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託人經銷?念念。 鄙意越快越好,否則不僅積壓資金,且精神上(二)是負擔?友好中如能協助者,不妨分頭委辦,借收攘臂之效。劉振手上
時一國人普來集會,觀者擾攘,喚呼震動,馳至相逐,躄地復地,轉相登躡,間不相容。其人心端,不見眾庶。
炷香
-邵雍
-邵雍
安樂窩中一炷香,淩晨焚意豈尋常。
禍如許免人須諂,福若待求天可量。
且異緇黃徼廟貌,又殊兒女嫋衣裳。
中孚起信寧煩禱,無妄生災未易禳。
虛室清泠都是白,靈台瑩靜別生光。
觀風禦寇心方醉,對景顏淵坐正忘。…
禍如許免人須諂,福若待求天可量。
且異緇黃徼廟貌,又殊兒女嫋衣裳。
中孚起信寧煩禱,無妄生災未易禳。
虛室清泠都是白,靈台瑩靜別生光。
觀風禦寇心方醉,對景顏淵坐正忘。…
※
高塔:緇黃:僧人與道士。因僧侶穿黑衣,道士戴黃冠,故稱為「緇黃」;
徼:巡。
徼:巡。
1. 躄 部首 足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20 | |||||||||
注音一式 ㄅ|ˋ | |||||||||
漢語拼音 b | 注音二式 b | ||||||||
|
1. 躡 部首 足 部首外筆畫 18 總筆畫 25 | |||||||||||||||||||||
注音一式 ㄋ|ㄝˋ | |||||||||||||||||||||
漢語拼音 ni | 注音二式 ni | ||||||||||||||||||||
|
振臂
舉臂、揮臂。表示奮發的樣子。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韻:「振臂誰相應,攢眉獨不伸。」
宋˙蘇轍˙黃樓賦:「振臂長嘯,風動雲興。」
揮臂大聲吶喊,以振奮人心,號召群眾。文選˙李陵˙答蘇武書:「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亦作「攘臂一呼」。
14. 嬰 部首 女 部首外筆畫 14 總筆畫 17 | ||||||||||||||||||
注音一式 |ㄥ | ||||||||||||||||||
漢語拼音 y n | 注音二式 y ng | |||||||||||||||||
|
攘 部首 手 部首外筆畫 17 總筆畫 20 | ||||||||||||||||||||||
注音一式 ㄖㄤˊ | ||||||||||||||||||||||
漢語拼音 r n | 注音二式 r ng | |||||||||||||||||||||
|
2. 擾攘 | ||||
注音一式 ㄖㄠˇ ㄖㄤˇ | ||||
漢語拼音 r o r n | 注音二式 r u r ng | |||
相似詞 紛擾、騷動、騷擾 | 相反詞 平靜 | |||
|
掠奪別人的好處據為己有。唐語林˙卷二˙文學:「譬之人,自無善事,攘人之美者,如鵜在人之梁。」
攘利
5. 禳 部首 示 部首外筆畫 17 總筆畫 22 | ||||||||||||
注音一式 ㄖㄤˊ | ||||||||||||
漢語拼音 r n | 注音二式 r ng | |||||||||||
|
領頭字
| |
---|---|
復 | |
解形
| |
《說文》:“復,往來也。从彳,复聲。”按:复,《說文》訓“行故道”,義與復無別。复從荠,“行”意已顯,彳乃累增義符。 | |
注音
|
釋義
|
(一)fu4《廣韻》房六切,入屋奉。又扶富切。沃部。 | (1)
返回;還。《爾雅‧釋言》:“復,返也。”《說文‧彳部》:“復,往來也。”段玉裁注:“《辵部》曰:返,還也。還,復也。皆訓往而仍來。”《小爾雅‧廣
言》:“復,還也。”《易‧泰》:“无往不復。”《左傳‧桓公五年》:“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杜預注:“國有危難,不能自安,故出朝而遂不
還。”《楚辭‧九章‧哀郢》:“至今九年而不復。”又反覆。《詩‧小雅‧蓼莪》:“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毛傳:“復,反覆也。”
(2)恢復。《史記‧平原君列傳》:“三去相,三復位。”《世說新語‧方正》:“我令卿復君臣之好,何以猶絕﹖”唐元結《大唐中興頌》:“其年復兩京,上皇還京師。” (3)報復。《左傳‧定公四年》:“(伍員)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杜預注:“復,報也。”《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故越王將復吳而試其教。”《漢書‧江充傳》:“欲取必於萬乘以復私怨。”顏師古注:“復,報也。” (4)報答。《漢書‧匈奴傳下》:“以復天子厚恩。”顏師古注:“復亦報。” (5)告訴;答復。《小爾雅‧廣言二》:“復,白也。”《周禮‧秋官‧大司寇》:“凡遠近惸獨老幼之欲有復於上,而其長弗達者,立於肺石。”鄭玄注:“復 猶報也,報之者,若上書詣公府言事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以王辭而不復。”司馬貞索隱引郭璞曰:“復,答也。”唐柳宗元《斷刑論》下:“余既 為《判刑論》,或者以《釋刑》復於余。” (6)補償。《禮記‧曾子問》:“除喪則不復昏禮乎﹖”鄭玄注:“復,猶償也。”《漢書‧陳湯傳》:“貳師將軍李廣利捐五萬之師,靡億萬之費,經四年之勞,而厂钬堇獲駿馬三十匹,雖斬宛王毌鼓之首,猶不足以復費。”顏師古注:“復,償也。” (7)實踐;履行。《論語‧學而》:“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朱熹注:“復,踐言也。”《韓非子‧解老》:“眾人離貳,聖人之復恭敬盡手足之禮也不衰。”陳奇猷集釋引太田方曰:“復,猶履也。”唐白居易《與元九書》:“下以復吾平生之志。” (8)事畢。《穀梁傳‧文公八年》:“未復而曰復,不專君命也。”范甯注:“復者,事畢之辭。”又《宣公八年》:“復者,事畢也。” (9)遏止。《淮南子‧時則》:“規之為度也,轉而不復,員而不垸。”高誘注:“復,遏也。” (10)免除(賦稅徭役)。《洪武正韻‧屋韻》:“復,除也。”