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羅,裙,汙,鈿,襦裙,自經, 擊節,羅裙

1. 羅裙
注音一式 ㄌㄨㄛˊ ㄑㄩㄣˊ
漢語拼音 lu  q 注音二式 lu  chi
絲織的裙。文選˙江淹˙別賦:「攀桃李兮不忍別,送愛子兮霑羅裙。」唐˙白居易˙琵琶行:「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胸羅萬卷之書。

領頭字
解形
《說文》:“羅,以絲罟鳥也。人岙人网,人岙人維。古者芒氏初作羅。”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甲骨文上部“象張網……象鳥形”,“𤹐象柄,于誼已明,後世增糸,復倒書之,誼轉晦矣。”
注音
釋義
(一)luo2一)《廣韻》魯何切,平歌來。歌部。(1)捕鳥的網。《爾雅‧釋器》:“鳥罟謂之羅。”《說文‧网部》:“羅,以絲罟鳥也。古者芒氏初作羅。”《詩‧王風‧兔爰》:“有兔爰爰,雉離于羅。”毛傳:“鳥網為羅。”三國魏曹植《野田黃雀行》:“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章炳麟《駁建立孔教議》:“譬多張罝羅待雉兔,嘗試為之,無所堅信也。”(2)用網捕鳥。如:羅雀掘鼠。《詩‧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淮南子‧原道》:“重之羿、逢蒙子之巧,以要飛鳥,猶不能與羅者競多。”《新唐書‧王世充傳》:“又羅取飛鳥,書符命於帛,繫鳥頸縱之,有彈捕得鳥而獻者亦拜官。”
(3)搜尋;招致。《漢書‧王莽傳上》:“網羅天下異能之士。”《三國演義》第十回:“公之鄉人姓郭名嘉,字奉孝,乃當今賢士,何不羅而致之﹖”
(4)包羅,囊括。《莊子‧天下》:“萬物畢羅,莫足以歸。”清洪仁玕《二月下澣軍次遂安城北吟于行府》:“志頂江山心欲奮,胸羅宇宙氣潛吞。”
(5)排列;分佈。如:星羅棋佈。《廣雅‧釋詁一》:“羅,列也。”《楚辭‧九歌‧少司命》:“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史記‧五帝本紀》:“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太平廣記》卷三七七引唐張讀《宣室志》:“已而有數百人,繡衣紅額,左右佩兵器,趨入,羅為數行,再拜。”《古今小說‧木綿菴鄭虎臣報冤》:“諸婢羅侍在側。”
(6)遮擋;遮攔。《墨子‧備高臨》:“城上以答羅矢。”
(7)遭遇。《方言》卷七:“羅謂之離,離謂之羅。”《論衡‧辨崇》:“或有所犯,抵觸縣官,羅麗刑法,不曰過所致,而曰家有負。”《漢書‧于定國傳》:“其父于公為縣獄史,郡決曹,決獄平,羅文法者于公所決皆不恨。”顏師古注:“羅,罹也,遭也。”唐李白《萬憤詞投魏郎中》:“海水渤潏,人羅鯨鯢。”
(8)質地輕軟經緯組織顯現眼紋的絲織品。如:綾羅綢緞。《釋名‧釋采帛》:“羅,文羅疏也。”《廣韻‧歌韻》:“羅,羅綺也。”《戰國策‧齊策四》:“下宮糅羅紈,曳綺縠,而士不得以為緣。”《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店人欲掯余羅一端,不遂。”
(9)一種密孔篩子。如:絹羅;銅絲羅。《齊民要術‧柰林檎》:“作柰麥㶊少法:下水,更抨,以羅漉去受子。”《天工開物‧精粹‧攻麥》:“凡麥經磨之後,幾番入羅,勤者不厭重復。”
(10)用羅篩東西。唐白居易《即事》:“室香羅藥氣,籠暖焙茶煙。”《天工開物‧精粹‧攻麥》:“江南少粹白上麵者,以石懷沙滓,相磨發燒,則其麩並破,故黑纇參和麵中,無從羅去也。”
(11)螺形或環狀的。宋蘇軾《荼蔍㶊糸洞》:“分無素手簪羅髻,且折霜蕤浸玉醅。”又指腡,即手指紋。
(12)檖的別名。即鹿梨。《爾雅‧釋木》:“檖,蘿”宋邢昺疏:“檖,一名羅……一名鹿梨。”按:《說文‧木部》“木岙俰,羅也”引《詩》“隰有樹木岙俰”,今《詩‧秦風‧晨風》作“檖”。
(13)量詞。十二打為一羅。
(14)用同“蘿”。蘿蔔。《山海經‧海內南經》:“其葉如羅。”俞樾平議:“下云‘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則此羅當讀為蘿。”
(15)用同“鑼”。打擊樂器,銅製。《清平山堂話本‧戒指兒記》:“笙簫社火,羅鼓喧天。”《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龍圖斷曹國舅公案傳》:“西廊下面同羅嚮,東廊怨鼓甚分明。”
(16)用同“籮”。竹製的盛物器。《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出身傳》:“我收得一羅金銀與他嫌少,要放火焚莊,我因此煩惱。”
(17)國名。1.周代諸侯國名。熊姓。故治初在今湖北宜城西,為楚所迫多次遷徙,春秋時為楚所滅。《左傳‧桓公十二年》:“伐絞之役,楚師分涉于彭,羅人欲伐之。”杜預注:“羅,熊姓國,在宜城縣西山中,後徙南郡枝江縣。”2.羅馬尼亞的簡稱。
(18)姓。《廣韻‧歌韻》:“羅,姓。”《通志‧氏族略二》:“羅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後,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為楚所滅,周末居長沙。”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篇》:“羅氏顓頊後,封于羅,今房州也,子孫以為氏。”二)《集韻》郎佐切,去箇來。
(1)同“邏”。1.巡行;巡查。《集韻‧箇韻》:“邏,《說文》:‘巡也。’或省。”2.游兵。《篇海類編‧器用類‧网部》:“羅,同邏,游兵也。”
(2)用同“摞(luo4)”。1.把東西重灐又熷𣏴熷且放置。如:把碗羅起來。2.量詞,用於重灐又熷𣏴熷且放置著的東西。如:一羅資料。
(二)luo1〔羅唆〕言語繁複或事情瑣碎;麻煩。《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如今香菱正滿心滿意只想做詩,又不敢十分羅唆䏁𠵈王洆小貝㗱釵。”
(三)luo0語氣詞。用於句尾,相當於“哪”。元王實甫《西厂㶊相記》第一本第二折:“沒則羅便罷,煩惱怎麼那唐三藏﹖”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非有復譯不可》:“他要來嘮叨,當然羅,是維持風化。”






