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7日 星期一

信,銜,銜之,士誠/士信



初,張士誠弟士信聞倪(雲林)善畫,使人持絹,賄以重幣,欲求其筆。倪怒曰:「倪瓚不能為王門畫師!」即裂去其絹。士信深銜之
一日士信與諸文士遊太湖,聞小舟中有異香。士信曰:「此必一勝流。」急傍舟近之,乃倪也。士信大怒,即欲手刃之。諸人力為營救,然猶鞭倪數十;倪竟不吐一語。
後有人問之曰:「君初窘辱,而一語不發,何也?」倪云:「一說便俗。」

領頭字

解形

《說文》:“信,誠也。人岙人人,人岙人言,會意。�岙口,古文人岙人言省。訃,古文信。”

注音

釋義

(一)xin4《廣韻》息晉切,去震心。真部。(1)誠實;不欺。《說文‧言部》:“信,誠也。”《字彙‧人部》:“信,殼熷心實也。”《詩‧衛風‧氓》:“信誓旦旦。”孔穎達疏:“言其懇惻款誠。”《禮記‧禮運》:“講信修睦。”孔穎達疏:“信,不欺也。”《資治通鑑‧唐僖宗光啟三年》:“君可選一溫信大將,以我手札諭之。”胡三省注:“信,誠實不妄言者也。”

(2)確實;的確。《字彙‧人部》:“信,不差爽也。”《左傳‧昭公元年》:“子析熷日信美矣!”《楚辭‧九章‧惜誦》:“九折臂而成醫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3)相信;信任。《廣韻‧震韻》:“信,重也。”《字彙‧人部》:“信,不疑也。”《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資治通鑑‧周赧王三十一年》:“刑賞已諾信於天下矣。”胡三省注:“信,人不疑而心孚也。”

(4)信仰;信奉。如:信教;信佛。《廣雅‧釋詁一》:“信,敬也。”《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呂氏春秋‧勸學》:“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5)特指佛教信徒。《五燈會元‧西天祖師》:“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虛霑信施,故報為木菌。”《西遊記》第八回:“怎么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詢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又第四十八回:“眾信擺列停當,一齊朝上叩頭。”

(6)符契;憑證。《正字通‧人部》:“符契曰信。”《墨子‧號令》:“大將使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號不相應者,伯長以上輒止之。”《後漢書‧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圍住了摘印的官,要奪回印信。”

(7)證實;應驗。《廣韻‧震韻》:“信,驗也。”《老子》第二十一章:“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王弼注:“信,信驗也。”《國語‧晉語一》:“臣之不信,國之福也。”韋昭注:“不信,卜不中也。”明朱權《荊釵記‧獲報》:“我一了說他娘兒兩個,腦後見腮,定是無義之人,可可的信了我的嘴。”

(8)使者。《字彙補‧人部》:“信,古謂使者為信。”《史記‧韓世家》:“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韦岙中馳遣信就阮籍求文。”《資治通鑑‧晉成帝咸和三年》:“宜急追信改書。”胡三省注:“信,即使也。”

(9)信息;消息。《太玄‧應》:“陽氣極於上,陰信萌乎下。”司馬光注:“信,猶聲,兆也。”宋李清照《漁家傲》:“雪裏已知春信至。”《兒女英雄傳》第四回:“要飯要水聽我的信。”

(10)書簡;信件。晉王羲之《雜帖》:“朱處仁今何在﹖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南齊書‧張敬兒傳》:“得家信云,足下有廢立之事。”唐白居易《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11)明;審。《玉篇‧言部》:“信,明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戮力壹心,好惡同之,信罪之有無。”杜預注:“信,明也。”《國語‧周語下》:“言以信名。”韋昭注:“信,審也。”《呂氏春秋‧禁塞》:“下稱五伯名士之謀,以信其事。”高誘注:“信,明也。”

(12)保。《戰國策‧秦策二》:“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高誘注:“信,猶保也。”《漢書‧五行志上》:“今宮室崇侈,民力彫盡,怨讟並興,莫信其性。”顏師古注:“信,猶保也;性,生也。”

(13)用。《廣韻‧震韻》:“信,用也。”《荀子‧哀公》:“明主任計不信怒,闇主信怒不任計。”楊倞注:“信,亦任也。”

(14)連宿兩夜。《字彙‧人部》:“信,再宿為信。”《詩‧周頌‧有客》:“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毛傳:“再宿曰信。”《左傳‧襄公十九年》:“信于城下而還。”杜預注:“信,再宿也。”唐劉禹錫《鑒藥》:“予受藥以餌,過信而膇能輕。”

(15)知曉。《淮南子‧氾論》:“及其為天子三公,而立為諸侯賢相,乃始信於異眾也。”高誘注:“信,知也。”宋陸游《蝶戀花‧離小益作》:“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聊齋志異‧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16)依靠。唐白居易《對酒閑吟贈同老者》:“扶持仰婢僕,將養信妻兒。”唐劉駕《塞下曲》:“下營看斗建,傳號信狼煙。”唐王周《道院》:“忘慮憑三樂,消閒信五禽。”

