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陳舜臣 有篇文章〈"校"字談〉,收入《仙藥與鯨》168~72。
奈良時代の官庁や大寺院には多数の倉が並んでいたことが記録から知られる。「正倉」とは、元来「正税を収める倉」の意で、律令時代に各地から上納された米穀や調布などを保管するため、大蔵省をはじめとする役所に設けられたものだった。
元は東大寺の正倉(倉庫)だったが、1875年(明治8年)3月10日、収蔵されていた宝物の重要性に鑑み、東大寺から内務省の管理下に置かれた。.....
なお、現代においては、「正倉院」は貴重な文化財の宝庫である事を指す比喩表現としても使われることがあり、例えば沖ノ島は「海の正倉院」[3]、春日大社は「平安の正倉院」[4][5]、国宝の平城宮跡出土木簡は「地下の正倉院」と呼称されることがある[6]。
正倉院,位於日本奈良縣奈良市東大寺內。建於八世紀中期的奈良時代,是用來保管寺院和政府財產的倉庫。雖然全部為木質建築,由於其獨特的校倉建築,完好地保存了一千多年。現在由內閣府宮內廳管理。
種風格大概可以追溯到普通時代的早期,[1]如彌生時代或科峰時期。 它的特點是三角形截面的對接木結構,通常由柏木建造領頭字 | |
---|---|
校 | |
解形 | |
《說文》:“校,木囚也。人岙人木,交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jiao4《廣韻》古孝切,去效見。宵部。 | (1)古代刑具。枷械的統稱。《說文‧木部》:“校,木囚也。”王筠句讀:“囚從囗,高其牆以闌罪人也。木囚者,以木作之如牆也。桎梏皆圍其手足,情事相似,故得校名。”《易‧噬嗑》:“上九,何校滅耳,凶。”孔穎達疏:“何,謂擔何,處罰之極。惡積不改,故罪及其首,何擔枷械,滅沒於耳,以至誥沒。”阮元校勘記:“古本何作荷。”《資治通鑑‧後梁均王乾化三年》:“庚辰,晉王發幽州,劉仁恭父子皆荷校於露布之下。”《遼史‧姦臣上‧耶律乙辛傳》:“乙辛恐帝疑,引數人庭詰,各令荷重校,繩繫其頸,不能出氣,人人不堪其酷,惟求速死。”又用刑具拘繫。清毛奇齡《徐公墓表》:“之綱與語大悅,縱談天下事,慷慨無忌,脫械飲食之,夜則校其足而覆錦于爿岙木。” (2)柵欄。《周禮‧夏官‧校人》:“六䏁閪膪殳㗱成校,校有左右。”《墨子‧備穴》:“為鐵校,衛穴四。”孫詒讓閒詁:“鐵校,蓋鑄鐵為闌校,以禦敵。”《漢書‧司馬相如傳》:“天子校獵。”顏師古注:“校獵者,以木相貫穿,總為闌校,遮止禽獸而獵取之。” (3)古代軍隊的一種建制。《釋名‧釋兵》:“校,號也,將帥號令之所在也。”《戰國策‧中山策》:“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將而伐趙。”《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護軍都尉公孫敖,三從大將軍擊匈奴常護軍,傅校獲王。”司馬貞索隱:“顧祕監云:‘……五百人謂之校。’”按:《漢書‧衛青傳》顏師古注:“校者,營壘之稱,故謂軍之一部為一校。” (4)軍職級別。《集韻‧效韻》:“校,木為欄格,軍部及養馬用之,故軍尉馬官皆以校為名。”《商君書‧境內》:“軍爵,自一級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士。”《後漢書‧順帝紀》:“癸卯,詔大將軍,三公選武猛試用有效驗任為將校者一人。”《資治通鑑‧漢桓帝延熹二年》:“其餘卿、將、尹、校五十七人。”胡三省注:“校,諸校尉也。” (5)比較;相比。《孫子‧計篇》:“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唐王建《新晴》:“夏夜新晴星校少,雨收殘水入天河。”《清朝野史大觀‧清朝藝苑‧張孟詞貢士》:“三千閩士校雌雄,第一應推張孟詞。” (6)計較;考慮。唐韓愈《和侯協律詠笋》:“短長終不校,先後竟誰論。”宋歐陽修《寄聖俞》:“其間得失何足校,,況與鳧鶩爭稗稊。”梁啟超《自勵二首》:“未學英雄先學道,肯將榮瘁校群兒。” (7)報復。《小爾雅‧廣言》:“校,報也。”《論語‧泰伯》:“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何晏注:“包曰:‘校,報也。’言見侵犯不報。”《後漢書‧文苑傳‧杜篤》:“探冒頓之罪,校平城之讎。”李賢注:“校,報也。”