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
領頭字
| |
---|---|
齊 | |
解形
| |
《說文》:“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徐鍇繫傳:“=,地也。”今按:甲文、明期金文“齊”像禾麥之穗,不從=。一說“齊”即“齊㶊禾”、“稷”的初文。 | |
注音
|
釋義
|
(一)qi2《廣韻》徂奚切,平齊從。脂部。 | (1)禾麥吐穗上平整。《說文‧齊部》:“齊,禾麥吐穗上平也。”段玉裁注:“禾麥隨地之高下為高下,似不齊而實齊,參差其上者,蓋明其不齊而齊也。引申為凡齊等之義。”(2)整齊。《廣雅‧釋言》:“齊,整也。”《易‧說卦》:“(萬物)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白虎通‧禮樂》:“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五代韋莊《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尸㶊由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我們走路,不是兩腳同時走,總是參差不齊。”又使整齊。《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馬融注:“齊整之刑罰。”《荀子‧富國》:“必將脩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平政以齊民。”楊倞注:“齊,整也。”唐杜甫《西郊》:“傍架齊書帙,看題檢藥囊。” (3)平。1.平等。《穀梁傳‧襄公二十九年》:“閽,門者也,寺人也,不稱名姓。閽不得齊於人。”《史記‧平準書》:“齊民無藏蓋。”裴駰集解引如淳曰:“齊等無有貴賤,故謂之齊民,若今言平民矣。”2.高低一樣。《後漢書‧逸民傳‧梁鴻》:“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宋周邦彥《夜飛鵲》:“兔葵燕麥,向斜陽、影與人齊。”清姚鼐《登泰山記》:“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4)一致。《孫子‧九地》:“兵合而不齊。”張預注:“其兵雖合而不能一。”《荀子‧議兵》:“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楊倞注:“齊,謂同力。”《古詩十九首》之四:“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 (5)同等;相等。《廣韻‧齊韻》:“齊,等也。”《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劉寶楠正義引鄭注:“齊,等也。”《鹽鐵論‧本議》:“均輸則民齊勞逸。”唐杜牧《阿房宮賦》:“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又副詞。如同,好像。《水經注‧溳水》:“穴中多鐘乳,凝膏下垂,望齊冰雪,微津細液,滴瀝不斷。”又一齊。漢張衡《東京賦》:“六玄虫岙䀉之弈弈,齊騰驤而沛艾。”唐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6)全,齊全。《荀子‧王霸》:“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無它故焉,四者齊也。”楊倞注:“齊,謂無所闕也。”唐韓翃《送客之潞府》:“佳期別在春山裏,應是人參五葉齊。”《紅樓夢》第八十三回:“各屋子裏丫頭們將燈火俱已點齊。” (7)列;排列。《易‧繫辭上》:“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韓康伯注:“齊,猶言辨也。”清俞樾《群經平議‧周易二》:“齊之訓辨,初無依據……齊,猶言列也。”《淮南子‧原道》:“耳聽朝歌北鄙靡靡之樂,齊靡曼之色。”高誘注:“齊,列也。”引申為並排。《楚辭‧離騷》:“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軑而並馳。”戴震注:“‘齊玉軑’言並轂而馳”。漢張衡《西京賦》:“齊木岙曳女,縱櫂歌。”又為佈列。《楚辭‧招魂》:“菉蘋齊葉兮白芷生。”