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7日 星期二

積,葬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葬,藏也。人岙人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薦之。《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注音

釋義
(一)zang4 《廣韻》則浪切,去宕精。陽部。掩埋尸體。《說文‧茻部》:“葬,藏也。”《禮記‧檀弓上》:“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楚辭‧漁父》:“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後泛指處理尸體的方式。如:火葬;海葬。



領頭字



解形
《說文》:“積,聚也。从禾。責聲。”


注音

釋義
(一)ji1《廣韻》資昔切,入昔精。又子智切。錫部。 (1)聚。1.穀類的積蓄。《說文‧禾部》:“積,聚也。”段玉裁注:“禾與粟皆得偁積。”朱駿聲通訓定聲:“禾穀之聚曰積。”《詩‧大雅‧公劉》:“迺積迺倉,迺裹餱糧。”2.積聚之物。《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杜預注:“積,芻米菜薪。”《孫臏兵法‧五度九奪》:“故兵曰:積弗如,勿與持久。”《漢書‧刑法志》:“完者使守積。”顏師古注:“積,積聚之物也。”

(2)累積,。《增韻‧昔韻》:“積,累也……堆疊也。”《易‧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宋歐陽修《秋陰》:“秋陰積不散,夜氣凜初晴。”

(3)蘊蓄;蘊含。《莊子‧人間世》:“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成玄英疏:“積,蘊蓄也……蘊蓄才能,自矜汝美,犯觸威勢,必致危亡。”《禮記‧樂記》:“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清阮元《疇人傳‧一行》:“離以陽包陰,故自南正,微陰生於地下,積而未章。”

(4)堆子;垛子。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廣動植》:“遇狼數十頭,其人窘急,遂登草積上。”元王禎《農書》卷四:“田家刈畢
,稇而束之,以十束積而為累,然後車載上場,為大積積之。”

(5)多。《周禮‧地官‧遺人》:“掌邦之委積,以待施惠。”鄭玄注:“少曰委,多曰積。”《漢書‧食貨志下》:“夫縣法以誘民,使入陷阱,孰積於此。”顏師古注:“積,多也。”唐張懷瓘《書斷‧僧智永》:“永公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瓮,每瓮皆數石。”

(6)習慣的;積久漸成的。《荀子‧解蔽》:“私其所積,唯恐聞其惡也。”楊倞注:“積,習。”宋蘇洵《六國論》:“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儒林外史》第四回:“頭一起帶進來是一個偷雞的積賊。”

(7)滯積;阻滯。《莊子‧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陸德明釋文:“積謂滯積不通。”《南齊書‧周顒傳》:“積壅癡迷,𠺫岙冗流莫反。”

(8)鬱積於心。《金史‧太祖崇妃蕭氏傳》:“海陵篡立,尊大氏為皇太后,居永寧宮。每有宴集,大妃坐上坐,大氏執婦禮,海陵積不能平。”《金史‧宇文虛中傳》:“虛中恃才輕肆,好譏訕,凡見女直人輒以礦鹵目之,貴人達官往往積不能平。”

(9)中醫術語。指積久漸成的內臟疾患。分血積、氣積、食積、痰積、蟲積等類。《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問曰:‘病有積、有聚、有肀熷禾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徐可忠注:“積,𠮩㶊亦也,病氣之屬陰者也。臟屬陰,兩陰相得故不移,不移者有專痛之處而無遷改也。聚則如市中之物,偶聚而已。”尤在涇注:“諸積該氣血痰食而言。”元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他又不是多年舊積,則是些冷物重傷了脾胃。”清蒲松齡《草木傳》第二回:“破積殺蟲借乾漆,嘔吐不堪入半夏。”

(10)數學名詞。諸數相乘的結果稱為這些數的積。《九章算術》:“廣從步數相乘得積步。”劉徽注:“此積謂田冪,凡廣從相乘謂之冪。”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辛亥游錄》:“伏瞰之……積廣約一丈。”

(11)量詞。一堆為一積。《太平廣記》卷三百九十四引《錄異記》:“仍十枚一積。”《新五代史‧張承業傳》:“和哥乏錢,可與錢一積。”宋岳珂《金陀續編》卷十一:“兼、越河裏見堆垛馬捍草四五十積。”

(12)衣裙的摺子。《釋名‧釋衣服》:“素積,素裳也。辟積其要中使踧,因以名之也。”《儀禮‧士冠禮》:“服素積。”鄭玄注:“積猶辟也,以素為裳,辟蹙其要中。”《漢書‧司馬相如傳》:“襞積褰縐,鬱橈谿谷。”顏師古注:“襞積即今之君熷巾㘚岙聶。”

(13)通“漬(<現代音>zi4<\/現代音>)”。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解部》:“積,墒借為漬。”《公羊傳‧莊公十七年》:“夏,齊人瀸于遂。瀸者何﹖瀸,積也,眾殺戍者也。”陸德明釋文:“積,本又作漬。”徐彥疏:“漬謂相瀸汙而死是也。”《漢書‧晁錯傳》:“戰則為人禽,屯則卒積死。”王念孫雜志:“積讀為漬,漬死,病死也……此言邊地苦寒,戍卒不耐其水土,則生疾病,相漸漬而死也。”

(14)通“績”。功業。《管子‧權修》:“或有積而不食者,則民離上。”郭沫若等集校引黃鞏云:“積與績同,總計其功也。計功受食,民乃勸事。”《荀子‧禮論》:“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楊倞注:“積與績同,功業也。”

(15)通“𠮩㶊亦”。𠳖岙宗跡。《後漢書‧鄧晨傳》:“晨發積射士千人。”李賢注:“積與𠮩㶊亦同,古字通用,謂尋𠮩㶊亦而射之。”又《南匈奴傳》:“於是遣行車騎將軍鄧鴻、越騎校尉馮柱、行度遼將軍朱徽將左右羽林、北軍五校士及郡國積射、緣邊兵。”李賢注:“漢有𠮩㶊亦射士,言尋𠮩㶊亦而射之。積亦與𠮩㶊亦同,古字通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