トップ社会壁にスプレーで落書き 台湾出身大学生逮捕
壁にスプレーで落書き 台湾出身大学生逮捕
2017年4月15日 20:54ツイートするシェアする
Play Video
要約
東京・渋谷区で高架下のトンネルの壁にスプレーで「SCU」などと落書きをしたとして、台湾出身の男子大学生、イェー・ユー・チュン容疑者(21)が現行犯逮捕された。「ネットで見つけた気に入った絵柄を描いた。意味は分かりません」と容疑を認める。
爸爸說:哈哈,好野人。台語歇後語「屁股裝柄」(好拿),就是好野。
領頭字
| |
---|---|
秉 | |
解形
| |
《說文》:“秉,禾束也。从又,持禾。”朱駿聲通訓定聲:“从又持禾,會意。手持一禾為秉,手持兩禾為兼。” | |
注音
|
釋義
|
(一)bing3一)《廣韻》兵永切,上梗幫。陽部。 | (1)
禾束;禾把。《說文‧又部》:“秉,禾束也。”《小爾雅‧廣物》:“把謂之秉。”《詩‧小雅‧大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毛傳:“秉,把也。”《儀
禮‧聘禮》:“四秉曰筥。”鄭玄注:“此秉謂刈禾盈手之秉也。”《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或取一秉稈焉。”杜預注:“秉,把也。”
(2)量詞。古代計量單位。十六斛為一秉。《集韻‧梗韻》:“秉,或曰粟十六斛為秉。”《儀禮‧聘禮》:“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論語‧雍也》:“冉子與之粟五秉。” (3)拿,執持。如:秉筆;秉燭。《爾雅‧釋詁下》:“秉,執也。”《廣雅‧釋詁三》:“秉,持也。”《詩‧邶風‧簡兮》:“左手執籥,右手秉翟。”三國魏曹植《白馬篇》:“宿夕秉良弓,楛矢何參差。”唐劉禹錫《武夫詞》:“昔為編戶人,秉耒甘哺糠。”右手秉遺穗 ..... (4)執掌;操持。《詩‧鄘風‧定之方中》:“匪直也人,秉心塞淵。”毛傳:“秉,操也。”《顏氏家訓‧勉學》:“當路秉權,不見昔時之黨。”《新唐書‧李密傳》:“(王儒信)勸讓自為大冢宰,總秉眾務。” (5)順;遵循。《國語‧晉語二》:“吾秉君以殺太子,吾不忍。”《管子‧勢》:“不亂民功,秉時養人。”俞樾平議:“秉時養人者,順時養人也。” (6)保持;堅持。《晉書‧李含傳》:“實有史魚秉直之風。”唐皇甫冉《太常魏博士遠出賊庭江外相逢因敘其事》:“秉節身常苦,求仁志不違。”魯迅《墳‧摩羅詩力說》:“有秉自由思想而探究者,世輒謂之惡人。” (7)依據;準則。清王夫之《楚辭通釋‧九昭》:“來無鹃钫宗兮去無秉,思心發兮遺光景。”清翁方綱《志言集序》:“理者,民之秉也,物之則也。” (8)通“謗()”。《管子‧小匡》:“其稱秉言,則足以補官之不善政。”戴望校正:“秉與 謗古同部字,音相近。”郭沫若等集校引王紹蘭云:“秉當依《齊語》讀為謗,稱即偁之借字。《說文》:‘偁,揚也。’謂揚其謗言令上聞也,猶《晉語》‘問謗 譽於路’矣。” (9)姓。《集韻‧梗韻》:“秉,姓。”《通志‧氏族略五》:“秉氏,漢有秉寬。”《史記‧齊太公世家》:“八月,齊秉意茲、田乞敗二相,乃使人之魯召公 子陽生于齊。”二)《集韻》陂病切,去映幫。陽部。同“柄”。《集韻‧映韻》:“柄,或作秉。”1.器物的把兒。《史記‧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 斗秉兼之。”《史記會注考證》引錢大昕曰:“秉,即柄字。”宋劉元英《題潭州壽寧觀》:“醉走白雲來,倒提銅尾秉。”2.權柄。《管子‧小匡》:“治國不 失秉。”尹知章注:“秉,柄也。柄之所操以作事。國柄者,賞罰之紀要也。”《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吾聞先生相李兌,曰‘百日之內持國秉’,有之乎﹖” 司馬貞索隱:“按:《左傳》‘國子實執齊秉’,服虔曰:‘秉,權柄也。’”按:今《左傳‧哀公十七年》作“齊柄”。《漢書‧周亞夫傳》:“君後三歲而侯。 侯八歲,為將相,持國秉。” |
詞目 | 話柄 | |||
音讀 | uē-pènn/uē-pìnn | |||
釋義 | 話題。例:拍斷人的話柄。Phah-tn̄g lâng ê uē-pènn. (打斷別人的話題。) |
領頭字
