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練,遂,半身不遂,未遂

大批民眾聚集在土耳其的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舉行集會譴責上月的未遂政變。


Ex-President of Taiwan Attempts Suicide in Prison 陳水扁總統監獄中自殺未遂


將生絲煮熟,使柔軟潔白。如:「練絲」。周禮˙天官˙染人:「春暴練,夏纁玄。」鄭玄˙注:「暴練,練其素而暴之。」宋˙蘇軾˙宥老楮詩:「黃繒練成素,黝面沫作玉。」

訓練。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傳:「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北史˙卷十˙周高祖武帝本紀:「惡衣菲食,繕甲練兵。」

反覆學習。如:「練舞」、「練球」。

柔軟潔白的絲絹。如:「江平如練」、「瀑布像條白練。」左傳˙襄公三年:「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以侵吳。」

姓。如唐代有練何。




ねり 2 【練り/▽錬り/▼煉り】

(1)ねること。ねってねばりを出すこと。

「―が足りない」「―羊羹(ようかん)」

(2)繊維・金属などから不純物を除いて、良質のものにすること。精練。

(3)「練絹(ねりぎぬ)」に同じ。

「絹縮に―の白裏付て/浮世草子・禁短気」

(4)よく考えがめぐらされていること。

「諸弟(もろと)らが―の言葉は我は頼まじ/万葉 774」



condensed milk
練乳.

熟悉﹑精熟。南史˙卷二十二˙王曇首傳:「好學,練悉朝典。」紅樓夢˙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領頭字


解形
《說文》:“練,湅繒也。從糸,柬聲。”


釋義


(一)lian4《廣韻》郎甸切,去霰來。元部。

(1) 把生絲或織品煮得柔軟潔白。《釋名‧釋采帛》:“練,爛也,煮使委爛也。”《玉篇‧糸部》:“練,煮漚也。”《周禮‧天官‧染人》:“凡染,春暴練,夏纁 玄。”鄭玄注:“暴練,練其素而暴之。”《淮南子‧說林》:“墨子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宋蘇軾《宥老楮》:“黃繒練成素,黝面黹水廾頁伛 作玉。” (2)已練製的白色熟絹。《急就篇》第二章:“綈絡縑練素帛蟬。”顏師古注:“練者,煮縑而熟之也。”《左傳‧襄公三年》:“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 千,以侵吳。”《論衡‧累害》:“青蠅所汙,常在練素。”又泛指絲綢。毛澤東《菩薩蠻‧大柏地》:“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
(3)白色。南朝梁吳均《答蕭新浦》:“翩翩流水車,蕭蕭曳練馬。”唐無可《中秋臺看月》:“水光籠草樹,練影挂樓臺。”明李昌祺《剪燈餘話‧至正妓人行并序》:“練衲正宜參般若,赤繩無奈墮痴緣。”
(4)小祥祭。古代居喪十三個月而舉行的一種祭奠儀式,因按規定穿練服(粗服),故又簡稱為“練”或“練祭”。《周禮‧春官‧大祝》:“言甸人讀禱,付練 祥,掌國事。”賈公彥疏:“練,謂十三月小祥練祭。”《荀子‧子道》:“魯大夫練而爿钫木,禮邪﹖”楊倞注:“練,小祥也。”《禮記‧檀弓上》:“練而慨 然。”孔穎達疏:“練而慨然者,轉緩也,至小祥但嘆慨日月若馳之速也。”
(5)精壯;幹練。《孫子‧始計》:“兵眾孰強,士卒孰練。”晉陸機《辯亡論下》:“其野沃,其兵練,其器利。”宋歐陽修《翰林侍讀學士右諫議大夫楊公墓誌銘》:“公又言:‘兵在精,不在眾。眾而不練,則不整而易敗。’”
(6)經驗多;熟悉。《商君書‧錯法》:“錯法而民無邪,舉事而材目練。”《南史‧王准之傳》:“彪之博聞多識,練悉朝儀。”《紅樓夢》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7)訓練;操練。《史記‧蘇秦列傳》:“練士厲兵,在大王所用之。”《三國志‧魏志‧張範傳》:“兵不練習,難以成功。”《北史‧周紀‧高祖武帝》:“惡衣菲食,繕甲練兵。”
(8)熔煉。後作“鍊(煉)”。《字彙‧糸部》:“練,鍛練,與鍊、煉同。”《史記‧秦始皇本紀》:“方士欲練以求奇藥。”又《扁鵲倉公列傳》:“齊王侍醫遂病,自練五石服之。”《列子‧湯問》:“故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楊伯峻集釋引秦恩德曰:“練,古鍊字,《淮南》亦作‘練’。”
(9)通“柬(jian3)”。選擇。《正字通‧糸部》:“練,選擇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 部》:“練,栏借為柬。”《通典》一百五十九引孫武《兵法》:“簡兵練卒,或出或守。”《楚辭‧離騷》:“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亮何傷!”《漢 書‧禮樂志》:“練時日,侯有望。”顏師古注:“練,選也。”

