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疆,攄,迺,乃,配食,祔

甘迺迪[編輯]

「終沒,至迺配食於左坐。」謂合葬渭陵,配食元帝。


配食
祔祭;配享。武帝崩,大將軍霍光緣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號曰孝武皇后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  晉孝武帝追崇庶祖母宣太后,議者或謂宜配食中宗南史·臧燾傳》  我嗟衛道人,曾未預配食。清李重華《道古》詩   
 1.   部首 示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0
 注音一式 ㄈㄨˋ
 漢語拼音 f   注音二式 f 

奉新死者的神主入廟,與先祖合祭。說文解字:「,後死者合食於先祖。」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凡君薨,卒哭而。」明史˙卷十五˙孝宗本紀:「己酉,憲宗神主太廟。」

子孫的棺木附葬在祖墳裡。南史˙卷五十三˙梁武帝諸子傳˙豫章王綜傳:「後梁人盜其柩來奔,武帝猶以子禮葬陵次。」
   
 5.   部首   部首外筆畫 1 總筆畫 2
 注音一式 ㄋㄞˇ
 漢語拼音 n i  注音二式 n i

你、你的。如:「母」、「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翁。」

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職。」


是。如:「失敗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十三回:「眾上戶道:『真英雄好漢!』」

然後、於是。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謝客就車。」

卻。漢書˙卷三十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益驕恣。」

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所願,則學孔子也。」

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當之罰金!」

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睹子之志矣。」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神,文。」



