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頭字
| |
---|---|
去 | |
解形
| |
《說文》:“去,人相違也。人岙人大,凵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qu4一)《廣韻》丘倨切,去御溪。魚部。 | (1)離開。如:去留;去職;去世。《說文‧去部》:“去,人相違也。”段玉裁注:“違,離也。”《詩‧大雅‧生民》:“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唐杜甫《石壕吏》:“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也作“死”的婉辭。漢佚名《孤兒行》:“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明湯顯祖《牡丹亭‧魂遊》:“小姐去三年,待與招魂上九天。”王統照《警鐘守》:“然而沒有十天的工夫,母親也閉了眼睛去了。”(2)距;距離。《韓非子‧姦劫弒臣》:“夫世愚學之人比有術之士也,猶螘垤之比大陵也,其相去遠矣。”唐李白《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靠天吃飯”》:“‘五日一風,十日一雨’的唐虞之世,去今已遠。” (3)失掉;失去。《史記‧李斯列傳》:“(李斯)說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幾也。’”司馬貞索隱:“去,猶失也。”《後漢書‧逸民傳‧梁鴻》:“(梁鴻)曾誤遺火延及它舍,鴻乃尋訪燒者,問所去失,悉以豕償之。”李賢注:“去,亡也。”《三國演義》第二十四回:“田豐以杖擊地曰:‘遭此難遇之時,乃以嬰兒之病,失此機會!大事去矣,可痛惜哉!’” (4)往(由此處到彼處)。如:去車站接人;從武漢去上海。《廣雅‧釋詁一》:“去,行也。”唐李白《贈韋祕書子春》:“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一回:“燕莊公曰:‘此去東八十里,國名無終。’” (5)過去的。如:去年;去冬今春。漢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南朝陳徐陵《梁貞陽侯重與裴之橫書》:“張佛奴昨還,得去月二十九日書。”明徐禎卿《寄華玉》:“去歲君為薊門客,燕山雪暗秦雲白。” (6)扮演(戲曲裏角色)。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潘太太的女兒也來看過(《日出》),她的所得是:去女主角的那位,長的並不美。” (7)用在謂詞或謂詞結構後表示趨向或持續。唐李賀《沙路曲》:“斷燼遺香褭翠煙,獨騎啼烏上天去。”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粧。”明汪廷訥《獅吼記‧鬧祠》:“你起去,待我打這不明白的東西。”艾青《太陽的話》:“讓我進去,讓我進去,進到你們的小屋裏。” (8)介詞。表示時間,處所,相當於“在”。《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火光照得如同白日,去那左廊下,一個婦女,搖搖擺擺,從府堂裏出來。”《水滸全傳》第七十六回:“去那帥字旗邊,設立兩個護旗的將士,都騎戰馬,一般結束,手執鋼槍,腰懸利劍。” (9)助詞。用在形容詞後,相當於“啊”、“了”。唐白居易《鹽商婦》:“綠鬟富去金釵多,皓腕肥來銀釧窄。”宋劉過《六州歌頭‧題岳鄂王廟》:“誰知艱難去,邊塵暗,胡馬擾,笙歌散,衣冠渡,使人愁。”元劉時中《清江引》:“風雨兩無情,庭院三更夜,明日落紅多去也。” (10)去聲,漢語聲調四聲之一。《南齊書‧文學傳‧陸厥》:“(沈)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現代漢語普通話四聲為陰、陽、上、去。二)《廣韻》羌舉切,上語溪。 (1)除;撤除;去掉。如:去皮;勞動能去百病。《廣韻‧語韻》:“去,除也。”《集韻‧語韻》:“去,徹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六曰去幾。”鄭玄注:“去幾,去其稅耳。”宋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一》:“不求去礙,而欲見不顛倒,難矣哉!” (2)放棄;丟棄。《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何晏集解引王肅曰:“去殺,不用刑殺也。”《漢書‧匈奴傳上》:“得漢食物皆去之,以視不如重(湩)酪之便美也。”顏師古注:“去,棄也。”老舍《駱駝祥子》二十二:“一說起來也不願掐頭去尾。”三)《集韻》茍許切,上語見。收藏。也作“去熷廾”。《集韻‧語韻》:“去熷廾,藏也。或作去。”《左傳‧昭公十九年》:“及老,託于紀鄣,紡焉以度而去之。”陸德明釋文:“去,起呂反。裴松之注《魏志》云,古人謂藏為去。案:今關中猶有此音。”《漢書‧蘇建傳附蘇武》:“掘野鼠去庽(草)實而食之。”顏師古注:“去,謂藏之也。”《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卿今彊健,我欲死,何忍無急去藥,以待不祥﹖”裴松之注:“古語以藏為去。” |
