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工, 學,極,原,原點,原愨,軥錄,敦比,





無所不用其極
中国 杭州   日本茶の原点を見に行く(9)初めて前へ進めなくなる. 杭州 日本茶の原点を見に行く(9)初めて前へ進めなくなる


解釋
本於、發生於。莊子˙天下: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禮記˙王制: 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
推究根源。易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宋˙沈括˙夢 溪筆談˙卷二十四˙雜誌一:磁石之指南,猶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寬恕、諒解。如:原諒情有可原。後漢書˙卷八十一˙獨行傳˙范冉傳 :冉首自劾退,詔書特原不理罪。
根本。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萬物不同,而用之於人異也,此治亂存亡死生之原。漢˙王符˙潛夫論˙務本:游業末事以收民利,此貧邦之原也。  
廣大而平坦的地方。如:平原高原。書經˙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最初的、本來的。如:原文原著原油物歸原主

元慶応義塾塾長の石川忠雄さんが死去(09/26)

故石井冨士雄・元岩手銀行頭取のお別れの会10月11日(09/25)
前ソニー生命保険社長の川島章由さん死去(09/25)
元:〔「もと(本)」と同源〕以前。昔。副詞的、または連体詞的にも用いる。
「―からの付き合い」「―へ戻る」「二人は―同じ職場にいた」「―検事」
中文是:「曾任」、「原任職於」
 再。淮南子˙泰族:原蠶一歲再收,非不利也,然而王法禁之者,為其殘桑也。資治通鑑˙卷二七一˙後梁紀六˙均王貞明六年:閏月、庚申朔,蜀主作高祖 原廟于萬里橋。

本來。唐˙薛能˙贈隱者詩:甘貧原是道,苦學不為名。紅樓夢˙第四十二回:賈母原沒有大病,不過是勞乏了,兼著了些涼。


領頭字


解形
《說 文》:“厂钬灥,水泉本也。从灥出厂下。原,篆文从泉。”段玉裁注:“厂钬灥乃古文、籀文也。後人以厂钬泉(原)代‘高平日邍’之邍,而別製源字 為本厂钬泉(原)之厂钬泉(原),積非成是久矣。”高鴻《中國字例》:“象水从石穴出向下墜流之形。”



