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風。化,囮、訛、縱浪,大化,臚言,怐瞀/怐愗,膏梁錦繡,粗糲,游手


  胡適 "醫馬和醫人也差不多"--此引文可能是以訛傳訛


 訛
「訛」字古作「譌」,「偽」字古亦音訛。《詩.小雅》:「民之訛言。」箋云:「偽也,小人好詐偽,為交易之言。」《爾雅》注:「世以妖言為訛。」 《太平御覽》引武王之《書鑰》曰:「昏謹守,深察訛。」泰昌元年八月,御史張潑言:「京師姧宄叢集,游手成群,有謂之把棍者,有謂之拏訛頭者。請將巡城改 為中差,一年一代。」


林紓的翻譯」有一段話:「漢代文字學者許慎有 一節關於翻譯的訓詁,義蘊頗為豐富。《說文解字》卷十二《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譯也。從『口』,『化』聲。率鳥者系生鳥以來之,名曰『囮』,讀若 『訛』。南唐以來,小學家都申說『譯』就是『傳四夷及鳥獸之語』,好比『鳥媒』對『禽鳥』的引『誘』,『言為』、『訛』、『化』和『囮』,是同一個字。」 《林紓的翻譯》談論的重點不是「化」,而是翻譯這門藝業不能迴避的「訛」。



 囮‘讹’

《说文解字》卷十二《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 ‘囮’,读若‘讹’。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 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言为’、‘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林纾的翻译》谈论的重点不是“化”, 而是翻译这门艺业不能回避的“讹”。


 1. 游手
 注音一式 |ㄡˊ ㄕㄡˇ
 漢語拼音 y u sh u  注音二式 y u sh u
空手。儀禮˙聘禮「大夫二手授栗」句下鄭玄˙注:「受授,不游手,慎之也。」
閒蕩無所事事。金史˙卷三˙太宗紀:「苟不務本業而抑游手,欲上下皆足,其可得乎?」或作「遊手」。
膏梁暮厭粗糲
膏梁錦繡

、梁:肥肉和細糧。泛指美味的食物;錦繡:精緻華麗的絲織品。形容富貴人家衣食精美的奢華生活。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所以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於膏梁錦繡之中,意如'槁木死灰'一般。”
 1. 粗糲
 注音一式 ㄘㄨ ㄌ|ˋ
 漢語拼音 c  l  注音二式 ts  l 
粗米。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我情願舉案齊眉傍書榻,任粗糲淡薄生涯。」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皇帝失了勢,也要忍些飢餓,吃些粗糲,何況于你是未任的官?」
 臚言(臚言) 添至備忘錄
 lú yán
 ㄌㄨˊ ㄧㄢˊ
傳言;流言;群體之言。國語 ·晉語六》:“風聽臚言於市,辨祅祥於謡。”韋昭注:“風,採也。臚,傳也。採聽商旅所傳善惡之言。”唐劉禹錫《上杜司徒書》:“飛語一發,臚言四馳。”清夏燮《<中西紀事>原敘》:“爰取昔日所藏,詮次成帙,坿陳肊見,以當臚言,藉備異日史家之採擇。”章炳麟《代議然否論》:“總統之選,非能自庸妄陵獵得之,必其嘗任方面與為國務官者,功伐既明,才略既著,然後得有被選資格,故雖以全國人民臚言推舉,不至怐瞀而失其倫也。”

 怐愗 添至備忘錄
 kòu mào
 ㄎㄡˋ ㄇㄠˋ
亦作“怐瞀”。愚昧。楚辭 ·九辯》:“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怐愗而自苦。”唐韓愈《南山》詩:“茫如試矯首,堛塞生怐愗。”章炳麟《代議然否論》:“總統之選,非能自庸妄陵獵得之……故雖以全國人民臚言推舉,不至怐瞀而失其倫也。”嚴復《原強》:“反是而觀,夫苟其民契需怐愗,各奮其私,則其羣將渙。”


 8.   部首 言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ㄜˊ
 漢語拼音    注音二式  

錯誤。宋˙朱熹˙山北紀行詩:「百世踵謬,彝倫日頹圮。」

謠言。如:「以」。宋史˙卷二九三˙張詠傳:「止之術,在乎識斷。」

姓。如宋代有勃囉。


不正確的﹑不實在的。如:「字」。詩經˙小雅˙沔水:「民之言,寧莫之懲。」

欺騙﹑恐嚇。如:「詐」。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他拖欠官銀,拿他到衙門裡去。」

感化。書經˙堯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詩經˙小雅˙節南山:「式爾心,以畜萬邦。」
領頭字
解形

