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

大, 蓋,掐,九秋,贔屭。龜趺

誰知鳳姐心下早已算定:只待賈璉前腳走了,回來便傳各色匠役,收拾東廂房三間,照依自己正室一樣,裝飾陳設。至十四日,便回明賈母王夫人,說十五日一早要 到姑子廟裡進香去。只帶了平兒、丰兒、周瑞媳婦、旺兒媳婦四人。未曾上車,便將原故告訴了眾人,又吩咐眾男人,素衣素,一逕前來。興兒引路,一直到了二 姐門前扣門。鮑二家的開了,興兒笑說:「快回二奶奶,大奶奶來了。」鮑二家的聽了這句,頂樑骨走了真魂,忙飛跑進去報與尤二姐。尤二姐雖也一驚,但已來 了,只得以禮相見。於是忙整衣裳,迎了出來。至門前,鳳姐方下了車進來,二姐一看,只見頭上皆素白銀器,身上月白緞子襖,青緞子銀線的掛子,白綾素裙。 眉彎柳葉,高吊兩稍;目橫丹鳳,神凝三角。俏麗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周瑞旺兒的二女人攙進院來。

掐脖子爭吵,隨後兩人於七月離婚
 hand-to-throat  掐住喉頭


日語,除了上述的窗戶和平臺外,還多了一座礦山。這話怎講?初學日語的人都知道,日語中筷子叫「箸」,熱水叫「湯」,說話叫「言」,跑叫「走」。這些都與古漢語一致。日語漢字的字義忠實地保留了古漢語的意義,通過日語漢字讀音還可以全部找出在現代漢語中無跡可尋的古代入聲字。日語漢字就像化石一樣記錄著中國的古代。可以說,充滿了古代中國元素的日語就是一座古漢語化石礦山。

贔屭

牛頓說他研究物理學,不過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為發現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塊卵石或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其實,學習日語的過程中,也常常會發現一塊兩塊特別的「化石」,給人帶來意外之喜。
隨便舉兩個例子吧。
日語中有個動詞「贔屭」,讀音hiyiki,表示「支持、後援」的意思。一看就覺得怪怪的,漢字也怪,讀音也怪,不大像日語。記住後,也沒多想,就那麼一直用了多年。後來有一天耐不住好奇一查,漢字不說,連讀音都來自中國。中文「贔屭」,發音bixi,是傳說中的龍的九個兒子之一。外形似烏龜,力大,好負重。在中國名勝古蹟常見到一個烏龜馱著石碑,現在才明白其實人家不是烏龜,是贔屭,還是出身高貴的龍族呢。學日語還真長見識了。
贔屓(注音:ㄅㄧˋ ㄒㄧˋ,拼音:bìxì),[1],又名龜趺[2]填下霸下龍生九子之一,貌似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其背亦負以重物,在多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其原形可能為斑鱉

傳說[編輯]

傳說贔屭在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裡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贔屭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巨大石碑,上面刻上大禹治水的功跡,叫贔屭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贔屭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贔屭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贔屭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贔屭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中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贔屭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建築運用[編輯]

在拆除北京舊城牆時,在東便門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半個贔屭,因此有贔屭馱著北京城之說。[來源請求]
台灣現存有乾隆皇帝為了表彰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特賜十塊以金門「麻糬石」雕刻而成的龜趺御碑。每塊碑高3.1公尺,寬1.4公尺,其中四座全刻滿文,四座全刻漢文,二座漢滿文合刻。龜趺御碑運抵台南府時,其中一龜座不慎掉入港內,就另以砂岩仿造一座,原座直到1911年才被台南漁民撈起,供奉在保安宮內。碑座中的九座在赤崁樓中保存,另漢滿文合刻的一座則立於嘉義,這碑座經數次遷移,最後安置於現址嘉義公園福康安紀功碑
江蘇漣水嵇安墓碑就是此神靈馱著的。