(二)qu1 | 《集韻》丘於切,平魚溪。魚部。疾走。一說通“驅”。《集韻‧魚韻》:“去,疾走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去,墒借為‘驅’。”《左傳‧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 |
領頭字
來
解形
《說文》:“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徐灝注箋:“來本為麥名。《廣雅》曰‘大麥,麰也。小麥,麥㶊來也’是也。古來麥字祇作來,假借為行來之來,後為借意所專,別作麥㶊來、禾岙來,而來之本義意廢矣。”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卜辭中諸來字皆象形。其穗或垂或否者,麥之莖強,與禾不同……墒借為往來字。”
注音
釋義
(一)lai2《廣韻》洛哀切,平咍來。之部。(1)小麥。《說文‧來部》:“來,周所受瑞麥來麰。”《正字通‧人部》:“來,麥名。”《詩‧周頌‧思文》:“貽我來牟,帝命率育。”朱熹注:“來,小麥;牟,大麥也。”宋陸游《歲晚》:“雲暗郊原雪意稠,天公似欲富來麰。”《天工開物‧乃粒》:“凡麥有數種,小麥曰來,麥之長也;大麥曰牟、曰穬。”(2)由彼至此;由遠到近。與“去”、“往”相對。《爾雅‧釋詁上》:‘來,至也。”《玉篇‧來部》:“來,歸也。”《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紅樓夢》第一回:“忽見那廂來了一僧一道。”茅盾《黃昏》:“在夜的海上,大風雨來了。”又引申為(事物)產生;到來。《淮南子‧俶真》:“夫憂患之來,攖人心也。”唐白居易《遣懷》:“樂往必悲生,泰來猶否極。”
(3)招致;招之使來。《字彙‧人部》:“來,招之也。”《論語‧季氏》:“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邢昺疏:“使遠人慕其德化而來。”《呂氏春秋‧不侵》:“自此觀之,尊貴富大不足以來士矣!”高誘注:“來,猶致也。”唐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政理書》:“然不如是,則無以來至當之言。”
(4)搞;幹;做。用以代替意義更具體的動詞。如:胡來;來一個歌;我幹不了,你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聽說那一位小姐,雅的是琴棋書畫,俗的是寫算操作,沒有一件不來的。”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三:“(小芹)表面上雖然也跟大家說說笑笑,實際上卻不跟人亂來。”周立波《山鄉巨變》上冊四:“一下了課,回到家裏,挑水、砍柴、潑菜,什麼都來。”
(5)用在另一動詞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來畫;你來看一下;大家都來唱歌。《水滸全傳》第二十六回:“不是這個乾娘,鄰舍家誰肯來幫我﹖”馬烽《三年早知道》:“遇事能從這個‘社’的利益來考慮問題。”
(6)用在動詞後,表示估計或著眼於某一方面。如:看來容易;說來話長。宋蘇軾《滿庭芳》:“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乾忙。”《水滸全傳》第九回:“我聽得大相國寺菜園廨宇裏新來了個僧人,喚做魯智深,想來必是他。”
(7)用在動詞結構(或介詞結構)與動詞(或動詞結構)之間,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態度,後者是目的。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戒刀舉把群賊來斬。”《紅樓夢》第三十七回:“你們快牽了他來燉了肉脯子來吃酒。”方志敏《可愛的中國》:“並出發對民眾講演,喚起他們來愛國。”