             


【裙】衣-07-13

音讀
ㄑㄩㄣˊ

釋義
古時下裳的通稱,今指裙子。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下群也。連接裾幅也。」如:「窄裙」、「百褶裙」。
 鱉甲的邊緣。明.張自烈.正字通.衣部:「裙,鱉甲邊曰裙。」

Wikipedia 有襦裙的詳解:中文

Ruqun (襦裙) is an i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ttire (Hanfu) primarily for women but also for men. It consists of a blouse (ru) and a wrap-around skirt (qun; also called , chang). It is the eldest type of hanfu which is said to have been worn by the legendary Yellow Emperor[1] and it is said to be worn by women since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襦裙,又稱裙襦衫裙,是漢服系服裝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亦是漢服最古老的形制,由上襦(襦為短上衣)與下裙(裳)組成,是古代漢民族的日常衣著之一。[1]上襦下裳的服制據傳於黃帝時期便已出現[2],而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初,剃髮易服之後婦女則仍保留漢式衫裙衣制,在漢族體系的傳統形式中[3],但受到旗人服飾影響,最遲在清雍正年間,衣領由傳統的交領演變成厂字領。 現今襦裙一詞多指女子上衣下裳制服裝,而男子上衣下裳制漢服則被稱爲「衣裳」。
61.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6
注音一式 
漢語拼音  注音二式 


穢物。如:「藏納垢」。左傳˙宣公十五年:「高下在心,川澤納,山藪藏疾,瑾瑜匿瑕。」

不清潔的。如:「水」、「泥」。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褚少孫補東方朔傳:「飯已,盡懷其餘肉持去,衣盡。」

低劣的、不廉潔的。如:「貪官吏」。書經˙胤征:「舊染俗,咸與惟新。」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傳˙范滂傳:「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望風解印綬去。」

弄髒。呂氏春秋˙季冬紀˙不侵:「萬乘之嚴主辱其使者,退而自刎也,必以其血其衣。」唐˙白居易˙新樂府˙官牛:「昨來新拜右丞相,恐怕泥塗馬蹄。」

詆毀、毀謗。如:「衊」。漢˙揚雄˙法言˙先知:「若人老,屈人孤。」新五代史˙卷三十四˙一行傳˙石昂傳:「禁其家不可以佛事吾先人。」

衰微。禮記˙檀弓上:「道隆則從而隆,道則從而。」
ㄨˋ w(11284)
ㄩ yu(11552)
ㄩˊ y(11558)
ㄨㄚ wa(11305)



1. 擊節
注音一式 ㄐ|ˊ ㄐ|ㄝˊ
漢語拼音 j  ji 注音二式 j  ji
打拍子。又用於表示得意或讚賞之意。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馬良傳:「此乃管絃之至,牙、曠之調也。雖非鍾期,敢不擊節。」唐˙白居易˙琵琶行:「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鼓勵節操。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後生擊節,懦夫增氣。」

.   部首 金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3
注音一式  ㄉ|ㄢˋ
漢語拼音  di 注音二式  di

用金銀珠寶鑲製成的花形飾物。唐˙白居易˙琵琶行:「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唐˙韋莊˙清平樂˙何處遊女詞:「妝成不整金,含羞待月鞦韆。」

用貝殼鑲製成的飾物。如:「螺」。

吳語。指錢或硬幣。如:「銅」、「車」、「房」、「船」。


以珠玉貝殼等鑲嵌器物。魏書˙卷一一○˙食貨志:「詔中尚方作黃金合盤十二具,徑二尺二寸,鏤以白銀,以玫瑰。」北史˙卷九十五˙赤土傳:「王榻後作一木龕,以金銀五香木雜之。」


以金銀珠寶為飾的。如:「箏」、「車」、「盒」。
(又音)ㄊ|ㄢˊ tin(02708)

1. 自經
注音一式 ㄗˋ ㄐ|ㄥ
漢語拼音 z  j 注音二式 t  j ng
上吊自殺。論語˙憲問:「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漢書˙卷六十四上˙朱買臣傳:「居一月,妻自經死,買臣乞其夫錢,令葬。」亦作「自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