注釋[編輯]

  1. ^ 拼音:bìxì,注音:ㄅㄧˋ ㄒㄧˋ
  2. ^ 「趺」,拼音:fū,注音:ㄈㄨ

外部連接[編輯]


3.   部首 手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ㄑ|ㄚ
 漢語拼音 qi   注音二式 chi 

以手指或指甲用力一夾。如:「趕快他人中。」、「她人可痛的呢!」

以指甲截斷。如:「他從花園中了一朵玫瑰花。」

用虎口用力卡住。如:「脖子!」、「住他的手腕!」元˙曾瑞˙留鞋記˙第四折:「休拗折並頭蓮,莫殺雙飛燕。」

用拇指點其餘四指以計算或思考。如:「指一算」。

箝制、把持。如:「這些可憐雛妓的命運被黑社會給住了。」
 


見「搯」條。(02491)


 
作家谢宏:到新西兰生活后,除了掐准中国时间给中国亲人打电话,我是不过春节的,感觉好像摆脱了某种羁绊,尽管新西兰华人组织的“新春花市”很热闹。


九秋 
1. 指秋天。晉張協《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鳴飇。” 南朝宋謝靈運《善哉行》:“三春燠敷,九秋蕭索。” 唐杜甫《月》詩:“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華羅庚《病中鬥·寄老戰友》詩:“我身若蒲柳,難經九秋風。”2. 指九月深秋。唐陸暢《催妝五首》之一:“聞道禁中時節異,九秋香滿鏡臺前。”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為甚麼桃花向三月奮發、菊花向九秋開罷?”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昌黎集》:“菊有黃華則九秋矣,故秋懷以是終也。”3. 九年。漢張衡《南都賦》:“結九秋之增傷,怨西荊之折盤。” 唐劉禹錫《謫九年賦》:“古稱思婦,已歷九秋,未必有是,舉為深愁。 ” 傅尃《次韻和湘荃、夢蘧聯句即寄》:“九秋客思三更夢,一夜西風滿地霜。”4. 曲名。晉陸機《日出東南隅行》:“丹脣含《九秋》。” 宋孫奕《履齋示兒編·雜記》引此句,注云:“《九秋》,曲名。”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苫也。艸,太鄄皿聲。”邵瑛經正字:“今經典多作蓋。”
注音
釋義
(一)gai4《廣韻》古太切,去泰見。又胡臘切。盍部。 (1)苫。本指蓋屋的茅苫,泛指用白茅等編的覆蓋物。《爾雅‧釋器》:“白蓋謂之苫。”郭璞注:“白茅苫也,今江東呼為蓋。”《左傳‧襄公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孔穎達疏:“被苫蓋,言無布帛可衣,唯衣草也。” (2)搭蓋。漢王褒《僮約》:“治舍蓋屋。”宋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一》:“趙韓王治第……蓋屋皆以板為笪,上以方塼甃之,然後布瓦,至今完壯。”
(3)房屋的代稱。《管子‧侈靡》:“百蓋無築,千聚無社,謂之陋,一舉而取。”
(4)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如:鍋蓋。《禮記‧少儀》:“器則執蓋。”《淮南子‧原道》:“故以天為蓋,則無不覆也;以地為輿,則無不載也。”唐李 白《春日歸山寄孟浩然》:“荷秋珠已滿,松密蓋初圓。”《水滸全傳》第四回:“開了桶蓋,只顧舀冷酒喫。”又專指。1.車蓋。《釋名‧釋車》:“蓋,在上覆
人也。”《周禮‧考工記‧輪人》:“輪人為蓋。……蓋已崇,則難為門也,蓋已卑,是蔽目也,是故蓋崇十尺。”《史記‧魯仲連鄒 陽列傳》:“諺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北周庾信《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唐杜甫《夢李白二首》之二:“冠蓋滿京華,斯 人獨焦钫頁卒钫頁。”2.傘。《太平御覽》卷七○二引《通俗文》:“張帛避雨謂之繖蓋。”《淮南子‧兵略》:“暑不張蓋,寒不被裘,所以程寒暑也。”《三 國志‧吳志‧劉繇傳》:“於船樓上值雷雨,(孫)權以蓋自覆,又命覆(劉)基,餘人不得也。”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九:“若瀟湘夜雨,尤難形容,當畫者 至作行人張蓋以別之。”3.動物背部的甲殼。如:螃蟹蓋兒;烏龜蓋兒。