注音
釋義
(一)e2《廣韻》五禾切,平戈疑。歌部。 (1) 訛誤;差錯。《廣韻‧戈韻》:“訛,謬也。”三國魏曹植《植橘賦》:“神蓋幽而易激,信天道之不訛。”明宋濂《潛溪錄》卷四:“廣收博採,缺者補之,訛者 正之。”《徐霞客遊記‧黔遊日記二》:“石梁西麓,有穴紛駢縱橫如亦字,故名其地曰亦字孔。今訛為亦資孔,乃土音之溷也。” (2)感化。《爾雅‧釋言》:“訛,化也。”《書‧堯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孔傳:“訛,化也。”《詩‧小雅‧節南山》:“式訛爾心,以 畜萬邦。”鄭玄箋:“訛,化也。”宋范仲淹《王者無外賦》:“故得五兵不試,四國是訛,于以見上下交泰,于以見遠近咸和。”又變化。《通志‧選舉略》: “歲月遷訛,斯風漸篤。”
(3)謠言。《爾雅‧釋詁下》:“訛,言也。”郭璞注:“世以妖言為訛。”《詩‧小雅‧沔水》:“民之訛言,寧莫之懲。”鄭玄箋:“訛,偽也。”《漢書‧成帝紀》:“京師無故訛言大水至,吏民驚恐,奔走乘城。”《宋史‧張詠傳》:“止訛之術,在乎識斷。”
(4)動。《爾雅‧釋詁下》:“訛,動也。”《詩‧小雅‧無羊》:“或降于阿,或飲于池,或寢或訛。”毛傳:“訛,動也。”
(5)訛詐;恫嚇。《龍龕手鑑‧言部》:“訛,詭也。”《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訛他拖欠官銀,拿他到了衙門裏去。”《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七回:“得罪了他時,他馬上把外面的長服一撂,裏面束著的不是紅帶子,便是黃帶子,那就是被他訛一個不得了。”
(6)書法用語。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六:“訛,藏鋒隱
?曰訛。”

