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與,与党,不屑,獨腳戲 ,我獨尊




2009 反馬派故意讓馬唱獨腳戲

〔記者黃維助/台北報導〕馬總統強勢參選國民黨主席,一度激發黨內的反馬勢力,反馬派原擬推派一位本省籍、有相當政治份量的女性與馬爭逐黨主席,但經評估後,決定取消參選計畫,讓馬大唱獨腳戲,藉此反諷馬一人獨霸。
黨內大老指出,吳伯雄退讓後,黨主席選舉已無人與馬對抗,但不代表黨內沒有反對馬英九的力量,前陣子黨內不滿馬兼任黨魁的人,已南北串聯要推派人選與馬競爭,就算改變不了馬當選黨主席的結果,也要向外傳達黨內存在一股堅定的反馬力量。
知情人士透露,上述勢力慎重其事鎖定中南部一位本省籍,曾在中央政府與黨務系統擔任過要職,且有選舉經驗的女性,規劃勸進推派這位「純正的本土派」,與馬爭逐黨主席之位。
但在發展過程中,本土派評估,雖然另派他人與馬角逐黨主席,可向外傳達黨內反馬力量的訊息,但也極易被馬團隊操作成有利馬英九的局面,最後決定一動不如一靜,取消推人參選計畫,讓馬大唱獨腳戲。
黨內人士指出,馬英九執意兼任黨魁,一是為未來兩岸領導人的互動交流鋪路,二是為徹底掌控立法院。不管結果如何,馬英九重掌黨權只會讓自己垮得更快,很多以前馬英九不屑處理的黨務與地方事務,馬都不能迴避,更別想躲在幕後當不沾鍋。馬總統兼馬主席後,政治災難才剛要開始。
黨內大老說,馬英九處理黨內反對勢力時,作風其實很強勢,基本上就是掃除一切障礙,最後成就自己在黨內「定於一尊」的領導地位,但不管馬如何強勢,檯面上有多少人急著向馬輸誠,黨內的反對力量都不可能被徹底拔除。



蓮舫氏当選、台湾与党が祝意=交流・関係強化を期待
【台北時事】台湾の与党・民進党は15日、日本の民進党代表選で蓮舫氏が当選したことに祝意を表明した。・民進党のスポークスマンは「台湾と関係の深い ...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與,黨與也。丛舁,丛与。与熷廾,古文與。”段玉裁注:“黨當作攩。攩,朋群也。”王筠句讀:“借黨為攩者,依經典通用也。”
注音
釋義
(一)yu3《廣韻》余呂切,上語以。魚部。(1)黨與,朋黨。《說文‧舁部》:“與,黨與也。”《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漢書‧燕剌王劉旦傳》:“群臣連與成朋。”顏師古注:“與謂黨與也。”(2)盟國,友邦。《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彊奪之地。”楊善注:“與,與國也。”又指友好的,結盟的。《孟子‧告子下》:“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戰國策‧齊策二》:“韓齊為與國。”
(3)隨從;隨。《國語‧齊語》:“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韋昭注:“與,從也。”《淮南子‧墬形》:“蛤蟹珠龜,與月盛衰。”高誘注:“與,猶隨也。”唐杜甫《登舟將適漢陽》:“塞雁與時集,檣烏終歲飛。”
(4)親近。《管子‧大匡》:“公先與百姓而藏其兵。”郭沫若等集校引蘇與云:“與,親也。”《抱朴子‧外篇‧安貧》:“時人憚焉,莫之或與。”《宋史‧司馬光傳》:“安石曰‘光外託劘上之名,內懷附下之實,所言盡害政之事,所與盡害政之人。”
(5)允許。《論語‧述而》:“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朱熹集注:“與,許也。”《史記‧五帝本紀》:“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司馬貞索隱:“與,猶許也。”《資治通鑑‧漢成帝綏和元年》:“傳不云乎:朝過夕改,君子與之。”胡三省注引顏師古曰:“與,許也。”
(6)助,支持。《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馬敘倫校詁:“與,讀與助之與。”《孟子‧公孫丑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朱熹集注:“與,猶助也。”《戰國策‧秦策一》:“不如與魏以勁之。”高誘注:“與,猶助也。”
(7)類;同類。《國語‧周語下》:“夫禮之立成者為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韋昭注:“與,類也。”宋張載《張子正蒙‧乾稱上》:“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8)比,相比。《墨子‧經下》:“一法者之相與也盡類。”高亨校詮:“凡一法所出者,其相比也,皆類似。”唐李商隱《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甘心與陳阮,揮手謝松喬。”宋陳師道《西江月‧詠榴花》:“憑將雙葉寄相思,與看釵頭何似﹖”又比得上。《漢書‧旦熷黽錯傳》:“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
