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反,制,反制,反擊,橫,受, 慉 ,故,占, 老氣,有故,翛翛,天網恢恢,老氣/霜氣橫秋

   部首 又 部首外筆畫 2 總筆畫 4
 注音一式  ㄈㄢˇ
 漢語拼音  f n  注音二式  f n

翻轉。孟子˙公孫丑上:「以齊王,由手也。」

回來。通「返」。戰國策˙衛策:「衛君以其言告邊境,智伯果起兵而襲衛,至境而。」

歸還、退還。通「返」。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其旄倪,止其重器。」

背叛。國語˙周語下:「視遠,日絕其義;足高,日棄其德;言爽,日其信;聽淫,日離其名。」

類推。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則不復也。」

省。孟子˙公孫丑上:「自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

切。如:「東,德紅。」


。漢書˙卷三十五˙吳王濞傳:「高祖召濞相之,曰:『若狀有相。』」


而。詩經˙邶風˙谷風:「不我能以我為讎。」
ㄈㄢ fan(01603)
翻案。如:「平」。
ㄈㄢˋ fn(01640)
238. 反反
 注音一式 ㄈㄢˋ ㄈㄢˋ
 漢語拼音 f n f n  注音二式 f n f n
態度莊重的樣子。詩經˙周頌˙執競:「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祿來。」詩經˙小雅˙賓之初筵:「其未醉止,威儀反反。」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反,覆也。从又、厂。反形。黹厂一又伛,古文。”段玉裁注:“各本作‘厂,反形。’未允。《韻會》無反形字。然則當云厂聲而奪也。”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反字从又从厂者,厂為山石厓巖,謂人以手攀也……扳實反之後起加旁字。”
注音
釋義
(一)fan3一)《廣韻》府遠切,上阮非。元部。 (1) 翻轉。《說文‧又部》:“反,覆也。”朱駿聲通訓定聲:“反,謂覆其掌。”《孟子‧公孫丑上》:“以齊王,由反手也。”趙岐注:“孟子言以齊國之大,而行 王道,其易若反手耳。”《呂氏春秋‧觀世》:“晏子之晉,見反裘負芻息於塗者,以為君子也。”《漢書‧枚乘傳》:“易於反掌,安於太山。” (2)掉轉(轉到相反的方向);掉轉頭。《左傳‧宣公十二年》:“聞晉師既濟,王欲還,嬖人伍參欲戰。令尹孫叔敖弗欲……令尹南轅反旆。”杜預注:“迴車 南向。”《史記‧齊太公世家》:“紂師敗績。紂反走登鹿臺,遂追斬紂。”《唐律‧鬥訟‧誣告反坐》:“諸誣告人者,各反坐。”唐長孫無忌疏議: “凡人有嫌遂相誣告者,準誣罪輕重,反坐告人。”
(3)顛倒;方向相背。與“正”相對。如:反比例;反作用;反其道而行之。《易‧說卦》:“震為雷……其於稼也,為反生。”李鼎祚集解引宋衷曰:“陰在 上,乾在下,故為反生,謂枲豆之類,戴甲而生。”宋朱震《漢上易集傳》引鄭玄注:“生而反出也。”唐杜甫《秋雨歎三首》之三:“長安布衣誰比數,反鎖衡門守環堵。”仇兆鰲注:“庾信詩:‘驚妻倒閉門。’即所謂反鎖也。”
(4)同“返”。返回。《論語‧子罕》:“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楚辭‧離騷》:“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列子‧湯問》:“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5)送還;歸還。《左傳‧宣公五年》:“冬,(齊高固及子叔姬)來,反馬也。”杜預注:“禮,送女留其送馬,謙不敢自安。三月廟見,遣使反馬。”《文選‧潘岳〈西征賦〉》:“憶江使之反璧,告亡期於祖龍。”李善注:“《史記》曰:秦始皇帝三十六年,鄭使者從關東來,至華陰之野,有持與使者璧,曰:‘為我遺鎬池君。’因言曰:‘明年祖龍死。’置璧而去,忽不見。始皇使人視璧,乃二十八年渡江所沈璧也。”《宋史‧方信儒傳》:“反俘、歸幣可也,縛送首謀, 於古無之,稱藩、割地,則非臣子所忍言。”
(6)復,回報。《周禮‧春官‧都宗人》:“國有大故,則令禱祠,既祭,反命于國。”鄭玄注:“反命,還白王。”《左傳‧成公十六年》:“箕之役,先軫不反命。”杜預注:“死于狄也。”按:《國語‧晉語六》作“不復命”。韋昭注:“晉人敗翟于箕,先軫死之,故不反命於君。”
(7)重復。《論語‧述而》:“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何晏集解:“樂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之。”《荀子‧賦》:“與愚以疑,願聞反辭。”楊倞注:“反辭,反覆敘說之辭。”
(8)報復。《左傳‧昭公二十年》:“(伍)員如
,言伐楚之利於州于。公子光曰:‘是宗為戮,而欲反其讎,不可從也。’”杜預注:“反,復也。”
(9)違背,違反。《易‧屯》:“十年乃字,反常也。”《國語‧周語下》:“足高,日棄其德;言爽,日反其信。”韋昭注:“反,違也。”《列子‧仲尼》:“(公孫)龍誑魏王曰:‘白馬非馬,孤犢未嘗有母。’其負類反倫,不可勝言也。”
(10)反抗;背叛。如:官逼民反。《正字通‧又部》:“以下叛上曰反。”《呂氏春秋‧古樂》:“成王立,殷民反。”高誘注:“反,叛。”《史記‧秦始皇本紀》:“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新唐書‧崔義玄傳》:“時睦州女子陳碩真舉兵反。”
(11)反省。《孟子‧公孫丑上》:“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趙岐注:“人加惡於己,己內自省。”《淮南子‧氾 論》:“紂居於宣室,而不反其過。”高誘注:“反,悔。”清方苞《贈介菴上人序》:“余自反,所以奉吾親不能如是之誠壹也。”
(12)類推。《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說則舉一隅以語之,其人不思其類,則不復重教之。”《韓非子‧揚 權》:“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參鞠之,終則有始。”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古人之文有廣譬而求之者,有舉隅而反之者。”
(13)反對。如:反貪污;反浪費。彭湃《起義歌》:“反封建,分田地。”
(14)古代官府批復文書用語。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補二十八卷後八件》:“前世風俗,卑者致書于所尊,尊者但批紙尾答之曰‘反’,故人謂之‘批反’,如官司批狀、詔書批答之類。”
(15)副詞。反而;相反。《詩‧邶風‧谷風》:“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史記‧張儀列傳》:“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老舍《駱駝祥子》二十一:“他心中平靜了,把這場無結果的事忘掉;偶爾又想起來,他反覺有點可笑。”
(16)姓。《萬姓統譜‧阮韻》:“反,河南懷慶府有反氏。”《正字通‧又部》:“反,姓,漢反涘。”二)《廣韻》孚袁切,平元非。
(1)糾正錯案。《廣韻‧元韻》:“反,斷獄平反。”《正字通‧又部》:“反,平反,言理正幽枉、舉活罪囚也。”《史記‧平準書》:“杜周治之,獄少反 者。”司馬貞索隱:“反,謂反使從輕也。”《漢書‧雋不疑傳》:“其母輒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反,奏使從輕也。”
(2)傾倒。《漢書‧張湯傳附張安世》:“郎有醉小便殿上,主事白行法,安世曰:‘何以知其不反水漿邪﹖如何以小過成罪!’”顏師古注:“反,讀曰翻。”《後漢書‧光武帝紀》:“反水不收,後悔無及。”
(3)我國傳統的一種注音方法,在反切上字和下字之後加一“反”字,表示用這兩個字來拼注一個字的音。也作“翻”,又稱“切”,合稱“反切”。《正字通‧ 又部》:“反,韻書反切字音作翻切,義同。”清陳澧《切韻考‧通論》:“孫叔然始為反語,以二字為一字之音,而其用不窮,此古人所不及也。”又曰:“孫叔 然立法之初謂之反,不謂之切。其後或言反,或言切。”《三國志‧
志‧諸葛恪傳》:“先是,童謠曰:‘諸葛恪,蘆葦單衣篾鉤落,於何相求成子閤。’成 子閤者,反語石子岡也。建業南有長陵,名曰石子岡,葬者依焉……恪果以葦席裹其身而篾束其腰,投之於此岡。”
(4)翻。《西游補》第六回:“項王大驚,連叫‘美人,美人!’行者不應,一味反白眼睛。”
(二)fan4《集韻》方願切,去願非。元部。 (1) 〔反反〕也作“昄昄”。慎重貌。《集韻‧願韻》:“反,難也;一曰順習。”《詩‧小雅‧賓之初筵》:“其未醉止,威儀反反。”毛傳:“反反,言重慎 也。”陸德明釋文:“反反,《韓詩》作‘昄昄’,善貌。”馬瑞辰通釋:“《毛詩》‘反反’即‘昄昄’之渻借,重慎亦善貌也。《周頌‧執競》詩:‘威儀反 反。’《傳》:‘反反,難也。’義與此傳‘重慎’相成。” (2)通“販”。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反,栏借為販。”清朱珔《說文栏借義證》:“反為販之省借。”《荀子‧儒效》:“積反貨而為商賈,積禮儀而為君子。”楊倞注:“反,讀為販。”