領頭字

解形
《說文》:“風,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人人虫,凡聲。一日,古文風。”按:甲文以“凡”或以“鳳”為“風”。
注音
釋義
(一)feng1《廣韻》方戎切,平東非。侵部。(1)空氣流動的現象。氣象學上常特指空氣在水平方向的流動。《說文‧風部》:“風,八風也。”《廣雅‧釋言》:“風,氣也。”錢大昭疏義:“風氣者,《莊子》云:‘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六書故‧動物四》:“天地八方之气吹噓鼓動者命之曰風。”《詩‧鄭風‧蘀兮》:“蘀兮蘀兮,風其吹女。”漢劉向《說苑‧敬慎》:“樹欲靜乎風不定,子欲養乎親不待。”毛澤東《如夢令‧元旦》:“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又擋風。清碧荷館主人《黃金世界》第十七回:“獨木不可以風,孤掌不可以鳴。”
(2)教化。《廣韻‧東韻》:“風,教也。”《古今韻會舉要‧東韻》:“風,王者之聲教也。”《書‧畢命》:“既歷三紀,世變風移,四方無予一人以寧。”孔傳:“世代民易,頑者漸化。”《戰國策‧秦策一》:“山東之國,從風而服。”《鹽鐵論‧非鞅》:“諸侯斂任,西面而向風。”
(3)風俗;風氣。《古今韻會舉要‧東韻》:“風,風俗也。”如:移風易俗。《呂氏春秋‧音初》:“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高誘注:“風,風俗。”宋方勺《青溪寇軌》:“在外監司牧守亦皆貪鄙成風,不以地方為意,東南之民苦於剝削久矣。”《紅樓夢》第一百一十一回:“所以作出傷風敗化的事來。”
(4)《詩》六義之一。指《詩經》中三種詩歌類型的一種,即《國風》中收集的民俗歌謠。《毛詩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宋朱熹《詩集傳‧國風一》:“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泛指民歌;民謠。《呂氏春秋‧音初》:“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高誘注:“取塗山氏女南音為樂歌。”《漢書‧藝文志》:“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文心雕龍‧樂府》:“匹夫庶婦,謳吟土風。”
(5)聲音。《廣雅‧釋言》:“風,聲也。”《管子‧輕重己》:“吹壎篪之風,鑿動金石之音。”按:清俞樾《君羊經平議‧大戴禮記二》:“《管子》‘吹壎篪之風’,猶言壎篪之聲也。”《文選‧王僧達〈祭顏光祿文〉》:“逸翮獨翔,孤風絕侶。”李注引《廣雅》:“風,聲也。”
(6)作風;風度。《孟子‧萬章下》:“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見,薄夫敦。”晉潘岳《秋興賦》:“聞至人之休風兮,齊天地於一指。”《魏書‧杜銓傳》:“銓學涉有長者風,興盧玄、高允等同被徵為中書博士。”
(7)收采。《國語‧晉語六》:“風聽臚言於市,辨祅祥於謠,考百事於朝,問謗譽於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韋昭注:“風,采也。”
(8)風聲,消息。《水滸全傳》第四十九回:“顧大嫂道:‘伯伯,你的樂阿舅透風與我們了。”《儒林外史》第五回:“知縣大驚,細細在衙門裏追問,纔曉得是門子透風。”《紅樓夢》第一百一十九回:“不知誰露了風了。”又傳說的,沒有確實根據的。《紅樓夢》第八十三回:“方纔風聞宮裏頭傳了一個太醫院御醫、兩個吏目去看病。”梁啟超《如何纔能完成“國慶”的意義》:“我很盼望這種風說完全靠不住。”
(9)風波;事端。清宣樊子《檀香山華人受虐記》:“那驗病的西醫要想遇事生風,拍那商家的馬屁。”李劼人《大波》第四章:“不許地方上壞人藉故生風。”
(10)落。《呂氏春秋‧審時》:“其米多沃,而食之彊,如此者不風。”高誘注:“風,落也。”許維遹集釋:“《詩‧北山》鄭箋:‘風,放也。’風放雙聲,放落義近。此展轉相訓。”
(11)獸類雌雄相誘。《廣雅‧釋言》:“風,放也。”《字彙‧風部》:“牛馬牝牡相誘曰風。”《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疏:“僖四年《左傳》云:‘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又走逸。《玉篇‧風部》:“風,散也。”《古今韻會舉要‧東韻》:“風,佚也。”《字彙‧風部》:“風,風佚,牛馬見風則走,牛喜順風,馬喜逆風。《北魏書‧崔挺傳》:“庫莫奚國有馬百匹因風入境,敬邕悉令送還,於是夷人感附。”又放蕩。《紅樓夢》第六十九回:“鳳丫頭好意待他,他倒這樣爭風吃醋,可知是個賤骨頭。”
(12)中醫術語。1.“六淫”之一。屬陽邪,為外感疾病的先導,並常與其它病邪結合而致病。如風寒;風熱;風濕。《左傳‧昭公元年》:“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素問‧風論》:“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儒林外史》第十一回:“看過了脈,改用一個丸劑的方子,加入幾味祛風的藥。”2.病理性症候的一個類型,其特點是病勢急驟、多變。臨爿木常見的有中風(腦血管意外)、腸風、痛風等。《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正字通‧風部》:“風,四肢彳扁枯曰風。”唐李白《為吳王謝責赴行在遲滯表》:“然臣年過耳順,風瘵日加。”
(13)羽。《廣雅‧釋器》:“風,羽也。”
(14)血。《廣雅‧釋詁三》:“風,血也。”錢大昭疏義:“風者,疑‘凡’之言為,故有‘血’訓。”
(15)顛狂病,也指顛狂。後作“瘋”。《古今韻會舉要‧東韻》:“風,又狂疾。”《正字通‧風部》:“風,今俗狂疾曰風。別作瘋。”《南宋書‧逸民‧吳若傳》:“吳郎風耶﹖何忽如此。”元喬吉《杜牧之詩酒揚州夢》第一折:“這風子在豫章時,張尚之家曾見來。”《西遊記》第三十二回:“你原來是個風和尚。”

