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節,乃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的生日,於每年八月初五,後在玄宗退位後改爲八月十五。曾稱千秋節。日本沿用此法,曾將天皇生日叫做天長節。
歷史[編輯]
唐玄宗李隆基生於685年9月8日(八月初五),712年即位爲帝,改年號開元。開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的44歲生日時,百官奏表請求將八月五日設作「千秋節」,寓意「千秋萬歲」[1][2][3]。唐玄宗准奏,千秋節由此而設,全國休假三日,前後各一天。[4]
天寶七年(748年),皇宮大同殿的柱子上忽生靈芝,被認爲是吉兆,於是百僚於五月壬午日合奏,尊唐玄宗為「開元天寶 聖文神武 應道皇帝」,請他順應天意改「千秋節」爲「天長節」,天長一詞取自《老子》「天長地久」。唐玄宗龍顏大悅,遂改。[5][6]
慶祝方式、風俗傳統[編輯]
每年千秋節,唐玄宗與楊貴妃都會在興慶宮內的花萼相輝樓前舉行盛宴及歌舞演奏,與百官同樂。在一整天的慶祝活動結束後,官員們會向皇帝敬獻銅鏡,唐玄宗也向四品以上官員發賜銅鏡[7]。唐玄宗還特設「天長節使」的職位,由鄂州刺史韋公擔任。唐朝屬國每年都會遣使來賀,其中日本國最勤。
當時有詩篇記錄了盛景:
- 《奉和聖製天長節賜宰臣歌應製》
- (唐)王維
- 太陽升兮照萬方。
- 開閶闔兮臨玉堂。
- 儼冕旒兮垂衣裳。
- 金天淨兮麗三光。
- 彤庭曙兮延八荒。
- 德合天兮禮神遍。
- 靈芝生兮慶雲見。
- 唐堯後兮稷契臣。
- 匝宇宙兮華胥人。
- 盡九服兮皆四鄰。
- 乾降瑞兮坤降(一作獻)珍。
- 《天長節》
- (唐)梁鍠
- 日月生天久,年年慶一回。
- 時平祥不去,壽遠節長來。
- 連吹千家笛,同朝百郡杯。
- 願持金殿鏡,處處照遺才。
- 《千秋節賜群臣鏡》
- (唐)李隆基(皇帝自提)
- 鑄得千秋鏡,光生百鍊金。
- 分將賜群後,遇象見清心。
- 台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
- 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
影響[編輯]
千秋鏡[編輯]
開元十七年千秋節慶典結束後,羣臣紛紛進獻銅鏡,唐玄宗還賜銅鏡,這些銅鏡被冠以節日之名,叫做「千秋鏡」。此後,唐玄宗便在當時鑄造業最發達的揚州定製銅鏡,每年大約有400名官員可以得此待遇。
民間受到影響,也形成於八月初五鑄銅鏡相送的習俗,寓意祝福。這段時期鑄造的銅鏡,也可稱爲千秋鏡,這一名稱延續了十四年,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退位。
千秋縣[編輯]
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寶,天寶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與千秋節呼應,屬淮南道揚州(廣陵郡)。[8]天寶七年,千秋節改爲天長節,千秋縣也改爲天長縣。天長縣今為安徽省天長市。
舞樂[編輯]
開元十七年,在花萼樓(卽花萼相輝樓)前舉行天長節慶典時,唐教坊專門創作了一部《千秋樂》(也稱《千秋萬歲》、《千秋節》),曲作者是龜茲人白明達。慶典上還演奏了唐玄宗親自編寫的《霓裳羽衣曲》。
《千秋樂》由此成爲曲牌,又稱《千秋歲》、《千秋萬歲》、《念奴嬌》。另有《千秋歲引》。
天成地平節與中秋節[編輯]
756年,唐玄宗因安史之亂而退位,唐肅宗李亨即位後效仿玄宗,將自己的生日九月三日定為「天成地平節」。因爲唐玄宗退位後尚還身爲太上皇,天成地平節與天長節還共存過一段時間。
因八月初五和九月三日相隔不遠,朝廷便將兩個節日折中爲八月十五天長節。唐代宗、唐德宗延續了八月十五天長節,但慶典規模越來越小,中唐後不再舉行慶典。受到八月十五天長節的影響,在此前不在民間流行的中秋節,在天長節不再慶祝後反而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