| |
---|---|
柄 | |
解形
| |
《說文》:“柄,柯也。從木,丙聲。木钫秉,或从秉。” | |
注音
|
釋義
|
(一)bing3《廣韻》陂病切,去映幫。又《集韻》補永切。陽部。 | (1)
斧的把。也泛指器物的把。如:刀柄。《說文‧木部》:“柄,柯也。”段玉裁注:“柄之本義專謂斧柯,引伸為凡柄之偁。”王筠句讀:“上承柯,故言柯,實則凡柄之通名也。”《墨子‧備蛾傅》:“斧柄長六尺。”《世說新語‧夙惠》:“火在熨斗中而柄熱。”蔣光慈《寄友》:“我們要把槍柄拿到自己的手裏。”
(2)量詞。用於有柄之物。宋趙抃《和何節判觀水》:“煙芷差差綠,風荷柄柄香。”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使一柄大刀,冠絕今古。”《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一柄遮陽,一頂大轎。”葉紫《豐收》:“連一柄鋤頭、一張耜,都提不起來了。” (3)指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材料。如:把柄。《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被人傳作話柄。”《清朝野史大觀‧清人逸事‧御史之誤認》:“都下傳為笑 柄。”魯迅《且介亭雜文‧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文有怎樣的區別》:“所敘的事,也大抵具有首尾和波瀾,不止一點斷片的談柄。” (4)植物花葉或果實跟莖和枝連著的部分。如:花柄;葉柄。 (5)根本。《廣韻‧映韻》:“柄,本也。”《易‧繫辭下》:“謙,德之柄也。”《後漢書‧荀悅傳》:“賞罰,政之柄也。”《宋史‧朱勝非傳》:“仁義者,天下之大柄。” (6)權力。《廣韻‧映韻》:“柄,權也。”《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柄詔王馭群臣。”鄭玄注:“柄,所秉執以起事者也。”唐柳宗元《天對》:“扈仇厥正,帝授柄以撻兇窮。”孫中山《第二次討袁宣言》:“奸人竊柄,國論混淆。” (7)同“(秉)”。執掌,掌握。《集韻‧梗韻》:“蛲钫丙,持也。或作柄。通作秉。”《戰國策‧韓策二》:“公仲柄得秦師,故敢捍楚。”鮑彪注: “柄,猶持。”唐李白《送權十一序》:“斯、高柄秦,嬴世不二。”清陳鶴《明紀‧神宗紀三》:“張四維、時行相繼柄政。” (8)姓。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映韻》:“柄,《姓源韻譜》曰:泰山下邑名,居者 |
本指斧頭的把手處,後來凡器物上可執之處都稱為「柄」。如:「刀柄」、「傘柄」。
量詞。計算有柄器物的單位。如:「一柄鋤碩」、「兩柄大刀」。
植物花葉和枝莖相連的部分。如:「花柄」、「葉柄」。
言語或行為可被人當作攻擊、要挾的事情,或作為取笑的話題。如:「把柄」、「話柄」、「笑柄」。
根本。國語˙齊語:「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唐˙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為大柄,決此以為大竇也。」
權力。文選˙班彪˙王命論:「故雖遭罹厄會,竊其權柄。」唐˙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火維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專其雄。」
6)權力。《廣韻‧映韻》:“柄,權也。”《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柄詔王馭群臣。”鄭玄注:“柄,所秉執以起事者也。”唐柳宗元《天對》:“扈仇厥正,帝授柄以撻兇窮。”孫中山《第二次討袁宣言》:“奸人竊柄,國論混淆。”
執掌、操持。如:「柄國」、「柄政」。
(又音)ㄅ|ㄥˋ bng(00551)