总统特朗普宣布这个星期五开始把2000亿美元的进口中国商品的关税从10%上调到25%后,中国连续两天低调反应并继续派中国副总理刘鹤前往华盛顿进行贸易谈判后,星期三表示将对美国的关税措施采取“反制措施”。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制,裁也。从刀,从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斷。一曰止也。未岙𡁸岙𨳒,古文制如此。”朱駿聲通訓定聲:“按,以刀斷木,人岙人未猶人岙人木也……古文人岙人𡁸,象斫木紋。”林義光《文源》:“未,古枚字,枝榦也。古制、折通用。”
注音
釋義
(一)zhi4《廣韻》征例切,去祭章。月部。(1)裁斷;切割。《韓非子‧難二》:“管仲善制割,賓須無善削縫,隰朋善純緣,衣成,君舉而服之。”《淮南子‧主術》:“賢主之用人也,猶巧工之制木也。”高誘注:“制,裁也。”《禮記‧郊特牲》:“詔祝於室,坐尸於堂。”鄭玄注:“主人親制其肝,所謂制祭也。”孔穎達疏:“制,割也。謂割其肝而不相離。”(2)製作;製造。《字彙‧刀部》:“制,造也。”《詩‧豳風‧東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孟子‧梁惠王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趙岐注:“制,作也。”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二:“《營衛志》言:冀州以南,歷洪水之變,夏后始制城郭,其人土著而居。”
(3)規劃;制訂。如:因地制宜。《易‧節》:“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唐韓愈《上宰相書》:“抑又聞上之設官制祿,必求其人而授之者,非苟慕其才而富貴其身也。”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八:“審形勢以制統轄,度輻員以界郡縣。”
(4)禁止;抑制。《說文‧刀部》:“制,一曰止也。”《廣雅‧釋詁四》:“制,禁也。”《商君書‧畫策》:“衣服有制,飲食有節,則出寡矣。”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清丘逢甲《夏夜與季平蕭氏台聽濤追話舊事作》:“五年鄉淚愁中制,半夜軍聲夢裏馳。”
(5)約束;控制。《增韻‧祭韻》:“制,檢也。”《字彙‧刀部》:“制,節也。”《書‧盤庚上》:“相時憸民,猶胥顧于箴言,其發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長之命﹖”《淮南子‧脩務》:“夫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蹄翹尾而走,人不能制。”高誘注:“制,禁也。”唐韓愈《原性》:“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6)決斷;裁決。《廣雅‧釋詁一》:“制,折也。”《玉篇‧刀部》:“制,斷也。”《淮南子‧氾論》:“行無專制。”高誘注:“制,斷也。”《史記‧晉世家》:“當是時,晉國政皆決知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章炳麟《秦政記》:“人主獨貴者,政亦獨制。”
(7)法度;制度。如:百分制;集體所有制。《玉篇‧刀部》:“制,法度也。”《國語‧越語下》:“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韋昭注:“制,度也。”《禮記‧曲禮上》:“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鄭玄注:“制,法度。”清林則徐《議復團練水勇情形摺》:“蓋其來眾烏合,非比有制之師。”
(8)形制;式樣。《周禮‧考工記‧弓人》:“弓長六尺有六寸謂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長六尺有三寸謂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長六尺謂之下制,下士服之。”晉陶潛《桃花源詩》:“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清洪仁玕《資政新篇》:“一屋宇之制,堅固高廣任其財力自為,不得雕鏤刻巧,並類王宮朝殿。”
(9)守父母之喪為制。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比及鶯鶯終制以來,庶無反覆,以斷前約。”《紅樓夢》第一百一十四回:“因在制中,不便行禮。”
(10)帝王的命令。也指法令。《廣雅‧釋言》:“制,誓也。”《禮記‧曲禮下》:“士死制。”鄭玄注:“制,謂君教令所使為之。”漢蔡邕《獨斷上》:“制者,王者之言必為法制也。”唐李肇《翰林志》:“王命之制有七……二曰制書,行大典、賞罰、授大官爵、釐革舊政、赦宥降虜,則用之。”
(11)古稱布帛長寬的法定尺度為“制”,又為一般法定物的通稱。《周禮‧天官‧內宰》:“凡建國,佐后立市……出其度量淳制。”鄭玄注:“故書淳為敦。杜子春讀敦為純,純謂幅廣也;制謂匹長。玄謂:純制,天子巡守禮所云‘制幣丈八尺,純四羽岙只’與。”《禮記‧王制》:“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鄭玄注:“制,布帛幅廣狹也。”清林則徐《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摺》:“每銀一兩易制錢一千六百有零。”
(12)古邑名。西周時東虢,春秋時為鄭邑,後入晉。故址在今河南省鄭州市北。《左傳‧隱公元年》:“制,巖邑也。”又《襄公十年》:“諸侯之師城虎牢而戍之,晉師城梧及制。”
(13)姓。《萬姓統譜‧霽韻》:“制,漢初有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


