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
ㄋㄧˊ ní (泥)
名 (01)梵文bhiksuni的音譯「比丘尼」的省稱,即尼姑。
名 (02)姓。中國明代有尼養德。
動 (01)阻止,止息。例:當路尼眾。
動 (02)通「昵」。相近,親近。例:尸子.下:「悅尼而來遠。」
張華: Damper爲何翻譯成阻尼
「阻尼」源自英語「damping」,其動詞形式「damp」意為阻抑、減弱。1933年8月21日至9月2日召開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第一次名詞審查會議上,名詞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楊肇燫以「尼」字有逐步減阻之義,提出將該詞譯作「阻尼」而獲贊同,自此定案。
● 尼
- 梵語“比丘尼”的簡稱,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姑。~庵。削髮爲~。
- 古同“暱”,相近,親近。
尼 [尸部-2畫-共5畫] | |
注 音 | ㄋㄧˊ |
---|---|
漢語拼音 | |
釋 義 | 名
|
)阻止,止息。例:當路尼眾。
領頭字
當
解形
《說文》:“當,田相值也。人岙人田,尚聲。”段玉裁注:“值者,持也,田與田相持也。”
注音
釋義
(一)dang1《廣韻》都郎切,平唐端。陽部。(1)對圽㶊目;向圽㶊目。《說文‧田部》:“當,田相值也。”《左傳‧文公四年》:“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俞樾平議:“當,猶對也。南方為陽,天子南面而立,故當陽也。”唐王建《秋夜曲二首》之二:“天河悠悠漏水長,南樓北斗兩相當。”明嵇元夫《刈稻夜歸》:“西莊刈稻夜半歸,明月皎皎當柴扉。”
(2)對等;相當於。如:旗鼓相當;門當戶對。《玉篇‧田部》:“當,直也。”楊樹達《詞詮》卷二:“當,內動詞,與今口語‘相當’同。”《管子‧參患》:“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呂氏春秋‧孟夏紀》:“行爵出祿,必當其位。”高誘注:“當,直也。”《禮記‧王制》:“次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又相匹配。《漢書‧司馬相如傳》:“文君竊從戶窺,心說而好,恐不得當也。”顏師古注:“當,謂對偶之。”
(3)擔任;充當。《玉篇‧田部》:“當,任也。”《戰國策‧燕策二》:“臣聞聖賢之君,不以祿私其親,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梁書‧到洽傳》:“到子風神開爽,文義可觀,當官𠾭熷位事,介然無私。”魯迅《書信‧致山本初枝
(4)承擔;承受。如:當之無愧。《字彙‧田部》:“當,承也。”《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注:“當仁,以仁為己任也。”《史記‧刺客列傳》:“親供養備,不敢當仲子之賜。”明佚名《精忠記‧赴難》:“㿹岙朋扒弔拷受禁持,怎當拶指與竹笓。”聞一多《一個白日夢》:“那除了希特勒型的神經病患者,誰當得起。”
(5)主持;執掌。《廣韻‧唐韻》:“當,主也。”《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辛巳,崔明來奔,慶封當國。”杜預注:“當國,秉政。”唐陸贄《奉天奏李建徽楊惠元兩節度兵馬狀》:“(李)懷光當管師徒,足以獨制兇寇。”《儒林外史》第三回:“我在這裏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當權,須要把卷子都細細看過,不可聽圽㶊目幕客,屈了真才。”
(6)遮蔽;阻擋;把守。《字彙‧田部》:“當,蔽也。”《左傳‧昭公二十年》:“使祝乛熷黽寘戈於車薪以當門。”
使祝蛙*寘戈於車薪,以當門,使一乘從公孟以出,
*鼃
《漢書‧溝洫志》:“昔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毀之。”唐李白《蜀道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魯迅《書信‧致李霽野
(7)抵敵;抵抗。《玉篇‧田部》:“當,敵也。”《公羊傳‧莊公十三年》:“然則君請當其君,臣請當其臣。”何休注:“當,猶敵也。”唐王維《老將行》:“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西遊記》第五十二回:“普天神將皆無敵,十萬雄師不敢當。”
(8)判處(罪)。《字彙‧田部》:“當,斷罪曰當,言使罪法相當。”《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廷尉奏當,一人犯蹕,當罰金。”司馬貞索隱引崔浩云:“當,謂處其罪也。”《漢書‧賈誼傳》:“夫望夷之事,二世見當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習也。”顏師古注引如淳曰:“決罪曰當。”