北京話「風馬牛不相及」,此「風」為動物懷春,臺語謂之「痟」,即北京話「瘋」。
林家成


(16)嘻戲。《水滸全傳》第七十四回:“眾人憂得你苦,你卻在這裏風!快上山去!”明汪錂《春蕪記‧瞥見》:“啐,這癡丫頭又來風了。”
(17)姓。《集韻‧東韻》:“風,姓。”《通志略‧氏族略三》:“風氏,姓也。伏羲氏之姓。任、宿、須句、顓臾四國皆風姓。古之時亦有以為氏者,黃帝之臣風后是也。”

(二)feng4《廣韻》方鳳切,去送非。又方戎切。侵部。(1)(風)吹。《廣雅‧釋言》:“風,吹也。”《孟子‧公孫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風。”漢劉向《說苑‧貴德》:“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宋蘇軾《與孫叔靜》:“屬飲藥汗後不可以風,未即詣謝,又枉使旌。”又乘京。民國二十五年修《牟平縣志‧方言》:“納涼曰風。”《論語‧先進》:“浴乎沂,風乎舞雩。”何晏集解:“包曰:‘風涼於舞雩之下’。”唐權德輿《司徒歧國公杜城郊居記》:“濯于潺湲,風于碧鮮。”
(2)教育;感化。《古今韻會舉要‧東韻》:“風,上行下傚謂之風。”《詩‧周南‧關雎‧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漢書‧武帝紀》:“導民以禮,風之以樂。”顏師古注:“風,教也。”唐李白《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革其俗而風之,漁其人而涵之。”

(三)feng3(舊讀<現代音>feng4<\/現代音>)《廣韻》方鳳切,去送非。侵部。通“諷”。1.諷諫;勸告。《廣雅‧釋詁三》:“風,告也。”王念孫疏證:“諷,與風通。”《集韻‧送韻》:“諷,諫刺。或作風。”《篇海類編‧天文類‧風部》:“風,微加曉告也。”《詩‧小雅‧北山》:“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陸德明釋文:“風,音諷。”《史記‧梁孝王世家》:“而王與任王后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后。”《聊齋志異‧俠女》:“明日當往拜其母,便風以意。”2.諷誦。《集韻‧送韻》:“諷,《說文》:‘誦也’。或作風。”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頁熟讀《楚詞》,朝夕風詠,以為之本。”清戴名世《程偕柳淮南遊草序》:“摹情綴景,婉麗可風。”

