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躬,攘,直躬,安和樂利

【原文】

葉公語(1)孔子曰:「吾黨(2)有直躬者(3),其父攘羊(4),而子證(5)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6):父為子隱(7),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第十三》)
【注釋】
(1)語:音「玉」,告訴。
(2)黨:古代地方組織的名稱,五百家為一黨。
(3)直躬者:實踐遵行正直之道的人。??
(4)攘羊:攘,竊取。攘羊,偷羊。
(5)證:告發。
(6)異於是:不同於此;與此不同。
(7)隱:遮瞞。

安和樂利
  1. 安定平和、康樂富庶。如:「擁有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是每個國民共同的願望。」



字號

A01705

正字

【攘】手-17-20

音讀

(一)ㄖㄤˇ (二)ㄖㄤˊ

釋義
(一)ㄖㄤˇ
擾亂。淮南子.兵略:「故至於攘天下,害百姓。」漢書
 .卷四十.張良等傳.贊曰:「陳平之志,見於社下,傾
 側擾攘楚、魏之間,卒歸於漢,而為謀臣。」
(二)ㄖㄤˊ
   排斥、排擠。公羊傳.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國而攘夷
  狄。」楚辭.東方朔.七諫.沉江:「正臣端其操行兮
  ,反離謗而見攘。」
   捋。指捲袖露出手臂的動作。孟子.盡心下:「馮婦攘
  臂下車,眾皆悅之。」文選.曹植.美女篇:「攘袖見
  素手,皓腕約金環。」
  竊取。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
  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侵奪。莊子.漁父:「諸侯暴亂,擅相攘伐,以殘民人
  。」漢書.卷六十四.嚴助傳:「南夷相攘,使邊騷然
  不安,朕甚懼焉。」
  祭祀神祇以除不祥。禮記.月令:「九門磔攘,以畢春
  氣。」



領頭字
解形
《說文》:“𢺋,身也。人岙人身,人岙人呂。躬,𢺋或人岙人弓。”段玉裁注:“人岙人呂者,身以呂為柱也。”朱駿聲通訓定聲:“身曲則呂見。或人岙人弓,象形。”
注音
釋義
(一)gong1《廣韻》居戎切,平東見。冬部。(1)身,身體。《爾雅‧釋詁上》:“躬,身也。”郝懿行義疏:“躬人岙人身,亦訓為身。《周禮》‘身圭、躬圭’,其義同,故躬為身,身亦為躬,轉相訓也。”《書‧牧誓》:“爾所弗勖,其于爾躬有戮。”孔傳:“臨敵所安,汝不勉,則於汝身有戮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心煩於慮而身親其勞,躬胝無胈,膚不生毛。”司馬貞索隱引張揖曰:“躬,體也。”老舍《四世同堂‧惶惑  祁先生,”他鞠了个短,硬,而十分恭敬的,“我特意的请了半天的假,来给先生道喜!”.
(六)》:“他很喜歡鞠躬,而且很會鞠日本式的躬。”(2)自己;自我。《詩‧大雅‧文王》:“命之不易,無遏爾躬。”《禮記‧樂記》:“不能反躬。”鄭玄注:“躬,猶己也。”宋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劄子》:“躬以簡儉為天下先。”(3)親自;親身。如:躬逢其盛。《說文‧身部》:“𢺋,身也。或人岙人弓。”《集韻‧東韻》:“𢺋,親也。或人岙人弓。”《詩‧小雅‧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弗信。”《儀禮‧士昏禮》:“宗子無父母之命,親皆沒,己躬命之。”鄭玄注:“躬,猶親也。”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魯迅《華蓋集續編‧為半農題記“何典”後作》:“(我)還未開手,而躬逢戰爭,在炮聲和流言當中,很不寧帖,沒有執筆的心思。”
(4)本身具有。《漢書‧刑法志》:“聖人既躬明悊之性,必通天地之心。”顏師古注:“躬,謂身親有之。”宋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劄子》:“伏惟太祖,躬上智獨見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偽。”明湯顯祖《騷苑笙簧序》:“榆林杜君韜武,以武爵貴介公子,躬上將之姿。”
(5)彎曲。《直音篇‧身部》:“躬,身屈也。”宋吳自牧《夢梁錄‧車駕詣景靈宮孟饗》:“躬身不要拜,唱喏直身立。”《西遊記》第二十九回:“
(6)古代箭靶“侯”兩旁伸出的部分。《儀禮‧鄉射禮》:“侯道五十弓。弓二寸,以為侯中,倍中以為躬,倍躬以為左右舌。”鄭玄注:“躬,身也,謂中之上下幅也。”清夏炘《學禮管釋‧釋射㹃》:“㹃之制,以布為之……有㹃中、有躬,有左右舌。”
(7)通“恭”。恭敬。《篇海類編‧身體類‧身部》:“躬,恭也。”《禮記‧緇衣》“《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唐陸德明釋文:“共,音恭。皇本作躬,云:躬,恭也。”《家語‧五帝德》:“(帝舜)命二十二臣,率堯舊職,躬己而已。”
(8)通“肱”。手臂。《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六》:“歌終,顧而流涕,張躬而舞。”王念孫雜志:“張躬,即張肱也。躬字古讀若肱,故與肱通。漢司隸校尉楊渙《石門頌》:‘川澤股躬。’躬即肱字。”
(9)通“窮(<現代音>qiong2<\/現代音>)”。1.窮盡。《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朱已謂魏王》:“皆識秦之欲無躬也,非盡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內,必不休。”2.窮困;窮迫。《詩‧邶風‧式微》:“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馬瑞辰通釋:“躬亦窮之省借。”《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潞子為善也躬,足以亡爾。”王引之述聞:“古字躬與窮通,躬當讀為窮。潞子之為也善窮,言潞子之為善,其道窮也。”
(10)同“㘚岙弓”。衣身。《廣雅‧釋器》:“㘚岙弓,㘚岙身也。”王念孫疏證:“㘚岙身,謂衣中也。㘚岙弓,通作躬。”《後漢書‧五行志》:“獻帝建安中,男子之衣,好為長躬而下甚短,女子好為長裙而上甚短。”
(11)姓。《廣韻‧東韻》:“𢺋,姓。出《姓苑》。躬,上同。”《姓觿》卷一:“《姓纂》云:本姓窮,改姓躬。《千家姓》云:鉅鹿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