(9)應該;應當。《字彙‧田部》:“當,理合如是也。”楊樹達《詞詮》卷二:“當,助動詞,直也,應也。今言‘該當’、‘應當。’”《史記‧齊悼惠王世家》:“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唐杜甫《前出塞》之六:“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郭沫若《海南島西路紀行‧鶯歌海》:“綠化他年當更好,紅旗爛縵日中翻。”
(10)值;遇到。《廣韻‧唐韻》:“當,值也。”《易‧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行人子朱曰:‘朱也當御。’”《水經注‧滱水》:“蓋城地,當初山水渀盪,漂淪巨栰,阜積于斯。”
(11)本。《列子‧仲尼》:“此道不行一國與當年,其如天下與來世矣。”唐李白《少年行》:“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敦煌變文集‧山岙盧山遠公話》:“債主不遠,當朝宰相常𠵾岙龪相公身是。”
(12)如同;好像。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六:“當,猶如也。”《墨子‧明鬼》:“燕之有祖,當齊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雲夢也。”《說苑‧權謀》:“國有此五者,毋幸必亡,中山與齊皆當此。”
(13)過去;已往。唐李朝威《柳毅傳》:“值君子累娶,當娶于張,已而又娶于韓。”唐李商隱《錦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宋陸游《古築城曲》之四:“惟有築城詞,哀怨如當日。”
(14)盛壯。《篇海類編‧地理類‧田部》:“當,丁也。”清王引之《經義述聞‧爾雅上》:當字又有盛壯之義……丁、當一聲之轉。”《管子‧揆度》:“老者譙之,當壯者遣之邊戍。”郭沫若等集校:“一多按:當壯即丁壯。”《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經術者八》:“兼壽不能殫其教,當年不能究其禮。”吳則虞集釋引蘇輿曰:“此云‘當年者’,‘丁年’也;‘丁年’者,‘壯年’也。”《呂氏春秋‧愛類》:“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陳奇猷校釋:“王念孫曰:丁、當語之轉,‘當年’猶‘丁年’耳。”
(15)空;空當。如:插當;這裏還留圽㶊目一個當子。聞一多《什麼是儒家》:“趁圽㶊目這個當兒,孔子的後學們,董仲舒為代表,便將孔子的理想,略加修正,居然給實現了。”艾蕪《百煉成鋼》第一章:“但也由此產生了另外的痛苦,就因為注意狼的時候多些,忘記墙岙者會趁你不提防的當兒,就去拱地裏的土豆吃,因而便遭受了地主的毒打。”
(16)量詞。相當於“束”、“支”。清毛奇齡《曼殊別誌書缶岙專》:“母夢𠵾岙龪嫗以白花一當寄使賣。”蘇曼殊《碎簪記》:“余飯後,復至醫院,以紫白相間之花十二當贈莊湜。”
(17)副詞。1.相當於“尚”、“還”。《史記‧魏公子列傳》:“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列子‧天瑞》:“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楊伯峻集釋:“當,讀為尚。”晉陶潛《游斜川》:“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玄宗《經鄒魯祭孔子而歎之》:“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2.相當於“將”、“將要”。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六:“當,猶將也。”《儀禮‧特牲饋食禮》:“佐食當事,則戶外南面。”鄭玄注:“當事,將有事而未至。”漢曹操《己亥令》:“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南朝齊謝朓《落日悵望》:“寒槐漸如束,秋菊行當把。”宋文天祥《六歌》:“汝在北兮嬰我懷,我死誰當收我骸。”3.相當於“必定”。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六:“當,猶定也,必也。”《白虎通‧考黜》:“既能進,當能戒惡。”宋蘇軾《乞開杭州西湖狀》:“若湖漸淺狹,水不應溝,則當勞人遠取山泉,歲不下二十萬功,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五也。”柔石《二月》三:“可惜我今天忘記帶來了,明天我當給你兩隻很大的橘子。”4.相當於“即”。《篇海類編‧地理類‧田部》:“當,即也。”唐李公佐《謝小娥傳》:“小娥不自解悟,當書此語,廣求智者辨之。”5.相當於“為”、“是”。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六:“當,猶為也,是也。”《呂氏春秋‧達鬱》:“孰當可而鏡﹖其惟士乎﹖”《後漢書‧和熹鄧皇后傳》:“汝不習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務學,寧當舉博士邪﹖”6.