於是乎致武。”韋昭注:“尋,討也。”
(7)追逐。漢張衡《西京賦》:“乃有迅羽輕足,尋景追括。”《抱朴子‧博喻》:“尋飛絕景之足,而不能騁逸放於呂梁。”《資治通鑑‧魏明帝太和五年》:“懿不從,故尋亮。”胡三省注:“尋者,隨而躡其後。”
(8)攀緣。漢張衡《西京賦》:“烏獲扛鼎,都盧尋橦。”《文選‧陸機〈悲哉行〉》:“女蘿亦有託,蔓葛亦有尋。”李善注:“尋,猶緣也。”
(9)重;重溫;重申。《玉篇‧寸部》:“尋,重也。”《左傳‧哀公十二年》:“若可尋也,亦可寒也。”杜預注:“尋,重也;寒,歇也。”孔穎達疏:“若可重溫使熱,亦可歇之使寒。”宋王禹偁《答黃宗旦書》:“生復辱書惠文,以尋前好。”
(10)繼續;連續。晉向秀《思舊賦》:“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唐劉禹錫《觀市》:“是日倚衡而閱之三,感其盈虛之相尋也速。”清譚嗣同《思篇》:“有利必有害,有損必有益,相糾相尋,至於無盡。”
(11)木名。後作“木尋”。《山海經‧海外北經》:“尋木長千里。”按:《文選‧左思〈吳都賦〉》作“木尋木”。
(12)大竹名。後作“酱鄄尋”。《山海經‧大荒北經》:“有岳之山,尋竹生焉。”郭璞注:“尋,大竹名。”郝懿行疏:“《玉篇》作酱鄄尋,云竹長千丈。”
(13)遂。《玉篇‧寸部》:“尋,遂也。”
(14)副詞。表示時間。1.相當於“經常”、“時常”。王金钫英《詩詞曲語辭例釋‧尋》:“尋,就是‘常’,古代‘尋’與‘常’往往連用,‘尋’,有時 也可單用作‘常’。”唐白居易《前有別楊柳枝又復戲答》:“誰能更學孩童戲,尋逐春風捉柳花。”唐李商隱《五松驛》:“只應既斬斯高後,尋被樵人用斧 斤。”2.相當於“頓時”、“不久”。《正字通‧寸部》:“尋,俄也。”清劉淇《助字辨略》卷二:“尋,旋也,隨也。凡相因而及曰尋,猶今云隨即如何 也。”《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媒人去數日,尋遣丞請還。”唐劉禹錫《再遊玄都觀并引》:“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清王士禎《北征日記》:“夜雪 作,尋止。”
(15)介詞。表示處所或方位,相當於“沿
”、“順”。《後漢書‧袁紹傳》:“紹遂尋山北行。”《齊民要術‧種穀》:“薄地,尋土钫龍躡之。”唐李白《東魯門泛舟》:“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
(16)通“憛(tan2)”。思。《淮南子‧繆稱》:“父之於子也,能發起之,不能使無憂尋。”于省吾新證:“尋應讀作,古
覃字通……《廣雅‧釋詁》:‘憛,思也’……然則此文‘憂憛’即‘憂思’。”《後漢書‧竇武傳》:“伏尋西京,放恣王氏,佞臣執政,終喪天下。”
(17)通“覃(tan2)”。延長;延伸。《淮南子‧齊俗》:“譬若水之下流,火钫因之上尋也。”劉文典集解:“尋讀為覃。”按:《爾雅‧釋言》:“流,覃也;覃,延也。”
(18)通“淫”。浸淫;漸染。《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泰山矣。”司馬貞索隱:“侵尋即浸淫也……小顏云:‘浸淫,漸染之義’。蓋尋、淫聲相近,假借用耳。”
(19)通“什”。《史記‧張儀列傳》“塞什谷之口”唐司馬貞索隱:“一本作‘尋谷’。尋、什聲相近,故其名惑也。”
(20)用同“循”。唐李商隱《戲贈張書記》:“心知兩愁絕,不斷若尋環。”
(21)姓。《廣韻‧侵韻》:“尋,姓。晉有尋曾,字子貢。”
(二)xin2 用於口語。如:尋思;尋開心;尋短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