 1.   部首 心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3
 注音一式 ㄒㄩˋ
 漢語拼音 x   注音二式 shi 

起、扶持。詩經˙邶風˙谷風:「不我能,反以我為讎。」

蓄積、積聚。南朝齊˙王融˙畫漢武北伐圖上疏:「臣聞情自中,事符則感。」三國志˙卷三十八˙蜀書˙許靖傳「情義款至」句下裴松之˙注引魏略:「久闊情,非夫筆墨所能寫陳。」

言之有故


 食在有趣 台湾、美食めぐり① 台北編 寬巷子QUANの花芸火鍋
ウーマンエキサイト・Garboコンシェルジュ
台湾で「食在有趣 Food for Fun」という体験ツアーに参加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した。 これは、財団法人看見台湾基金会 iSee Taiwan FoundationというNPO団体が行った食文化プロジェクト。同基金会は台湾トップクラスの実業家である故・温世仁氏が創設したもので、台湾の観光 ...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故,使為之也。骥,古聲。”按:古文字不從骥。
注音
釋義
(一)gu4《廣韻》古暮切,去暮見。魚部。 (1) 原因;根由。如:原故。《說文‧骥部》:“故,使為之也。”段玉裁注:“今俗云原故是也,凡為之必有使之者,使之而為之則成故事矣。”《墨子‧經上》: “故,所得而後成也。”孫詒讓閒詁:“此言故之為辭,凡事因得此而成彼之謂。墨子說與許義正同。”唐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二十:“撫己忽自笑,沉吟為誰 故。”《紅樓夢》第二回:“(冷子興)見他說得這樣重大,忙請教其故。”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2)事;事情。《廣雅‧釋詁三》:“故,事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昭伯問家故,盡對。”杜預注:“故,事也。”《國語‧周語下》:“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韋昭注:“故,事也。”
(3)特指祭祀之類的事。《禮記‧玉藻》:“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鄭玄注:“故,謂祭祀之屬。”
(4)意外的或不幸的事變。《周禮‧天官‧宮正》:“國有故。”鄭玄注引鄭司農曰:“故謂禍。”《禮記‧曲禮下》:“君無故玉不去身。”鄭玄注: “故謂災患喪病。”唐許敬宗《尉遲恭碑》:“於時帝道維新,王途多故。”《(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自傳》:“值國家多故之際,正君臣嘗膽之時。”
(5)事理;法則。《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孔穎達疏:“故謂事也,故以用《易》道仰觀俯察,知無形之幽,有形之明,義理事故也。”宋王安石《材論》:“蓋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6)巧詐。《國語‧晉語二》:“多為之故,以變其志。”韋昭注:“故,謂多作計術。”《淮南子‧主術》:“是以上多故,則下多詐。”高誘注:“故,詐。”
(7)指舊的、過去的事物。如:吐故納新。《易‧雜卦》:“革,去故也。”《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朱熹注:“故者,舊所聞。”晉陸機《文賦》: “或襲故而彌新。”清王夫之《讀通鑑論‧秦始皇》:“強弱相噬,而盡失其故。”又特指舊法、舊典、成例。如:蹈常襲故。《左傳‧定公十年》:“齊、魯之 故,吾子何不聞焉。”杜預注:“故,舊典。”《商君書‧更法》:“是以聖人苟可以彊國,不法其故。”
(8)舊識;舊交。如:一見如故。《周禮‧秋官‧小司寇》:“議故之辟。”鄭玄注:“故,謂舊知也。”《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隋書‧李密傳》:“(李密)乃散家產,賙贍親故。”
(9)死亡。如:身故;病故。《徐霞客遊記‧黔遊日記一》:“時沙土官初故。”清陳奐《〈爾雅義疏〉跋》:“(丙戌)再入都,而先生故矣!”
(10)弒;殺(用於婉辭)。《穀梁傳‧桓公元年》:“繼故不言即位,正也。”范甯注:“故,謂弒也。”又《文公十八年》:“冬,十月子卒。子卒不日,故也。”范甯注:“故,殺也。不稱殺,諱也。”
(11)原來的;舊時的。如:故鄉;故交;故都。《廣韻‧暮韻》:“故,舊也。”《楚辭‧招魂》:“云鄄鬼(魂)兮歸來,反故居些。”王逸注:“故,古 也。”《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唐王維《春中田園作》:“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清龔自珍《己亥雜詩》:“安用迂儒談故道﹖
然天地劃民風。”又古代稱人或自稱以前的(官職)。楊樹達《詞詮》卷三:“古稱人前官曰‘故’,生死皆稱之。”《史記‧李將軍列傳》:“霸陵尉 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漢曹操《加棗祗子處中封爵並祀祗令》:“故陳留太守棗祗,天性忠能。”
(12)今。《爾雅‧釋詁下》:“故,今也。”郭璞注:“故亦為今。”
(13)副詞。1.本來。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五:“故,本然之詞也。”《荀子‧性惡》:“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楊倞注: “故,猶本也。”《史記‧宋微子世家》:“微子故能仁賢,乃代武庚。”唐李白《白頭吟》:“兔絲故無情,隨風任傾倒。”《聊齋志異‧促織》:“此物故非西 產。”2.從前。《左傳‧昭公十三年》:“蔓成然故事蔡公。”杜預注:“故,猶舊也。”《史記‧刺客列傳》:“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3.常;久。 《廣韻‧暮韻》:“故,常也。”唐杜甫《悶》:“猿捷長難見,鷗輕故不還。”4.仍然。《抱朴子‧內篇‧對俗》:“江淮間居人為兒時,以龜枝床,至後老 死,家人移床而龜故生。”唐杜甫《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鷰子故來頻。”《新唐書‧吳兢傳》:“兢實書之,其草故在。”5.故意;存心。如:故作 鎮靜;明知故犯。《書‧大禹謨》:“宥過無大,刑故無小。”蔡沈傳:“故者,知之而故犯也。”《史記‧陳涉世家》:“將尉醉,(吳)廣故數言欲亡,忿恚 尉。”唐白居易《過鄭處士》:“故來不是求他事,暫借南亭一望山。”元佚名《陳州糴米》第一折:“他也故違了皇宣命,都是些吃倉廒的鼠耗,咂膿血的蒼 蠅。”6.必定。《戰國策‧秦策三》:“吳不亡越,越故亡吳。”7.誠然;畢竟。《左傳‧襄公九年》:“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 《世說新語‧言語》:“羊叔子自復佳耳,然亦何與人事,故不如銅雀臺上妓。”
(14)連詞。1.表示因果。a.相當於“因此”、“所以”。《論語‧先進》:“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宋王安石《上杜學士言開河書》: “水有所去,故人無水憂。”魯迅《且介亭雜文‧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故以豪傑稱一時者多矣,而品節卓異之士,蓋難得一。”b.相當於“於是”。 《山海經‧北山經》:“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東海。”c.相當於“因而”、“因以”。《淮南子‧泰族》:“乃澄列金木 水火土之性,故立父子之親而成家。別清濁五音六律相生之數,以立君臣之義而成國。”《史記‧五帝本紀》:“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 首。”2.表示情態,相當於“反而”。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五:“故,又作顧。”《韓非子‧內儲說下》:“燕人無惑,故浴狗矢。”陳奇猷校注:“故與顧 同,反也。”
(15)助詞。用於句首,相當於“夫”。清吳昌瑩《經詞衍釋》卷五:“故,猶夫也。”《禮記‧禮運》:“故聖人參於天地,并於鬼神,以治政也。”
(16)通“詁”。訓釋故言。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故,栏借為詁。”《漢書‧藝文志》:“《魯故》二十五卷。”顏師古注:“故者,通其指義也。”又《楚元王傳》:“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故而已。”
(17)通“辜(<現代音>gu1<\/現代音>)。”罪惡;錯誤。《易‧繫辭下》:“又明於憂患與故。”于省吾新證:“故應讀作辜。”《漢書‧賈誼傳》:“般紛紛其離此郵兮,亦夫子之故也。”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故”作“辜”。
(18)通“胡(<現代音>hu2<\/現代音>)”。代詞。表示疑問,相當於“何”、“為什麼”。《墨子‧尚賢中》:“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國家,欲脩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賢為政之本也﹖”孫詒讓閒詁引畢(沅)曰:“故,一本作胡。”
(19)通“雇”。出錢叫人做事。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故,栏借為雇。”《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 伍符”南朝宋裴駰集解引如淳曰:“《漢軍法》曰:‘吏卒斬首,以尺籍書下縣移郡,令人故行,不行奪勞二歲。’”司馬貞索隱:“故,與‘雇’同。”
(20)姓。《通志‧氏族略五》:“故氏,見《姓苑》。”《萬姓統譜‧遇韻》:“故,見《姓苑》。宋故宿,字武平,合肥縣丞。”