釋義
(一)yuan2《廣韻》愚袁切,平元疑。元部。

(1)水流起頭的地方。《說文‧灥部》:“厂钬灥(原),水泉本也。”《左傳‧昭公九年》:“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漢書‧食貨志下》:“絕民用以實王府,猶塞川原為潢洿也,竭亡日矣。”宋司馬光《初除中丞上殿劄子》:“臣聞澄其原則流清,固其本則末茂。” (2)根本,根源,因由。《呂氏春秋‧異用》:“萬物不同,而用之於人異也,此治亂存亡死生之原也。”《禮記‧孔子閒居》:“必達於禮樂之原。”鄭玄注: “原,猶本也。”《潛夫論‧務本》:“游業末事,以收民利,此貧邦之原也。”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商墨有博愛苛刻之異,然皆自以所信為 立國之大原,一也。”
(3)開始發生,來源(於)。《莊子‧天下》:“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宋王安石《風俗》:“壞崖破岩之水,原自涓涓。”清程廷祚《騷賦論下》:“賦與騷雖異體,而皆原於詩。”
(4)推求本源;推究。《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孔穎達疏:“言《易》之為書,原窮其事之初始……又要會其事之終末。” 《漢書‧薛宣傳》:“《春秋》之義,原心定罪。”顏師古注:“原,謂尋其本也。”唐韓愈《應所在典貼良人男女等狀》:“原其本末,或因水旱不熟,或因公私 債負,遂相典貼,漸以成風。”
(5)文體名。明吳訥《文章辨體‧原》:“文體謂之原者,先儒謂始於退之之五原,蓋推其本原之義以示人也。”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原》:“自唐韓愈作五原,而後人因之,雖非古體,然其萨钬朔原於本始,致用於當今,則誠有不可少者……其題或曰原某,或曰某原。”
(6)最初的;沒有經過加工的。如:原生動物;原油;原料。
(7)原來的。如:原籍;物歸原主。
(8)副詞。本來;原來。唐薛能《贈隱者》:“甘貧原是道,苦學不為名。”《紅樓夢》第四十二回:“賈母原沒有大病,不過是勞乏了,兼著了些涼。”
(9)原諒;諒解。如:情有可原。《莊子‧天道》:“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成玄英疏:“原者,恕免。”《後漢書‧獨行列傳‧范冉》:“是時西羌反叛,黃 巾作難,制諸府掾屬不得妄有去就。冉首自劾退,詔書特原不理罪。”唐柳宗元《宜城縣開國伯柳公行狀》:“上覽之大悅,即原其罪。”
(10)再;重。《爾雅‧釋言》:“原,再也。”《淮南子‧泰族》:“原蠶一歲再收,非不利也,然而王法禁之者,為其殘桑也。”高誘注:“原,再也。” 《資治通鑑‧後梁均王貞明六年》:“閏月、庚申朔,蜀主作高祖原廟于萬里橋。”胡三省注:“原,再也,已立太廟而再立廟曰原廟。”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三 十二:“衡為太史令,去官五載,復為太史令,故曰原之。然則原官,乃再官之義也。”
(11)依然;仍然。《水滸續集》第二十九回:“朱仝道:這裏恐不穩便,原到我家去罷。”清高昌寒食生《乘龍佳話‧下第》:“如今相公原舊是個苗而不秀,恐怕趙老爺未必認得相公。”
(12)寬廣平坦的地面。如:平原;高原;草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書‧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毛澤東《沁園春‧雪》:“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13)田地,可耕種的土地。《爾雅‧釋地》:“可食者曰原。”郭璞注:“可種穀給食。”《詩‧大雅‧公劉》:“度其隰原,徹田為糧。”王粲《從軍詩》之五:“雞鳴達四境,黍稷盈原疇。”晉束晳《廣田農議》:“舄鹵成原,其利甚重。”
(14)羱羊。後作“羱”。《後漢書‧鮮卑傳》:“又禽獸異於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李賢注:“郭璞注《爾雅》曰:‘原羊似吳羊而大角,出西方。’”
(15)通“愿()”。謹慎;拘謹。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原,栏借為愿。《論 語》:‘鄉原,德之賊也。’”《孟子‧盡心下》:“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荀子‧榮辱》:“孝弟原愨⑩,軥錄疾力{11},以敦比{12}其事業,而不敢怠傲,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飽食,長生久視以免於刑戮也。” ⑩原同願,原愨,謹願端愨也。


{11}軥錄,劉師培謂,即劬勞之異文。疾力,猶努力也。孝弟願愨以行言,鉤錄疾力以事言。


{12}敦比,王引之云:皆謂治也。比讀為庀,《強國篇》“敦比於小事”,意與此同。

(16)古國名。在今河南濟源縣境。《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杜預注:“十六國皆文王子也。”按:《左傳‧隱公十一年》“原”杜預注:“在沁水縣西。”
(17)姓。《廣韻‧元韻》:“原,姓。孔子弟子有原憲。”《通志‧氏族略三》:“原氏,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後,封河內。周有原莊公,世為周卿士,故以邑為氏。”





げん‐てん【原点】
1 長さを測定する場合に基準となる点。
2 物事を考えるときの出発点。「―に帰って考えなおす」「戦後思想の―」
3 《origin》数学で、座標の基準になる点。平面・空間では座標軸の交点、数直線上では0点。
4 マージャンで、勝ち負けをはかる基準となる点数。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極,棟也。从木,亟聲。”
釋義
(一)ji2《廣韻》渠力切,入職群。職部。

