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隱;隱我腳。ˇ發微抉隱 鉤沉稽古

 

梵志翻着袜 人皆道是错;乍可;王梵志(?—約670年)

Image result for HU SHIH POSTER

胡適  白話文學史



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1] 



词句注释

⑴翻着袜:意思是“梵志”把袜子翻过来,把粗糙的一面穿在外面,而为了表现出禅家宗门的威仪,作为僧人是有一定的规矩的。“翻着袜”以其反常,所以是不合规矩。
⑵乍可:这是唐人常用的话,相当于今人所说的“宁可”。

⑶隐:伤,伤痛。作动词。[1] 

****


領頭字

解形

《說文》:“隱,蔽也。人岙人兴,㤈聲。”

注音

釋義

(一)yin3《廣韻》於謹切,上隱影。諄部。(1)隱蔽;隱藏。《說文‧兴部》:“隱,蔽也。”徐灝注箋:“隱之本義𠾭熷太熷皿謂隔兴不相見,引申為凡隱蔽之偁。”《玉篇‧阜部》:“隱,不見也,匿也。”《廣韻‧隱韻》:“隱,藏也。”《易‧坤》:“(文言曰)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孔穎達疏:“天地否閉,賢人潛隱。”晉潘岳《射雉賦》:“𡄽岙閃降丘以馳敵,雖形隱而草動。”唐李白《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寄劉侍御綰》:“樹雜日易隱,崖傾月難圓。”明宋濂《潛溪錄》卷一:“隱則如虎豹之在山。”又指隱居或隱士。《宋書‧隱逸傳‧周續之》:“既而閑居讀《老》《易》,入廬山事沙門釋慧遠,時彭城劉遺氏遁𠮩㶊亦廬山,陶淵明亦不應徵命,謂之尋陽三隱。”

(2)隱諱;隱瞞。《廣韻‧隱韻》:“隱,私也。”《論語‧子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皇侃義疏引范甯曰:“若父子不相隱諱,則傷教破義。”《呂氏春秋‧圜道》:“分定則下不相隱。”高誘注:“隱,私也。”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一牛之失,則隱而不言,五羊之獲,則指為勞績。”清于雯峻《朱敦夫傳》:“或以詩文質者,直言不隱。”

(3)精深,微妙。《爾雅‧釋詁》:“隱,微也。”《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春秋》推見至隱,《易》本隱之以顯。”司馬貞索隱:“李奇曰‘隱猶微也’。韋昭曰:‘《易》本陰陽之微妙,出為人事,乃更昭著也。’”

(4)幽靜;安靜。《文選‧嵇康〈琴賦〉》:“且其山川形勢,則盤紆隱深。”李𠻘注:“隱,幽,深邃也。”《後漢書‧趙典傳》:“典少篤行隱約,博學經書,弟子自遠方至。”李賢注:“隱,猶靜也。”

(5)謎語。《韓非子‧難三》:“人有設桓公隱者,……桓公不能射。”《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之時喜隱。”《漢書‧東方朔傳》:“臣非敢詆之,乃與為隱耳。”顏師古注:“隱,謂隱語也。”又作隱語。《韓非子‧喻老》:“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說苑‧正諫》:“臣不能為樂,臣𠻘隱。”

(6)窮困。《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政自之出久矣,隱民多取食焉。”杜預注:“隱約窮困。”《荀子‧宥坐》:“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隱也﹖”楊倞注:“隱謂窮約。”

(7)憂傷;病痛。《廣韻‧隱韻》:“隱,痛也。”《詩‧邶風‧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隱憂。”毛傳:“隱,痛也。”孔穎達疏:“如人有痛疾之憂,言憂之甚也。”《楚辭‧九章‧悲回風》:“孰能思而不隱兮,照彭咸之所聞。”王逸注:“隱,憂也。”《後漢書‧張衡傳》:“當此之會,乃黿鳴而敝熷黽應也。故能同心戮力,勤恤人隱,奄受區夏,以定帝位。”李賢注:“隱,病也。《國語》曰:‘勤恤人隱,而除其害也。’”

(8)憐惜,同情。《孟子‧梁惠王上》:“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梁武帝《遣使巡行詔》:“庶以矜隱之念,昭被四方。”《封神演義》第二十回:“懇祈恩臺大開慈隱,法外施仁。”

(9)審度。《爾雅‧釋言》:“隱,占也。”郭璞注:“隱度。”邢昺疏:“占者視兆以知吉凶也,必先隱度。故曰:‘隱,占也。’”《廣雅‧釋詁一》:“隱,度也。”《書‧盤庚下》:“邦伯師長,百執事之人,尚皆隱哉。”孔穎達疏:“隱謂隱審也。”《管子‧禁藏》:“下觀不及者,以自隱也。”尹知章注:“隱,度也。度己有不及之事當效之也。”又思念,思考。《禮記‧少儀》:“軍旅思險,隱情以虞。”鄭玄注:“隱,意也,思也。虞,度也。當思念己情之所能以度彼之將然否。”

