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 部首 艸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17 | ||||||||||||||||||||||||||||||||||||||||||||||||||||||||
注音一式 (讀音)ㄅㄛˊ | ||||||||||||||||||||||||||||||||||||||||||||||||||||||||
漢語拼音 (讀音)b | 注音二式 (讀音)b | |||||||||||||||||||||||||||||||||||||||||||||||||||||||
|
1. 菲薄 | |||||||
注音一式 ㄈㄟˇ ㄅㄛˊ | |||||||
漢語拼音 f i b | 注音二式 f i b | ||||||
相似詞 淺薄、微薄 | 相反詞 豐厚 | ||||||
|
1. 粺 部首 米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4 | |||||
注音一式 ㄅㄞˋ | |||||
漢語拼音 b i | 注音二式 b i | ||||
|
6. 聵 部首 耳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8 | ||||||||||||
注音一式 ㄎㄨㄟˋ | ||||||||||||
漢語拼音 ku | 注音二式 ku i | |||||||||||
|
6. 聾 部首 耳 部首外筆畫 16 總筆畫 22 | ||||||||||||
注音一式 ㄌㄨㄥˊ | ||||||||||||
漢語拼音 l n | 注音二式 l ng | |||||||||||
|
五彩的絲織品。唐˙陳子昂˙為程處弼辭放流表:「臣往任郎將之日,陛下特以臣貧,賜銀及綵。」
【詳細解釋】:綵
cǎi
(1)
(彩的異體)
(2)
有五色文彩的絲織品[coloredsilk]。如:綵女(穿著花衣的宮女);綵舟(結綵或飾以五彩的船)
(3)
花紋,顏色[color]。如:綵仗(五彩的儀仗);綵雲(五色雲);綵筆(彩色筆。即彩筆)
綵
cǎi ㄘㄞˇ
同“彩”②。
|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尼泊爾的采蜜者
采風周代官府定期派人到民間采集詩歌,編成國風。後遂稱蒐集民歌為「采風」。周代官府定期派人到民間采集詩歌,編成國風。後遂稱經收集並整理過的民歌集為「采風錄」。
文采
形容人才華富贍,舉止瀟灑,談吐不俗。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猶尚存。」
領頭字
| |
---|---|
采 | |
解形
| |
《說文》:“采,捋取也。从木,从爪。”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象取果於木之形,故从爪、果,或省果从木。取果為采,引申而為樵采及凡采擇。” | |
注音
|
釋義
|
(一)cai3《廣韻》倉宰切,上海清。之部。 | (1)
摘取。《說文‧木部》:“采,捋取也。”段玉裁注:“《大雅》曰,‘捋采其劉’。《周南‧芣谟鄄祷》傳曰,‘采,取也。’又曰:‘捋,取也。’是采、捋同
訓也。”《詩‧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宋陸游《春晚即事》:“老農愛犢行泥緩,幼婦憂蠶采葉忙。”魯迅《故事新編‧采薇》:“他們從此天
天采薇菜。”
(2)采擇;選取。《儀禮‧士昏禮》:“納采用鴈。”鄭玄注:“使人納其采擇之禮。”賈公彥疏:“云納采用鴈者,昏禮有六,五禮用鴈。”陸德明釋文:
“采,擇也。”《史記‧秦始皇本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諸省志書,多有紀其地之時事者,皆當采出以備參
攷。” (3)采集;搜集。《漢書‧藝文志》:“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唐柳宗元《永州鐵爐步志》:“余以為古有太史,觀民風,采 民言。若是者,則有得矣。”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三:“(明)太祖命群臣采漢唐以來藩王善惡所為勸戒者,著為書。” (4)開采。《鹽鐵論‧復古》:“往者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鐵石鼓鑄,煮海為鹽。”宋蘇舜欽《和菱磎石歌》:“居民百戶石為業,日夜采琢山不貧。” (5)取得;獲取。《文選‧揚雄〈解嘲〉》:“若夫藺生收功於章臺,四皓采榮於南山。”李善注:“采榮,采取榮名也。”《漢書‧終軍傳》:“干名采譽。”郭沫若《我的童年》:“兩邊的人家有很高而闊的街檐,中間挾著一條僅備采光和泄水用的窄窄的街心。” (6)采納;采用。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三國志‧魏志‧陳登傳》:“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唐柳宗元《永州鐵爐步志》:“嘉其言可采,書以為志。” (7)事。《爾雅‧釋詁》:“采,事也。”《書‧堯典》:“帝曰:‘疇咨若予采﹖’”孔傳:“采,事也。復求誰能順我事者。” (8)官,官職。《書‧酒誥》:“服休服采。”蔡沈集傳:“服采,起而作事之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以展采錯事。”裴駰集解:“以展其官職,設厝其事業者也。”又指州牧。《禮記‧明堂位》:“九采之國。”鄭玄注:“九采,九州之牧,典貢職者也。” (9)幣帛。《史記‧周本紀》:“召公奭贊采。”張守節正義:“贊,佐也。采,幣也。” (10)墳墓。《方言》卷十三:“冢,秦、晉之間謂之墳,或謂之采。”郭璞注:“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也。” (11)彩色。後作“彩”。《玉篇‧木部》:“采,色也。”《正字通‧采部》:“采,別作彩。”《書‧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蔡沈集傳:“采者, 青、黃、赤、白、黑也。”《禮記‧月令》:“命婦官染采。”鄭玄注:“采,五色。”漢張衡《西京賦》:“故其館室次舍,采飾纖縟。” (12)彩色的絲織品。後作“綵”。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采,字亦作綵。”