領頭字
解形
《說文》:“ 乃,曳詞之難也。象气之出難。黹2伛,古文乃。钭了,籀文乃。”
注音
釋義
(一)nai3《廣韻》奴亥切,上海泥。之部。 (1)是;就是。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六:“乃,猶是也。”《左傳‧宣公四年》:“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史記‧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水滸傳》第二十三回:“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2)竭;盡。《逸周書‧祭公》:“俾百僚乃心,率輔弼予一人。”朱右曾校釋:“乃心,猶言盡心。”《後漢書‧袁安傳論》:“袁公、竇氏之間,乃情帝室‧引義雅正,可謂王臣之烈。”李賢注:“乃情,猶竭情也。”
(3)如;好像。清吳昌瑩《經詞衍釋》卷六:“乃,猶如也。”《禮記‧祭義》:“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者。”孔穎達疏:“謂致齊思念其親,精意純熟,目想之,若見其所為齊之親也。”《漢書‧揚雄傳下》:“昔人之辭,乃玉乃金。”顏師古注:“貞實美麗如金玉也。”
(4)代詞。1.表示人稱。a.相當於“你”,“你的”。《廣雅‧釋言》:“乃,汝也。”《書‧康誥》:“朕心朕德,惟乃知。”孔傳:“我心我德,惟汝所 知。”《漢書‧張陳王周傳贊》:“過此以後,非乃所及。”顏師古注:“乃,汝也。”宋陸游《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b.相當於“他 的”。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六:“乃,猶其也。”《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考乃法,待乃事,以聽王命。”《呂氏春秋‧上農》:“若民 不力田,墨乃家畜。”2.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個”。《晏子春秋‧外篇重而異者七》:“吾聞之,五子不滿隅,一子可滿朝,非乃子耶﹖”3.表示疑 問或指示,相當於“這樣”,“如此”。《莊子‧德充符》:“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王先謙集解:“乃者,猶言如此。”《世說新語‧賞譽》: “謝車騎問謝公:真長性至峭,何足乃重﹖”
(5)以往。《廣雅‧釋詁一》:“乃,往也。”《戰國策‧趙策一》:“秦乃者過柱山,有兩木焉。”《漢書‧曹參傳》:“乃者我使諫君也。”顏師古注:“乃者,猶言曩者。”
(6)大。《玉篇‧乃部》:“乃,大也。”
(7)副詞。1.表示時間。a.相當於“然後”。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六:“乃,猶於是也。”又:“乃,猶然後也。”《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 天。”蔡沈集傳:“乃者,繼事之辭。”《史記‧項羽本紀》:“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唐白居易《村居苦寒》:“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b.相當於“剛 剛”、“纔”。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六:“乃,猶方也,裁也。”《穀梁傳‧莊公十年》:“乃深其怨於齊,又退侵宋,以
其敵。”《大戴禮記‧保 傅》:“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之禮。”王聘珍解詁:“乃,始也。”《漢書‧揚雄傳上》:“列宿乃施於上榮兮,日月纔經於柍桭。”2.表示轉折,相當於 “卻”。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六:“乃,異之之詞也。”《書‧盤庚中》:“汝不憂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漢書‧王劉濞傳》:“不改 過自新,乃益驕恣。”宋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盤根雖巨壯,其末乃脩纖。”3.表示反問、反詰,相當於“豈”、“難道”。清王引之《經傳釋詞》 卷六:“乃,猶寧也。”《書‧西伯戡黎》:“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于天﹖”《左傳‧襄公三十年》:“國之禍難,誰知所敝﹖或主彊直,難乃不生﹖”4.表 示意料不到的語氣,相當於“竟然”、“居然”。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六:“乃,猶竟也。”《列子‧湯問》:“穆王始悅而歎曰:‘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 功乎﹖’”《三國志‧蜀志‧呂凱傳》:“臣不意永昌風俗敦直乃爾!”5.表示範圍,相當於“衹”、“僅”。《呂氏春秋‧義賞》:“天下勝者矣,而霸 者乃五。”高誘注:“乃,猶裁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待天下清,乃與同歲 中始舉者等耳。”
(8)連詞。1.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及”。《大戴禮記‧誥志》:“物乃歲俱生於東,以順四時,卒于冬分。”孔廣森補注:“言萬物與歲俱起于春,盡于冬 也。”2.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抑或”,“還是”。《漢書‧文帝紀》:“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 享與﹖”3.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且”。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六:“乃,猶且也。”a.尚。《且書‧大誥》:“厥子乃弗肯,矧肯構。”《新序,雜事 五》:“夫政不平也,乃斬伐四國,而況二人乎﹖”b.而且。《戰國策‧韓策二》:“非獨(聶)政之能,乃其姊者,亦列女也。”《春秋繁露‧玉杯》:“有文 無質,非宜不予,乃少惡之。”《說苑‧至公》:“不惟晉國適享之,乃唐叔是賴之。”4.相當於“而”。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六:“乃,猶而也。”《荀 子‧正論》:“然則鬥
與不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史記‧周本紀》:“乃斷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5.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若”、“如果”。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六:“乃,猶若也。”《書‧盤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宄,我乃劓殄滅 之,無遺育。”又《費誓》:“乃越逐,不復,汝則有常刑。”《孟子‧公孫丑上》:“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又《離婁下》:“是 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
(9)助詞。《說文‧乃部》:“乃,曳詞之難也,象气之出難。”徐灝注箋:“古或用為轉語,或為發語。許云‘曳詞之難’,足以包舉
義。”《書‧大禹謨》:“乃聖乃神,乃武乃文。”唐韓愈等《鬥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
(10)通“仍(reng2)”。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升部》:“乃,栏借為仍。”《周禮‧春官‧司几筵》“凡吉事變几,凶事仍几”鄭玄注:“故書仍為乃。鄭司農云:‘……乃讀為仍。仍,因也。’”
(二)ai3 《洪 武正韻》依亥切。〔欸乃〕搖櫓聲。《正字通‧躯部》:“舊注,乃,音哀上聲。柰钫欠乃,棹船相應聲。按:柰钫欠乃,本作欸乃,今行船搖櫓戛軋聲似之。”唐 柳宗元《漁翁》:“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淥。”唐元結《欸乃曲五首‧序》:“逢春水,舟行不進,作《欸乃》五曲,舟子唱之蓋欲取適於道路耳。”







 1.   部首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10
 注音一式 ㄋㄞˇ
 漢語拼音 n i  注音二式 n i

你。史記˙卷九十七˙陸賈傳:「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

此、這。晏子春秋˙外篇˙重而異者:「五子不滿隅,一子可滿朝,非子耶?」


於是。同「乃」。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時單于與中郎將杜崇不相平,上書告崇。」


竟然、居然。同「乃」。宋史˙卷四一六˙余玠傳:「儒者中有此人!」


姓。如元代有穆泰。




ㄕㄨ



抒發﹑發表。文選˙班固˙西都賦:「願賓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唐˙白居易˙讀謝靈運詩:「豈惟玩景物,亦欲攄心素。」