(8)跟“得”或“不”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這教班子弄行頭,不是數百金做得來的。”《鏡花緣》第四十七回:“溪邊有株數人合抱不來的一顆大松。”老舍《龍鬚溝》第二幕:“我又沒有力氣,幹不來累活兒。”
(9)往;過去。《詩‧大雅‧文王有聲》:“匪棘其欲,遹追來孝。”王引之述聞:“來,往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比《樂書》以述來古。”司馬貞索隱:“來古,即古來也。言比《樂書》以述自古已來樂之興衰也。”唐李白《來日大難》:“來日一身,攜糧負薪,道長食盡,苦口焦唇;今日醉飽,樂過千春。”王琦注:“來日謂已來之日,猶往日也。”
(10)未來;將來。如:來日方長;繼往開來。《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閔來。”楊倞注:“往,古昔也;來,將來也。”宋蘇軾《徐州謝獎諭表》:“所以錄臣之微勞,蓋將責臣之來效。”又指次于今年、此月、今天的。《書‧召誥》:“越若來三月,……太保朝至于洛。”孔穎達疏:“來者,於二月之後依順而來,次三月也。”《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清平山堂話本‧夔關姚卞弔諸葛》:“不如早歇,來朝登程。”
(11)表示某一時間以後。《孟子‧公孫丑下》:“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子夜歌》:“自從別郎來,何日不咨嗟﹖”唐杜荀鶴《山中寡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徵苗。”
(12)表某段時間。《晉書‧石勒載記上》:“吾幼來在家恒聞如是。”唐杜甫《送李校書二十六韻》:“小來習性懶,晚節慵轉劇。”唐韋莊《浣溪紗》:“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唯把舊書看。”
(13)從本身算起的第六代孫。《爾雅‧釋親》:“玄孫之子為來孫。”宋陸游《傅正義墓誌銘》:“馬鬣之封柏青青,咨爾雲來視斯銘。”
(14)助詞。1.表示比況,當於于“一樣”、“一般”。宋辛棄疾《醜奴兒》:“近來愁似天來大。”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昏鄧鄧黑海來深,白茫茫陸地來厚,碧悠悠青天來闊。”《西遊記》第三回:“那時此寶有二丈多長,斗來粗細。”2.用在數詞或數量詞之後,表示約數。唐樊綽《蠻書‧名類》:“馬三百來疋。”《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楊溫隨他行得二里來田地。”《紅樓夢》第二十七回:“這幾個月,我又攢下有十來吊錢了。”馬烽《我的第一個上級》:“這人有五十來歲,中等個子。”3.用在數詞後,表列舉的原因或理由。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一折:“只是孩兒養的嬌了。一來性兒好自在;二來有些揀擇人。”《古今小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彼此留心,一來休負了嚴公父子的付托,二來自家富貴的機會不可挫過。”趙樹理《李有才板話》:“大家對喜富的意見,提一千條也有。可是一來沒有準備,二來礙於老恒元的面子,三來差不多都怕喜富將來記仇,因此沒有人敢馬上出頭來提。”4.用于動詞和賓語之間,起提前賓語的作用。相當於“是”。《詩‧邶風‧谷風》:“不念昔者,伊余來塈。”王引之述聞:“伊,惟也;來,猶是也,皆語詞也。……言君子不念昔日之情而惟我是怒也。”5.在句中表示停頓,相當於“呢”。《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大深來難下竹竿,大淺來難搖畫槳。”《水滸全傳》第四十二回:“若把做夢來,如何有這天書在袖子裏,……不把做夢來,我自分明在神䏁厂豆寸㗱裏,一交𡄽岙顛將入來。”6.表示情況已經發生,相當於“來著”。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當時張生卻是見甚的來,通甚的來﹖”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當初他要嫁我來,如今卻嫁了周舍。”元鄭德輝《倩女離魂》第一折:“往日小生也曾掛念來。”
(15)語氣詞。用於句尾,相當於“咧”。《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一折:“怎生這秀才卻共這漢是兄弟來!”《紅樓夢》第一百零九回:“剛才奶奶和襲人姐姐怎麼囑咐來!”