9.   部首 又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ㄕㄡˋ
 漢語拼音 sh u  注音二式 sh u

收得、接獲。如:「到優待」、「之有愧」。唐˙李白˙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三軍號令,千里肅雷霆。」

容納、容忍。如:「承」、「不了」。易經˙咸卦˙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人。」唐˙杜甫˙南鄰詩:「秋水纔深四五尺,野航恰兩三人。」

被、遭到。如:「挫」、「凍/寒」、「批評」、「驚嚇」。


中、適合。如:「他說的話很聽。」



 2. 天網恢恢
 注音一式 ㄊ|ㄢ ㄨㄤˇ ㄏㄨㄟ ㄏㄨㄟ
 漢語拼音 ti n w n  hu  hu   注音二式 ti n w ng hu i hu i
 相似詞 法網恢恢、天道好還、天理循環  相反詞 鴻飛冥冥、逍遙法外
上天的法網雖寬大稀疏,但絕不會縱容作惡的壞人。語出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後以比喻犯法者難逃國法制裁。明˙無名氏˙尋親記˙第三十三齣:「此人如果太奸豪,天網恢恢豈可逃。」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母親、父親,你二位老人家,可曾聽見那紀賊父子,竟被朝廷正法了?可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亦作「天道恢恢」。

 45.   部首 卜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5
 注音一式  ㄓㄢˋ
 漢語拼音  zh n  注音二式  j n

據有。通「佔」。唐˙方干˙于秀才小池詩:「地未過四五尺,浸天唯入兩三星。」

有、具有。唐˙韓愈˙進學解:「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

口傳。後漢書˙卷四十五˙張俊傳:「俊自獄中獄吏上書自訟,書奏而俊獄已報。」西遊記˙第三十六回:「對月懷歸,口一首古風長篇。」
 


與佔二字於ㄓㄢˋ音時用法全同,如:「用」與「佔用」,「據」與「佔據」。今據法律統一用語表以「」為主,「佔」謹注明同「」。
ㄓㄢ jhan(07770)

