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頭字 |
---|
銘 |
---|
解形 |
---|
《說文新附》:“銘,記也。从金,名聲。”鈕樹玉新附考:“銘,通作名,其加金旁者,蓋涉題勒鐘鼎也。” |
注音 | 釋義 |
---|
(一)ming2《廣韻》莫經切,平青明。耕部。 | (1)記載;鏤刻。《釋名‧釋言語》:“銘,名也。記名其功也。”《說文新附‧金部》:“銘,記也。”《國語‧魯語下》:“故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禮記‧祭統》:“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鄭玄注:“銘,謂書之刻之,以識事者也。”唐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三:“銘功會稽嶺,騁望琅邪臺。” (2)古代鑄,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國語‧晉語一》:“其銘有之。”韋昭注:“刻器曰銘。”唐元結《右溪記》:“刻銘石上,彰示來者。”清龔自珍《別辛丈人文》:“華開月滿,照吾留銘。” (3)文體的一種。古代常刻銘於碑版或器物,或以稱功德,或以申明鑒戒,後成為一種文體。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銘》:“考諸夏、商鼎彝尊卣盤匜之屬,莫不有銘,而文多殘缺,獨《湯盤》見于《大學》,而《大戴禮》備載武王諸銘,使後人有所取法。是以其後作者寖繁,凡山川、宮室、門、井之類,皆有銘詞,蓋不但施之器物而已。然要其體不過有二:一曰警戒,二曰祝頌。”清金農《冬心齋硯銘‧自序》:“文章之體不一,而銘為最古。” (4)銘記,永志不忘。《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切齒銘骨,謀之二十年。”《三國志‧吳志‧周魴傳》:“銘心立報,永矣無貳。”南朝梁江淹《哀千里賦》:“徒望悲其何及,銘此恨於黃埃!”魯迅《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我對於報章,向來就不是博覽家,然而這半年來,已經很遇見了些銘心絕品。” (5)銘旌,即明旌。舊時𨜏熷立在靈柩前標志死者官銜和姓名的旗幡。《儀禮‧士喪禮》:“為銘各以其物,亡則以緇長半幅,赤岙巠末長終幅,廣三寸,書銘于末曰:‘某氏某之柩’。”鄭玄注:“銘,明旌也。雜帛為物,大夫士之所建也。以死者為不可別,故以其旗識識之。”《周禮‧春官‧小祝》:“設熬置銘。”鄭玄注:“鄭司農云:‘銘,書死者名於旌,今謂之柩。’”《禮記‧喪服小記》:“復與書銘,自天子達於士,其辭一也:男子稱名;婦女書姓與伯仲,如不知姓則書氏。” |
【馆藏精品】《青瓷“烧钱”铭琬》
#国立中央博物馆 #首尔 #青瓷 #高丽🇰🇷❄️
此是刻有“烧钱”字样的青瓷碗。字体由黑土镶嵌,碗体上部,即碗口周边阳刻有闪电纹样(雷纹)。碗体内部无任何纹样。据推测,此是高丽时代举行道教祭祀活动斋醮的烧钱色中使用的器皿。
******
此是刻有“燒錢”字樣的青瓷碗。字體由黑土鑲嵌,碗體上部,即碗口周邊陽刻有閃電紋樣(雷紋)。碗體內部無任何紋樣。據推測,此是高麗時代舉行道教祭祀活動齋醮的燒錢色中使用的器皿。
• 时代:高丽
• 材质:青瓷
• 尺寸:高5.2厘米,口直径10厘米
又如洛陽奉國寺神照禪師,是神會法裔,白氏為神照所撰的塔銘〈唐東都奉國寺禪德大師照公塔銘並 ... 亦見柳田聖山編,《胡適禪學案》(1974,台北:正中書局)。
by 冉雲華 — 胡適在他的遺稿中得到了下列結論﹕第一,宗密原是益州淨眾寺神會一枝的禪法,與荷澤 ... 直到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神會的塔銘原石, 「大唐東都荷澤寺故第七祖國師大德於 ...