相當於“乃”。《三國志‧魏志‧溫恢傳》:“得無當得蔣濟為治中邪﹖”7.相當於“方纔”。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六:“當,猶方也。一為‘正’字之義,一為‘方才’之義。”《三國志‧魏志‧華佗傳》:“佗久遠家思歸,因曰:‘當得家書,方欲暫還耳。’”8.相當於“其”。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六:“當,猶其也。”《孟子‧離婁下》:“言人之不,當如後患何﹖”《史記‧留侯世家》:“橫絕四海,當可奈何﹖”《漢書‧匈奴傳下》:“當從塞內還之耶﹖從塞外還之耶﹖”
(18)介詞。1.介紹時間或處所,相當於“在”。《左傳‧襄公九年》:“當今吾不能與晉爭。”《徐霞客遊記‧遊九鯉湖日記》:“忽有亭突踞危石,拔迥凌虛,無與為對,亭當山之半。”梁啟超《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因為有許多事項,我們當宣統三年的時候,絕不敢說十年之內會辦得到。”2.介紹事物的起止,相當於“自”、“從”。唐陳鴻《大統記序》:“當禹薦益于天,七年而崩,益行天子事三載。”聞一多《什麼是儒家》:“即約當商盤庚時起,便進入了奴隸制度的階段。”3.介紹事物的對象,相當於“對”、“對於”。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六:“當,猶對也。謂對於也。”《墨子‧非攻中》:“今者王公大人,情欲得而惡失,欲安而惡危,故當攻戰而不可不非也。”又《明鬼中》:“故當鬼神之有與無之別,將不可以不明察此者也。”
(19)連詞。1.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則”。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六:“當,猶則也。”《左傳‧宣公十六年》:“公當享,卿當宴。”清吳昌瑩《經詞衍釋》卷六:“言則享則宴也。”《墨子‧辭過》:“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也,當為宮室不可不節。”2.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儻”、“假如”。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六:“當,與儻同。”楊樹達《詞詮》卷二“當,假設連詞,若也,如也。與儻音近字通,故用法同。”《荀子‧君子》:“先祖當賢,後子孫必顯。”梁啟雄柬釋:“當,讀為儻。若也。”《韓非子‧人主》:“虎豹之所以能勝人執百獸者,以其爪牙也,當使虎豹失其爪牙,則人必制之矣。”
(20)助詞。相當於“圽㶊目”。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三:“當,語助辭。猶圽㶊目也。”唐姚合《寄狄拾遺》:“睡當一席寬,覺乃千里窄。”宋柳永《擊梧桐》:“便認得聽人教當,擬把前言輕負。”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二折:“你心間索記當,我言詞更無妄。”
(21)象聲詞。也作“噹”。如:丁當。宋陳師道《黃樓絕句》:“樓上當當徹夜聲,與人何事有枯榮。”任淵注:“當當,塌碑聲。”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當的早珮環聲,歸去蓬萊殿。”曲波《林海雪原》二十:“楊子榮說完,當當兩槍,匪徒倒在地上。”
(22)古州名。故地在今四川省松潘縣境。《正字通‧田部》:“當,州名。唐置當州本燒當羌地。”《元和郡縣志‧僉岙刃南道中‧當州》:“當州,本漢蠶陵縣地,貞觀二十一年割松州通軌縣置當州,仍以羌首領為刺史。”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四川八‧疊溪守禦軍民千戶所》:“大歷五年,當、悉、拓、靜、恭五州,並徙置山陵要害地,以備吐蕃。”
(23)背心。後作“襠”。《儀禮‧鄉射禮》:“其中虫岙也交,韋當。”鄭玄注:“直心背之衣曰當。”胡培翬正義:“胡氏肇昕云:《釋名‧釋衣服》云:‘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是直心背之衣曰當也。鄭以當為襠者,蓋古人字少,得相假借。”
(24)通“嘗(<現代音>chang2<\/現代音>)”。1.曾經。《墨子‧明鬼下》:“昔者鄭穆公,當晝日中處乎廟,有神入門而左。”孫詒讓閒詁:“當,吳鈔本作嘗,古字通用。”《呂氏春秋‧疑似》:“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畢沅校:“當至,別本作嘗至。”2.嘗試。《墨子‧法儀》:“當皆法其父母奚若﹖”孫詒讓閒詁:“當與嘗通。嘗,試也。”《淮南子‧氾論》:“湯、武救罪之不給,何謀之敢當﹖”于省吾新證:“當應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