根據徵兆以推知吉凶。周禮˙春官˙人:「凡卜簭,君體,大夫色,史墨,卜人坼。」

視察、配合。後漢書˙卷六十五˙段熲傳:「臣動兵涉夏,連獲甘澍,歲時豐稔,人無疵疫,上天心,不為災傷。」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橫,闌木也。木,黃聲。”
注音
釋義
(一)heng2《廣韻》戶盲切,平庚匣。陽部。 (1)門前木柵欄。也泛稱橫欄之木。《說文‧木部》:“橫,闌木也。”段玉裁注:“闌,門遮也。凡以木闌之,皆謂之橫也。”《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子夜歌四十二首》之十五:“攡門不安橫,無復相關意。” (2)橫鳔;橫貫。《文選‧木華〈海賦〉》:“魚則橫海之鯨,突杌孤遊。”李善注引郭璞《山海經》注曰:“橫,塞也。”唐柳宗元《佩韋賦》:“橫萬里而極海兮,頹風浩其四起。”元薩都剌《題元符宮東秀軒又名日觀》:“一道天河橫屋過,奎光垂地夜當門。”毛澤東《念奴嬌‧崑崙》:“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 間春色。”
(3)橫渡;跨越。《漢書‧揚雄傳上》:“上乃帥群臣橫大河,湊汾陰。”顏師古注:“橫,橫度之也。”《文選‧張衡〈西京賦〉》:“似閬風之遐土钫 反,橫西洫而絕金墉。”李善注引薛綜曰:“橫越西池,而度金城也。”《水經注‧汾水》:“汾水西逕虒祁宮北,橫水有梁,截汾水中。”唐孟郊《出門行》: “參辰出沒不相待,我欲橫天無羽翰。”
(4)橫斷。《山海經‧大荒西經》:“處粟廣之野,橫道而處。”郭璞注:“言斷道也。”唐盧藏用《〈唐右拾遺陳子昂文集〉序》:“崛起江漢,虎視函夏,卓立千古,橫制穨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
(5)橫向。與“縱”的方向相對。《廣韻‧庚韻》:“橫,縱橫也。”1.直線為縱,平線為橫。2.南北為縱,東西為橫。《周禮‧秋官‧野廬氏》: “禁野之橫行徑踰者。”賈公彥疏:“東西為橫,南北為縱。但是不依道塗,妄由田中,皆是橫也。”《玉函山房輯佚書‧韓詩故》:“橫由其畝。”韓嬰注:“東 西耕曰橫。”北周庾信《小園賦》:“猶得欹側八九丈,縱橫數十步。”3.經為縱,緯為橫。《楚辭‧東方朔〈七諫‧
江〉》:“不開寤而難道兮,不別橫 之與縱。”王逸注:“緯曰橫,經曰縱。”《太玄‧應》:“一從一橫,天網恢恢。”范望注:“南北為經,東西為緯,故從橫也。”
(6)使物體橫向(拿
或放)。《儀禮‧鄉射禮》:“上射揖進坐,橫弓卻手,自弓下取一。”唐詹敦仁《柳堤詩並序》:“於是秉耒就耕,書 橫牛角。”宋蘇軾《赤壁賦》:“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柳亞子《題夏內史集》:“大業未成春泄漏,橫刀白眼問穹蒼。”
(7)連橫。戰國時張儀游說六國共事秦國的一種外交策略。與“合縱”相對。《戰國策‧楚策一》:“故從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淮南子‧覽冥》:“縱橫間之,舉兵而相角。”高誘注:“蘇秦約縱,張儀連橫。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合為橫。”
(8)側;旁邊。《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軫郤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管子‧八觀》:“里域不可以橫通。”尹知章注:“橫通,謂從旁而通也。”《文選‧王
〈洞簫賦〉》:“被淋灑其靡靡兮,時橫潰以陽遂。”李善注:“橫潰,旁決貌。”
(9)斜視。漢傅毅《舞賦》:“眉連娟以增繞兮,目流睇而橫波。”宋黃庭堅《登快閣》:“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劉知遠諸宮調‧知遠走慕家莊沙佗村入舍》:“三娘眼橫秋水急,知遠眉惹陣雲濃。”
(10)遮蓋。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木部》:“橫,引伸為凡遮之偁。”《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風情張日,霜氣橫秋。”劉良注:“橫,蓋也。” 唐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十四:“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宋王安石《次韻平甫金山會宿寄親友》:“天末海雲橫北固,煙中沙岸似西興。”