《全唐文》卷三二七有王維的「大安國寺故大德淨覺師塔銘」一篇說: 禪師法名淨覺,俗姓韋氏,孝和皇帝庶人(韋后)之弟也。……將議封拜,禪師……裂裳裹足以宵遁,…
金農行書《硯銘冊》冊頁
https://twgreatdaily.com/HJkN_m8B3uTiws8KeCMT.html
”清金農《冬心齋硯銘‧自序》:“文章之體不一,而銘為最古。”座右銘(英語:Motto)指個人、組織等引以為自我警誡的短句或格言,代表著精神、意志、信念等,一般以排比形式出現。家族、學校、公司等都可能有座右銘,當中學校的訓詞稱為校訓,家族的訓詞稱為家訓。
中文中的詞源來自於《文選·崔瑗·座右銘》唐開元年間呂延濟題註:「瑗兄璋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中華文化傳統的四項美德,通稱「四維」[1]。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起,中華民國教育部將「禮義廉恥」定為國訓。
華人社會的座右銘固然會以中文寫成;歐美文化則多以拉丁語或羅曼語族語言寫成。但這也不無例外,例如美國夏威夷州的座右銘用夏威夷語,英格蘭薩默塞特郡用古英語。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常自評之,有七不可解。向以韋布而上擬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則貴賤紊矣,不可解一。產不及中人,而欲齊驅金谷,世頗多捷徑,而獨株守於陵,如此則貧富舛矣,不可解二。以書生而踐戎馬之場,以將軍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則文武錯矣,不可解三。上陪玉皇大帝而不諂,下陪悲田院乞兒而不驕,如此則尊卑溷矣,不可解四。弱則唾面而肯自乾,強則單騎而能赴敵,如此則寬猛背矣,不可解五。奪利爭名,甘居人後,觀場遊戲,肯讓人先?如此則緩急謬矣,不可解六。博弈樗蒲,則不知勝負,啜茶嘗水,是能辨澠、淄,如此則智愚雜矣,不可解七。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故稱之以富貴人可,稱之以貧賤人亦可;稱之以智慧人可,稱之以愚蠢人亦可;稱之以強項人可,稱之以柔弱人亦可;稱之以卞急人可,稱之以懶散人亦可。學書不成,學劍不成,學節義不成,學文章不成,學仙學佛,學農學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為敗子,為廢物,為頑民,為鈍秀才,為瞌睡漢,為死老魅也已矣。
初字宗子,人稱石公,即字石公。好著書,其所成者,有《石匱書》、《張氏家譜》、《義烈傳》、《琅嬛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闕》、《四書遇》、《夢憶》、《說鈴》、《昌谷解》、《快園道古》、《傒囊十集》、《西湖夢尋》、《一卷冰雪文》行世。生於萬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時,魯國相大滌翁之樹子也,母曰陶宜人。幼多痰疾,養於外大母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雲谷公宦兩廣,藏生黃丸盈數麓,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歲,食盡之而厥疾始廖。六歲時,大父雨若翁攜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為錢塘遊客,對大父曰:“聞文孫善屬對,吾面試之。”指屏上《李白騎鯨圖》曰:“太白騎鯨,採石江邊撈夜月。”余應曰:“眉公跨鹿,錢塘縣裏打秋風。”眉公大笑,起躍曰:“那得靈雋若此!吾小友也。”欲進余以千秋之業,豈料余之一事無成也哉!
甲申以後,悠悠忽忽,既不能覓死,又不能聊生,白髮婆娑,猶視息人世。恐一旦溘先朝露,與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無功、陶靖節、徐文長皆自作墓銘,余亦效顰為之。甫構思,覺人與文俱不佳,輟筆者再。雖然,第言吾之癖錯,則亦可傳也已。曾營生壙于項王裏之雞頭山,友人李研齋題其壙曰:“嗚呼有明著述鴻儒陶庵張長公之壙。”伯鸞,高士,塚近要離,余故有取于項裏也。明年,年躋七十,死與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書。銘曰:窮石崇,鬥金谷。盲卞和,獻荊玉。老廉頗,戰涿鹿。贗龍門,開史局。饞東坡,餓孤竹。五羖大夫,焉能自鬻?空學陶潛,枉希梅福。必也尋三外野人,方曉我之衷曲。
篆額
解釋:
- 題篆文在碑額上。《舊唐書.卷一九○下.文苑傳下.李華傳》:「華嘗為魯山令元德秀墓碑,顏真卿書,李陽冰篆額,後人爭模寫之,號為『四絕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書丹又稱
用丹,即用
毛筆蘸
硃砂在碑石或者其他器物上直接書寫,通常是
刻碑前將文字上石的一道工序,之後即可直接用刀鐫刻。用硃砂書寫是因為在光滑的石板上直接墨書會有墨汁流淌和筆畫收縮的缺點,而用硃砂書寫則能準確再現書寫的痕跡,並且硃砂的紅色與石料的顏色容易區分,便於下刀。書丹技術出現很早,出土的
殷商甲骨就有朱書或墨書未刻的情況,可見至遲在商代書丹的技術就已經出現。《
後漢書·蔡邕傳》明確提到了
蔡邕書丹刻碑的經過:「
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
[1]
參考文獻[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