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之 誣者十七八。~崔述
誣:不可靠的欺;誣。《呂氏春秋‧明理》:“弟兄相誣,知交相倒。”許維遹集釋:“馬敘倫曰:《史記‧韓世家》:‘不如出吾以到之。’索隱:‘倒,欺也。’此相倒亦謂相欺,與相誣義同。”
誠然;畢竟。《左傳‧襄公九年》:“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 《世說新語‧言語》:“羊叔子自復佳耳,然亦何與人事,故不如銅雀臺上妓。”
繁重;瑣碎。《越絕書‧越絕請糴內傳》:“且夫吳王又 喜安佚而不聽諫,細誣而寡智。”
掉轉(轉到相反的方向);掉轉頭。《唐律‧鬥訟‧誣告反坐》:“諸誣告人者,各反坐。”唐長孫無忌疏議: “凡人有嫌遂相誣告者,準誣罪輕重,反坐告人。”
字 詞 | 鮑 [魚部-5畫-共16畫] |
---|---|
注 音 | ㄅㄠˋ |
漢語拼音 | |
釋 義 |
領頭字 | |
---|---|
倒 | |
解形 | |
《說文新附》:“倒,仆也。從人,到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dao3《廣韻》都日岙告切,上日岙告端。宵部。 | (1)仆;倒下。《說文新附‧人部》:“倒,仆也。”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弓不虛發,應聲而倒。”《晉書‧文苑傳‧趙至》:“蹴崑崙使西倒,蹋太山令東覆。”《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周)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聲,往後便倒。” (2)敗落;失敗。《三國志‧魏志‧曹爽傳》“皆伏誅,夷三族”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於今日卿等門戶倒矣。”周立波《暴風驟雨》下冊一:“地是頭年肖隊長您自家在這兒分的,地主呢,可真是倒了。” (3)斷;完結。宋唐庚《喜雨呈趙世澤》:“賦輸百萬未破白,簿脚何緣得勾倒。”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一折:“姐姐往常鍼尖不倒。”《儒林外史》第六回:“一聲不倒一聲的哼。” (4)壞;變壞。如:倒胃口;倒嗓子。《儒林外史》第三回:“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窮鬼。” (5)整理;清理。元金仁傑《劉弘嫁婢》第二折:“又不圽㶊目他去倒紵番機。”周立波《山鄉巨變》二十:“來吧,你使心算,我使珠算,我們來倒一倒你的家務。” (6)騰挪。如:這地方太小,倒不開身。 (7)輪換;轉換。如:倒手;每天三班倒。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您子父每輪替圽㶊目當朝貴,倒班兒居要津。”《紅樓夢》第八十一回:“襲人等答應了,同麝月兩個倒替圽㶊目醒了一夜。” (8)傾服。唐李白《贈王判官時余歸隱居廬山屏風疊》:“荊門倒屈宋,梁苑傾鄒枚。”《醒世姻緣傳》第八十八回:“吃了別人家的飯,安安靜靜倒心伏計地與你做活。” (9)出倒;將貨物或商店企業作價給人。元鄭廷玉《金鳳釵》第四折:“(這金釵)不是小人的,恰纔一個人將來要倒錢,還不曾與他錢哩。”明湯顯祖《紫釵記‧怨撒金錢》:“貲費乏絕,將玉釵倒與玉工。”《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我東頭街上,談家當舖折了本,要倒與人。” (10)用同“搗”。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有一萬聲長吁短歎,五千遍倒枕槌爿岙木。”《農桑輯要》卷二:“亦得先倒屬岙𨳒土一二彳岙扁,然後作畦。” |
