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燾
夏承燾先生還曾在日記中記下這樣一個夢,謂其前身為宋徽宗云云。但是先生更加重視的還是後天的努力。他說:「我曾經諧笑地告訴一位朋友,『笨』字從『本』,『笨』是我治學的本錢。」他的成就、他的詞學建樹,就是在「笨」字上下功夫而取得的。
笨
理解能力或記憶能力不佳。如:「笨蛋」﹑「愚笨」﹑「短短的一首詩都背不熟,真笨!」
不靈巧﹑不靈活。如:「笨手笨腳」。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我的嘴笨,也說不上個甚麼來。」
龐大沉重。清史稿˙卷一四九˙交通志一˙鐵路:「有鐵路,則機器可入,笨貨可出。」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有粗笨活,只管交給我。」
領頭字 | |
---|---|
笨 | |
解形 | |
《說文》:“笨,竹裏也。從竹,本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ben4《廣韻》蒲本切,上混並。又布忖切。諄部。 | (1)竹子的內層,通稱“竹黃”。《說文‧竹部》:“笨,竹裏也。”徐鍇繫傳:“竹白也。”朱駿聲通訓定聲:“笨,謂中之白質者也。其白如紙可手揭者,謂之竹孚俞。”《廣雅‧釋草》:“竺,竹也。其裏曰笨。” (2)粗大沉重。《集韻‧混韻》:“笨,不精也。”《晉書‧陳羊聃傳》:“兗州有八伯之號,其後更有四伯……豫章太守史疇以大肥為笨伯。”《清史稿‧交通志一》:“有鐵路,則機器可入,笨貨可出。” (3)粗陋。《宋書‧顏延之傳》:“常乘羸牛笨車,逢竣鹵簿,即屏往道側。” (4)不靈巧。《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我的嘴笨,也說不上個什麼來。”魯迅《吶喊‧故鄉》:“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5)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差。《宋書‧王微傳》:“小兒時尤粗笨無好,常從博士讀小小章句,竟無可得。”《中國諺語資料‧一部》:“刀鈍石頭磨,人笨要多學。”魯迅《而已集‧文學與出汗》:“然而,‘弱不禁風’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 (6)愚笨,不聰明。清孔尚任《桃花扇‧劫寶》:“好個笨生,到這時候還不見機。” (7)古代輦車上如篷蓋形的附屬裝置。《隋書‧禮儀志五》:“初,齊武帝造大小輦,並如軺車……後帝令上可加笨。輦形如犢車,自茲始也。”《通志‧器服略‧輦輿》:“自天子至下賤,得通乘步輿。又制副輦,加笨,如犢車。”後也稱小車為笨。清徐乾學《送萬季野南還》:“薄笨獨驅驚歲暮,凍雲寒雪滿江關。” (8)穀的品種名。《秦晉農言‧楊秀元〈農言著實〉》:“穀有禾岙犀、笨二種,時之遲早不同。麥後雨水合宜,笨穀要種,禾岙犀穀亦要種。倘若過早無雨,則笨穀非所宜矣。” (9)鋤頭品種名。《秦晉農言‧楊秀元〈農言著實〉》:“露鋤、笨鋤總要有腳;無腳鋤 |
認得幾個字 笨
這是一個包含了很多疑惑的問題。為什麼「笨」有一個竹字頭?為什麼「笨」要有一個木的根(本)?一個「竹」、一個「本」,跟人聰明不聰明有甚麼關係?
明代的陳繼儒,號眉公,是與董其昌齊名的書畫家,他所寫的札記《枕譚》有這麼一則,是藉著朱熹罵諸葛亮而反罵朱熹的:「笨,音奔,去聲。 粗率也,《晉書》豫章太守史疇肥大,時或目為『笨伯』。《宋書王微傳》亦有『粗笨』之語。《朱子語錄》云:『諸葛亮只是笨。』不知笨字,乃書作『盆』,而 以音發之。噫!諸葛豈笨者耶?字尚不識,而欲譏評諸葛乎?」
諸葛亮是胡適之所謂「箭垛式的人物」,千古以下,猶集物議,多是論者要攀著這份熱鬧出頭而已,是以斥葛亮之笨者恐怕不比稱諸葛亮之智者少。當初司馬懿就曾經以「孔明食少事煩,豈能久乎?」而採取了耗敵的長期戰略。魏延主張以兩軍分出斜谷、子午谷夾取長安的計策,也在「諸葛一生唯謹慎」的 顧慮之下胎死腹中。後世更不斷地出現種種考評,謂諸葛亮自成黨羽,誅伐異端,隳頹了西蜀的統一大業。
在《周禮》和《儀禮》所記錄並註解的「盆」,不是盛血就是盛水,按諸古字書《急就篇》所載,盆和缶是同一類的兩種盛水之器,缶(即盎)是 「大腹而斂口」,盆則是「斂底而寬上」。較諸許多形製繁複、裝飾和用途都比較多樣的氣敏來說,的確簡單得多。那麼,用「盆」以代「笨」,會不會也有聲言其 粗疏、而非指責其愚蠢的意思呢?