ねる 練る

《粉を》knead; 《絹などを》gloss; 《金属・粘土などを》temper; 《文章などを》polish (up); improve ((on)); 《訓練する》train.



領頭字

解形
《說文》:“遂,亡也。從辵,属聲。黹萨木用伛,古文遂。”


釋義


(一)sui4《廣韻》徐醉切,去至邪。微部。

(1)逃亡。《說文‧辵部》:“遂,亡也。” (2)往,行。《廣雅‧釋詁一》:“遂,行也。”《國語‧晉語二》:“夫二國士之所圖,無不遂也。”韋昭注:“遂,行也。”《文選‧謝靈運〈九日從宋公虛钫戈馬臺集送孔令〉》:“歸客遂海嵎,脫冠謝朝列。”李善注:“遂,往也。”
(3)前進。《玉篇‧辵部》:“遂,進也。”《易‧大壯》:“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遂,進也。”
(4)舉薦;登進。《書‧仲虺之誥》:“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孔傳:“忠則顯之,良則進之。”《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命太尉,贊桀俊,遂賢良, 舉長大。”鄭玄注:“贊,猶出也;遂,猶進也。”孔穎達疏:“桀俊,或未仕沉滯者,故云出;賢良,或職卑位下,故云遂。”
(5)通達。《廣韻‧至韻》:“遂,達也。”《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慶賜遂行,毋有不當。”鄭玄注:“遂,猶達也。”孔穎達疏:“通達施行,使之 周遍。”《淮南子‧精神》:“能知大貴,何往而不遂﹖”高誘注:“遂,通也。”《漢書‧王陵傳》:“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
(6)表明,表達。《國語‧晉語八》:“是遂威而遠權,民畏其威而懷其德,莫能勿從。”韋昭注:“遂,申也。”《禮記‧鄉飲酒義》:“賓出,主人拜送,節文終遂焉。”孔穎達疏:“遂謂申也。”《新書‧道術》:“信理遂惔謂之敢,反敢為揜。”
(7)就,成功。《廣韻‧至韻》:“遂,成也。”《篇海類編‧人事類‧辵部》:“遂,就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吉曰: ‘長卿久宦遊不遂,而來過我。’”唐柳宗元《瓶賦》:“功成事遂,復于土泥。”《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開禁魂張》:“男兒未遂平生志,且樂高歌入醉鄉。”
(8)已成;終了。《廣雅‧釋詁三》:“遂,竟也。”王念孫疏證:“遂讀‘遂事不諫’之遂。”《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逸周書‧太子晉》:“晉平公使叔譽于周,見太子晉而與之言,五稱而三窮,逡巡而退,其不遂。”孔晁注:“遂,終也。”
(9)生長。《國語‧齊語》:“犧牲不略,則牛羊遂。”韋昭注:“遂,長也。”《漢書‧禮樂志》:“青陽開動,根荄以遂。”顏師古注:“遂者,言皆生出也。”宋葉適《上陳提舉》:“元氣無私,草木自遂。”
(10)養育。《廣雅‧釋言》:“遂,育也。”《國語‧齊語》:“遂滋民,與無財,而敬百姓,則國安矣。”韋昭注:“遂,育也。”《管子‧兵法》:“定宗廟,遂男女,官四分,則可以定威行德。”許維遹案:“遂與育同義。”《禮記‧樂記》:“氣衰則生物不遂。”按:《史記‧樂書》:“遂”作 “育”。
(11)週遍。《易‧繫辭上》:“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詩‧商頌‧長發》:“率領不越,遂視既發。”鄭玄箋:“遂,遍也。”
(12)久。《玉篇‧辵部》:“遂,久也。”《詩‧衛風‧氓》:“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鄭玄箋:“遂,猶久也。”
(13)稱心;如意。《玉篇‧辵部》:“遂,稱也。”《廣韻‧至韻》:“遂,從志也。”《詩‧曹風‧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朱熹集傳: “遂,稱。”晉潘岳《閑居賦序》:“乃作《閑居賦》,以歌事遂情焉。”李善注引《聲類》曰:“遂,從意也。”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紅樓夢》第四十六回:“天底下的事,未必都那麼遂心如意的。”