(1) 房屋的中棟,正梁。《說文‧木部》:“極,棟也。”徐鍇繫傳:“極,屋脊之棟也。”吳善述廣義校訂:“棟者,屋之正梁,居中至高,故謂之極。”宋李誡 《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二‧棟》:“棟,其名有九……六曰極。”《莊子‧則陽》:“孔子之楚,舍於蟻丘之漿,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陸德明釋文:“司馬 云:極,屋棟也。”《後漢書‧蔡茂傳》:“茂初在廣漢,夢坐大殿,極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輒復失之。”李賢注:“極,殿梁也。《前書音義》 曰:‘三輔間謂屋梁為極。’” (2)頂點,最高的地位。《廣雅‧釋詁四》:“極,高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木部》:“極,凡至高至遠皆謂之極。”《易‧繫辭上》:“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世說新語‧文學》:“不知便可登峰造極。”宋陸游《何君墓表》:“大抵詩欲工,而工非詩之極也。”特指帝王之位。南朝宋鮑照《河清頌序》: “聖上天飛踐極,迄茲二十有四載。”宋王禹偁《滁州全椒縣寶林寺重修大殿碑》:“我皇御極,始賜今額。”
(3)至;到。《爾雅‧釋詁上》:“極,至也。”《詩‧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于天。”鄭玄箋:“極,至也。”唐柳宗元《游黃溪記》:“北之晉, 西適豳,東極吳,南至楚越之交,其間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數,永最善。”《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三》:“迨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而後知 中國入河之水,為省五;入江之水,為省十一。”又達到最高限度。《呂氏春秋‧大樂》:“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咸當。”高誘注:“極,窮。” 《史記‧李斯列傳》:“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清顧炎武《郡縣論一》:“方今郡縣之敝已極,而無聖人出焉。”
(4)盡頭;終了。《廣雅‧釋詁四》:“極,已也。”《廣韻‧職韻》:“極,終也。”《詩‧唐風‧鴇羽》:“悠悠蒼天,曷其有極。”鄭玄箋:“極,已 也。”《禮記‧樂記》:“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禮樂刑政,其極一也。”孫希旦集解:“極,猶歸也。”宋葉適《治勢中》: “可以傳之後世,垂之無極。”
(5)盡,窮盡。《玉篇‧木部》:“極,盡也。”《廣韻‧職韻》:“極,窮也。”《易‧繫辭上》:“極數知來之謂占。”《楚辭‧天問》:“冥昭瞢闇,誰能 極之﹖”洪興祖補注:“此言幽冥之理,瞢闇難知,誰能窮極其本原乎﹖”唐劉禹錫《天論上》:“故余作《天論》,以極其辯云。”《徐霞客遊記‧黔遊日記 一》:“水流其前,瀠洄作態,崆峒清泠,各極其趣。”
(6)遠。《廣雅‧釋詁一》:“極,遠也。”《楚辭‧九歌‧湘君》:“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王逸注:“極,遠也。”《淮南子‧詮言》:“溺其所貴而極其所賤。”《論衡‧別通》:“殷周之地,極五千里,荒服、要服,勤能牧之。”
(7)邊際;邊界。《爾雅‧釋地》:“東至於泰遠,西至於邠國,南至於濮鉛,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郭璞注:“皆四方極遠之國。”《荀子‧儒效》:“宇 中六指謂之極。”楊倞注:“六指,上下四方也。盡六指之遠則為六極。”《淮南子‧墬形》:“墬形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極之內。”
(8)最高的;最終的。《墨子‧七患》:“故曰,以其極賞,以賜無功。”《晉書‧卞壺傳》:“此在三之大節,臣子之極行也。”宋曾慥《類說》卷二十八引《神異記》:“明年,其人受朱泚偽署,賊平,全家坐極刑。”
(9)中,正中。《廣雅‧釋言》:“極,中也。”清吳善述《說文廣義校訂》:“棟在屋之正中,故棟與極並有中義,因之凡在中者名極……天之中樞曰北 極、南極、赤極、黃極。又因之有正義。正猶中也。”又中正的準則。《書‧洪範》:“次五曰建用皇極。”孔傳:“皇,大;極,中也。凡立事當用大中之道。” 《詩‧商頌‧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極。”鄭玄箋:“商邑之禮俗,翼翼然可則效,乃四方之中正也。”朱熹注:“極,表也。”宋蘇軾《論好德錫之福》: “極之於人也,猶方之有矩也,猶圓之有規也,皆有以繩乎物者也。”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一:“非所以軌物垂則,示人之極。”