(9)等待。《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邢昺疏:“歲月已往,不復留待我也。”《楚辭‧離騷》:“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王逸注:“恐年歲忽過,不與我相待而身老耄也。”
(10)數,計算。《禮記‧曲禮上》:“生與來日,死與往日。”鄭玄注:“與,猶數也。生數來日謂成服杖,以死明日數也;死數往日謂殯斂以死日數也。”陸德明釋文:“數,所主反。”《楚辭‧九章‧思美人》:“指嶓冢之西隈兮,與纁黃以為期。”馬茂元注:“與,數也。”
(11)敵,對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一與一,誰能懼我﹖”《史記‧淮陰侯列傳》:“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宋史‧岳飛傳》:“以為諸帥易與,獨飛不可當。”
(12)爭,戰。《左傳‧哀公九年》:“宋方吉,不可與也。”杜預注:“不可與戰。”《老子》第六十八章:“善勝戰者不與。”陶鴻慶札記:“與即爭。”《國語‧越語下》:“彼來從我,固守勿與。”韋昭注:“勿與之戰也。”
(13)交往。《韓非子‧姦劫弒臣》:“君臣之相與也,非有父子之親也。”《論衡‧雷虛》:“且天地相與,夫婦也,其即民父母也。”《宋史‧姦臣傳‧邢恕》:“自是相與如素交。”
(14)得。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四:“與,猶得也。”唐白居易《送嵩客》:“君到嵩陽吟此句,與教三十六峰知。”宋蘇軾《書王主簿所畫折枝》:“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15)發,發出。唐李白《訪道安陵遇蓋寰》:“懸河與微言,談論安可窮﹖”唐杜甫《江雨有懷鄭典設》:“寵光蕙葉與多碧,點注桃花舒小紅。”
(16)用。《詩‧唐風‧采苓》:“人之為言,苟亦無與。”毛傳:“無與,勿用也。”《管子‧海王》:“我未與其本事也。”尹知章注:“與,用也。”唐柳宗元《六逆論》:“親不足與也。”
(17)操持。《方言》卷十二:“與,操也。”郭璞注:“謂操持也。”
(18)使。唐白居易《會昌二年春題池西小樓》:“雖貧眼下無妨樂,縱病心中不與愁。”宋蘇軾《芙蓉城》:“願君收視觀三庭,勿與嘉穀生蝗螟。”宋黃庭堅《以梅饋晁深道戲贈》:“相如病渴應須此。莫與文君蹙遠山。”
(19)加上。宋陳師道《答李簿》:“與罪寧無說,言詩新有功。”又加罪。明湯顯祖《牡丹亭‧尋夢》:“(夫人)絮了小姐一會,要與春香一場。”
(20)給予。《老子》第六十三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孟子‧萬章上》:“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韓非子‧忠孝》:“此明君且常與,而賢臣且常取也。”
(21)如;像。《廣雅‧釋言》:“與,如也。”《韓非子‧難三》:“秦昭王問於左右曰:‘今時韓魏孰與始強﹖’”《大戴禮記‧四代》:“事必與食,食必與位,無相越踰。”《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楚王之獵,孰與寡人﹖”顏師古注“與,猶如也。”
(22)介詞。1.表示被動,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相當於“被”。《戰國策‧西周策》:“秦與天下俱罷,則令不橫行於周矣。”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言秦為天下所疲也。”又《秦策五》:“(夫差)遂與勾踐禽,死於干隧。”《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四》:“登其嶺,四望無與障者。”2.表示把對象進行處置,相當於“把”、“將”。宋王安石《題正覺相上人籜龍軒》:“不須乞米供高士,但與開軒作勝遊。”宋莫崙《水龍吟》:“也擬與愁排遣,奈江山遮攔不斷。”3.表示趨向,相當於“向”、“對”。《孟子‧公孫丑下》:“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宋陳師道《登快哉亭》:“城與清江曲,泉流亂石間。”4.相當於“以”。《易‧繫辭上》:“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韓康伯注:“可以應對萬物之求,助成神化之功也。”《韓非子‧難一》:“釋庸主之所易,道堯舜之所難,未可與為政也。”《史記‧貨殖列傳》:“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5.相當於“為”、“替”。《墨子‧號令》:“吏行其部,至里門,正與開門內吏。”《西京雜記》卷二:“(匡)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6.表示動作行為有關的對象,相當於“跟”、“同”。《儀禮‧士相見禮》:“與君言,言使臣。”《韓非子‧解老》:“治世之民,不與鬼神相害也。”7.表示起點、根據,相當於“從”、“由”。《商君書‧慎法》:“上舉一與民,民倍主位而嚮私交。”《水滸傳》第四十三回:“可與他那里探聽個消息。”8.表示對待、比較,相當於“於”。《詩‧小雅‧車舝》:“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楊樹達《詞詮》:“與,用同於。”《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口熷天有越腹心之疾;齊與口熷天,疥瘲也。願王釋齊先越。”清口熷天昌瑩《經詞衍釋》卷一:“與,猶于也,於也。”