掌握權柄。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故人臣執柄而擅禁,明為己者必利,不為己者必害。」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曩者,強秦弱主,趙高執柄,專制朝權,威福由己。」
持也。或作柄。通作秉。”《戰國策‧韓策二》:“公仲柄得秦師,故敢捍楚。”鮑彪注:“柄,猶持。”唐李白《送權十一序》:“斯、高柄秦,嬴世不二。”清陳鶴《明紀‧神宗紀三》:“張四維、時行相繼柄政。”
え‐がら〔ヱ‐〕【絵柄】 の意味
- 絵・模様の構図。また、絵・模様の取り合わせ、品格。
銃撃された俳優M・ラファロの弟が死去、警察は容疑者の身柄拘束
AFPBB News
みょうじたいとう【名字帯刀】
名字を名のり、太刀を帯びること。江戸時代は武士の特権であったが、のち、特に家柄や功労によって庶民に対しても許された。
- いえ‐がら【家柄】
- 1 先祖から受け継いでいる家の格式。その家に対する社会的評価を伴う。 2 格式の高い家。名家。「親戚にも―の家(うち)が沢山ある」〈秋声・新世帯〉
みがら 0 【身柄】
(1)身体。からだ。
「―を留置する」「―の送検」
(2)身のほど。身分のほど。
「金銀につかへぬ―はさりとは是も人のかまひにならず/浮世草子・新永代蔵」
(3)身分のよいこと。
「是は宿直袋と云うて、古は御―の方には、御着服など入れて/狂言・鹿島参(三百番集本)」
「―を留置する」「―の送検」
(2)身のほど。身分のほど。
「金銀につかへぬ―はさりとは是も人のかまひにならず/浮世草子・新永代蔵」
(3)身分のよいこと。
「是は宿直袋と云うて、古は御―の方には、御着服など入れて/狂言・鹿島参(三百番集本)」
みがら 身柄
おうへい 1 わう― 【横柄】/ あふ― 【押柄】
(形動)[文]ナリ
〔「おしから(押柄)」の音読によって生じた語〕人を見下したようなえらそうな態度をとるさま。大柄(おおへい)。
「―な口のきき方をする」
[派生] ――さ(名)
◎ 波瀾 bōlán
(1) [billow;great
wave] 大波浪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起)。——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2) 多用於比喻
文章波瀾起伏
--------------------------
亦作“ 波濫 ”。 1.波濤。 漢 馬融 《長笛賦》:“波瀾鱗淪,窊隆詭戾。” 宋 范仲淹 《岳陽樓記》:“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明 徐複祚 《投梭記·交戰》:“看山形險賺,尖削如簪,營帶長江 ,滔天波濫。” 冰心 《姑姑·三年》:“凝眸時如同不起波瀾的黑海,流動處如同空中飛走的黑星。”
2. 波浪翻騰。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門新營所住》詩:“ 洞庭 空波瀾,桂枝徒攀翻。” 五代 齊己 《題鶴鳴泉八韻》:“ 瀟湘 在何處,終日自波瀾。” 宋 曾鞏 《訪石仙岩杜法師》詩:“石巖天開立精廬,四山波瀾勢爭趨。”
3. 比喻詩文的跌宕起伏。 唐 杜甫 《敬贈鄭諫議十韻》:“毫髮無遺憾,波瀾獨老成。” 宋 王安石 《贈彭器資》詩:“文章浩渺足波瀾,行義迢迢有歸處。” 馬南邨 《燕山夜話·文天祥論學》:“儘管 韓愈 在文章中間掀起了幾個波瀾,反復論證,而實際上都只是為了說明他的基本論點。”
4. 比喻起伏變化的思潮。 唐 孟郊 《列女操》:“波瀾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一:“此所謂波瀾不生,心如枯井者乎。”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我實在也有點耽心,萬一他們都死了,我這已經平定了八年的心境,恐怕又要卷起波瀾來了。” 巴金 《沉默集(二)·丹東的悲哀》:“ 丹東 的面容還是十分安靜,人看不出他心裏究竟是否起了波瀾。”
5. 比喻世事的起伏變化。 清 宋儒醇 《翌日湖中風雪轉甚》詩:“乾坤多畏途,何處無波瀾?” 清 洪昇 《長生殿·合圍》:“天降摧殘,地起波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