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抗中國對香港的進一步侵蝕,以弱者槓桿負隅頑抗 —— 新冷戰一觸即發的局面下,香港人的抉擇絕對有能力影響最終結果。
中國對新聞自由宣戰源於對東亞病夫一詞的不滿。諷刺的是,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教授楊瑞松指出,病夫一詞歷史上其實曾多次被用為形容他國,包括土耳其、波斯和摩洛哥。十九世紀末,梁啟超更早以病夫形容晚清政權,藉此推動變法。想不到超過一個世紀後,中國現政權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之選擇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不足八十年前的一個清晨,偷襲珍珠港事件令美國正式參與二戰。同日,香港保衛戰展開,軸心國的魯莽決定令戰事最終翻盤。現代戰爭未必需要真槍實彈。北京連日來發動資訊戰,試圖宣傳武漢病毒源自美國,中國政府抗疫有功。近日事情令人不禁慨嘆,人類沒有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中國今早對新聞自由宣戰的結果為何,全球拭目以待。//
【中國今晨對新聞自由宣戰 北京反擊戰火將波及香港】
香港時間今早凌晨時分,在北京的中國外交部突然發聲明,要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年底前記者證到期之美籍記者,限時十日內交還記者證,且今後不得在中國、香港及澳門繼續從事採訪工作。此外,美國三大報章更被要求向中方申報在中國境內所有工作人員、財務、經營、所擁有不動產資訊等書面材料,《時代週刊》及「美國之音」駐華分社皆無一倖免。毫無疑問,中國此舉是向香港、美國以至自由世界所享有的新聞自由正式宣戰。
〖中美媒體戰激烈駁火〗
事件導火線是源於上月初中國爆發肺炎疫情期間,《華爾街日報》刊登一篇題為《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 的評論文章,致使中國政府以至民間不滿,認為文章帶有種族歧視色彩。事件持續發酵下,中國外交部其後率先注銷《華爾街日報》分社副社長在內三名駐京記者的記者證,是毛澤東時代後中國首次驅逐多名國際新聞機構記者。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及歐盟發言人相繼譴責中方舉措不成熟,侵犯言論自由。針對中國報復性措施,華府隨即宣布對五間中國官方背景的傳媒機構,包括新華社、中國環球電視網 (CGTN)、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CRI)、以及《中國日報》和《人民日報》的發行商列為「外國使團」 (Foreign missions)。美方同時要求上述五間中國官媒駐美國的中國籍員工數目被強制由160人減至100人,措施上星期生效。在中美貿易戰和防疫戰持續之際,兩國間的媒體戰亦在數星期內急劇升溫。
〖法治無險可守香港淪陷在即〗
中國凌晨的聲明對香港是一枚震撼彈,因為當中提及外交部將會禁止相關記者在本港進行採訪工作。從法理依據出發,《基本法》第27條及第154條訂明港人享有新聞自由,而港府則擁有實行出入境管制的權力。如今中國外交部在聲明中狂言禁止記者在港採訪,明顯踐踏「一國兩制」下憲制賦予本港之自治權。目前,本地及海外記者在港採訪在法律保障下理應不受阻撓。駐港外國傳媒機構與特區政府之間的溝通由政府新聞處屬下的海外公共關係組負責,屬港府的行政範圍。因此,北京外交部的措施一旦在港實施勢必觸發憲制危機。如果引用基本法第13條以中央負責外交事務為由干預香港之自由與自治,後果更是難以想像。若然訴諸司法覆核,中國外交部又並非特區政府行政機關或法定機構,令啟動程序存在不確定性。再者,即使措施違反基本法,人大亦可能動用對基本法的釋法權以合理化外交部禁止記者在港採訪的舉措,故香港未來情勢亦不容樂觀。更甚者,假若中方措施可在香港實施,意味其他企業在港外籍員工亦有隨時被中國驅逐出境的可能,對本港經濟自由劃上巨大問號。
英國《衛報》在北京發表聲明數小時後報道指,中方決定收緊香港對傳媒認可的權利將對《中英聯合聲明》中保障的本港自治帶來疑問。報道引述學者指,中國將限制範圍包括港澳並不尋常,又指過往美國記者遇上無法逗留中國或簽證延期審批等情況多會轉到香港分局繼續工作,但現在恐怕再不可能。香港外國記者會副主席馬凱年前被拒入境,被質疑與該會邀請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演講有關。外交部的聲明足以證明,中方可施壓影響本港的新聞自由,甚至明目張膽地以削弱本港自治為手段達成目的。政權移交後,本港新聞自由在世界排名連年下降,去年更跌至第73位,比不少非洲第三世界國家還落後。日前,香港經濟自由排名才經歷25年來首次倒退,失去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之美譽。不足一日,本港自由度再遭如斯衝擊,不但印證排名下滑反映實況,更揭示未來本港在世上之地位或因中國持續干預而岌岌可危。