流傳。唐˙張說˙唐西臺舍人贈泗洲刺史徐府君碑:「刊石立頌,將以識往行,攄無窮,使本支百代,不忘先人之不隕其名也。」



騰躍。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傳:「僕夫儼其正策兮,八乘攄而超驤。」


《金開英先生訪問紀錄》
對(新)疆之說法是附會 不過合乎"疆"古義
《說文》:“鳄,界也。田鄄田、三,其界畫也。疆,鳄或彊、土。”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甲文)弓,田鄄田……此古者以弓紀步之證。”“田鄄田象二田鄄田相比,界畫之誼已明,知田鄄田與鳄為一字矣。”
(1)國界;邊界。 《爾雅‧釋詁下》:“疆,垂也。”郝懿行義疏:“疆者,《說文》作鳄,或作疆,云:‘界也’。”《左傳‧桓公十七年》:“夏,及齊師戰于奚,疆事也。” 《禮記‧曲禮下》:“大夫私行,出疆必請,反必有獻。”孔穎達疏:“疆,界也。”明于謙《議處邊事疏》:“今也先等已來請和,邊報不甚緊急,所宜興滯補 敝,修設故疆,以為久遠之計,以圖復讎之舉。”
(2)疆域;疆土。唐張說《郭公神道碑銘》:“為人臣,恢疆禦侮,以勞定國,不亦忠乎﹖”宋蘇軾《生擒西蕃鬼章奏告》:“恭行天誅,非貪尺寸之疆。”明佚名《鳴鳳記‧林公避兵》:“金屋嬋娟,漂流異疆。”
(3)田界;田邊。《詩‧小雅‧信南山》:“疆場翼翼,黍稷彧彧。”朱熹注:“疆,畔也。”《國語‧周語上》:“恪恭 于農,修其疆畔,日服其鎛,不解于時。”韋昭注:“疆,境也。畔,界也。”《文選‧張衡〈東京賦〉》:“兆民勸於疆場,感懋力以耘耔。”李注引薛綜 曰:“疆,田畔也。”
(4)邊際;止境。《廣雅‧釋詁四》:“疆,窮也。”《易‧坤卦》:“坤厚載物,德合無疆。”高亨注:“謂地德普及萬物而無邊。”《詩‧豳風‧七月》:“稱彼兕觥,萬壽無疆。”朱熹注:“疆,竟也。”《左傳‧成公二年》:“以逞無疆之欲。”
(5)劃分界限。《詩‧大雅‧綿》:“理,迺宣迺畝。”朱熹注“疆,謂畫其大界。”《左傳‧宣公八年》:“楚子疆之。”杜預注:“疆,正其界也。”《宋書‧何承天傳》:“良守疆其土田,驍帥振其風略。”宋王安石《周秦本末論》:“周有天下,疆其地為千八百國。”
(6)蠶白。《洪武正韻‧陽韻》:“疆,蠶白。”
(7)通“彊(強)”。強盛。《呂氏春秋‧長攻》:“凡治亂存亡,安危疆弱,必有其遇,然後可成。”漢蔡邕《汝南周巨勝碑》:“疆禦不能奪其守,王爵不能滑其慮。”
(8)姓。《通志‧氏族略五》:“疆氏,晉大夫疆劍,後漢疆華,又漢陽太守疆釋之。並見《風俗通》。”
(二)jiang4《集韻》巨兩切,上養。陽部。 (1) 堅土。也作“彊”。《集韻‧養韻》:“疆,堅土也。《周禮》:‘疆鸶鄄木用蕡。’”按:十三經注疏本《周禮‧地官‧草人》作“彊”,阮元校勘 記:“(彊),《釋文》、《經音辨》皆誤作疆,土。宋本載音義作彊不誤。”《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辨京陵,數疆潦。”楊伯峻注:“疆,當 作彊。彊潦,謂土性剛硬,受水則潦。”
(2)土焦。《字彙補‧田部》:“疆,北方謂土焦曰疆。上聲。見《轉注古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