「笨」這個字與「愚蠢」相提並論其實不無可疑。它原來是用以表述「竹白」的一個字。段玉裁在注解《說文》的時候聲稱:竹子的內質色白,像 紙一樣,相較於竹的其它部位,又薄又脆,不能製作器物,實在沒有甚麼用處。那麼,讓我們回頭看看陳繼儒所引的文字,那是出自《晉書羊聃傳》。原文是將昏庸 無用的史疇與另外三個看來也沒甚麼好風評的人物連綴起來,時人稱為「四伯」──另外還有一個食量極大的大鴻臚(國際事務官)江泉,被呼為「穀伯」,一個狡猾成性的散騎郎張嶷是「猾伯」,至於傳主羊聃,因為個性狠戾而被呼為「瑣伯」(瑣,原意為細碎,引伸作人格卑劣)。並且用他們和遠古時代得「四凶」相比擬。
「可是我並不想做一個多麼有用的人呀。」
「那你可聰明了。」我說。
「為什麼?」
「讓我們開始讀讀《莊子》罷!」
***
領頭字 | |
---|---|
盆 | |
解形 | |
《說文》:“盆,盎也。人岙人皿,分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pen2《廣韻》蒲奔切,平魂並。諄部。 | (1)盛東西或洗滌用的器皿。通常為圓形,口大底小,比盤深。《急就篇》第三章:“甀缶盆盎甕罃壺。”顏師古注:“缶、盆、盎一類耳。缶即盎也,大腹而斂口;盆則斂底而寬上。”《方言》卷五:“罃、甈謂之盎,自關而西或謂之盆,或謂之盎。”《說文‧皿部》:“盆,盎也。”《周禮‧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與其盆簝以待事。”鄭玄注引鄭司農云:“盆、簝皆器名,盆所以盛血;簝,受肉籠也。”唐杜甫《少年行二首》之一:“莫笑田家老瓦盆,自從盛酒長兒孫。”《紅樓夢》第七回:“平兒拿圽㶊目大銅盆出來,叫人舀水。” (2)古代量器。容量為古制十二斗八升。《周禮‧考工記‧陶人》:“盆、實二鬲岙甫。”鄭玄注:“量六斗四升曰鬲岙甫。”《荀子‧富國》:“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楊倞注:“鼓,量也。數以盆鼓,謂數度以盆量之也。” (3)量詞。1.古代計算量盆所盛數量的單位。古制十二斗八升為一盆。《荀子‧富國》:“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𠻘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魯迅《故事新編‧非攻》:“說定給我一千盆粟米的,去岙煀祇給了我五百盆。我祇得走了。”2.計算一般容器盆所盛數量的單位。魯迅《彷徨‧傷逝》:“我在廟會時買來的兩盆小草花,四天不澆,枯死在壁角了。” (4)古炊器。《禮記‧禮器》:“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於盆,尊於瓶。”鄭玄注:“盆、缾(瓶),炊器也。”《漢書‧食貨志下》:“願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鬻鹽,官與牢盆。”顏師古注引如淳曰:“盆,鬻鹽盆也。” (5)把物浸在水盆裏。《禮記‧祭義》:“夫人繅,三盆手。”鄭玄注:“三盆手者,三淹也。凡繅,每淹大䏁𡄽匆心㗱而手振之,以出緒也。” (6)水上湧四溢。也作“湓”。漢陳忠《因災異上疏劾中侍伯榮》:“青、冀之域淫雨漏河,徐、岱之濱海水盆溢。” (7)姓。《萬姓統譜‧元韻》:“盆,齊郡盆城子之後。漢盆謐,中郎將。” |
甕盎 - Big Chineese Encyclopedy - Enacademic
chi_big_enc.enacademic.com › dic.nsf
(甕盎, 瓮盎) 1.陶製容器。 唐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餘瀾怒不已, 喧聒鳴甕盎。” 宋蘇軾《趙令晏崔白大圖幅徑三丈》詩: “扶桑大繭如甕盎, 天女織綃雲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