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頭字
尋
解形
《說文》:“尋,繹理也。人岙人工,人岙人口,人岙人又,人岙人寸。工、口,亂也;又、寸,分理之。𡁸聲。此與䏁口岙口𠻘爻㗱同意。度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
注音
釋義
(一)xun2《廣韻》徐林切,平侵邪。侵部。(1)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尋。一說七尺或六尺為尋。《說文‧寸部》:“度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朱駿聲通訓定聲:“程氏瑤田云:‘度廣曰尋,度深曰仞。皆伸兩臂為度,度廣則身平臂直,而適得八尺;度深則身側臂曲,而僅得七尺’。其說精覈。尋、仞皆以兩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尋亦或言七尺也。”《廣韻‧侵韻》:“六尺曰尋。”《詩‧魯頌‧閟宮》:“是斷是度,是尋是尺。”毛傳:“八尺曰尋。”《史記‧張儀列傳》:“秦馬之良,戎兵之眾,探前趹後蹄閒三尋騰者,不可勝數。”司馬貞索隱:“七尺曰尋。”唐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南絕水,有山無麓,廣百尋,高五丈。”朱德《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三十五週年》:“如鐵經百煉,如木長千尋。”(2)長。《方言》卷一:“尋,長也。海、岱、大野之間曰尋。自關而西,秦、晉、梁、益之間,凡物長謂之尋。”《淮南子‧齊俗》:“深谿峭岸,峻木尋枝,猿狖之所樂也。”晉左思《魏都賦》:“碩果灌叢,圍木竦尋。”
(3)探究;研究。《說文‧寸部》:“尋,繹理也。”朱駿聲通訓定聲:“尋所以度物,故揣度以求物謂之尋。”《正字通‧寸部》:“尋,探求也。”《淮南子‧俶真》:“下揆三泉,上尋九天。”
(4)搜求;找。《墨子‧修身》:“思利尋焉。”高亨新箋:“尋,求也。思利尋焉,謂思利而求之。”晉陶潛《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紅樓夢》第六十九回:“哪里尋不出好人來﹖”
(5)用。《小爾雅‧廣詁》:“尋,用也。”《左傳‧僖公五年》:“三年將尋師焉。”杜預注:“尋,用也。”晉陸機《五等論》:“尋斧始於所庇。”清徐珂《清稗類鈔‧鑒賞類》:“日尋干戈,惟以侵宋為事。”
(6)討伐。《國語‧周語中》:“夫三軍之所尋,將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於是乎致武。”韋昭注:“尋,討也。”
(7)追逐。漢張衡《西京賦》:“乃有迅羽輕足,尋景追括。”《抱朴子‧博喻》:“尋飛絕景之足,而不能騁逸放於呂梁。”《資治通鑑‧魏明帝太和五年》:“懿不從,故尋亮。”胡三省注:“尋者,隨而躡其後。”
(8)攀緣。漢張衡《西京賦》:“烏獲扛鼎,都盧尋橦。”《文選‧陸機〈悲哉行〉》:“女蘿亦有託,蔓葛亦有尋。”李善注:“尋,猶緣也。”
(9)重;重溫;重申。《玉篇‧寸部》:“尋,重也。”《左傳‧哀公十二年》:“若可尋也,亦可寒也。”杜預注:“尋,重也;寒,歇也。”孔穎達疏:“若可重溫使熱,亦可歇之使寒。”宋王禹偁《答黃宗旦書》:“生復辱書惠文,以尋前好。”
(10)繼續;連續。晉向秀《思舊賦》:“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唐劉禹錫《觀市》:“是日倚衡而閱之三,感其盈虛之相尋也速。”清譚嗣同《思篇》:“有利必有害,有損必有益,相糾相尋,至於無盡。”
(11)木名。後作“木岙尋”。《山海經‧海外北經》:“尋木長千里。”按:《文選‧左思〈口熷天都賦〉》作“木岙尋木”。
(12)大竹名。後作“𦭐熷尋”。《山海經‧大荒北經》:“有岳之山,尋竹生焉。”郭璞注:“尋,大竹名。”郝懿行疏:“《玉篇》作𦭐熷尋,云竹長千丈。”
