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網草駒的解釋:幼馬。《淮南子·修務訓》:“夫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蹏,翹尾而走,人不能制。”高誘注:“馬五尺以下為駒,放在草中,故曰草駒。”
駒 ㄐㄩ
大甲昔日踏青似乎在端午,大家往鐵砧山去......
----
......
無論如何,解開疑團的關鍵首先在民俗,於是我們就查,果然早有學者做過研究。有一篇1993年發表在《文學遺產》上的文章很有洞見,作者名叫張慶捷,他給出兩條洞見,第一,清明節和寒食節雖然時間上接近,但習俗迥異,寒食上墓,清明則踏青,兩個節日引起的情致殊乎不同,不可混淆為一。這是其次的結論,同事和我通過搜索各種民俗學的論文都得到這一論斷,有民俗學者補充道,清明時節的這場雨是名副其實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不少地方誌有“是日雨主豐年”的記載,更是讓“行人本就孤苦伶仃,加之沾上了雨,內心更感淒苦”的解釋不攻自破,既然是豐收之兆,應當大喜才對,何至於到“斷魂”呢?
張慶捷先生給出的第二條洞見才真正見其本事,他說,“詩中由'雨紛紛'而引起的'行人欲斷魂'情緒,既可以體會為悲愁,也不妨說它是歡娛。宋代詩人陸游就有'遠遊無處不消魂'之句。”他這樣一解釋,這首詩忽然就讀通了,因為一場細雨引起了賞玩的興致,於是任由興致高漲,想去喝酒,很有古人的風貌。
但這畢竟是他的推測,是否真的如此,還須看“斷魂”二字能否作“銷魂”解。我檢索了《全唐詩》,“斷魂”多作內心怛怛之解,但也不是沒有例外,如宋之問的《江亭晚望》:
浩渺浸雲根,煙嵐出遠村。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斷魂。縱情猶未已,回馬欲黃昏。
此處的“斷魂”似更近於“銷魂”,是一種陶醉在景色中流連忘返的姿態,那麼張慶捷先生的解釋當是通的。
PS朋友在重讀《宋詩選注》,按照錢鍾書先生的註解,宋代清明時節依然是踏青習俗佔據上風。《清明》這首詩最早和杜牧聯繫在一起是在南宋末年的本子裡,如果南宋依舊踏青習俗佔上風(如果周作人說的元代才發生以掃墓為名實則踏青的變異),那麼張慶捷先生的解釋應當仍然成立。
踏青詞語解釋
細釋義: |
|
---|---|
百科解釋: |
踏青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舊時曾以清明節為踏青節,不過,踏青節的日期因時因地而異,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來則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