(16)及。《廣韻‧哈韻》:“來,及也。”
(17)古地名。《續資治通鑑‧宋徽宗宣和六年》:“金宗望請選良吏招撫遷、潤、來、隰之民保山砦者,從之。”
(18)姓。《廣韻‧咍韻》:“來,姓。後漢來歙,光武姑子。《蜀志》云:‘荊楚名族有黃門侍郎來恒。’”《史記‧殷本紀》:“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目夷氏。”
(二)lai4《集韻》洛代切,去代來。之部。(1)勤勉;勸勉。《爾雅‧釋詁下》:“來,勤也。”《集韻‧代韻》:“來岙力,《說文》:‘勞也’。亦作來。”《詩‧小雅‧大東》:“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毛傳:“來,勤也。”鄭玄箋:“東人勞苦而不見謂勤。”《墨子‧尚賢下》:“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勞來也。”孫詒讓閒詁:“《說文‧力部》云:‘來岙力,勞來岙力也。’勞來即勞來岙力。”《禮記‧中庸》:“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來百工也。”王引之述聞:“來讀勞來之來,謂勤勉之也。來字本作來岙力。”《漢書‧王莽傳中》:“力來農事,以豐年穀。”顏師古注:力來,勸勉之也。”
(2)通“賚”。《書‧洛誥》:“伻來來視予。”俞樾平議:“上來字為本字,下來字乃賚之假字。賚者,賜也,錫也。‘賚視予’者,錫視予也。”《墨子‧非攻下》:“王既已克殷,或帝之來。”孫詒讓閒詁引畢沅云:“來當為賚。”《逸周書‧商誓》:“予亦來休命。”劉師培《周書補正》:“來當訓賜,與賚同,猶言錫以嘉命也。”
縱22.5厘米,橫12.2厘米
釋文:建霞編修先生:伻來得書,盛意相招,敢不如命。殷勤獎飾非所克當。頃定擬初七遄行,望前必當抵湘。文從北行當以何時?千乞少待,一罄積想。匆匆先布,相見不遠。不一一敬复。專承道安。弟啟超頓首。十月五日
作者小傳: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光緒十五年舉人。康有為弟子。光緒二十一年隨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主張變法維新。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辛亥革命後,先後任袁世凱政府的司法總長和段祺瑞政府的財務總長。五四運動後,倡導文學革命,贊同民主與科學。晚年任教於清華大學。一生著述宏富,於文、史、哲多有著述。工書。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楓園藝友錄》有傳。
獎 ㄐㄧㄤ ˇ 飾 ㄕ ˋ
chuán xíng ㄔㄨㄢˊ ㄒㄧㄥˊ 遄行
猶速行。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一·江忠烈公殉難廬州》:“ 江公 以 廬州 事急,率所部千餘人,力疾遄行。”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五:“偶然見一二農夫乘著大車,縱轡遄行,趕著馬,‘嘟嘟嘟’飛掠而過。”
百科解釋:
【伻】人-05-07
音讀 ㄅㄥ
釋義
使者。書經.洛誥:「伻來,以圖及獻卜。」孔安國.傳
:「遣使以所卜地圖及獻所卜吉兆來告成王。」聊齋誌異
.卷六.蕭七:「叟即遣伻告其親族。」
使令。書經.立政:「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萬姓。
」孔安國.傳:「乃使我周家王有華夏,得用商所受天命
,同治天下萬姓。」
17. 泰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0 | ||||||||||||||||||||||||||||
注音一式 ㄊㄞˋ | ||||||||||||||||||||||||||||
漢語拼音 t i | 注音二式 t i | |||||||||||||||||||||||||||
|
54. 甚 部首 甘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9 | ||||||||||||||
注音一式 ㄕㄣˋ | ||||||||||||||
漢語拼音 sh n | 注音二式 sh n | |||||||||||||
|
去泰去甚
去其過甚。指事宜求適中,不可太過分。見「去甚去泰」條。晉˙左思˙魏都賦:「匪樸匪,去泰去甚。」
2. 去甚去泰 | ||||
注音一式 ㄑㄩˋ ㄕㄣˋ ㄑㄩˋ ㄊㄞˋ | ||||
漢語拼音 q sh n q t i | 注音二式 chi sh n chi t i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