(14)順從,如意。《金匱要略‧中風》:“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
(15)安定。《玉篇‧辵部》:“遂,安也。”《詩‧小雅‧雨無正》:“戎成不退,飢成不遂。”毛傳:“遂,安也。”
(16)順應;符合。《字彙補‧辵部》:“遂,順也。”《國語‧周語下》:“如是,而鑄之金,磨之石,繫之絲竹,越之瓠竹,節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風。”韋昭注:“遂,順也。”《論衡‧問孔》:“孔子知其陋,然而猶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然,距或人之諫也。”
(17)決斷。《國語‧吳語》:“昔吾先王世有輔弼之臣,以能遂疑計惡,以不陷於大難。”韋昭注:“遂,決也;計,慮也。”
(18)專擅。《古今韻會舉要‧寘韻》:“遂,擅成事也。”《公羊傳‧襄公十二年》:“大夫無遂事。”徐彥疏:“遂者,專事之辭。”章炳麟《秦政記》:“后宮之屬,椒房之嬖,未有一人得自遂者。”
(19)因循;拖沓。《古今韻會舉要‧寘韻》:“遂,因循也。”《荀子‧王制》:“凡聽,威嚴猛厲,而不好假道人,則下畏恐而不親,周閉而不竭,若是,則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楊倞注:“遂,因循也。”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若遂不改,方思僕言。”
(20)延續。《篇海類編‧人事類‧辵部》:“遂,繼也。”《漢書‧外戚傳‧衛后》:“六年之間大命不遂,禍殃仍重。”顏師古注:“遂,猶延也。”
(21)射者穿的臂衣。《儀禮‧大射禮》:“袒決遂。”鄭玄注:“遂,射韝也。以朱韋為之,著左臂,所以遂弦也。”
(22)道路。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遂,道也。與術略同。”《墨子‧號令》:“當遂材木不能盡內,既燒之,無令客得而用之。”孫詒讓閒詁: “畢(沅)云:遂同術。”《商君書‧算地》:“都邑遂路,足以處其民。”《史記‧蘇秦張儀列傳》:“越王勾踐戰敝卒三千人,禽夫差於干遂。”司馬貞索隱: “干為江旁之地。遂者,道也。於干有道,因為地名。”唐柳宗元《罵尸蟲文》:“以通行直遂為顛蹶,以逆施反鬥為安佚。”
(23)田間排水的小溝。《六書故‧人事九》:“遂,又為溝洫。”《字彙補‧辵部》:“遂,小溝也。”《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間有遂,遂 上有徑。”鄭玄注:“遂,所以通水於川也,廣深各二尺。”又《稻人》:“以遂均水。”鄭玄注:“遂,田首受水小溝也。”《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旧钫勾間 有洫,洫間有遂。”
(24)水道。《荀子‧大略》:“溺者不問遂。”楊倞注:“遂,謂經隧,水中可涉之徑也。”
(25)古代一種行政區劃。距王城百里以外至兩百里。《周禮‧秋官‧遂士》:“遂士掌四郊。”鄭玄注:“其地則距王城百里以外至二百里。”也泛指遠郊。 《書‧費誓》:“魯人三郊三遂。”蔡沈傳:“國外曰郊,郊外曰遂。”《禮記‧王制》:“不變,移之遂,如初禮。”鄭玄注:“遠郊之外曰遂。”
(26)古代統轄五縣的行政地區。《增韻‧寘韻》:“遂,《周禮》五縣為遂。”《周禮‧地官‧遂人》:“五鄙為縣,五縣為遂。”宋歐陽修《吉州新學記》:“國有學,遂有序,黨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極盛之時,大備之制也。”
(27)盡;完全。《素問‧六節藏象論》:“請遂聞之。”王冰注:“遂,盡也。”《禮記‧曲禮上》:“有後入者,闔而勿遂。”鄭玄注:“示不拒人。”陳澔 注:“遂,闔之盡也。”又窮究。《漢書‧霍光傳》:“(上官)桀等懼,白上小事不足遂。”顏師古注:“遂,猶竟也。不須窮竟也。”
