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7日 星期三
產婆、產聲,彼方,防風林;林亨泰
2017年12月7日,彰化市圖書館為林亨泰慶生,圖為林亨泰及其夫人致詞。
〈風景NO.2〉全詩如下: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
這首詩和〈風景No.1〉發表於1959年出版的《創世紀》詩刊,它是一首圖像詩(原來直排的形式),錯落的防風林和遠方羅列的海波浪對峙,形成鮮明的圖像感;但它同時也有著林亨泰慣用的語言邏輯思維,通過「防風林」與「海以及波」來醞釀「靜與動」、「剛與柔」的二元對照,加上前闕短句、後闕長句,又形成參差相映的音樂之美,無怪乎江萌會以近兩萬字的長論來推舉這首僅有四十二字的短詩。
林亨泰第一本詩集《靈魂の產聲》封面。
出生於1924年的林亨泰,是以日文開始他的文學生命的「跨越語言的一代」作家。他在日本統治下,接受了完整的日本殖民教育,聽說讀寫都以日文為之,他使用日文書寫,思考與表達;他真正開始創作,則是戰後國民黨來台時期。1947年他還是台灣師範學院(今台灣師範大學)的學生,因為好友朱實的邀請,加入了成立於1943年的「銀鈴會」,開始在該會同仁刊物《潮流》發表詩作,其後集結為他的第一本詩集《靈魂の產聲》(靈魂的啼聲),列為「潮流叢書之一」,於1949年4月由銀鈴會發行。
林亨泰簽贈第一本詩集《靈魂の產聲》給向陽。
我手中存有的《靈魂の產聲》,是林亨泰於1994年9月持贈的影印本。當時我已離開自立晚報,進入政大新聞系博士班就讀,並在靜宜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因為寫作台灣新詩風潮論文,問詢於他是否存有這本孤本,蒙他慷慨贈送。也因為閱讀這本詩集,方才看到戰後初期台灣新詩的日文書寫樣態,並且對於台灣現代詩運動並非由紀弦一人所主導、火苗也非由紀弦點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靈魂の產聲》,作為林亨泰的第一本詩集,收錄三十首日文詩作(其中〈山の彼方〉一首係由九篇短製組成的組詩),展現了他不凡的詩的起步,也預示了其後他開始中文書寫的詩風。在這本初試啼聲的詩集〈後記〉中,林亨泰強調「我的青春與詩,就是我的夢與哀歌」、是「對真實的生命的愛」,也是「反映現實的意志的啼聲」。這種正視生命和現實的詩觀,其後綿亙於林亨泰的漫長詩路之中,從無改變。
反映現實和生命的真實之外,《靈魂の產聲》中,林亨泰也嶄露了他對哲學思維的敏銳。如〈哲學者〉(哲學家)、〈ヘーグル辯證法〉(黑格爾辯證法)、〈形而上學者〉等都是。在〈黑格爾辯證法〉這首四行短詩中,他以前兩行「黑格爾說/ 正‧反‧合……」對照後兩行「我笑得咬到舌頭/ 喜‧悲‧悲喜交集」,表現了年輕時的他對於語言作為符號、作為論述的高度敏感性;而〈形而上學者〉這首詩則如此呈現:急於把鏡中映照的形象 抓住的小孩啊 儘管看得一清二楚 本體並不在鏡子裡 轉頭看吧,就在你的自身哪
這首詩挪用了法國心理學家拉岡(Jacques Lacan)的「鏡像」理論,來探究「自我」認同的形成,以及形象的虛與實,進而觸及本體論(Ontology)的課題,1940年代年方二十來歲的林亨泰,已經展現了他對哲學思維和語言的強烈興趣。這個書寫方法與路線,到了林亨泰參與現代派運動,乃至創辦《笠》詩刊之後,一直是他最擅長、最拿手的一環。他在1955年寫出的符號詩系列,以及今已成經典的〈風景No.1〉、〈風景No.2〉,如是;他在1960年代發表於《創世紀》詩刊的〈非情之歌〉組詩,以「黑」與「白」的二元對立符號,貫穿各詩之中,表現人類社會乃至冷戰年代的對立與矛盾,思索人的存在的生命課題,也是此一方法與路線的延續。
即使到了1980年代黨外運動勃興時期,林亨泰以寫實主義切進的《爪痕集》,以及反映1990年代初野百合運動發生後所寫的〈賴皮狗〉、〈一黨制〉等政治詩,這種以矛盾意象語言寫作的方法,依然是他寫作的主調。〈賴皮狗〉這樣表現:樓梯的邏輯 只有 要上,就上去 要下,就下來 邏輯的樓梯 只能 不上,就該下 不下,就該上 可是這隻獸 只想 一直賴在那裡 不上,也不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