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蟠,詎,繙, 橑, 蟠木,時務軒,元龍百尺樓,拃 (艸+別)


臺灣大學 珍藏的日本漢文集
白石道人四集 的 森? 健在書前有識曰: ”……百歲以後此書者 可以知余心事矣” (約明治(Meiji) 25年)

元龍百尺樓
《三國志·魏志·陳登傳》:“﹝ 劉備 ﹞曰:‘君( 許汜 )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牀之間邪?’”後借指抒發壯懷的登臨處。 陸遊 《秋思》詩:“欲舒老眼無高處,安得元龍 百尺樓。”亦省稱“ 元龍樓 沉礪 《狂歌行》:“時而一憑高,直上 元龍 樓。”參見“ 元龍豪氣

(元龍豪氣) 東漢 陳登 ,字 元龍 許汜曾見之。 求田問舍,言無可采,久不與語。後 許汜 劉備 曰:“ 陳元龍 湖海之士,豪氣不除。”見《三國志·魏志·陳登傳》。 黃機 《永遇樂·章史君席上》詞:“ 自有, 元龍豪氣,喚客且休辭醉。
參見“ 元龍高臥
東漢 陳登 ,字 元龍 。《三國志·魏志·陳登傳》載, 許汜 劉備 陳元龍 曰:“昔遭亂過 ,見 元龍 元龍 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牀臥,使客臥下牀。”後以“元龍高臥”為怠慢客人之典實。





胸蟠子美千間厦.氣壓元龍百尺樓


○詠懷寄趙君
2 鉛槧生涯二十秋,無依如鵲拙如鳩。胸蟠子美千間廈,氣壓元龍百尺樓。知命豈爭蕉底鹿,興宗要遠夢中牛。壯懷磊落憑誰語?時問東陵謁故侯。




時務軒

時務軒是為紀念清末維新派創辦的學校——時務學堂而築的紀念性建築。1994年落成。位於書院園林內,嵌梁啟超手書“時務學堂故址”碑。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民族危機空前加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國內發動了變法強國的維新運動。為推動湖南新政,在譚嗣同等人的活動下,湖南巡撫陳寶箴、學政江標、按察使黃遵憲於光緒二十三年(1879年)上奏朝廷,設時務學堂于長沙小東街,一月籌辦,八月招生,十月正式開學。熊希齡為學堂總理(校長),梁啟超為中學總教習,著名學生有范源濂、蔡鍔、方鼎英、楊樹達等人。變法運動失敗之後,湖南巡撫陳寶箴等人被革職,時務學堂被迫停辦。隨後改為求實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為湖南大學堂,次年併入嶽麓書院,幾經嬗遞,發展成為湖南大學。

軒前掛有梁啟超撰書的對聯:

      胸蟠子美千間廈,

      氣壓元龍百尺樓。

“子美”,即杜甫。“千間廈”,出自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元龍”即三國伏波將軍陳登。“百尺樓”,語出《三國志·魏志·陳登傳》。全聯在於勸戒人們在天下危亂之際,應該心系國家、胸懷天下,切不可為自己的蠅頭小利虛度一生。

梁啟超 1897,譚嗣同,唐才常,時務學堂

梁為總教習,雖年紀最輕,才華見識頗孚眾 望。唐才常出身詩書世家,家境殷實,對梁敬慕有加。一日,贈梁一方菊花硯,梁甚喜之。時譚嗣同在側,親為作銘曰:“空華了無真實相,用造¡j 偈起眾信,任公之硯佛塵贈,兩公石交我作証。”晚清的許多文人,從傳統舊學中找不到思想突圍和民族自強的思想資源,有很多人熱心佛學(如章太炎曾主張用佛 學救中國),譚嗣同亦熱心佛學,曾自號“華相眾生”。銘的前兩句,譚用佛家語,指出世相“了無真實”,必須用新的思想(用造¡j 偈)重新建立信仰,表明了以啟 蒙為己任的心志。“ 偈”是佛教的一種文體,在此泛指來自西方的一切先進思想學術和制度。有硯有銘,誰來鐫刻,使硯銘一體,珠聯璧合?此時,湖南學政江標將奉旨卸任回京,來時 務學堂向眾人作別。原來,西太后此時歸政光緒,光緒有變法之志,正羅致新政人才,江標調任回京,或有重用。此當國家有望之時,維新士子,人人振奮,皆欲一 展抱負,為國效力。江標意氣縱橫,艤舟待發,見梁所示唐硯譚銘,曰:“此銘鐫刻,豈可委石工,能此唯我耳,我當留一日了此因緣。”為了這菊花硯刻銘,朝廷 命官江標寧可晚一日發舟,與梁啟超等眾士子之情,於此可見。梁述此事,其情其景,歷歷如新,故人神態,恍如目前,文字亦佳妙傳神,其述江標曰———


古代的契約寫在簡帛上,從中剖開,雙方各執一半,以為
 憑證,稱為「拃」。亦泛指券書、合同。漢.劉熙.釋名
 .釋書契:「拃,別也。大書中央,中破別之也。」




1.   部首 虫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8
 注音一式 ㄆㄢˊ
 漢語拼音 p n  注音二式 p n