(13)遂。《玉篇‧寸部》:“尋,遂也。”
(14)副詞。表示時間。1.相當於“經常”、“時常”。王金岙英《詩詞曲語辭例釋‧尋》:“尋,就是‘常’,古代‘尋’與‘常’往往連用,‘尋’,有時也可單用作‘常’。”唐白居易《前有別楊柳枝又復戲答》:“誰能更學孩童戲,尋逐春風捉柳花。”唐李商隱《五松驛》:“只應既斬斯高後,尋被樵人用斧斤。”2.相當於“頓時”、“不久”。《正字通‧寸部》:“尋,俄也。”清劉淇《助字辨略》卷二:“尋,旋也,隨也。凡相因而及曰尋,猶今云隨即如何也。”《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媒人去數日,尋遣丞請還。”唐劉禹錫《再遊玄都觀并引》:“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清王士禎《北征日記》:“夜雪作,尋止。”
(15)介詞。表示處所或方位,相當於“沿著”、“順著”。《後漢書‧袁紹傳》:“紹遂尋山北行。”《齊民要術‧種穀》:“薄地,尋土岙龍躡之。”唐李白《東魯門泛舟》:“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
(16)通“憛(<現代音>tan2<\/現代音>)”。思。《淮南子‧繆稱》:“父之於子也,能發起之,不能使無憂尋。”于省吾新證:“尋應讀作憛,古从尋丛覃字通……《廣雅‧釋詁》:‘憛,思也’……然則此文‘憂憛’即‘憂思’。”《後漢書‧竇武傳》:“伏尋西京,放恣王氏,佞臣執政,終喪天下。”
(17)通“覃(<現代音>tan2<\/現代音>)”。延長;延伸。《淮南子‧齊俗》:“譬若水之下流,煙之上尋也。”劉文典集解:“尋讀為覃。”按:《爾雅‧釋言》:“流,覃也;覃,延也。”
(18)通“淫”。浸淫;漸染。《史記‧孝武本紀》:“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泰山矣。”司馬貞索隱:“侵尋即浸淫也……小顏云:‘浸淫,漸染之義’。蓋尋、淫聲相近,假借用耳。”
(19)通“什”。《史記‧張儀列傳》“塞什谷之口”唐司馬貞索隱:“一本作‘尋谷’。尋、什聲相近,故其名惑也。”
(20)用同“循”。唐李商隱《戲贈張書記》:“心知兩愁絕,不斷若尋環。”
(21)姓。《廣韻‧侵韻》:“尋,姓。晉有尋曾,字子貢。”
(二)xin2用於口語。如:尋思;尋開心;尋短見。
領頭字
| |
---|---|
斷 | |
解形
| |
《說文》:“𠹌岙斤,截也。人岙人斤,人岙人𠹌。𠹌,古文絕。䏁婔日匕召㗱,古文𠹌岙斤人岙人婔熷日匕,婔熷日熷匕,古文澾熷搲字。《周書》曰:‘䏁婔日匕召㗱䏁婔日匕召㗱猗無他技。’䏁婔日匕𨳒㗱亦古文。”邵瑛群經正字:“今經典作‘斷’。按‘傼’即‘繼’字,與‘𠹌’字迥別。” | |
注音
|
釋義
|
(一)duan4一)《廣韻》徒管切,上緩定。又都管切。元部。 | (1)截開;折斷。《說文‧斤部》:“斷,截也。”《釋名‧釋言語》:“斷,段也。分為異段也。”《易‧繫辭下》:“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陸德明釋文:“斷,斷絕。”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茅盾《故鄉雜記》:“東南富饒之區的鄉下人生命㿹岙戔的蠶絲,現在是整個兒斷了。”(2)人的肢體殘折。《禮記‧王制》:“瘖聾跛𠳖岙辟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鄭玄注:“斷,謂支節絕也。” (3)量詞。用於某些事物分成的若干部分,相當於“段”。《墨子‧備梯》:“伐裾之法,小大盡本斷之,以十尺為斷。”《紅樓夢》第八十五回:“寶玉也不答言,把那帖子已經撕作了幾斷。” (4)斬殺;宰殺。《墨子‧備蛾傅》:“後上先斷,以為法程。”《逸周書‧世俘》:“斷牛六,斷羊二。”《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幸臣有罪,大者立斷。”