〖北京突襲美國缺乏基礎〗
首先驅逐記者出境的中國外交部深夜聲言,北京措施是「對美方無理打壓中國媒體駐美機構被迫進行的必要對等反制,完全是正當合理防衛」。然而從中方行動所打擊的對象來看,其所採取之反制力度難以被視為對等。相反,中國近年在全球發動資訊戰的動機已十分明確。
第一,五間被華府限制的中國媒體,全部擁有國營背景。「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分屬中國國務院和中共中央委員會,是正部級單位。《中國日報》是中宣部負責,由國務院新聞辦管理。「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前身為央視9台外語頻道的「中國環球電視網」全部隸屬於「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後者在前年根據中共《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組成,是直屬國務院的正部級單位,同樣由中宣部領導。反觀今次被中方開火的美國媒體中,三大全國性報章及時代週刊同屬民間私人持有,就連最具美國政府色彩的「美國之音」實際上都是聯邦政府獨立機構。可見兩國措施相比之下性質不盡相同,反制難稱對等。
第二,中國向來對外國傳媒報道嚴厲打壓,事件主角之一的《華爾街日報》,其網頁亦長期遭中國防火長城所屏蔽。法媒《世界外交論衡》 (Le Monde diplomatique) 曾作統計,國際大型通訊社如路透社和法新社分別在全球擁有150及110間分社,而美聯社則在在72個國家設有分社。然而,中國新華社在全球已有180個分支機構,《新聞週刊》更指未來該社派駐各國人數將超越6000人。其近年擴張速度之迅猛早令西方同業為之瞠目,可謂另類的「新聞貿易逆差」。
第三,不似中國素來模糊評論與事實、觀點與新聞兩者間之分野,西方傳媒對兩者是存在明確界線。不論《華爾街日報》抑或是《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美國各大報章的新聞版和觀點版乃獨立運作的,甚至引致報社記者與評論記者間關係緊張。《華爾街日報》的具爭議性文章便是刊登在社論對頁版 (Opposite the editorial page,簡稱op-ed)。按中國邏輯,一人評論全報當災,充份反映經常強調黨媒姓黨的北京當局目前仍難以理解西方看待公眾輿論和新聞自由的規則。因此,中國辯稱的合理防衛欠缺正當性可言。
〖華府勢必反擊港人面臨抉擇〗
北京若執意開打媒體戰,華府不會坐以待斃。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中方凌晨宣布措施後馬上發表聲明,指對中方做法感到遺憾,強調資訊透明對中國而言亦有助拯救生命,應對全球化挑戰,敦促中方重新考慮有關決定。面對北京步步進逼,香港並非完全被動。例如即將進行年檢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其中的第九部份便有條文訂明具體反制措施,包括制裁中方控制的親共媒體、由美國國務卿明確告知北京政府利用媒體在港傳播不實信息是不能接受、以至嚴格審查損害本港民主的媒體記者之訪美簽證。由此可見港人利用美國在港利益,尚有機會抵抗中國對香港的進一步侵蝕,以弱者槓桿負隅頑抗。在新冷戰一觸即發的局面下,香港人的抉擇絕對有能力影響最終結果。
中國對新聞自由宣戰源於對東亞病夫一詞的不滿。諷刺的是,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教授楊瑞松指出,病夫一詞歷史上其實曾多次被用為形容他國,包括土耳其、波斯和摩洛哥。十九世紀末,梁啟超更早以病夫形容晚清政權,藉此推動變法。想不到超過一個世紀後,中國現政權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之選擇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不足八十年前的一個清晨,偷襲珍珠港事件令美國正式參與二戰。同日,香港保衛戰展開,軸心國的魯莽決定令戰事最終翻盤。現代戰爭未必需要真槍實彈。北京連日來發動資訊戰,試圖宣傳武漢病毒源自美國,中國政府抗疫有功。近日事情令人不禁慨嘆,人類沒有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中國今早對新聞自由宣戰的結果為何,全球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