《禮記‧雜記下》:“麻不加於采。”鄭玄注:“采,玄纁之衣。” 《漢書‧貨殖傳》:“文采千匹。”顏師古注:“帛之有色者曰采。”唐劉肅《大唐新語‧極諫》:“太宗曰:‘善’。賜采三百疋。” (13)文彩。《楚辭‧九章‧懷沙》:“文質疏內兮,眾不知余之異采。”王逸注:“采,文采也。”《文心雕龍‧情采》:“繁采寡情,味之必厭。”《明史‧文苑傳‧孫蕡》:“詩文援筆立就,詞采爛然。” (14)光彩。三國魏嵇康《琴賦》:“華容灼爚,發采揚明,何其麗也。”南朝宋謝莊《月賦》:“增華臺室,揚采軒宮。” (15)飾,文過其實。《荀子‧樂論》:“亂世之徵……其聲樂險,其文章匿而采。”梁啟雄簡釋:“言文章邪慝而多采飾。”《漢書‧嚴安傳》:“故養失而泰,樂失而淫,禮失而采,教失而偽。”顏師古注:“如淳曰:‘采,飾也。’采者,文過其實也。” (16)神色;神態。《莊子‧人間世》:“采色不定。”成玄英疏:“順心則喜,違意則嗔,神采氣色,曾無定準。”《漢書‧霍光傳》:“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儒林外史》第八回:“前晤尊公大人,幸瞻豐采。” (17)賭博時博具呈現的花色。宋程大昌《樗蒲經略‧采》:“采,本是采色之采,指其文以言也。如黑白之以色別,雉犢之以物別,皆采也。投得何色,其中程 者勝,因遂名之為采。”南朝梁元帝《金樓子‧雜記篇下》:“樓上博奕者爭采而笑。”唐白居易《就花枝》:“醉翻衫袖拋小令,笑擲骰盤呼大采。”《聊齋志 異‧丐仙》:“或擲骰為令,陳每代高呼采,雉盧無不如意。” (18)彩頭;賭注。《水滸全傳》第一百零四回:“王慶一口氣擲贏了兩貫錢,得了采。”清宋大業《北征日記》:“未刻,合營較射,以羊為采。”《紅樓夢》第九十二回:“馮紫英道:‘下采不下采﹖’” (19)舊指好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六:“采,幸運之義。”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得後,是自家采;不得後,是自家命!”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比似你風吹長江走的快,把俺第一個程頭早镇钫(娛?)吳了采。” (20)木名。《史記‧秦始皇本紀》:“堯、舜采椽不刮,茅茨不翦。”司馬貞索隱:“采,木名。”又《李斯列傳》:“采椽不斲,茅茨不翦。”裴駰集解引徐 廣曰:“采,一名櫟。一作‘柞’。”又《太史公自序》:“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司馬貞索隱引韋昭云:“采椽,櫟榱也。”王引之《經義述聞‧爾雅下》: “柞,一名櫟,一名橡,一名采。……采為柞之異名。” (21)猶言拉、扯。明湯顯祖《牡丹亭‧硬拷》:“原來劫墳賊便是你。左右,采下打。”明李開光《寶劍記傳奇》第十四齣:“把它采上木钫匣 床,光打一百狼頭,就打發他回去!”《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當先兩個,走到上面,把萬中書一手揪住,用一條鐵鏈套在頸子裏,就采了出去。” (22)理睬,理會。後作“睬”。唐張白《武陵春色》:“是非都不采,名利混然休。”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七:“傾山覆海晏然靜,地動安眠豈采伊﹖”《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這長老並不采他,自己瞑目而坐。” (23)藤蔓。《後漢書‧王符傳》:“桐木為棺,葛采為緘,下不及泉,上不泄臭。”李賢注:“采,猶蔓也。” (24)姓。《廣韻‧海韻》:“采,姓。《風俗通》云漢有度遼將軍采皓。”《萬姓統譜‧賄韻》:“黃帝封其子于右北平采亭,因氏焉。” |
(二)cai4《集韻》倉代切,去代清。之部。 | (1)采地,古代卿大夫的封邑。《集韻‧代韻》:“埰,臣食邑謂之埰,或省。”《禮記‧禮運》:“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孔穎達疏:“大夫以采地之祿養其子孫,故云以處其子孫。”《風俗通‧六國》:“封熊繹於楚,食子男之采。” (2)通“菜”。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采,栏借為菜。”《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鄭玄注:“舍即釋也,采讀為菜。始入學,必釋菜禮先師也。菜,蘋、蘩之屬。”《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傳食律》:“御使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醬駟 |
詞目 | 嚴官府出厚賊;嚴爸母出阿里不達。 |
音讀 | Giâm kuann-hú tshut kāu tsha̍t; giâm pē-bú tshut a-lí-put-ta̍t. |
釋義 | 嚴格的官府反而出現很多小偷;父母太嚴格,小孩越是不成材。 |
厚
扁平物體上下之間距離較大的。與「薄」相對。如:「厚紙」﹑「厚脣」。唐˙白居易˙新製布裘詩:「布重綿且厚,為裘有餘溫。」唐˙李賀˙苦晝短詩:「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 ||
多﹑大。如:「厚利」﹑「厚禮」﹑「厚望」。唐˙元稹˙崔鶯鶯傳:「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宋˙錢公輔˙義田記:「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 | ||
濃、深。如:「酒味厚」、「深情厚誼」。儀禮˙士冠禮:「甘醴惟厚,嘉薦令芳。」 | ||
不刻薄的。如:「仁厚」﹑「寬厚」﹑「憨厚」﹑「忠厚老實」。 | ||
扁平物體表面與底面間的距離。如:「這塊木板約有二寸厚。」禮記˙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 | ||
重視﹑推崇。如:「厚古薄今」﹑「厚此薄彼」。史記˙卷五˙秦本紀:「遂復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 ||
優待。如:「厚待」。禮記˙中庸:「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