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立委林國正說,今天看到『自由時報』二版上,有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要參選黨主席,大家都『步罡踏斗』起來.
這是由宗教祭典的走北斗七星步,所衍生的裝模作樣,搖搖擺擺,左傾右倒的晃神狀態.
4. 天罡 | |||||
注音一式 ㄊ|ㄢ ㄍㄤ | |||||
漢語拼音 ti n n | 注音二式 ti n g ng | ||||
|
7. 罡風 | ||||
注音一式 ㄍㄤ ㄈㄥ | ||||
漢語拼音 n f n | 注音二式 g ng f ng | |||
|
3. 步罡踏斗 | ||||
注音一式 ㄅㄨˋ ㄍㄤ ㄊㄚˋ ㄉㄡˇ | ||||
漢語拼音 b n t d u | 注音二式 b g ng t d u | |||
|
目錄
1成語解釋編輯
詞目:
步罡踏鬥
發音:bù gāng tà dǒu
釋義:道士禮拜星宿、召遣神靈的一種動作。其步行轉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故稱。罡,北斗七星之柄。鬥,北斗星。
2成語典故編輯
典故
步罡踏鬥是齋醮儀式組成中常用的儀式元。罡,原指北斗星的斗柄。《抱朴子內篇·雜應》稱“又思作七星北斗,以魁復其頭,以罡指前”,後以天罡泛指北斗星。鬥,指北斗。高功法師假十尺見方的土地,鋪設畫有二十八宿星象的罡單,作為九重之天,然後在罡單之上,腳登雲靴,隨著道曲,沉思九天,按鬥宿之象,默念咒訣,徐步踏之,以召請神將、伏魔降邪或者神飛九天、奏達表章。明代詩人張元凱曾描寫過當時宮內行步罡踏鬥儀的場面,十分壯觀:“宮女如花滿道場,時聞雜佩響琳瑯。玉龍蟠釧擎仙表,金鳳鉤鞋踏鬥罡”。道士行步罡踏鬥時的踏鬥,稱為禹步。據《洞神八帝元變經·禹步致靈》稱:“禹步者,蓋是夏禹所為術,召役神靈之行步,以為萬術之根源,玄機之要旨。昔大禹治水,不可預測高深;故設黑矩重望,以程其事。或有伏泉磐石,非眼所及者,必召海若、河宗、山神、地祇,問以決之。然禹屆南海之濱,見鳥禁咒,能令大石翻動。此鳥禁時,常作是步。
步罡踏鬥,就是
禹遂模寫其行,令之入術。自茲以還,術無不驗。因禹製作,故曰禹步。末世以來,好道者眾,求者蜂起,推演百端。”因此,在道教創立前,方士們就已行步罡之術,道教將其吸收為道術之一種並作為一種儀式元。道經稱從淮南王劉安以降到北魏時,罡法已“觸類長之,便成九十餘條種”。
唐宋以後,道教科儀典籍中的罡法更是五花八門,有以功能來命名的,如回屍起死罡、伏禦地祇罡、群魔束形罡、鬼精減爽罡、束縛魔靈罡、普掃不祥罡等;有以召請對象來命名的,如:召煉度司官吏罡、召靈寶官吏罡、召黃籙院官吏罡、召三鬼魔王罡、召五帝罡、召八方威神罡、召十方飛天神王罡法等;也有以步法圖形來命名的,如交泰罡、二十八宿罡、五行超脫罡、旋鬥歷箕罡等等。
儘管罡法繁多,但道士的踏步仍是有規律的。據《雲笈七簽》卷六十一稱:“其法,先舉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後,一陰一陽,初與終同步,置腳橫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亦象陰陽之會也。踵小虛相及,勿使步闊狹,失規矩。”
靈寶罡步則“諸罡並丁立,起住皆左先右從,單步”。
起源
高功步罡踏鬥之步伐,又稱為禹步。所謂大禹創行禹步的說法,首見於戰國諸子的記載。戰國屍佼《尸子·廣澤》說:“禹於是疏河決江,十年不窺其家,足無爪,脛無毛,偏枯之病,步不能過,名曰'禹步'。 ”《荀子》說:“今羽士作法,步魁罡,即謂禹步也。”《洞神
