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類,有教無類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領頭字



解形
《說文》:“類,種類相似,唯犬為甚。人岙人犬,米岙頁聲。”


注音

釋義
(一)lei4一)《廣韻》力遂切,去至來。微部。 (1)種類。許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綜合。《說文‧犬部》:“類,種類相似,惟犬為甚。”《玉篇‧犬部》:“類,種類也。”《易‧乾》:“(文言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馬融注:“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天工開物‧乃粒‧稻工》:“非類既去,而嘉穀茂焉。”巴金《家》三:“我們國文教員總是前清的舉人秀才,讀的書總是《古文觀止》一類。”

(2)法式,法則。《方言》卷十三:“類,法也。”《書‧泰誓下》:“天有顯道,厥類惟彰。”孔傳:“言天有明道,其義類惟明,言王所宜法則。”《左傳‧成公二年》:“若以不孝令於諸侯,其無乃非德類也乎﹖”《楚辭‧九章‧懷沙》:“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王逸注:“類,法也。”

(3)事理。《禮記‧學記》:“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鄭玄注:“知類,知事義之比也。”《孟子‧告子上》:“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趙岐注:“類,事也。”《呂氏春秋‧達鬱》:“得其細,失其大,不知類耳。”高誘注:“類,事。”

(4)形貌;形象。《楚辭‧九章‧橘頌》:“精色內白,類可任兮。”王逸注:“類,猶貌也。”《淮南子‧俶真》:“夫受形於一圈,飛輕微細者,猶足以脫其命,又韦岙兄未有類也。”高誘注:“類,形象也。”

(5)像;似。《廣雅‧釋詁四》:“類,象也。”《集韻‧術韻》:“類,似也。”《正字通‧頁部》:“類,肖似也。”《易‧繫辭下》:“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後漢書‧馬援傳》:“效(杜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艾蕪《意外》:“樣子馴善,極類莊稼漢子。”

(6)類比,比照事例而分類。《左傳‧襄公九年》:“晉君類能而使之,舉不失選,官不易方。”《禮記‧月令》:“(仲秋之月)察物色,必比類。”孔穎達疏:“己行故事曰比,品物相隨曰類。”
Analog

(7)遵循。《國語‧楚語上》:“還軫諸侯,不敢淫逸,心類德音,以德有國。”王引之述聞:“類之言率也。率,循也。言其心常循乎德音也。率,與類同聲同義而字亦通用。”

(8),美好。《爾雅‧釋詁上》:“類,善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類者,肖也。故又轉為善。”《書‧太甲中》:“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底不類。”孔傳:“類,也。”《詩‧大雅‧皇矣》:“其德克明,克明克類。”鄭玄箋:“類,也。勤施無私曰類。”《國語‧楚語上》:“余恐德之不類,茲故不言。”韋昭注:“類,也。”

(9)血熷綋多。《淮南子‧要略》:“乃始攬物引類,覽取撟掇,浸想宵類。”高誘注:“類,血熷綋也。”

(10)率,皆;大抵。《史記‧伯夷列傳》:“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漢書‧尹翁歸傳》:“類常如翁歸言,無有遺脫緩於小弱,急於豪彊。”顏師古注:“類,猶率也。”《後漢書‧郅壽傳》:“賓客放縱,類不檢節。”李賢注:“類,猶皆也。”哀華《僑民淚》:“來游者甚血熷綋,類必經舊金山。”

(11)占卜時,龜行於水中,頭向左顧者稱“類”。《爾雅‧釋魚》:“左倪不類。”邢昺疏:“倪,庳也,不,發聲也,謂行時頭左邊庳下者名類。《周禮》‘西龜曰雨熷畾屬’是也。”郝懿行義疏:“《春官‧卜師》:‘凡卜,辨龜之上下左右陰陽以授命龜者,龜人掌六龜之屬,各有名物,天龜曰靈屬,地龜曰繹屬,東龜曰果屬,西龜曰雨熷畾屬,……。左倪者,西龜也。倪與睨同。賈愉買龜,放之中流,龜左顧。’即此矣。……類、雨熷畾聲近,故古字通。”

(12)古代傳說中的獸名,似貍。《山海經‧南山經》:“亶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貍而有髦,其名曰類。”《列子‧天瑞》:“亶爰之獸,自孕而生,曰類。”

(13)古代祭名。以特別事故祭祀天神。也作“禷”。《爾雅‧釋天》“是禷是禡,師祭也”晉郭璞注:“師出征伐,類於上帝,禡於所征之地。”阮元校勘記:“類,此經作禷,注作類,為異文之證。”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禷,經傳多以類為之。”《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于上帝。”孔穎達疏:“類,祭於上帝。”《周禮‧春官‧小宗伯》:“四望四類亦如之。”鄭玄注:“四類,日月星辰,運行無常,以氣類為之位。兆日於東郊,兆月與風師於西郊,兆司中、司命於南郊,兆雨師於北郊。”《文心雕龍‧祝盟》:“宜社類禡,莫不有文。”

(14)姓。《通志‧氏族略》:“類氏,出《姓苑》。近為福州𠵈熷心熷𠻘德尉類演,宋登科類從道,密州人。”二)《集韻》盧對切,去隊來。通“纇”。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糸部》:“纇,亦墒類為之。”1.戾,偏頗,不公平。《集韻‧賄韻》:“類,偏頗也。”《左傳‧昭公十六年》:“刑之頗類。”孔穎達疏:“服虔讀類為纇。解云:‘頗,偏也。纇,不平也。’”《逸周書‧史記》:“昔穀平之君愎類無親,破國弗剋,業形用國,外內相援,穀平以亡。”孔晁注:“類,戾也。”趙曦明校:“類當作纇。”2.疵節。《管子‧地員》:“大者不類,小者則治。”郭沫若等集校:“劉績云:‘類當作纇,疵節也。’王念孫云:‘纇、類古字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