領頭字
解形
《說 文》:“化,教行也。蚁,人,蚁亦聲。”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化象人一正一倒之形,即今俗所謂翻跟頭。《國語‧晉語》:‘勝敗若化。’ 韋注:‘化,言轉化無常也。’《荀子‧正名篇》:‘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楊注:‘化者改舊形之名。’皆其引伸之義也。”
注音
釋義
(一)hua4《廣韻》呼霸切,去禡曉。歌部。 (1)變化;改變。《玉篇‧蚁部》:“化,易也。”《易‧恒》:“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淮南子‧氾論》:“法與時變,禮與俗化。”高誘注:“化,易。”唐李賀《榮華樂》:“當時飛去逐彩雲,化作今日京華春。” (2)感化;轉變人心、風俗。《說文‧蚁部》:“化,教行也。”《書‧大誥》:“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清魏源《默觚上‧學篇一》:“墨子非樂,異乎先王,然後儒亦未聞以樂化天下。”
(3)隨順;仿效。《呂氏春秋‧大樂》:“天下太平,萬物安寧,皆化其上。”高誘注:“化,猶隨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初見其術,懼然顧化。” 《史記會注考證》:“化,歸往之意。”《東周列國志》第六十八回:“宮人求媚於王,減食忍餓,以求腰細,……國人化之,皆以腰粗為醜。”
(4)教化;古代統治者統治人民的理論、措施。《詩‧周南‧關雎序》:“南,言化自北而南也。”《三國志‧魏志‧高柔傳》:“夫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撥亂 之政,以刑為先。”唐柳宗元《封建論》:“孟舒、魏尚之術,莫得而施;黃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引申為治,安定太平。漢仲長統《昌言‧理亂》:“夫亂 世長而化世短。”
(5)風俗;風氣。《鹽鐵論‧本議》:“散敦厚之樸,成貪鄙之化。”唐白居易《除張弘靖門下侍郎平章事制》:“清簡之化,聞於京師。”《紅樓夢》第一百十一回:“世人都把淫欲之事,當作情字,所以作出傷風敗化的事來。”
(6)造化;自然的功能。《素問‧五常政大論》:“岐伯曰:‘昭乎哉,聖人之問也!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王冰注:“化,謂造化也。”《論衡‧訂鬼》: “天地之性,本有此化,非道術之家所能論辯。”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侍遊蒜山作》:“流池自化造,山門钬絲固神營。”
(7)生;產生。《禮記‧樂記》:“樂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鄭玄注:“化,猶生也。”《素問‧天元紀大論》:“人有五藏,化五氣。”王 冰注:“化,謂生化也。”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康錫雪)仗
有錢有勢,與衙門裏有來往,硬把樺林山萨钫文座天生天化的東西,霸成他自己的家 產。”又指化生之物。《禮記‧樂記》:“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
(8)胚胎。《呂氏春秋‧過理》:“(紂)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干而視其心。”高誘注:“化,育也。”清黃生《義府下‧化》引此云:“化字甚新,蓋指腹中未成形之胚胎也。”《書‧堯典》“鳥獸孳尾”孔傳:“乳化曰孳。”孔穎達疏:“胎孕為化。”
(9)死。《孟子‧公孫丑下》:“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朱熹注:“化者,死者也。”唐劉禹錫《祭柳員外文》:“惟君平昔,聰明絕人,今雖化去,夫豈無物!”元白樸《梧桐雨》第三折:“不想你馬嵬坡下今朝化。”
(10)消化;消融。《韓非子‧五蠹》:“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宋楊萬里《庸言》:“學而不化,非學也。”陳毅《冬夜雜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11)燒。如:火化。《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西遊記》第十三回:“化了
神紙馬,燒了薦亡文疏,佛事已畢,又各安寢。”
(12)募化;乞討。宋張元幹《滿庭芳》:“三十年來,雲遊行化,草鞋踏破塵沙。”明朱有燉《豹子和尚》:“則他那化來的米麵真強如盜,白得的錢財更勝似 賊。”《儒林外史》第一回:“也有坐在地上就化錢的。問其所以,都是黃河沿上的州縣,被河水決了,田廬房舍,盡行漂沒。”
(13)道觀的別名。《字彙補‧蚁部》:“奉道之室曰化。蜀有文昌二十四化,又有主簿化。猶今曰宮觀也。”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成都藥市,以玉局化為最盛。”
(14)行為過分無禮。《公羊傳‧桓公六年》:“曷為慢之﹖化我也。”何休注:“行過無禮謂之化──齊人語也。”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長沙方言續考八十五》:“今長沙斥人為無賴之行者曰化,詈人為化哥,或云化生子。”
(15)“化學”的簡稱。如:學好數、理、化。
(16)詞綴。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後面,以構成動詞。如:綠化;美化;電氣化。毛澤東《反對黨八股》:“現在許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學化、大
化,這很好。”
(17)姓。《廣韻‧禡韻》:“化,姓。”《姓觿‧禡韻》:“《姓源》云:‘(化),黃帝臣化狐之後。’”
(二)hua1 《洪武正韻》呼瓜切。同“花”。耗費,用掉。魯迅《准風月談‧禁用和自造》:“一個人的生養教育,父母化去的是多少物力和氣力呢﹖”茅盾《春蠶》:“請幫手麼﹖那又得化錢。”
(三)huo4 同 “貨”。《字彙補‧蚁部》:“化,與貨同。《六書索隱》曰:古文貨亦作化。《尚書》‘懋遷有無化居’,化即貨也。”《管子‧侈靡》:“民服信,諸侯服化。”郭沫若等集校:“‘化’同‘貨’。”《商君書‧農戰》:“國有事,則學民惡法,商民善化。”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從工商業的發展上來看問題》:“齊國的(貨幣)多有鑄文,或叫‘齊邦法化’,或叫‘即墨法化’。化就是貨字的省略。‘法貨’大約就是國幣的意思了。”

縱浪    解釋:
  1. 放浪,隨波逐流。晉.陶淵明〈神釋〉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大化者,天地也,自然也。

2.   部首 囗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7
注音一式  ㄜˊ
漢語拼音  注音二式 


鳥媒。即用以誘捕同類鳥的鳥。廣韻˙平聲˙戈韻:「,網鳥者媒。」


以威嚇的手段詐取財物。通「訛」。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被幾個喇子著,把衣服都剝掉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