顏師古注:“斷謂斬也。” (5)齊,整齊。《廣雅‧釋詁四》:“斷,齊也。”王念孫疏證:“斷與剬聲近義同,今人狀物之齊曰斬齊,是其義也。” (6)攔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追之不及,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虜其眾”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獻帝起居注》:“便欲送璽,會曹操斷道。”《隋書‧高祖紀下》:“抄掠人畜,斷截樵蘇,市井不立,農事廢寢。” (7)方言。峽谷中比較大的跌差。《紅旗渠頌‧千軍萬馬戰太行》:“漳河九峽十八斷。”又《架起天㿹岙戔繪宏圖》:“斷深水猛,濺起了一丈多高的浪花。” (8)起,劃分時限的上限。《漢書‧藝文志》:“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篹焉,上斷於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唐劉知幾《史通‧六家》:“至(班彪)子固乃斷自高祖,盡於王莽……勒成一史,目為《漢書》。” (9)斷絕;隔絕。漢佚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宋蘇軾《大風留金山兩日》:“塔上一鈴獨自語,明日顛風當斷渡。”《儒林外史》第四回:“只因城裏張大房裏想我屋後那一塊田,又不肯出價錢,我幾次回斷了他。” (10)盡;煞;極;住(多用於詩、詞、曲中)。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斷,猶盡也,煞也,極也,住也。”唐李白《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心搖目斷興難盡,幾時可到三山巔。”唐李商隱《昨夜》:“昨夜西池涼露滿,桂花吹斷月中香。”宋辛棄疾《滿江紅‧點火櫻桃》:“蝴蝶不傳千里夢,子規叫斷三更月。”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11)禁止;戒除。如:斷煙;斷屠。《梁書‧劉杳傳》:“自居母憂,便長斷腥羶,持齋蔬食。”《南史‧齊武帝紀》:“五月戊辰,以旱故,都下二縣朱方、姑熟權斷酒。”《北齊書‧武成帝紀》:“詔斷屠殺以順春令。” (12)通“腶”。捶脯。《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然則曷用棗栗云乎,腶脩云乎”漢何休注:“腶脩者,脯也……腶脩,取其斷。”陸德明釋文:“斷,丁亂反,注同。本又作腶,音同。鍛脯加薑桂曰脩。” (13)插在河中攔捕魚蟹的竹柵。後作“籪”。《太平廣記》卷三六○引晉干寶《搜神記》:“宋元嘉初,富陽人姓王,於窮瀆中作蟹斷,旦往視之,見一材,長二尺許,在斷中,而斷裂開,蟹都出盡,乃修治斷。”二)《廣韻》丁貫切,去換端。 (1)裁決;決定。如:斷獄;當機立斷。《易‧繫辭上》:“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兵容》:“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三回:“老將丁奉,計略過人,能斷大事,可與議之。” (2)治,治理。《淮南子‧說林》:“是而行之,故謂之斷;非而行之,必謂之亂。”高誘注:“斷,猶治也。”章炳麟《秦政記》:“秦皇負扆以斷天下。” (3)副詞。表示情態,相當於“絕對”、“一定”。如:斷無此理;斷不可行。《易‧繫辭下》:“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新唐書‧魏元忠傳》:“陸機識能辨亡,無救河橋之敗,斷可見已。”《鏡花緣》第六十七回:“你告訴送禮的,說我向來從不收禮,斷不要再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