(11)充溢;充滿。《禮記‧祭義》:“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漢書‧禮樂志》:“揚金光,橫泰河。”顏師古注:“橫, 充滿也。”南朝梁江淹《劉太尉琨傷亂》:“皇晉遘陽九,天下橫氛霧。”唐李白《經亂離後贈韋太守良宰》:“逸興橫素襟,無時不招尋。”康有為《明夷閣與梁 鐵君飲酒話舊事竟夕》:“冷吟狂醉到天明,舞劍聞雞意氣橫。”
(12)廣遠;廣闊。《莊子‧徐无鬼》:“吾所以說吾君者,橫說之則以詩書禮樂,從說之則金板六弢。”成玄英疏:“橫,遠也;從,近也。”《荀子‧修 身》:“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謝墉校注:“‘橫行天下’猶《書》所云:‘方行天下’,言周流之廣。”南朝梁 吳均《邊城將四首》之二:“勳輕賞廢丘,名高拜橫野。”
(13)交錯;紛雜。漢劉向《九嘆‧憂苦》:“長噓吸以於悒兮,涕橫集而成行。”三國魏曹植《酒賦》:“或嚬噈辭觴,或奮爵橫飛。”唐杜甫《過郭代公故宅》:“壯公臨事斷,顧步涕橫落。”
(14)漢字筆畫名。如:橫、豎、撇、點、折。
(15)通“衡”。古代的司察官。《管子‧君臣上》:“下有五橫以揆其官,則有司不敢離法而使矣。”尹知章注:“橫,謂蝉钫钟察之官,得入人罪者也。五官各有其橫曰五橫。”于省吾新證:“‘橫’應讀作‘衡’,二字古通。”
(16)通“黌(<現代音>hong2<\/現代音>)”。學;學校。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壯部》:“橫,栏借為璜,俗作 黌。”《後漢書‧鮑永傳附鮑德》:“時郡學久廢,德乃修起橫舍。”李賢注:“橫,學也。字又作黌。”《資治通鑑‧晉元帝太興四年》:“(慕容廆)作東橫, 以平原劉讚為祭酒,使(慕容)皝與諸生同業。”胡三省注:“橫,與黌同,學舍也。”
(17)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左傳‧昭公二十一年》:“華牼禦諸橫。”杜預注:“梁國睢陽縣南有橫亭。”
(18)姓。《廣韻‧庚韻》:“橫,姓。”《通志‧氏族略三》:“橫氏,《風俗通》云:韓公子咸號橫陽君,子孫氏焉。”
(二)heng4《廣韻》戶孟切,去映匣。陽部。 (1) 放縱;橫暴。《廣韻‧映韻》:“橫,非理來。”《史記‧吳王濞傳》:“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列子‧黃帝》:“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張 湛注:“橫,縱放也。”宋陸游《送曾學士赴行在》:“向來酷吏橫,至今有遺螫。”清黃遵憲《夜起》:“千聲檐鐵百淋鈴,雨橫風狂暫一停。” (2)枉,冤屈。《後漢書‧酷吏傳序》:“至於重文橫入,為窮怒之所遷及者,亦何可勝言。”李賢注:“橫猶枉也。”唐劉禹錫《上杜司徒書》:“余聞初 子之橫為口語所中,獨相國深明之。”明湯顯祖《紫釵記‧節鎮還朝》:“有如姬要不的他閒偷把,朱司農用不那橫文打。”
(3)意外;不測。《淮南子‧詮言》:“內脩極而橫禍至者,皆天也,非人也。”宋王安石《東坡二首》:“無端隴上翛翛麥,橫起寒風作秋。”《儒林外史》第十九回:“二相公,你如今得了這一注橫財,這就不要花費了,作些正經事。”


(4)中醫術語。1.指腠理不順。《靈樞經‧論勇》:“三焦理橫。”2.脈象名。《傷寒論‧平脈法》:“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3.病名。《傷寒 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
(三)guang1《廣韻》古黃切,平唐見。 (1)光。《淮南子‧墬形》:“玉橫維其西北之隅。”高誘注:“橫,猶光也。” (2)門名。《廣韻‧唐韻》:“橫,長安門名。”
(四)guang4 《集韻》古曠切,去宕見。通“桄”。車、船、梯、床、織機等上的橫木。《集韻‧宕韻》:“橫,俎跗衡水。”方成珪考正:“橫木衡水。據《類篇》正。”《淮南子‧原道》:“橫四維而含陰陽,紘宇宙而章三光。”高誘注:“橫讀桄車之桄。”
(五)huang2 《集 韻》胡光切,平唐匣。同“撗”。草名。《集韻‧唐韻》:“撗,草名。《爾雅》:‘傅,橫目,一名縷艸。’或木。”方成珪考正:“汪氏云引《爾雅》似 當手。蓋丁氏所據本異也。《類篇》作撗可證。傅,《類篇》亦誤傳。珪案《釋草》音義,傅音付;橫如字,不載異文。是丁氏等所據,究為本。縷 草,郭注作‘結縷’。”
(六)huang4 《集韻》戶廣切,上蕩匣。同“木钫廣”。《集韻‧蕩韻》:“木钫廣,《說文》:‘所以几器,一曰所以帷屏風之屬。’一曰兵欄。或省(作橫)。”方成珪考正:“《說文》無‘所以’二字,《類篇》引同,今據刪。”
 43.   部首 木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6
 注音一式  ㄏㄥˊ
 漢語拼音  h n   注音二式  h ng