盤伏﹑盤曲。文選˙左思˙蜀都賦:「潛龍於沮澤,應鳴鼓而興雨。」


彎曲的﹑扭曲的。唐˙李白˙詠山樽詩二首之一:「木不彫飾,且將斤斧疏。」





2. 
注音一式 ㄆㄢˊ ㄇㄨˋ
通用拼音 p n m 注音二式 p n m
盤屈的大木。唐˙白居易˙答馬侍御見贈詩:「木詎堪明主用,籠禽徒與故人疏。」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新附》:“詎,猶豈也。从言,巨聲。”
注音
釋義
(一)ju4《廣韻》其呂切,上語君鄄羊。又其據切。魚部。 (1) 副詞。1.表示反問。楊樹達《詞詮》卷四:“詎,反詰副詞。”相當於“怎麼”、“難道”。《說文‧言部》:“詎,猶豈也。”《廣韻‧語韻》:“詎,豈 也。”《莊子‧齊物論》:“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陸德明釋文引李云:“詎,何也。”晉陶潛《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南朝陳陰鏗《渡青草湖》:“滔滔不可測,一葦詎能航﹖”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五》:“伊、呂詎愚于夏、殷而知于湯、武﹖”2.表示否定,相當於 “無”、“非”、“不”。南朝梁簡文帝《三月三日率爾成詩》:“洛濱非拾羽,滿握詎貽椒。”《北史‧盧玄傳》:“創制立事,各有其時。樂為此者,詎幾人 也。”3.相當於“曾經”。晉潘岳《悼亡詩》:“爾祭詎幾時,朔望忽復盡。”宋王安石《九日隨家人遊東山遂遊東園》:“暑往詎幾時,涼歸亦云暫。” (2)介詞。至;到。《玉篇‧言部》:“詎,止也,至也,格也。”明熊廷弼《催王總兵赴任疏》:“臣查遼東總兵官王威已於四月十八日兵部會題,二十二日得旨,詎今四月尚無到任消息。”
(3)連詞。1.表示假設。相當於“假若”、“如果”。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五:“詎,猶苟也。”楊樹達《詞詮》卷四:“詎,假設連詞,苟也。”《國 語‧晉語六》:“且唯聖人能無外患,又無內憂,詎非聖人必偏而後可。”又:“詎非聖人,不有外患,必有內憂。”2.表示選擇,相當於“……還是……”。 《列子‧周穆王》:“室人曰:‘若將是夢見薪者之得鹿邪﹖詎有薪者邪﹖’”
(4)不料;哪知。《集韻‧御韻》:“詎,《字林》:‘未知詞也。’”清林則徐《嚴禁中外商民販賣鴉片煙示》:“詎日久弊生,遂有一種奸夷以外國所造鴉片 煙土,混行夾帶來粵。”《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零一回:“過了一天,又寫了一個條子去約苟才出來談談,詎接了回條,又是推辭。”清冒襄《影梅庵憶 語》:“自謂此後當料理姬事以報其志,詎十七日忽傳家母舟抵江干。”



豈﹑何,表示反問的語氣。如:「料」﹑「知」。晉˙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十三首之十:「徒設在昔心,良晨可待?」南朝陳˙陰鏗˙渡青草湖詩:「滔滔不可測,一葦能航?」

曾。文選˙陸機˙歎逝賦:「彌年時其幾,夫何往而不殘?」文選˙潘岳˙悼亡詩三首之三:「爾祭幾時,朔望忽復盡。」

不料﹑哪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一回:「接了回條,又是推辭。」


假若﹑如果。國語˙晉語六:「非聖人,不有外患,必有內憂。」


1.   部首 木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6
注音一式 ㄌㄠˇ
通用拼音 l 注音二式 l

屋椽。廣韻˙上聲˙皓韻:「,簷前木。」楚辭˙屈原˙九歌˙湘夫人:「桂棟兮蘭,辛夷兮藥房。」

傘蓋的弓形骨架。廣韻˙平聲˙蕭韻:「,蓋骨也。」淮南子˙說林:「蓋非不能蔽日,輪非輻不能追疾。」

薪火﹑柴火。管子˙侈靡:「雕卵然後瀹之,雕然後爨之。」漢˙王充˙論衡˙書虛:「析,斧斬其足,卒為守者。」



1.   部首 糸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8
注音一式 ㄈㄢ
漢語拼音 f 注音二式 f


反覆。莊子˙天道:「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於是十二經以說。」


將某種語言文字譯成另一種語言文字。通「翻」。如:「譯」。


旗子。唐˙儲光羲˙昭聖觀詩:「扶橑盡蟠木,步檐多畫。」

2. 
注音一式 ㄆㄢˊ ㄇㄨˋ
漢語拼音 p n m 注音二式 p n m
盤屈的大木。唐˙白居易˙答馬侍御見贈詩:「木詎堪明主用,籠禽徒與故人疏。」
1.   部首 言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ㄐㄩˋ
漢語拼音 j 注音二式 ji

豈﹑何,表示反問的語氣。如:「料」﹑「知」。晉˙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十三首之十:「徒設在昔心,良晨可待?」南朝陳˙陰鏗˙渡青草湖詩:「滔滔不可測,一葦能航?」

曾。文選˙陸機˙歎逝賦:「彌年時其幾,夫何往而不殘?」文選˙潘岳˙悼亡詩三首之三:「爾祭幾時,朔望忽復盡。」

不料﹑哪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一回:「接了回條,又是推辭。」


假若﹑如果。國語˙晉語六:「非聖人,不有外患,必有內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