(10)北極星。《楚辭‧劉向〈九歎‧遠逝〉》:“引日月以指極兮,少須臾而釋思。”王逸注:“極,中也,謂北辰星也。”《太玄‧玄瑩》:“天圜地方,極植中央。”范望注:“極,北極也。”《後漢書‧文苑傳‧杜篤》:“推天時,順斗極。”李賢注:“極,謂北極星也。”
(11)藏。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極,又《春秋元命苞》:‘極者,藏也。’按:猶《禮記》:‘中者,藏也。’”《公羊傳‧昭公十七年》“北辰亦為大辰”唐徐彥疏引《春秋說》曰:“北者,高也;極者,藏也,言大一之星,高居深藏,故名北極。”
(12)出,生出。《太玄‧圖》“摧上萬物,天地輿新”晉范望注:“摧,極也。極,出也。出上萬物而長之於天壤之間莫不始新矣。”
(13)疲困。清吳善述《說文廣義校訂》:“極,又因窮極之義引為困也,病也,疲也。”《孟子‧離婁下》:“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於其所 往。”《漢書‧王褒傳》:“胸喘膚汗,人極馬倦。”《世說新語‧言語》:“顧司空(和)未知名,詣王丞相(導),丞相小極,對之疲睡。”
(14)口吃,說話結巴。《方言》卷十:“極,吃也。楚語也。”《廣雅‧釋詁二》:“極,吃也。”王念孫疏證:“《說文》:‘吃,言蹇難也。’”
(15)木名。《正字通‧木部》:“極,木名。極木葉初生八角,銳如刺,久則葉相連,成圓形,葉之中出者仍一角,今鎮江金壇有之。”
(16)月陽名之一。《爾雅‧釋天》:“月陽:月在甲曰畢,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厲,在己曰則,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終,在癸曰極。”
(17)古代天文學推算曆元的術語。《周髀算經》卷下:“十九歲為一章;四章為一蔀……七首為一極,極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生數皆終,萬物復始。”
(18)數詞。古代數目字,其數諸說不一。《太平御覽》卷七百五十引《風俗通》曰:“十十謂之百,十百謂之千,十千謂之萬,十萬謂之億,十億謂之兆,十兆 謂十經,十經謂之垓,十垓謂之補,十補謂之選,十選謂之載,十載謂之極。”《中國算學史》:“敦煌石室算經一卷并序內‘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萬兆曰 京’,等而上之,曰該……曰極,并稱為孫子數。”按:《孫子算經》卷上:“凡大數之法,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萬澗曰正,萬萬正曰載。”至“載”為 止,沒有“極”,且遞進的等差也不同。
(19)天文學名詞。1.在球面上和一個大圓上各點角距離相等的兩點,叫做該大圓的極。如地球自轉軸同地球表面相交的兩點,叫做“地極”。在北半球的叫 “北極”,在南半球的叫“南極”。2.球軸同球面相交的點,叫做該球的“極”。3.地球自轉軸延長同天球相交的兩點,叫做“天極”。
(20)磁體的兩端。如:南極;北極。又電源或電器上電流進入或流出的一端。如:正極;負極;陽極;陰極。
(21)數學中極坐標的原點。
(22)古時射箭用的手指套。套在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上,便於引弓放弦。《儀禮‧大射禮》:“贊設決,朱極三。”鄭玄注:“極,猶放也,所以韜指利放弦也,以朱韋為之。三者,食指、將指、無名指。無極放弦,契於此指多則痛,小指短不用。”
(23)井上的轆轤。《漢書‧枚乘傳》:“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航斷幹。”
(24)副詞。表示程度,相當於“最”、“很”、“狠”。五代徐鍇《說文解字繫傳》:“極,屋脊之棟也,今人謂高及甚為極,義出於此。”《易‧節》:“象 曰:不出門庭凶,失時極也。”《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晉書‧藝術傳‧索紞》:“(宋)桷手把兩杖,極打之。” 清龔自珍《明良論三》:“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極速亦三十年。”
(25)通“殛”。罪大而誅。《集韻‧職韻》:“殛,《說文》:‘殊也。’或作極。”清吳善述《說文廣義校訂》:“極,其訓為誅者,殛之借。”《書‧ 洪範》:“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孫星衍疏:“六極之極……言不順天,降之罪罰。”《莊子‧盜跖》:“子之罪大極重,疾走歸!不然我將以子肝益晝餔 之膳。”郭慶藩集釋引俞樾曰:“極當作殛。《爾雅‧釋言》:‘殛,誅也。’言罪大而誅重也。極,殛古字通。”
(26)春秋時魯附庸國名。故址在今山東省魚臺縣西南。《春秋‧隱公二年》:“無駭帥師入極。”
(27)姓。《姓觿‧職韻》:“極,《姓纂》云:‘春秋魯附庸小國,後因氏。’”