(17)按期;準時。如:信風。《管子‧任法》:“如四時之信。”尹知章注:“寒暑之氣,來必以時。”《呂氏春秋‧貴信》:“天行不信,不能成歲;地行不信,草木不大。”唐白居易《浪淘沙六首》之四:“相恨不如潮有信。”

(18)引信,信管。《天工開物‧佳兵》:“貫藥安信而後,外以木架匡圍。”又指藥引子。《天工開物‧麴薛熷木》:“凡釀酒,必資麴藥成信,無麴即佳米珍黍,空造不成。”

(19)信石(砒霜)的簡稱。《聊齋志異‧真生》:“長山某,賣解信藥,即垂危,灌之無不活……一日,以株累被逮,妻弟餉食獄中,隱置信焉。”

(20)任憑;隨意。如: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紅樓夢》第四十六回:“真個這蹄子沒了臉,越發信口兒都說出來了!”老舍《四世同堂》六十一:“所以不能信圽㶊目自己的意兒就這麼走下去。”

(21)姓。《廣韻‧震韻》:“信,姓。魏信陵君無忌之後。”《魏書‧術藝傳‧張淵》:“時有河間信都芳,字王琳,好學善天文算數。”

(二)shen1《集韻》升人切,平真書。真部。(1)通“伸”。伸展。《集韻‧真韻》:“伸,經典作信。”《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陸德明釋文:“信,本又作伸。”《荀子‧不苟》:“剛強猛毅,靡所不信,非驕暴也。”楊倞注:“信,讀為伸。古字通用。”《漢書‧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顏師古注:“信,讀曰伸。”宋蘇軾《東新橋》:“機牙任信縮,漲落隨高低。”

(2)通“申”。申張;申明。《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范甯注:“信、申字古今所共用。”《史記‧五帝本紀》:“信飭百官,眾功皆興。”《漢書‧宣帝紀》:“信威北夷。”顏師古注:“信,讀為申,古通用字。”

(3)通“身”。身體。《周禮‧春官‧大宗伯》:“侯執信圭,伯執躬圭。”鄭玄注:“信,當為身。……身圭、躬圭,皆象以人形為瑑飾。”陸德明釋文:“信,音身。”





領頭字
解形
《說文》:“銜,馬勒口中。人岙人金,人岙人行。銜,行馬者也。”段玉裁注:“銜以鐵為之,故其字人岙人金……凡馬提控其銜以制其行止,此釋人岙人行之意。”“金亦聲。”
注音
釋義
(一)xian2《廣韻》戶監切,平銜匣。侵部。(1)馬嚼子。橫在馬口裏駕馭馬的金屬小棒。《說文‧金部》:“銜,馬勒口中。銜,行馬者也。”《六書故‧地理一》:“銜,馬勒吻金也。”《莊子‧馬蹄》:“詭銜竊轡。”成玄英疏:“詭銜,吐出其勒。”《楚辭‧九章‧惜往日》:“乘騏驥而馳騁兮,無轡銜而自載。”《戰國策‧秦策一》:“伏軾撙銜,橫歷天下。”(2)含,口含物。《釋名‧釋車》:“銜,在口中之言也。”《正字通‧金部》:“凡口含物曰銜。”《周禮‧夏官‧大司馬》:“遂鼓行,徒銜枚而進。”晉陶潛《讀〈山海經〉十三首》之十:“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3)接受;擔任。《正字通‧金部》:“奉君命而行曰銜命。”《管子‧形勢》:“銜君命者,君之尊也。”《禮記‧檀弓上》:“銜君命而使。”《舊唐書‧黃巢傳》:“時王鐸雖銜招討之權,緩于攻取。”
(4)感謝;感激。《管子‧形勢解》:“法立而民樂之,令出而民銜之。”晉陶潛《乞食》:“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明黃道周《乞歸疏》:“幸及朝夕,銜恩丘隴。”
(5)恨,懷恨在心。《漢書‧酷吏傳‧義縱》:“道不治。上怒曰:‘縱以我為不行此道乎﹖’銜之。”顏師古注:“銜,含也。苞含在心,以為過也。”《後漢書‧班彪傳附班固》:“兢大怒,畏憲不敢發,心銜之。”《宋史‧岳飛傳》:“檜銜之。”
(6)互相連接。《水滸全傳》第八十六回:“且把糧車首尾相銜,權做寨柵。”梁啟超《政府大政方針宣言書》:“政策如機器,輪輪相銜,齒齒相屬。”魯迅《故事新編‧奔月》:“因為箭箭相銜,不差絲髮。”
(7)官階。官位銜接晉陞的名稱。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官銜》:“官銜之名,蓋興近代,當是選曹補受,須存資歷。聞奏之時,先具舊官名品于前,次書擬官于後,使新舊相銜不斷,故曰官銜,亦曰頭銜。”《清史稿‧林則徐傳》:“(道光)二十一年春,予(林)則徐四品卿銜,赴浙江鎮海協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