(5)加在上面。如:蓋章;蓋戳。《釋名‧釋言語》:“蓋,加也,加物上也。”《墨子‧備穴》:“盆蓋井口,毋令煙上泄。”唐杜甫《君不見 簡蘇徯》:“丈夫蓋棺事始定,君今幸未成老翁,何恨憔悴在山中。”清黃六鴻《福惠全書‧筮仕部》:“或求蓋印,免到任繳憑,致藩司駁查。”
(6)遮蔽;掩蓋。《玉篇‧皿部》:“蓋,掩也,覆也。”《商君書‧禁使》:“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為棄惡蓋非,而不害於親,民人不能相為隱。”《楚 辭‧九章‧悲回風》:“萬變其情,豈可蓋兮。”清王夫之《宋論‧太祖》:“一事之得不足以蓋小人,一行之疵不足以貶君子。”
(7)勝過;超過。《國語‧吳語》:“君子不自稱也。非以讓也,惡其蓋人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人
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北史‧王勇傳》:“氣蓋軍,所當必破。”郭沫若《孔雀膽》:“祇要你肯用功,一定可以蓋過我。”
(8)崇尚。《國語‧吳語》:“夫固知君王之蓋缨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韋昭注:“蓋,猶尚也。”
(9)黨。《廣雅‧釋言》:“蓋,黨也。”
(10)副詞。表示揣測、推斷,相當於“大概”。《論語‧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宋蘇轍《黃州快哉亭記》:“(宋)玉之言蓋有諷焉。”
(11)連詞。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和理由。《論語‧季氏》:“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史記‧屈原賈 生列傳》:“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清方苞《獄中雜記》:“其鄉人有殺人者,因代承之。蓋以律非故殺,必久繫,終無死法也。”
(12)語氣詞。1.多用於句首。《漢書‧高帝紀下》:“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 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2.用在句中。《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 不敢不蹐。”《漢書‧禮樂志》:“神夕奄虞蓋孔享。”顏師古注:“蓋,語辭也。”
(13)通“盍()”。1.代詞。表示疑問。相當於“何”。《詩‧魏風‧園有桃》:“其誰知之, 蓋亦勿思。”陳奐傳疏:“蓋與盍同。盍,何也。”《莊子‧養生主》:“
哉!技蓋至此乎﹖”《戰國策‧秦策一》:“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2. 相當於“何不”。《禮記‧檀弓上》:“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謂之曰:‘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然則蓋行乎﹖’”鄭玄注:“蓋皆當為盍。盍,何 不也。”《史記‧孔子世家》:“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
(14)通“闔()”。門扇。《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犖有力焉,能投蓋于稷門。”《荀子‧宥 坐》:“還復瞻被〔彼〕九〔北〕蓋皆繼,被〔彼〕有說邪﹖匹過絕邪﹖”楊倞注:“九當為北,傳寫誤耳。被皆當為彼。蓋音盍,戶扇也。皆繼,謂其材木斷絕, 相接繼也。”
(15)通“害(<現代音>hai4<\/現代音>)”。《爾雅‧釋言》:“蓋、割,裂也。”陸德明釋文:“蓋,舍人本作害。”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部》:“蓋,栏借為害。”1.禍患。《書‧呂刑》:“鰥寡無蓋。”2.妨礙。《莊子‧則陽》:“陰陽相照相蓋相治,四時相代相 生相殺。”3.傷害。《孟子‧萬章上》:“象曰:‘謨蓋都君咸我績。’”
(16)古州名。唐貞觀十九年置,故址在今遼寧省蓋縣。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東八‧遼東都指揮使司》:“蓋州衛,秦漢時遼東郡地,高麗為蓋牟城,唐置蓋州,渤海因之,又改為辰州……元初為蓋州路,尋復為州……明洪武九年廢州置衛。”