《墨子‧號令》:“男女老小無分守者,人賜錢千,復之三歲。”《漢書‧高帝紀上》:“蜀、 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顏師古注:“復者,除其賦役也。”《資治通鑑‧後晉高祖天福六年》:“乃命復其境內稅三年。”胡三省注:“復,除免 也。” (11)寬宥;優待。《呂氏春秋‧當賞》:“故復右主然之罪。”《後漢書‧杜詩傳》:“士卒之復,比於宿衛。”李賢注:“復謂優寬也。” (12)安寧;安撫。《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季氏之復,天救之也。”杜預注:“復猶安也。”元佚名《劉弘嫁婢》第二折:“卻忘了安復嬸子。” (13)古稱人死後招其魂歸來。《周禮‧天官‧夏采》:“夏采掌大喪,以冕服復于大祖,以乘車建綏復於四郊。”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復,謂始死招魂復魄也。”《禮記‧檀弓下》:“復,盡愛之道也。”鄭玄注:“復謂招魂。”宋陸游《尤延之尚書哀辭》:“孰抗衣而復公兮。” (14)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震下坤上。《易‧復》:“雷在地中,復。”《漢書‧五行志》:“京房《易傳》曰:‘復,崩來無咎。’”顏師古注:“復,卦之辭也。” (15)副詞。1.表示重復或繼續,相當於“再”。《論語‧述而》:“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韓非子‧五蠹》:“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 得。”唐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2.表示反問或加強語氣。《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世 說新語‧政事》:“文王之囿,與眾共之,池魚復何足惜。”唐李白《九日登高》:“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3.表示頻度。相當於“又”、“也”。 《漢書‧儒林傳‧瑕丘江公》:“會千秋病死,徵江公孫為博士……江博士復死,乃徵周慶、丁姓待詔保宮,使卒授十人。”晉陶潛《讀山海經》:“不老復不死, 萬歲如平常。” (16)連詞。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又”、“與”。唐王維《雪中憶李楫》:“長安千門復萬戶,何處躞蹀黃金羈。”宋尤袤《淮民謠》:“流離重流離,忍凍復忍饑。” (17)助詞。起補充或調節音節作用。《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唐杜甫《贈衛八處士》:“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18)通“複”。1.雙重;夾層。如:復姓;復線。《禮記‧明堂位》:“復廟重檐。”鄭玄注:“復廟,重屋也。”《史記‧留侯世家》:“從復道望見 諸將。”裴駰集解引如淳曰:“復音複,上下有道,故謂復道。”三國吳楊泉《蠶賦》:“貽五色之玄黃,作四時之單復。”2.重復;再來一次。《玉篇‧彳 部》:“復,重也。”《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何晏集解:“鄭曰:‘……說則舉一隅以語之,其人不思其類,則不復重教之。’”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然而莫能復其處,不可謂善射。”又因襲;照舊。《商君書‧更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漢書‧律曆志上》:“創業變改,制不相復。”顏師古注:“復,重也;因也。” (19)通“覆”。1.覆蓋。《荀子‧臣道》:“以德復君而化之,大忠也。”俞樾平議:“《韓詩外傳》復作覆,當从之。以德覆君,謂其德甚大,君德在 其覆冒之中,故足以化之。”宋陸游《首春連陰》:“老嫗哭子那可聽,僵死不復黔婁衾。”宋辛棄疾《美芹十論》:“典冠舉衣以復韓侯。”2.傾覆。《易‧ 泰》:“城復于隍,勿用師。”孔穎達疏:“今下不陪抉,城則隕壞,以此崩倒,反復於隍。”3.考求。《墨子‧尚同中》:“方今之時,復古之民始生,未有正 長之時。”高亨新箋:“復者考求也。復當讀為覆,二字古通用。《爾雅‧釋詁》:‘覆,審也。’《廣雅‧釋言》:‘覆,蓝鄄索也。’《說文》:‘蓝鄄索,求 也。’是覆有考求之義。” (20)通“腹”。1.肚子。《睡虎地秦墓竹簡‧治獄程式》:“甲到室即病復(腹)痛。”《漢書‧敘傳上》:“復心弘道,惟聖賢兮。”蕭該音義:“復 一作腹。張晏曰:‘以道為腹心也,弘道達於天地之性命也。’”2.厚盛。《呂氏春秋‧季冬紀》:“绣方盛,水澤復。”高誘注:“復亦盛也。”茆泮林注: “腹、復古義通。”按:《禮記‧月令》作“腹”,鄭玄注:“腹,厚也。” (21)通“穴鄄復”。地室。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孚部》:“復,栏借為穴鄄復。”《詩‧大雅‧綿》:“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毛傳:“陶其土而復之。”鄭玄箋:“復者,復於土上。”陸德明釋文:“復,累土於地上也。”按:《說文‧穴部》引作“穴鄄復”。 (22)地名。1.今湖北省沔陽縣西。《集韻‧屋韻》:“復,州名。”《正字通‧彳部》:“復,州名,古竟陵縣,今沔陽州。”2.今遼寧省復縣。遼、清二代稱州。 (23)姓。《正字通‧彳部》:“復,姓。元,復見心。”《左傳‧文公十年》:“期思公復遂,為右司馬。”《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以千三百戶封復陸支為壯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