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 | |
---|---|
解形
| |
《說文》:“疾,病也。人岙人㣺,矢聲。䏁㣺𤹐矢㗱,古文疾。矢熷目熷𡸣,籀文疾。”王國維《觀堂集林‧毛公鼎銘考釋》:“疾之本字,象人亦下箸矢形,古多戰事,人箸矢則疾矣。” | |
注音
|
釋義
|
(一)ji2《廣韻》秦悉切,入質從。質部。 | (1)古稱輕病。後泛指病。《說文‧㣺部》:“疾,病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則病為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易‧復》:“亨。出入無疾。”唐白居易《崔群可祕書監分司東都制》:“方登道途,遂遘疾恙。”《紅樓夢》第八十四回:“且說元妃疾愈之後,家中俱各喜歡。”又患病。《左傳‧桓公六年》:“‘博碩肥腯’……謂其不疾瘯蠡也。”《論衡‧道虛》:“齊王疾痟,使人之宋迎文摯。”唐王諷《漳洲三平大師碑銘并序》:“大師一日疾背疽,閉戶七日不通問,洎出,疽已潰矣。” (2)毒害之物;瘟疫。《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汙,山藪藏疾。’”杜預注:“山之有林藪,毒害者居之。”《國語‧魯語上》:“譬之如疾,余恐易焉。”韋昭注:“疾,疫厲也。” (3)害;禍。《後漢書‧文苑傳‧傅毅》:“二事敗業,多疾我力。”李賢注:“疾,害也。”《金史‧后妃傳上‧海陵母大氏》:“(徒單)貞謂(蕭)裕曰:‘上意已有所屬,公固止之,將成疾矣。’” (4)缺點;毛病。《孟子‧梁惠王下》:“寡人有疾,寡人好勇。”《晉書‧陸雲傳》:“雲有笑疾,未敢自見。” (5)病殘(人)。《周禮‧地官‧鄉大夫》:“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鄭玄注:“疾者,謂若今癃,不可事者。”《國語‧晉語七》:“養老幼,恤孤疾。”韋昭注:“疾,廢疾也。” (6)痛。《詩‧小雅‧小弁》:“心之憂矣,疢如疾首。”《周禮‧天官‧疾醫》:“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鄭玄注:“痟,酸削也。首疾,頭痛也。”《孟子‧梁惠王下》:“疾首慼額。”唐李白《送崔度還吳》:“舉手捧爾足,疾心若火焚。” (7)苦;疾苦。《管子‧小問》:“凡牧民者,必知其疾。”戴望注:“疾,謂患苦也。”清姚椿《題杜陸兩家詩集》:“朝廷尚多難,生理困愁疾。” (8)恨;憎惡。《字彙‧㣺部》:“疾,惡也。”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㣺部》:“疾,又為疾惡之義。”《詩‧檜風‧隰有萇楚序》:“隰有萇楚,疾恣也,國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無情慾者也。”《宋史‧樊知古傳》:“(王小波)謂其眾曰:‘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輩均之。’”魯迅《墳‧文化偏至論》:“夫中國在昔,本尚物質而疾天才矣,先王之澤,日以殄絕,逮蒙外力,乃退然不可自存。”又忌諱。《左傳‧昭公九年》:“辰在子卯,謂之疾日。”杜預注:“疾,惡也,紂以甲子喪,桀以乙卯亡,故國君以為忌日。” (9)嫉妒。《篇海類編‧人事類‧㣺部》:“疾,妒也。”《戰國策‧秦策五》:“其為人疾賢女岙石/妒功臣。”《新唐書‧郭子儀傳》:“魚朝恩素疾其功,因是謀譖之。”清葉燮《原詩‧外篇上》:“宰相所有事,經綸宰制,無所不急,而必以樂𠻘愛才為首務,無毫髮媢疾忌忮之心。” (10)非難。《禮記‧緇衣》:“君毋以小謀大,毋以遠言近,毋以內圖外,則大臣不怨,邇臣不疾,而遠臣不蔽矣。”鄭玄注:“疾,猶非也。” (11)患;擔憂。《玉篇‧㣺部》:“疾,患也。”《論語‧衛靈公》:“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莊子‧田子方》:“草食之獸,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水。”成玄英疏:“疾,患也。”《文心雕龍‧諸子》:“君子之處世,疾名德之不章。” (12)急速。《爾雅‧釋言》:“疾,壯也。”郭璞注:“壯,壯事,謂速也。”邢昺疏:“急疾、齊整,皆於事敏速彊壯也。”《廣韻‧質韻》:“疾,急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㣺部》:“疾,經傳多訓為急也,速也。此引伸之義,如病之來多無期無跡也。”《易‧繫辭上》:“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孔穎達疏:“不須急疾,而事速成。”《管子‧度地》:“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則疾。”《傷寒論‧平脈法》:“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實外虛也。’”唐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又迅猛。《易‧說卦》:“動萬物者莫疾於雷,撓萬物者莫疾於風。”《後漢書‧王霸傳》:“光武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唐韓偓《疏雨》:“疏雨從東送疾雷,小庭涼氣淨莓苔。” (13)強狠。《孟子‧梁惠王下》:“夫撫劍疾視曰:‘匹夫敢當我哉!’”趙岐注:“疾視,惡視也。”《漢書‧龔勝傳》:“疾言辯訟,女岙玌謾亡狀,皆不敬。” (14)爭。《呂氏春秋‧禁塞》:“故大亂天下者,在於不論其義而疾取救守。”高誘注:“疾,猶爭。” (15)亟;盡力。《墨子‧尚同下》:“凡使民尚同者,愛民不疾,民無可使。”《楚辭‧九章‧惜誦》:“疾親君而無他兮,有招禍之道也。”朱熹注:“疾,猶力也。”《呂氏春秋‧尊師》:“凡學,必務進業,心則無營,疾諷誦,謹司聞。”高誘注:“疾,力。” (16)(聲音)大、宏亮。《穀梁傳‧桓公十四年》:“聽遠音者,聞其疾而不聞其舒。”范甯集解:“疾,謂激揚之聲。”《論衡‧雷虛》:“人怒,身近人則聲疾,遠人則聲微。”《聊齋志異‧汪士秀》:“汪注視,真其父也,疾呼:‘阿翁,兒在此!’” (17)姓。《萬姓統譜‧緝韻》:“疾,本朝疾敬,清遠人,弘治貢士。” |