(23)連詞。1.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同”。《儀禮‧大射禮》:“工人士與梓人升自北階兩楹之間。”《論語‧公冶長》:“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韓非子‧孤憤》:“大臣挾愚汙之人,上與之欺主,下與之收利侵漁。”2.表示比較,相當於“與其”。《韓非子‧難二》:“與吾得革車千乘,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也。”《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與人刃我,寧自刃。”《說苑‧善說》:“與不幸而過,寧過而賞𠺫岙龯人,無過而刑君子。”3.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漢書‧藝文志》:“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王念孫雜志:“余謂與者如也。言三家說《詩》皆非其本義,如必求其本義,則魯最為近之也。”
(24)通“舉(<現代音>ju3<\/現代音>)”。1.副詞。皆;全。《易‧无妄》:“天下雷行,物與无妄。”王弼注:“與,猶皆也。天下雷行,物皆不可以妄也。”《墨子‧天志中》:“故天下之君子,與謂之不祥者。”畢沅校:“與,同舉。”章炳麟《文學說例》:“故文辭則千年曠絕,謠諺則百姓與能。”2.選拔。《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
(25)姓。《正字通‧臼部》:“與,姓。”
(二)yu2《廣韻》以諸切,平魚以。魚部。同“歟”。語氣詞。1.用在句尾表疑問。《集韻‧魚韻》:“與,語辭。通作歟。”《墨子‧明鬼下》:“豈女為之與,意鮑為之與﹖”《鹽鐵論‧相刺》:“意未誠與﹖”《漢書‧貢禹傳》:“意豈有所恨與。”顏師古注:“與,讀曰歟。”2.用在句尾表感嘆。《詩‧商頌‧那》:“猗與那與!”《史記‧孔子世家》:“歸與歸與!”3.用在句中表停頓。《論語‧公冶長》:“於予與何誅﹖”朱熹集注:“與,語辭。”《國語‧周語上》:“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韋昭注:“與,辭也。”嚴復《原強》:“夫何難變之與有﹖”
(三)yu4《廣韻》羊洳切,去御以。魚部。(1)參與。《廣韻‧御韻》:“與,參與也。”《易‧繫辭上》:“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孔穎達疏:“誰能與於此者,言皆不能也。”《論語‧八佾》:“吾不與祭,如不祭。”《漢書‧王莽傳上》:“以(孔)光為太師,與四輔之政。”顏師古注:“與,讀曰豫。”(2)干預。《國語‧魯語下》:“是故天子……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宋范成大《次韻時序》:“作詩惜春聊復爾,春亦何能與人事。”
(3)相干;關係。《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司馬貞索隱:“與,音預。”《新唐書‧嚴震傳》:“大夫取(張)用誠爾,若等無與!”清譚嗣同《仁學》:“一姓之興亡,渺渺乎小哉,民何與焉﹖”
(4)寄。《禮記‧射義》:“與為人後者,不入,其餘皆入。”鄭玄注:“與,猶寄也。”
(5)通“豫”。1.快樂。《儀禮‧鄉射禮》:“賓不與。”鄭玄注:“古文與作豫。”《呂氏春秋‧悔過》:“寡君與士卒,竊為大國憂,日無所與焉。”2.遲疑;懷疑。《老子》第十五章:“與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𠵾岙龪。”《莊子‧大宗師》:“與乎其觚而不堅也。”陸德明釋文:“與,疑貌。”
(6)通“預”。預先。《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天不可與慮兮,道不可與謀。”司馬貞索隱:“與,音預也。”按:《文選‧賈誼〈鵬鳥賦〉》作“預”。

1144. 
 注音一式 ㄅㄨˋ ㄒ|ㄝˋ
 漢語拼音 b  xi  注音二式 b  shi 
輕視而加以注意﹑重視。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廖性質誠畏慎,愛權埶聲名,盡心納忠,屑毀譽。」紅樓夢˙第二回:「否則但有汙尊兄之清操,即弟亦屑為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