(二)ji3

《洪武正韻》訖逆切。通“亟”。急。清朱珔《說文栏借義證》:“極,為亟之栏借。”《荀子‧賦》:“出入甚極,莫知其門。”楊倞注:“讀為亟,急也。”《淮南子‧精神》:“隨其天資,而安之不極。”高誘注:“極,急也。”《馬王堆漢墓帛書‧稱》:“惑而極反(返)。”

林義正
〈說學〉
俗釋學為效,古詮學作覺;
知識是通名,恆向實踐告。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學钫荠,覺悟也。从教,从谨,谨,尚矇也,臼聲。學,篆文學钫骥省。”按:古文字或從臼持爻以教膝下之子,或從子學爻於大人膝前,古教、學原為一字,以後分化為二。
釋義

(一)xue2《廣韻》胡覺切,入覺匣。沃部。

(1)學習;接受教育。《廣雅‧釋詁三》:“學,效也。”《玉篇‧子部》:“學,受教也。”《字彙‧子部》:“學,受教傳業也。”《書‧說命》:“學于古訓,乃有獲。”宋王安石《河北民》:“家家養子學耕織。”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不可沽名學霸王。” (2)知覺;覺悟。《說文‧教部》:“學钫荠,覺悟也。學,篆文學钫荠省。”《玉篇‧子部》:“學,覺也。”《白虎通‧辟雍》:“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不知也。”
(3)講學;互相討論。《資治通鑑‧漢元帝建昭四年》:“哀王者,帝之少弟,與太子游學相長大。”胡三省注:“游,謂宴游;學,謂講學。”
(4)注釋;箋疏。《廣雅‧釋詁二》:“學,識也。”王念孫疏證:“學者,識也。何休注《公羊傳》曰何休學。”《公羊傳注疏‧隱公一》:“何休學。”陸德明釋文:“學者,言為此經之學,即注述之意。”
(5)模仿。《墨子‧貴義》:“貧家而學富家之衣食多用,則速亡必矣。”《晉書‧戴逵傳》:“是猶美西施而學其顰眉。”唐杜甫《北征》:“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清蒲松齡《禳妒咒》:“罵的話兒口難學。”
(6)學校。《廣雅‧釋宮》:“學,官也。”王念孫疏證:“謂官舍也。”《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趙岐注:“學則 三代同名,皆謂之學。”《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周恩來《偉大的十年》:“全國學齡兒童百分之八十五已經入學。”
(7)學問;學識。如:品學兼優。《墨子‧脩身》:“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唐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今學如退之,辭如退之。”魯迅《彷徨‧肥皂》:“沒有實學,只會胡鬧。”
(8)學派;學說。《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史記‧老子列傳》:“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道教》:“本自黃帝,至老君祖述其言,故稱為黃、老之學。”
(9)學科;某一門類系統的知識。如:哲學;文學;政治經濟學。宋周邦彥《汴都賦》:“又有律學以議刑制,算學以窮九九。”魯迅《墳‧科學史教篇》:“後復有思迭文之機械學,吉勒裒德之磁學,哈維之生理學。”
(10)說;講述。唐陸龜蒙《魚具‧背蓬》:“見說萬山潭,漁童盡能學。”宋沈端節《醉落魄》:“些兒心事誰能學,深院無人時有燕穿幕。”元王修甫《八聲甘州》:“春閨夢好,奈覺來心情,向誰難學。”《中國地方戲曲集‧河北省卷‧井臺會》:“你把我的苦處對他學。”
(11)姓。《通志‧氏族略五》:“學氏,見《姓苑》。”

(二)hua2

《集韻》戶八切,入黠匣。術部。〔學鳩〕也作“鶻鳩”。鳥名。《集韻‧黠韻》:“鶻,鶻鳩,鳥名,似鵲。或作鷽、學。”《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陸德明釋文:“學,本又作鷽。”
(三)jiao4

《集 韻》居效切,去效見。宵部。教授。後作“教”。《廣雅‧釋詁四》:“學,教也。”《集韻‧效韻》:“教,《說文》:‘上所施下所效也。’或作學。”《國 語‧晉語九》:“順德以學子,擇言以教子,擇師保以相子。”韋昭注:“學,教也。”《禮記‧文王世子》:“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鄭玄注:“學,教 也。”