聞一多校補:“‘綠蘋齊葉’,言蘋葉生而布列於水上也。” (8)正;正常。《穀梁傳‧莊公三十二年》:“公薨于路寢。路寢,正寢也,寢疾居正寢,正也。男子不絕于婦人之手。以齊終也。”俞樾平議:“是齊之義為正,以齊終也,猶曰以正終也。” (9)中,中央。《爾雅‧釋言》:“齊,中也。”《書‧呂刑》:“天齊于民。”陸德明釋文引馬(融)云:“齊,中也。”《管子‧正世》:“治莫貴於得齊。”《列子‧周穆王》:“四海之齊,謂中央之國。” (10)戒敕。《書‧洛誥》:“予齊百工,伻從王于周。”王闓運箋:“齊,敕也。”曾運乾正讀:“齊,整齊之,猶禮言戒肅也。” (11)疾,敏捷。《爾雅‧釋詁下》:“齊,疾也。”邢昺疏:“齊,急疾也。”《詩‧小雅‧小宛》:“人之齊聖,飲酒溫克。”王引之述聞:“齊者,知慮之敏也。”《荀子‧修身》:“齊給便利,則節之以動止。”楊倞注:“齊給便利,皆捷速也。” (12)聚集;集合。《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里正就齊了一班地方人,張家孝子扶從了扛尸的。”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富貴神仙》:“張春吩咐停當,又從牆上跳過去,齊人去了。” (13)古歌曲名。《禮記‧樂記》:“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 (14)好。《廣韻‧齊韻》:“齊,好也。”《詩‧召南‧采蘋》:“誰其尸之,有齊季女。”馬瑞辰通釋:“齊者,齊㶊女之渻借。《廣雅》:‘齊㶊女,好也。’《玉篇》引《詩》‘有齊㶊女季女’。”唐王勃《滕王閣序》:“時運不齊,命途多舛。”《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明朱權《卓文君私奔相如》:“奈文福不齊,貧居獨處。” (15)朝代名。南北朝時代,南朝蕭道成代宋為帝,國號齊,史稱南齊;北朝高洋代北魏為帝,國號齊,史稱北齊。 (16)古地名。今山東省泰山以北黃河流域和膠東半島地區,為戰國時齊地,漢以後,仍沿稱為齊。 (17)古國名。公元前11世紀,西周封呂尚於齊,國都營丘(今山東省臨淄);春秋時,齊國為五霸之主,戰國為七雄之一。又唐末黃巢建都長安,也稱齊國。 (18)通“臍”。肚臍。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齊,墒借為臍。”《左傳‧莊六年》:“若不早圖,後君噬齊。”杜預注:“若齧腹齊,喻不可及。”楊伯峻注:“齊,假為臍,今言肚臍。”《莊子‧大宗師》:“頤隱於齊,肩高於頂。”王先謙集解:“齊,同臍。”《素問‧腹中論》:“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從。”又“肓之原在齊下。”又漩渦。《集韻‧齊韻》:“齊,水旋而深入也。”《莊子‧達生》:“與齊俱入,與汨偕出。”王先謙集解引宣穎云:“齊,水漩入處似臍。” |
(二)ji1《集韻》牋西切,平齊精。脂部。 | (1)通“躋”。陞;登。《集韻‧齊韻》:“躋,《說文》:‘登也’。引《商書》‘予顛躋’。或作齊。”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齊,墒借為躋。”《荀子‧禮論》:“祭,齊大羹而飽庶羞,貴本而親用也。”俞樾平議:“齊,當為躋……躋大羹者,升大羹也。”《禮記‧樂記》:“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鄭玄注:“齊,讀為躋。躋,升也。”又《孔子閒居》:“其在《詩》曰:‘湯降不遲,聖敬日齊。’”按:《詩‧商頌‧長發》“齊”作“躋”。晉嵇喜《答嵇康詩四首》之四:“永思伊何﹖思齊大儀。”(2)通“齏”。用醬拌和細切的菜或肉,亦泛指醬菜。《集韻‧齊韻》:“齏,鄭康成曰‘凡醯醬所和細切為齏’,一曰擣辛物為之。通作齊。”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齊,墒借為齏。”《周禮‧天官‧醢人》:“以五齊七醢七菹三臡實之。”鄭玄注:“齊,當為齏。……凡醯醬所和細切為齏。”《禮記‧曲禮上》:“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鄭玄注:“齊,醬屬也。”孔穎達疏:“齊,醬葅通名耳。” (3)姓。《廣韻‧齊韻》:“齊,又姓。《風俗通氏姓篇》序曰:“回氏於國,齊、魯、宋、衛是也。” |
