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文允武】
這件珍貴的「韘形珮」,不僅有著非常迷人的色澤,像極了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釉色(見附圖);也帶有罕見的雙孔。它讓我聯想到一首極盡表現風姿俊逸,神采飛揚的詩--嵇康贈兄(嵇喜)秀才入軍五首):
其二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嘉彼釣翁,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韘」(音「射」)的一般介紹是:古時射箭的人,戴在右手的拇指上,用來勾弦。所以它像後來的扳指(班指)同樣是筒形,只是略像靴子狀,在邊緣有一個鉤。據那志良考證,它原本應該叫「決」(禮記鄉射禮注、說文解字),而「韘」的本意是指薄的熟皮,使用時可能作為決的襯墊,只是後來就分不清了。根據考古研究最早的玉韘可發現自商代,(新石器時代則有零星的骨製韘)到東周和漢代時逐漸演變成配飾器。
韘形珮在漢代已經發展為盾形片狀鏤雕配飾,上尖下圓,左右有鏤雕出廓螭、鳥、流雲,俗稱「雞心珮」(或「心形珮」)。早期這些紋飾多成平面鏤雕,東漢時逐漸近於高浮雕。韘形珮曾經出土於河北漢城中山王后竇綰墓中,說明到漢代已經由男子配飾轉化為男女均可佩戴的新佩飾類型,並一直延續到後世。
不過,也有玉器專家如尤仁德,並不同意上述由韘演變成韘形珮的觀點。他提出:一、射箭工具為什麼由管狀變為片形,且作鏤空,並非常之普及。二、如今學術界恐還不能排出由玉韘到心形珮發展演變的系列文物。三、為什麼心形珮必加飾鳳螭、雲水等紋飾?它們當初與玉韘的用法有何關係?他的論點是此器型應該稱為「玄牝珮」,它與玉韘並沒有關係。其紋飾中所表現的陰陽交融與原始社會中的女性崇拜遺俗有關;而其流行也與道教文化的普及有關。
然而,隨著近年來新出土的戰漢玉韘與韘形珮,其實相對完整的器型演變圖譜是越來越可信的。簡單地說,過渡器型在各大博物館裡都能找到的。其次,從各個演變的器型來說,在商至東漢之間各種或寫實或抽象表現的,韘形珮出廓的邊緣上還是保有原來玉韘邊上的鉤狀,角形的部分。顯示它還是有意表現其射箭功能性的來源。
我則認為:它的紋飾象徵如龍鳳、神獸、雲氣這些,故然與信仰、國族、級別等社會因素有關;但其器型則仍應與廣泛流行與對尚武精神的崇尚有關。也就是仍企圖在文雅的配飾上,表現佩戴者具有英武勃勃的一面,能允文允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