(28)副詞。1.相當於“於是”,“就”。《集韻‧至韻》:“遂,因也。”《篇海類編‧人事類‧辵部》:“遂,兩事之辭。”《論語‧衛靈公》:“衛 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曰遂行。”《左傳‧僖公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 楚。”杜預注:“遂,兩事之辭也。”《宋史‧种世衡傳》:“募商賈,貸以本錢,使通貨贏其利,城遂富實。”《清稗類鈔‧馮婉貞勝英人于謝莊》:“敵棄砲倉 皇遁。謝莊遂安。”2.相當於“竟然”;“終於”。楊樹達《詞詮》卷六:“遂,副詞,終竟也。”《左傳‧文公七年》:“士季曰:‘吾與之同罪,非義之也, 將何見焉﹖’及歸,遂不見。”《史記‧高祖本紀》:“及高祖貴,遂不知老父處。”《顏氏家訓‧慕賢》:“子雲歎曰:‘此人後生無比,遂不為世所稱,亦是奇 事。”宋王安石《與崔伯易書》:“念還軍中,則重煩親友,然遂不得一見足下而西,殊悒悒也。”
(29)通“隊(zhui4)”。墜落;往下沉。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遂,栏借為 隊。”《易‧震》:“震遂泥。”陸德明釋文:“遂,荀本作隊。”高亨古經今注:“遂借字,隊本字。蓋隊即今之墜字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是以陽 脈下遂,陰脈上爭。”裴駰集解引徐廣曰:“(遂)一作‘隊’。”張守節正義:“遂,音直類反。《素問》云:‘陽脈下遂難反,陰脈上爭如弦也。’”
(30)通“璲”。瑞玉,玉貌。《詩‧衛風‧芄蘭》:“容兮遂兮,垂帶悸兮。”毛傳:“容儀可觀,佩玉遂遂然。”鄭玄箋:“遂,瑞也。”孔穎達疏:“璲本所佩之物,因為其貌,故言佩玉璲璲然。”
(31)通“隧”。鐘下體正中受擊之處。《周禮‧考工記‧驱鄄几氏》:“為遂,六分其厚,以其一為之深而圜之。”鄭玄注:“厚,鍾厚。”阮元校勘記:“盧 文弨曰:‘《通考》遂作隧,與上文合。’戴震亦云:‘遂,當作隧。’”按:上文云“鍾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枚,枚謂之景,于上之攠謂之隧。”鄭玄注:“攠, 所擊之處。……隧在鼓中,窐而生光,有似夫隧。”
(32)通“燧”。陽燧,古代就日光取火的器具。銅製,形如凹面鏡。《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鄭玄注:“夫遂,陽燧也。鑒鏡屬。”賈公彥疏:“取火於日,故名陽燧,取火於木為木遂者也。”
(33)通“邃”。深遠。《廣雅‧釋詁一》:“遂,往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遂,栏借為邃。”《楚辭‧天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王逸注:“遂,往也。”《淮南子‧原道》:“幽兮冥兮,應無形兮;遂兮洞兮,不虛動兮。”俞樾平議:“遂讀為邃。”《文選‧班固〈典引〉》:“伊考自 遂古,万降戾爰茲。”李善注引蔡邕曰:“遂古,遠古也。”
(34)周代諸侯國名。媯姓,舜的後裔,春秋時為齊所滅。故地在今山東省寧陽縣西北。《春秋‧莊公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杜預注:“遂國在濟北 蛇丘縣東北。”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引《彙纂》:“今六鄄允州府寧陽縣西北三十里有遂鄉,與濟南府肥城縣接界。陳氏深曰:‘遂國,舜之後。’”
(35)古州名。漢代廣漢地,北周置州。今四川省遂寧縣。《廣韻‧至韻》:“遂,州名。”《隋書‧地理志上》:“遂寧郡,後周置遂州,仁壽二年置總管府, 大業初府廢。”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四川六‧潼川州》:“遂寧縣,漢廣漢縣地,後漢因之,晉為德陽縣地,仍屬廣漢郡……(元)至元二十二年降(遂寧 府)為遂寧州,明初因之,以州治小溪縣并入,洪武九年,改為縣。”
(36)姓。《廣韻‧至韻》:“遂,姓。出《姓苑》。”《萬姓統譜‧寘韻》:“遂,子爵,齊滅之,子孫以為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