(17)縣名。在遼寧省。唐置蓋州,明為蓋州衛,清改蓋平縣,1965年改蓋縣。
(二)ge3《廣韻》古盍切,入盍見。盍部。 (1)古地名。戰國齊蓋邑,漢置蓋縣,北齊廢。故城在今山東省沂水縣西北。《孟子‧公孫丑下》:“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趙岐注:“蓋,齊下邑也。” (2)姓。《廣韻‧盍韻》:“蓋,姓也。漢有蓋寬饒。《字書》作盍钫赘。”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盍韻》:“蓋氏,出自齊大夫食采於蓋,以邑為氏。”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王筠釋例:“此謂天地之大,無由象之以作字,故象人之形以作大字,非謂大字即是人也。”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像人形。古文大(他達切)也。凡大之屬皆從大。徒蓋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天大。地大。人亦大焉。依韻會訂。像人形。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按天之文從一大。則先造大字也。人兒之文但像臂脛。大文則首手足皆具。而可以參天地。是爲大。徒葢切。十五部。古文𦓐也大下云古文𦓐 。𦓐下云籒文大。此以古文籒文互釋。明衹一字而體稍異。後來小篆偏旁或從古,或從籒。故不得不殊爲二部。亦猶從卩,從兒必分系二部也。然則小篆作何字。曰。小篆作古文也。凡大之屬皆從大。
注音
釋義
(一)da4《廣韻》徒蓋切,去泰定。又唐佐切。月部。 (1) 在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力量、強度、年齡、重要性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對象。與“小”相對。《廣韻‧泰韻》:“大,小大也。”《詩‧大雅‧行 葦》:“酌以大斗,以祈黃老鄄句。”《史記‧高祖本紀》:“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唐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朱自清《房東太太》:“電氣掃除器那東西價錢很大,不容易脫手。” (2)在程度、規模、聲勢、時間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對象。《莊子‧知北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3)指(思想、品德)高尚;(知識、著作等)淵博,(技藝、技巧等)精湛。如:藝術大師;語言大師;貽笑大方。《易‧乾》:“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孔 穎達疏:“有人君之德,故稱大人。”《孟子‧盡心上》:“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宋歐陽修《鎮陽讀書》:“大論叱佛老,高聲誦唐虞。”
(4)尊重;推崇。《荀子‧性惡》:“大齊信焉而輕貨財。”楊倞注:“大,重也。”《新五代史‧一行傳‧鄭遨傳附張薦明》:“(後晉)高祖大其言,延入內殿講《道德經》,拜以為師。”嚴復《論世變之亟》:“是故《春秋》大一統。一統者,平爭之大局也。”
(5)敬詞。如:尊姓大名;大作。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部》:“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詞。”《詩‧小雅‧賓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張。”毛傳:“大侯,君侯也。”《戰國策‧齊策一》:“齊僻陋隱居,託於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今大客幸而教之。”《後漢書‧蘇章傳》:“祖父純, 字桓公,有高名。性強切而持毀譽,士友咸憚之……三輔號為‘大人’。”李賢注:“大人,長老之稱,言尊事之也。”《鏡花緣》第六十一回:“這‘綠香’二 字,不獨別致,而且極傳此地之神。這定是紫瓊姐姐大筆了。”