(10)安;定。也作“穩”。《方言》卷六:“隱,定也。”《廣雅‧釋詁一》:“隱,安也。”《廣韻‧隱韻》:“隱,安也,定也。”《楚辭‧九章‧抽思》:“超回志度,行隱進兮。”洪興祖補注:“《說文》:‘隱,安也。’”唐杜甫《投簡梓州幕府兼簡韋十郎官》:“幕下郎官安隱無﹖從來不奉一行書。”《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祿山踞爿岙木微起,亦不拜,曰:‘聖人安隱。’”胡三省注:“隱,讀曰穩。唐帖多有寫‘穩’字為‘隱’字者。”

(11)威重貌。《後漢書‧吳漢傳》:“吳公差彊人意,隱若一敵國矣!”李賢注:“隱,威重之貌。”清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東廣州縣起義傳‧蘇利》:“利兵勢日盛,魚鹽之利,歲入可百萬。戰船千艘,士卒數萬人,扶制所至,沿海千餘里,隱然有邊海長城之勢。”

(12)大。《楚辭‧劉向〈九歎‧遠逝〉》:“佩蒼龍之蚴虫岙䀉兮,帶隱虹之逶虫岙也。”王逸注:“隱,大也。”

(13)短墻。《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斐豹)踰隱而待之。督戍踰入,豹自後擊而殺之。”杜預注:“隱,短牆也。”

(14)琴上飾。漢桓譚《新論‧琴道》:“琴隱長四十五分,隱以前長八分。”《文選‧枚乘〈七發〉》:“使琴摯斫斬以為琴,野繭之絲以為弦,孤子之金岙勾以為隱,九寡之珥以為約。”張銑注:“隱,琴上飾。”

(15)塞,堵塞。《管子‧輕重甲》:“越人果至,隱曲薔以水齊。”王念孫雜志:“薔,亦當為菑。曲菑,菑水之曲處也……隱,塞也,謂塞曲菑以灌齊都也。”《詩‧小雅‧魚麗》“魚麗于罶,鱨鯊”漢毛亨傳:“士不隱塞。”陸德明釋文:“隱,如字。本又作偃,亦如字。”孔穎達疏:“‘士不隱塞’者,為梁止可為防於兩邊,不得當中皆隱塞。”阮元校勘記:“其‘本又作偃’者,即今之堰字。”

(16)通“殷”。震動。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屯部》:“隱,墒借為殷。”《史記‧司馬相如傳》:“車騎雨熷畾起,隱天動地。”按:《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隱”作“殷”。李𠻘注引郭璞曰:“殷,猶震也。”

(17)姓。《廣韻‧隱韻》:“隱,姓。《吳志》有廷尉左監隱蕃。”

(二)yin4《廣韻》於靳切,去焮影。諄部。(1)憑倚,依據。《廣韻‧焮韻》:“隱,隈隱之揻。”《集韻‧稕韻》:“隱,據也。”《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陸德明釋文:“隱,馮也。”成玄英疏:“子綦憑几坐忘,凝神遐思,仰天而歎。”《禮記‧檀弓下》:“既葬而封,廣輪揜坎,其高可隱也。”鄭玄注:“隱,據也。”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一:“管寧坐不箕股,榻當膝處皆穿,諸所謂坐,皆跪也,蓋以膝隱地,伸腰及股,危而不安者跪也。”

(2)築。《集韻‧焮韻》:“隱,築也。”《漢書‧賈山傳》:“隱以金椎,樹以青松。”顏師古注引服虔曰:“隱,築也。以鐵椎築之。”《文選‧曹植〈七啟〉》:“形不抗手,骨不隱拳。”李𠻘注引服虔《漢書》註曰:“隱,築也。”


***

皮錫瑞(1850~1908),字鹿門,湖南善化人。光緒八年中舉,後絕意仕進,以講學、著述終老。皮氏精治《尚書》,考證經文,彰顯奧義,於“伏學”尤具暢微抉隱之功;兼攻“鄭學”,深究古禮,疏通兩漢今古兩家經注傳箋,一以扶翼西京微言大義之學;晚年融貫群經,創發大義,出入漢、宋、今、古之間,以其治學主張和成就,使今文義例之學、典制之學和經世之學融為一體,成為清代今文經學的集大成者之一。



探索深奧的道理,考察古代的事蹟,以明辨道理是非,闡發微妙之處,仔細的尋求真理,挖掘事理的真相。


鉤沉稽古釋義:鉤沉指深奧的道理或散失的內容。探索深奧的道理或散失的內容,語出《易經·繫辭》。稽古考察古代的事蹟,以明辨道理是非、總結知識經驗,從而於今有益、為今所用。出處:《尚書·堯典》等


發微抉隱釋義:發微是闡發微妙之處,出處是《迷迭賦》。抉隱意為挖掘隱秘,常見於文目中。比如《近世中國學術思想抉隱》(嚴壽澄)、佛家的《心經抉隱》(元音老人)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