解形


《說 文》:“工,巧飾也。象人有規矩鄄木也。與巫同意。黹1伛,古文工从庞。”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工蓋器物之名也。知者:《工部》巨下云:‘規 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按:工為器物,故人能以手持之,若工第為巧飾,安能手持乎﹖”“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蓋工即曲尺也。”



注音


釋義


(一)gong1《廣韻》古紅切,平東見。東部。

(1) 曲尺。章炳麟《文始》六:“工有規矩鄄木之義,規矩鄄木皆與工雙聲。”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釋工》:“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蓋工即曲尺也。…… 蓋工與巨義本相同,以造文之次第論,初有工文,雙聲轉注,後復有巨。製字者以巨工同物,故即就工字之形為巨字,後人習用巨字,致曲尺之義為巨所獨據,工字 之初義不明。”

(2)工匠;工人。如:礦工;電工;女工。《論語‧衛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唐李白《化城寺大鐘 銘》:“銅崇朝而山積,工不日而雲會。”魯迅《南腔北調集‧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其實好的工農之中,並不隨口罵人的多得很。”又指工人階級。如:工農聯盟;工農武裝割據。

(3)古代特指樂官或樂人。《書‧益稷》:“工以納言,時而颺之。”孔傳:“工,樂官。”《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新唐書‧禮樂志九》:“工四人,先二瑟,後二歌。工持瑟升自階,就位坐。”

(4)官吏。《小爾雅‧廣言》:“工,谨鄄祷也。”《書‧堯典》:“允釐百工,庶績咸熙。”孔傳:“工,官也。”唐柳宗元《行路難三首》之二:“虞衡斤斧羅千山,工命採斫杙與椽。”清龔自珍《明良論四》:“內外臣工有大罪,則以乾斷誅之。”

(5)精巧;精緻。《說文‧工部》:“工,巧飾也。”《廣雅‧釋詁三》:“工,巧也。”《戰國策‧魏策三》:“此非兵 力之精,非計之工也。”唐韓愈《荊潭唱和詩序》:“讙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怪道我常弄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又有對 的極工的,又有不對的。”

(6)擅長;善於。《韓非子‧五蠹》:“工文學者非所用,用之則亂法。”《隋書‧突厥傳》:“世居金山,工於鐵作。”茅盾《子夜》八:“‘笑面虎’而工於劃算的他,就準備讓他的佃戶欠一年租。”

(7)技巧;功夫。如:武功;唱功。唐李白《訪道安陵遇蓋寰留贈》:“為我草真籙,天人慚妙工。”宋沈括《夢溪筆談‧書畫》:“(徐)熙之子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工與諸黃不相下。”

(8)手工勞動。《管子‧問》:“處女操工事者幾何人﹖”

(9)工程。如:施工;工期。清林則徐《豫東黃河凌汛安瀾摺》:“遵照舊章,於正月下旬興工。”

(10)工業。如:化工。

(11)工作情況(包括工作量、出勤率等)。如:記工。

(12)量詞。1.古指玉的計量單位。《淮南子‧道應》:“玄玉百工,大貝百朋。”高誘注:“三玉為一工也,五貝為一 朋也。”2.今指一個人一天的工作量。《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耕牛問題》:“每犁一工田得兩分或三分。”《閩西歌謠》:“春耕生產要加緊,早起三 朝當一工。”

(13)工尺譜符號之一,表示音階上的一級。《遼史‧樂志》:“各調之中,度曲協音,其聲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宋石正倫《漁家傲》:“貪聽新聲翻歇指。工尺字,窗前自品瓊簫試。”清陳澧《聲律通考》卷一:“工字為角。”

(14)通“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豐部》:“工,栏借為功。”《書‧皋陶謨》:“天工人其代之。”《韓非子‧五蠹》:“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

(15)通“公”。清朱珔《說文假借義證》卷九:“《詩‧靈臺》‘矇瞍奏公’毛傳:‘公,事也。’《楚辭章句》引作‘奏工’,是以工為公之假借。”

(16)姓。《萬姓統譜‧東韻》:“漢工里彈。宋工稑,大觀人,成都進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