(6)極;很。《詩‧魯頌‧閟宮》:“奄有龜蒙,遂荒大東。”鄭玄箋:“大東,極東,海邦近海之國也。”《漢書‧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宋蘇軾《留侯論》:“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7)年輩較長或排行第一的。清翟灝《通俗編‧數目》:“今人兄弟行次稱一為大,不知始自何時。”《史記‧外戚世家》:“武帝下車泣曰:‘嚄!大姊,何藏之深也!’”《玉臺新詠‧古樂府六首‧相逢狹路間》:“大婦織羅綺,中婦織流黃,小婦無所作,挾瑟上高堂。”清黃燮清《吳江嫗》:“大男被拘繫,無由饋粥 糜。次男避追呼,遠出無歸期。”
(8)誇大,自誇。《史記‧高祖本紀》:“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孔穎達疏:“大,謂誇大。”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編‧杜少陵三》引《王直方詩話》:“范蜀公云:‘武侯廟柏今十丈,而杜工部云:黛色參天二千尺。古之詩人好大其事,大率如此。’”
(9)古代下一輩對上一輩的稱呼所加的字,如稱祖父為“大父”,稱祖母為“大母”。《韓非子‧五蠹》:“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 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漢書‧文三王傳》:“李太后,親平王之大母也。”顏師古注:“大母,祖母也。”《漢書‧婁敬傳》:“冒頓 在,固為子土钫胥;死,外孫為單于。豈曾聞(外)孫敢與大父亢(抗)禮哉﹖可毋戰以漸臣也。”
(10)方言。父親。明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方言》:“父曰爹,又曰別,又曰大。”蔣光慈《弟兄夜話》:“俺大叫俺來上海看看你。你這些年都沒有回 去,俺大想得什麼似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五章:“去年年底,我大因還不起閻王債,眼看日子沒過頭,上吊死了。”
(11)方言。指伯父或叔父。如:俺三大是個勞模。
(12)舊時金屬幣“大錢”的省稱,亦泛指錢幣。朱雨尊編《民間歌謠全集‧御苑禁城修馬路》:“(巡警)穿洋靴,戴洋帽,身穿一件狗皮襖。月月口份關不少,除去吃喝一大剩不了。”葉聖陶《金耳環》:“三塊錢,總比一個大也沒有好多了。”
(13)副詞。大體上;大約。《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時已昏,漢匈奴相紛挐,殺傷大當。”司馬貞索隱:“以言所殺傷大略相當。”《金史‧太宗紀》:“朕親巡已久,功亦大就,所獲州部,政須綏撫,是用還都。”
(14)再。如:大前天;大後日。
(15)用在時間或節令前表示強調。如:大熱天;大年初一;大禮拜天。
(16)姓。《風俗通‧姓氏篇》:“大氏,大庭氏之後。又大填、大山稽,並黃帝師;大呓钫欠,為顓頊師。《禮記》:大連,東夷之子。”《正字通‧大部》:“大,姓。漢大利,明洪武中知縣大有。”
(二)dai4《廣韻》徒蓋切,去泰定。 (1)“山大王”、“大夫(醫生)”的“大”讀 (2)用同“代”。1.世代。《李陵變文》:“陵家曆大為軍將,世世從軍為國征。”2.代替。《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九引《樂府雜錄》:“大面出於北 齊。”按:唐段安節《樂府雜錄‧鼓架部》作“代面出於北齊”。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卷十四‧樂通三‧散樂》:“大面,一名‘代面’。出北齊蘭陵王長恭,膽勇 善戰,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後乃百戰百勝。戲者衣紫腰金,執鞭。唐相沿弄此。亦入歌曲。”
(3)用同“待”。等待。《敦煌變文集‧難陀出家緣起》:“何處愚夫至此,輒來認我為妻﹖不如聞早卻迴,莫大此時挫辱。”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安排香桌兒去,我大燒炷夜香咱。”
(三)tai4 《集韻》他蓋切,去泰透。通“太”。清江沅《說文釋例》:“古只作‘大’,不作‘太’。《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