(三)ji4《廣韻》在詣切,去霽從。脂部。 | (1)後作“劑”。1.調配;調節。《集韻‧霽韻》:“齊,和也。《周禮》:‘八珍之齊。’”《韓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而醫者,齊藥也。”梁啟雄注:“‘齊藥’即‘和藥’,今語‘配藥’”。《春秋繁露‧玉杯》:“是故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齊時早晚,任多少,適疾徐,造而勿趨,稽而勿苦,省其所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勞而身大成。”凌曙注:“盧注:齊,酌齊也。與劑同。”《禮記‧少儀》:“凡羞有湆者,不以齊。”鄭玄注:“齊,和也。”2.分量。《周禮‧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鄭玄注:“齊,多少之量。”《呂氏春秋‧本味》:“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高誘注:“齊,和分也。”陳奇猷校釋:“齊,今劑字。”唐劉禹錫《因論‧鑒藥》:“子之病,其興居之節舛,衣食之齊乖所由致也。”3.特指調味品。《禮記‧少儀》:“凡齊,執之以右,居之以左。”鄭玄注:“齊,謂食羹醬飲有齊和者也。”4.藥劑。《周禮‧天官‧瘍醫》:“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韓非子‧喻老》:“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王先慎集解:“火齊湯,治腸胃病,……《新序》作‘大劑’者,齊,劑古通,大乃火字之誤。”《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乃使子豹為五分之熨,以八減之齊和煮之。”《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華佗)精於方藥,處齊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稱量。”又量詞,用於藥劑的計量單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躁者有餘病,即飲以消石一齊。”晉王羲之《雜帖四》:“仁祖服石散一齊,不覺佳。”(2)帶糟的濁酒。《周禮‧天官‧酒正》:“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緹齊,五曰沈齊。”孫詒讓正義:“五齊,有滓未泲之酒也……呂飛鵬云:五齊皆酒之濁者。”唐杜牧《雪中書懷》:“行當臘欲破,酒齊不可遲。且想春候暖,甕間傾一卮。” (3)合金的配料比例。《周禮‧考工記‧輈人》:“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鄭玄注:“目和金之品數。”孫詒讓正義:“《少儀》注云:‘齊,和也’;《亨人》注云:‘齊,多少之量’,故和金錫亦謂之齊。‘品數’,即謂多少之量也。”又《輈人》:“攻金之工,築氏執下齊,冶氏執上齊。”孫詒讓正義:“此通論金工齊和之等……謂執持此金樸依齊量鑄以為器。” (4)分際;界限。《文選‧馬融〈長笛賦〉》:“是以尊卑都鄙,賢愚勇懼,魚敝熷黽禽獸聞之者,莫不張耳鹿駭,熊經鳥申,鴟目岙示狼顧,拊譟踴躍,各得其齊,人盈所欲。”李善注:“齊,分限也。”《列子‧楊朱》:“百年,壽之大齊。得百年者,千無一焉。”張湛注:“齊,限也。” (5)限制。漢仲長統《昌言下》:“情無所止,禮為之儉;欲無所齊,法為之防。”《列子‧黃帝》:“齊智之所知,則淺也。”張湛注:“限於智之所知,則失之遠矣。”章炳麟《代議然否論》:“漢土之限選,若易行矣,不以納稅為齊,而以識字為齊。” (6)通“濟”。1.成。《詩‧商頌‧長發》:“帝命不違,至于湯齊。”朱熹注:“蘇氏曰:‘至湯而王業成。’”《荀子‧王霸》:“以國齊義,一日而白,湯武是也。”楊倞注:“齊,當為濟。以一國皆取濟於義,一朝而名聲明白。”又“不務張其義,齊其信,唯利之求。”王先謙集解:“《群書治要》齊作濟。”《商君書‧弱民》:“主變,事能得齊。”高亨注:“齊,當讀為濟。《爾雅‧釋言》:‘濟,成也。’”2.止息。《管子‧霸言》:“精於權,則天下之兵可齊,諸侯之君可朝也。”俞樾平議:“齊讀為濟。《詩‧載馳篇》:‘不能旋濟。’毛傳曰:‘濟,止也。’《周易‧雜卦傳》:‘即濟,定也。’定亦止也。天下之兵可濟,謂天下之兵可止也。” |