(二)dao4《廣韻》都導切,去吳端。宵部。 | (1)顛倒。《集韻‧吳韻》:“倒,顛倒也。”《詩‧齊風‧東方未明》:“顛之倒之,自公召之。”《禮記‧曲禮下》:“倒篋側龜於君前,有誅。”鄭玄注:“倒,顛倒也。”魯迅《墳‧科學史教篇》:“倒果為因,莫甚於此。” (2)逆;向相反方向移動。如:倒車。《韓非子‧難言》:“至言忤於耳而倒於心,非賢聖莫能聽。”《後漢書‧西南夷傳》:“水源深廣,而末更淺狹,有似倒流,故謂之滇池。”清孔尚任《桃花扇‧修禮》:“仍倒回八百里外。” (3)欺;誣。《呂氏春秋‧明理》:“弟兄相誣,知交相倒。”許維遹集釋:“馬序倫曰:《史記‧韓世家》:‘不如出吾以到之。’索隱:‘倒,欺也。’此相倒亦謂相欺,與相誣義同。” (4)傾出;倒出。《文心雕龍‧夸飾》:“倒海探珠,傾崑取琰。”《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正經倒碗熱茶我喝罷!”周立波《暴風驟雨》下冊一:“郭主任是茶壺裏煮餃子,肚裏有,嘴上倒不出。”又引申為澆鑄。如:倒一錠銀子;倒鏵葉子。 (5)副詞。1.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反而”、“去岙煀”。《朱子語類‧論語二十一》:“如今人恁地文理細密,倒未必好,寧可是白直粗疏底人。”《紅樓夢》第二十回:“你天天念書,倒念糊涂了。”魯迅《二心集‧“友邦驚詫”論》:“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2.表示讓步關係。《紅樓夢》第三十五回:“口味倒不算高貴,只是太磨牙了。”3.用以舒緩語氣。《紅樓夢》第十三回:“那邊也離不得我,倒是天天來的好。”《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我前日新買了一匹馬,身材倒也還好。”4.表祈使語氣。如:你倒說句話啊!《紅樓夢》第三十八回:“姑媽倒別這麼說。” (6)助詞。用在動詞後面表示動作已經完成。相當於“了”。明湯顯祖《牡丹亭‧淮泊》:“(生)喫倒算。(丑)算倒喫。” (7)用同“到”。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呀,去岙煀早倒西也,再等一等咱。”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死》:“我是倒底相信人死無鬼的。” |
領頭字
誣
解形
《說文》:“誣,加也。人岙人言,巫聲。”
注音
釋義
(一)wu1《廣韻》武夫切,平虞微。魚部。 (1)說話虛妄不實。《說文‧言部》:“誣,加也。”段玉裁注:“加與誣皆兼毀譽,言之毀譽不以實皆曰誣也。”《墨子‧非儒下》:“儒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將守宗廟,故重之。應之曰:‘此誣言也。’”《韓非子‧顯學》:“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唐柳宗元《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夫為一書,務富文采,不顧事實,而益之以誣怪……是猶用文錦覆陷井也。”《紅樓夢》第七十八回:“小哥兒十三歲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學淵深,真不誣矣。”
(2)欺騙。《廣雅‧釋詁二》:“誣,欺也。”《左傳‧襄公十四年》:“定姜曰:‘無神何告﹖若有,不可誣也。’”《孟子‧滕文公下》:“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禮記‧樂記》:“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鄭玄注:“誣,罔也。”唐劉知幾《史通‧書志》:“詎知後生可畏,來者難誣者邪﹖”
(3)誣衊;毀謗。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引《考聲切韻》:“誣,加謗也。”《左傳‧哀公六年》:“遂誣鮑子曰……”《韓非子‧孤憤》:“其可以罪過誣者,公法而誅之。”《漢書‧孫寶傳》:“吏民未敢誣明府也。”顏師古注:“誣,謗也。”南朝梁江淹《自序傳》:“或為世士所嫉,遂誣淹以受金者。”《明史‧馬中錫傳》:“誣為盜,遣甯杲柳尚義繪形捕之,破其家。”
(4)濫施刑罰。《國語‧周語上》:“其刑矯誣,百姓攜貳。”韋昭注:“以詐用法曰矯,加誅無罪曰誣。”《新唐書‧魏莫熷言傳》:“邕管經略史董昌齡誣殺參軍衡方厚。”
(5)抹殺。隋王度《古鏡記》:“雖歲祀攸遠,圖書寂寞,而高人所述,不可誣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