遮門的欄木。說文解字:「,闌木也。」段玉裁˙注:「闌,門遮也。引伸為凡遮之稱。凡以木闌之,皆謂之也。」

與地平線平行、東西向的線條。與「直」、「豎」、「縱」相對。如:「縱交錯」。楚辭˙東方朔˙七諫˙沉江:「不開寤而難道兮,不別之與縱。」

書法中由左而右的平筆。如:「三一豎是『王』字。」

的簡稱。為戰國時張儀所提倡的一種外交政策。與「合縱」相對。文選˙賈誼˙過秦論:「約縱離,兼韓魏燕趙宋衛中山之眾。」

把直立的東西放平。儀禮˙鄉射禮:「上射揖進坐,弓卻手,自弓下取一個。」宋˙蘇軾˙赤壁賦:「釃酒臨江,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瀰漫、籠罩。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風情張日,霜氣秋。」唐˙韓愈˙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詩:「雲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渡過、跨越。漢書˙卷八十七˙揚雄傳上:「上乃帥群臣大河,湊汾陰。」唐˙孟郊˙出門行:「參辰出沒不相待,我欲天無羽翰。」


水平的、東西向的。如:「笛」、「隊」。唐˙王建˙織錦曲:「窗中夜久睡髻偏,釵欲墮垂著扇。」元˙馬致遠˙夜行船˙百歲光陰一夢蝶套˙喬木查曲:「縱荒墳斷碑,不辨龍蛇。」

水平的、東西向的。如:「放」、「行」、「衝直撞」、「渡大西洋」。

雜亂的、交錯的。如:「妙趣生」。三國˙魏˙曹植˙酒賦:「或顰蹴辭觴,或奮爵飛。」唐˙杜甫˙過郭代公故宅詩:「壯公臨事斷,顧步涕落。」
ㄏㄥˋ hng(04928)


【名稱】:老氣橫秋
【拼音】:lǎo qì héng qiū
【釋義】:形容老練而自負的神態。現形容自高自大,擺老資格。也形容缺乏朝氣。
【出處】: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風情張日,霜氣橫秋。”
【例子】:眾人取笑了一回,見新人~的那個樣子,便紛紛散去。(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
老氣
老年人的志氣、氣概。唐˙杜甫˙送韋十六評事充同谷郡防禦判官詩:「子雖軀幹小,老氣橫九州。」
老年人說話嘮叨。喻世明言˙卷四十˙沈小霞相會出師表:「李萬笑道:『去多少時,有許多說話,好不老氣。』」
世故老成的樣子。如:「你別看他年紀輕輕,說起話來卻非常老氣。」
形容服飾等的樣式顏色陳舊、或較適合老年人穿著。如:「這件衣服看起來很老氣。」