(四)zi1《集韻》津私切,平脂精。脂部。 | (1)指長衣的下擺。《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何晏注引孔安國曰:“衣下曰齊。攝齊者,摳衣也。”《禮記‧曲禮上》:“兩手摳衣,去齊尺。”陳澔注:“揭衣之兩旁,使下齊離地一尺。”又指下衣的鎖邊。也作“齊㶊衣”。《禮記‧玉藻》:“凡侍於君,紳垂,足如履齊。”鄭玄注:“齊,裳下緝也。”(2)將喪服下部的邊摺轉縫起來。也作“齊㶊衣”。《儀禮‧喪服》:“若齊,裳內衰外。”鄭玄注:“齊,緝也。凡五服之衰,一斬四緝,緝裳者內展之,緝衰者外展之。”胡培翬正義:“五服之衰與裳,有齊者,有不齊者,故云‘若齊’也。齊,謂緝其邊也。不齊者,謂斬也……緝裳者則先轉其邊於內,緝衰者則先轉其邊於外,而後施鍼功也。” (3)通“粢(齍)”。古代用於祭祀的穀物。《集韻‧脂韻》:“粢,亦作齊。”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齊、墒借為齍。”《詩‧小雅‧甫田》:“以我齊明,與我犧羊。”毛傳:“器實曰齊,在器曰盛。”陸德明釋文:“齊,本又作齍,同。”陳奐傳疏:“器實曰齊,實謂黍稷也。黍稷為齊,齊在器曰盛。”《禮記‧祭統》:“是故天子親耕於南郊,以共齊盛。”鄭玄注:“齊,或為粢。”《晉書‧潘岳傳》:“我簠斯盛,我簋斯齊。” (4)通“資”。1.“齊斧”,即“資斧”,利斧。《易‧旅》“九四,旅于處,得其資斧”唐陸德明釋文:“資斧,子夏傳及眾家並作齊斧。張軌云:‘齊斧蓋黃鉞斧也。’……虞喜《志林》云:‘齊,當作齋,齋戒入廟而受斧。’”孔穎達疏:“言用斧除荊棘然後乃處。”《漢書‧王莽傳下》:“此經所謂‘喪其齊斧’者也。”顏師古注引應劭曰:“齊,利也。”唐柳宗元《感遇二首》之一:“危根一以振,齊斧來相尋。”2.財物。《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五》:“公出舍,損肉撤酒,馬不食府粟,狗不食鰟岙干肉,辟拂嗛齊,酒徒減賜。”劉師培補釋:“‘齊’即‘資’之墒字也……‘嗛資’者,即減省所給之祿養也,故與‘減賜’並文。” |
(五)zhai1《集韻》莊皆切,平皆莊。脂部。 | (1)同“齋”。古人祭祀或舉行其他典禮前整潔身心,以示虔敬。《集韻‧皆韻》:“齋,《說文》:‘戒潔也。’鏴岙芿作齊。”按:秦、漢以前的古籍中,此字多作“齊”,漢、唐後以多作“齋”。《儀禮‧士冠禮》:“齊則緇之。”《莊子‧達生》:“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禮記‧祭義》:“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者。”唐劉肅《大唐新語‧持法》:“相䏁𡄽隹乃㗱哭于碑側,齊三日而後行。”(2)古人祭祀或典禮所居的(宮室),所用的(器物)。如:齊宮;齊車;齊服;齊牛;齊酎等。 (3)莊重,肅敬。如:齊色;齊肅。《詩‧大雅‧思齊》:“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毛傳:“齊,莊。”朱熹注:“思,語辭。齊,音齋。此莊敬之大任,乃文王之母。”《論語‧鄉黨》:“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何晏注引孔安國曰:“齊,嚴敬貌。”漢曹操《氣出唱》:“跪受之,敬神齊。” |
(六)jian3《集韻》子淺切,上獮精。元部。 | (1)通“剪”。修剪;斷。《集韻‧墙岙璽韻》:“前,《說文》:‘齊斷也。’或作齊,俗作剪。”《儀禮‧既夕禮》:“馬不齊髦。”鄭玄注:“齊,剪也。”《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 |
(四)》:“三晉若不願乎,王收秦而齊其後,三晉豈敢為王驕。” | (2)通“醮(<現代音>jiao4<\/現代音>)”。古代婚禮的一種儀節。《荀子‧禮論》:“大昏之未發齊也,大廟之未入尸也,始卒之未小斂也,一也。”俞樾平議:“齊,當讀為醮。發,猶致也。昏禮,父親醮子而命之迎,未發醮者,未致醮也。”《禮記‧郊特牲》:“信,婦德也。壹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夫死不嫁。”鄭玄注:“齊,或為醮。” |
櫂歌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ào gē |
解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