浹
注音:ㄐㄧㄚˊ
解釋:
1. 溼透、遍及。
【例】汗流浹背
2. 通透、透澈。
【例】淪肌浹髓
3. 融洽。
【例】浹和
領頭字
| |
---|---|
已 | |
解形
| |
注音
|
釋義
|
(一)yi3《廣韻》羊已切,上止以。又羊吏切。之部。 | (1)止;停止。《廣韻‧止韻》:“已,止也。”《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鄭玄箋:“已,止也。”《國語‧楚語上》:“吾欲已子張之諫,若何﹖”唐白居易《雲居寺孤桐》:“亭亭五丈餘,高意猶未已。”(2)完成;完畢。《廣雅‧釋詁三》:“已,成也。”《玉篇‧巳部》:“已,畢也。”《易‧損》:“已事遄往。”孔穎達疏:“已,竟也。”《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韋昭注:“已,畢也。”《漢書‧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顏師古注:“已,畢也。”《文選‧阮籍〈詠懷詩〉》:“凝霜被野草,歲暮亦云已。”李善注引《蒼頡篇》曰:“已,畢也。” (3)罷免;黜退。《玉篇‧巳部》:“已,退也。”《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皇侃疏:“已,謂黜止也。”《孟子‧梁惠王下》:“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趙岐注:“已之者,去之也。”《史記‧五帝本紀》:“試不可用而已。”張守節正義引孔安國云:“已,退也。” (4)廢棄。《玉篇‧巳部》:“已,棄也。”《孟子‧盡心上》:“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趙岐注:“已,棄也。” (5)病愈。《廣雅‧釋詁一》:“已,癒也。”《呂氏春秋‧至忠》:“王之疾,必可已也。”高誘注:“已,猶愈也。”《素問‧離合真邪論》:“刺其出血,其病立已。”《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宋蘇軾《送鄭戶曹賦席上果得榧子》:“驅攘三彭仇,已我心腹疾。” (6)一定,必然。《漢書‧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顏師古注:“已,必也。謂一言許人,必信之也。” (7)不允許。《荀子‧王霸》:“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楊倞注:“已,不許也。”《禮記‧表記》:“是故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鄭玄注:“已,謂不許也。”《文子‧上德》:“扶之與提,謝之與讓,得之與失,諾之與已,相去千里。” (8)最終;終歸。《荀子‧解蔽》:“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俞樾平議:“已,猶終也,言終不足以浹萬物之變也。” (9)從前;已往。《漢書‧賈誼傳》:“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顏師古注:“已事,已往之事。” (10)代詞。相當於“此”。《爾雅‧釋詁下》:“已,此也。”《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按:《書‧自熷�陶謨》作“邇可遠在茲。” (11)副詞。1.表示動作、變化達到的程度。相當於“已經”。《集韻‧志韻》:“已,卒事之辭。”《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聞一多《李白之死》:“他的力已盡了,氣已竭了。”2.表示時間靠後的。相當於“已而”、“隨後”。《史記‧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世說新語‧德行》:“後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徐霞客遊記‧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3.表示程度。相當於“太”、“甚”。《廣韻‧止韻》:“已,甚也。”《詩‧唐風‧蟋蟀》:“無已大康,職思其居。”毛傳:“已,甚。”《管子‧戒》:“好善而惡惡已甚。”尹知章注:“已,猶太也。”唐韓愈《原毀》:“是不亦責于人者已詳乎﹖”4.表示行為的頻率。相當於“又”。《世說新語‧德行》:“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12)同“以”。《正字通‧已部》:“已,與𤅷古共一字。隸作𤅷、以。”《孫子‧作戰》:“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荀子‧非相》:“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楊倞注:“已與以同。”《文心雕龍‧論說》:“自《論語》已前,經無論字。” (13)相當於“與”。《文選‧王粲〈贈士孫文始〉》:“雖曰無侃熷言,時不我已。”李善注引鄭玄《毛詩》箋曰:“已,與也。” (14)語氣詞。1.用於句尾,表示確定語氣。《書‧洛誥》:“公定,予往已。”《戰國策‧秦策三》:“此亦淖齒、李兌之類已。”《史記‧太史公自序》:“皆失其本已。”司馬貞索隱:“已者,語終之辭也。”2.用於句尾,表示疑問語氣。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一:“已猶乎,疑問之詞。”《莊子‧列禦寇》:“若是,則汝何為驚已﹖”《漢書‧馮唐傳》:“上曰:‘何已﹖’”3.用於句首,表示感嘆語氣。《書‧大誥》:“已!予惟小子。”孔傳:“已,發端歎辭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