《續資治通鑑‧宋理宗紹定四年》:“蒙古主私謂近侍曰:‘楚材不較私讎,,真寬厚長者,汝曹當效之。’” (8)違抗;對抗。《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臣乘君則主失威,下尚校則上位危。”《史記‧春申君列傳》:“韓魏之彊,足以校於秦。”梁啟超《歐戰蠡測‧歐戰之動因》:“而与奧同盟之德國,示威脅俄,俄不敢校,而塞卒吞聲。” (9)訂正;考訂。如:校對;校讎。《國語‧魯語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南史‧沈約傳》:“校四部圖書。”《清朝野史大觀‧清朝藝苑‧何義門身後贈官》:“被參解官,仍令書局校書。” (10)考核;考究。《荀子‧君道》:“知慮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積久,校之以功。”《論衡‧正說》:“後生精者,苟欲明經,不原實,而原之者,亦校古隨舊,重是之文,以為說證。”《新唐書‧百官志一》:“揚清激濁,褒貶必當,為考校之最。” (11)計算;查點。《荀子‧王霸》:“闇君必將急逐樂而緩治國,故憂患不可勝校。”楊倞注:“校,計。”《史記‧平準書》:“京師之錢巨萬,貫朽而不可校。”裴駰集解引如淳曰:“校,數也。”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補遺卷四:“問桑麻,説粳稻,量晴校雨,探節數時,相與劇談一餉。” (12)相交;交往。《小爾雅‧廣言》:“校,交也。”唐張籍《送楊州判官》:“征南幕裏多賓客,君獨相知最校深。”清毛奇齡《錢塘李記室墓表》:“東琪已厭世,獨與上珍為主客,聯校往來久之。” (13)病癒。唐張籍《患眼》:“三年患眼今年校,免與風光便隔生。”唐白居易《病中贈南鄰覓酒》:“頭痛牙疼三日臥,妻看煎藥婢來扶。今朝似校擡頭語,先問南鄰有酒無﹖” |
(二)xiao4《廣韻》胡教切,去效匣。宵部。 | (1)學校。如:校址;校慶。《集韻‧效韻》:“校,教學之宮。”《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鄭人遊於鄉校,以論執政。”杜預注:“校,鄉之學校。”陸德明釋文:“校,鄭國謂學為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漢書‧平帝紀》:“(元始三年)夏,立官稷及學官。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 (2)現代軍隊中低於將,高於尉的軍銜。如:上校;中校。 (3)通“效”。仿效。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小部》:“校,墒借為效。”《管子‧牧民》:“不敬宗廟,則民乃上校。”尹知章注:“校,效也。君無所尊,人亦校之。”唐白居易《和萬州楊使君四絕句‧競渡》:“自經放逐來焦岙頁卒岙頁,能校靈均死幾多﹖”元許友壬《沁園春》:“老友相逢,清談絕倒,休校劉郎去後栽。” (4)姓。《萬姓統譜‧效韻》:“校,《周禮》校人之後。唐校桀,天寶中河南士曹。” |
(三)jiao3《集韻》吉巧切,上巧見。宵部。 | (1)顏色的一種,似綠。《大戴禮記‧夏小正》:“校也者,若綠色,然婦人未嫁者衣之。”明楊慎《丹鉛續錄‧間色名》:“近黑曰弋,今作黓。似綠色曰校,女嫁者服之。” (2)通“絞”。疾,快。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小部》:“校,墒借為絞。”《周禮‧考工記‧廬人》:“𦱁兵同強,舉圍欲細,細則校。”鄭玄注:“鄭司農云:‘校,讀為絞而婉之絞。’……(玄謂)人手操細以𦱁則疾。”又《弓人》:“恒角而短,是謂逆橈,引之則縱,釋之則不校。”鄭玄注:“校,疾也。”賈公彥疏:“角所以放矢,今角不用力,故釋放之不校疾也。” |
(四)qiao1 | 《集韻》丘交切,平肴溪。宵部。通“骹”。古代几、豆等器物的腳。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小部》:“校,墒借為骹。”《儀禮‧士民熷日禮》:“主人拂几授校。”鄭玄注:“校,几足。”《禮記‧祭統》:“夫人薦豆執校。”鄭玄注:“校,豆中央直者也。”陸德明釋文:“校,柄也。”孔穎達疏:“校,謂豆之中央直者,夫人薦豆之時手就此校。”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