橫秋,充塞秋日的天空。老氣橫秋形容人氣概豪邁,充塞胸臆。後用以形容人老練而自命不凡,毫不謙虛的樣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眾人取笑了一回,見新人老氣橫秋的那個樣子,便紛紛散去。」
形容人沒有朝氣,暮氣沉沉的樣子。如:「你不過是二十來歲的小伙子,不要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反,覆也。又、厂。反形。黹厂一又伛,古文。”段玉裁注:“各本作‘厂,反形。’未允。《韻會》無反形字。然則當云厂聲而奪也。”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反字厂者,厂為山石巖,謂人以手攀也……扳實反之後起加旁字。”
注音
釋義
(一)fan3一)《廣韻》府遠切,上阮非。元部。 (1) 翻轉。《說文‧又部》:“反,覆也。”朱駿聲通訓定聲:“反,謂覆其掌。”《孟子‧公孫丑上》:“以齊王,由反手也。”趙岐注:“孟子言以齊國之大,而行 王道,其易若反手耳。”《呂氏春秋‧觀世》:“晏子之晉,見反裘負芻息於塗者,以為君子也。”《漢書‧枚乘傳》:“易於反掌,安於太山。” (2)掉轉(轉到相反的方向);掉轉頭。《左傳‧宣公十二年》:“聞晉師既濟,王欲還,嬖人伍參欲戰。令尹孫叔敖弗欲……令尹南轅反旆。”杜預注:“迴車 南向。”《史記‧齊太公世家》:“紂師敗績。紂反走登鹿臺,遂追斬紂。”《唐律‧鬥訟‧誣告反坐》:“諸誣告人者,各反坐。”唐長孫無忌疏議: “凡人有嫌遂相誣告者,準誣罪輕重,反坐告人。”
(3)顛倒;方向相背。與“正”相對。如:反比例;反作用;反其道而行之。《易‧說卦》:“震為雷……其於稼也,為反生。”李鼎祚集解引宋衷曰:“陰在 上,乾在下,故為反生,謂枲豆之類,戴甲而生。”宋朱震《漢上易集傳》引鄭玄注:“生而反出也。”唐杜甫《秋雨歎三首》之三:“長安布衣誰比數,反鎖衡門 守環堵。”仇兆鰲注:“庾信詩:‘驚妻倒閉門。’即所謂反鎖也。”
(4)同“返”。返回。《論語‧子罕》:“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楚辭‧離騷》:“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列子‧湯問》:“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5)送還;歸還。《左傳‧宣公五年》:“冬,(齊高固及子叔姬)來,反馬也。”杜預注:“禮,送女留其送馬,謙不敢自安。三月廟見,遣使反馬。”《文 選‧潘岳〈西征賦〉》:“憶江使之反璧,告亡期於祖龍。”李善注:“《史記》曰:秦始皇帝三十六年,鄭使者從關東來,至華陰之野,有持與使者璧,曰:‘為 我遺鎬池君。’因言曰:‘明年祖龍死。’置璧而去,忽不見。始皇使人視璧,乃二十八年渡江所沈璧也。”《宋史‧方信儒傳》:“反俘、歸幣可也,縛送首謀, 於古無之,稱藩、割地,則非臣子所忍言。”
(6)復,回報。《周禮‧春官‧都宗人》:“國有大故,則令禱祠,既祭,反命于國。”鄭玄注:“反命,還白王。”《左傳‧成公十六年》:“箕之役,先軫不 反命。”杜預注:“死于狄也。”按:《國語‧晉語六》作“不復命”。韋昭注:“晉人敗翟于箕,先軫死之,故不反命於君。”
(7)重復。《論語‧述而》:“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何晏集解:“樂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之。”《荀子‧賦》:“與愚以疑,願聞反辭。”楊倞注:“反辭,反覆
說之辭。”
(8)報復。《左傳‧昭公二十年》:“(伍)員如
,言伐楚之利於州于。公子光曰:‘是宗為戮,而欲反其讎,不可從也。’”杜預注:“反,復也。”
(9)違背,違反。《易‧屯》:“十年乃字,反常也。”《國語‧周語下》:“足高,日棄其德;言爽,日反其信。”韋昭注:“反,違也。”《列子‧仲尼》:“(公孫)龍誑魏王曰:‘白馬非馬,孤犢未嘗有母。’其負類反倫,不可勝言也。”
(10)反抗;背叛。如:官逼民反。《正字通‧又部》:“以下叛上曰反。”《呂氏春秋‧古樂》:“成王立,殷民反。”高誘注:“反,叛。”《史記‧秦始皇本紀》:“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新唐書‧崔義玄傳》:“時睦州女子陳碩真舉兵反。”
(11)反省。《孟子‧公孫丑上》:“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趙岐注:“人加惡於己,己內自省。”《淮南子‧氾 論》:“紂居於宣室,而不反其過。”高誘注:“反,悔。”清方苞《贈介菴上人序》:“余自反,所以奉吾親不能如是之誠壹也。”
(12)類推。《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說則舉一隅以語之,其人不思其類,則不復重教之。”《韓非子‧揚 權》:“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參鞠之,終則有始。”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古人之文有廣譬而求之者,有舉隅而反之者。”
(13)反對。如:反貪污;反浪費。彭湃《起義歌》:“反封建,分田地。”
(14)古代官府批復文書用語。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補二十八卷後八件》:“前世風俗,卑者致書于所尊,尊者但批紙尾答之曰‘反’,故人謂之‘批反’,如官司批狀、詔書批答之類。”
(15)副詞。反而;相反。《詩‧邶風‧谷風》:“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史記‧張儀列傳》:“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老舍《駱駝祥子》二十一:“他心中平靜了,把這場無結果的事忘掉;偶爾又想起來,他反覺有點可笑。”
(16)姓。《萬姓統譜‧阮韻》:“反,河南懷慶府有反氏。”《正字通‧又部》:“反,姓,漢反涘。”二)《廣韻》孚袁切,平元非。
(1)糾正錯案。《廣韻‧元韻》:“反,斷獄平反。”《正字通‧又部》:“反,平反,言理正幽枉、舉活罪囚也。”《史記‧平準書》:“杜周治之,獄少反 者。”司馬貞索隱:“反,謂反使從輕也。”《漢書‧雋不疑傳》:“其母輒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反,奏使從輕也。”
(2)傾倒。《漢書‧張湯傳附張安世》:“郎有醉小便殿上,主事白行法,安世曰:‘何以知其不反水漿邪﹖如何以小過成罪!’”顏師古注:“反,讀曰翻。”《後漢書‧光武帝紀》:“反水不收,後悔無及。”
(3)我國傳統的一種注音方法,在反切上字和下字之後加一“反”字,表示用這兩個字來拼注一個字的音。也作“翻”,又稱“切”,合稱“反切”。《正字通‧ 又部》:“反,韻書反切字音作翻切,義同。”清陳澧《切韻考‧通論》:“孫叔然始為反語,以二字為一字之音,而其用不窮,此古人所不及也。”又曰:“孫叔 然立法之初謂之反,不謂之切。其後或言反,或言切。”《三國志‧
志‧諸葛恪傳》:“先是,童謠曰:‘諸葛恪,蘆葦單衣篾鉤落,於何相求成子閤。’成子閤者,反語石子岡也。建業南有長陵,名曰石子岡,葬者依焉……恪果以葦席裹其身而篾束其腰,投之於此岡。”
(4)翻。《西游補》第六回:“項王大驚,連叫‘美人,美人!’行者不應,一味反白眼睛。”
(二)fan4《集韻》方願切,去願非。元部。 (1) 〔反反〕也作“昄昄”。慎重貌。《集韻‧願韻》:“反,難也;一曰順習。”《詩‧小雅‧賓之初筵》:“其未醉止,威儀反反。”毛傳:“反反,言重慎 也。”陸德明釋文:“反反,《韓詩》作‘昄昄’,善貌。”馬瑞辰通釋:“《毛詩》‘反反’即‘昄昄’之渻借,重慎亦善貌也。《周頌‧執競》詩:‘威儀反 反。’《傳》:‘反反,難也。’義與此傳‘重慎’相成。” (2)通“販”。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反,栏借為販。”清朱珔《說文栏借義證》:“反為販之省借。”《荀子‧儒效》:“積反貨而為商賈,積禮儀而為君子。”楊倞注:“反,讀為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