八帝元變經·禹步致靈》記載禹步來源說:相傳大禹治水時,至南海之濱,見有鳥禁咒,能令大石翻動,而鳥禁咒時必踩出奇異步伐,大禹遂模倣此步伐,運用於治水之方術。由於此術很靈驗,又是大禹模仿創作,人們就稱之為禹步。關於禹步起源的說法,來自於民間的大禹傳說,但鳥禁咒能翻動大石一事,似乎並不是虛無縹緲的神話。唐孫光憲《北夢瑣言》載:“南方有鸛食蛇。每遇巨石,知其下有蛇,即於石前如道士禹步,其石阞然而轉,因得而啖。里人學其法者,伺其養雛,緣樹以篾絙縛其巢,鸛必作法而解之。乃鋪沙樹底,俾足跡所印而仿學之。”這就是民間傳說中禹步禁蛇的說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下載:啄木鳥“能禹步劾禁”,有人“以杙塞其口,而鋸平其外,伏草間伺之。啄木返,果翩然下樹,以喙畫沙若符篆,畫畢,以翼拂之,其穴口之杙,錚然拔出如激矢。”明劉元卿《賢弈編》卷四說:“鶴能巫步禁蛇,故食蛇;啄木遇蠢穴,能以嘴畫字而成符,蠢魚自出。皆鳥之智者也。”可見禹步來源於鳥之禁咒的民間傳說,確乎有自然界的實證。
對於禹步來源的民間傳說,道教進行了新的闡釋,賦予禹步以天真傳授的神聖意義。《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說:“禹步者,雲大禹治水以成厥功。蓋天真授此步訣,以製神召靈,遂因名為禹步耳。禹步是禹受於太上,而演天罡地紀,出為禹步。”將某種法術託為天真所授,這是道經中常見的說法。《金鎖流珠引》卷二還繪有禹步的三步九跡圖,聲稱此圖是老君授大禹。《道法會元》卷一百七十二說:禹步的三九之跡,一十二跡,一十五跡,“皆夏禹皇帝以步洪波之間,履步治水,開道役神,功成登真。”關於禹步起源的另一種說法是:“禹步其來甚遠,而夏禹得之,因而傳世,非禹所以統也。”此說將禹步的起源推至遠古社會,夏朝的開創者大禹也僅是禹步的傳人。這種說法更具有古老神秘的色彩。
其實,禹步最早是古代巫師跳神的步伐,巫師以此步召役神靈,因此人們稱之為巫步。西漢揚雄《法言·重黎》說:“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說明漢代已認識到禹步與巫步有關。胡新生《禹步探源》一文認為,禹步起源於春秋時期巫師的跛步,算是對禹步起源的一種闡釋。東漢道教創立以後,禹步成為道教召役神靈的法術。道教承襲巫師的禹步,這裡可以列舉一條證據。睡
虎地秦簡《日書》甲種載:“禹步三,勉壹步,呼'皋!敢告曰:某行無咎!先為禹除道。'”,此禹步用於遠行消災滅咎。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登涉》載:道士“往山林中,當以左手取青龍上草,折半置逢星下,歷明堂入太陰中,禹步而行,三咒曰: '諾皋!太陰將軍,獨開曾孫王甲,勿開外人;使人見甲者,以為束薪;不見甲者,以為非人。'”這是道士入山修道時,為避免百邪虎狼毒蟲盜賊的傷害,以禹步劾治鬼魅的 法術。皋、諾皋都是呼喚神靈的長嘯聲。《抱朴子內篇》記載的兩種禹步法,一種是先出左足,一種是先出右足,但相同的都是三步,這就是《日書》“禹步三”的沿襲。東晉時禹步法已成為道教法術的大宗,《抱朴子內篇·登涉》說:“凡作天下百術,皆宜知禹步。”《抱朴子內篇·仙藥》中亦提到禹步法,說明東晉道教已風行禹步。道教承襲禹步之法,並尊大禹為太極真人。
要旨
《抱朴子內篇·仙藥》記載早期道教的禹步法說:“禹步法: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次舉右,左過右,右就左。次舉右,右過左,左就右。如此三步,當滿二丈一尺,後有九跡。”禹步的三步九跡,是丁字九步,一步七尺,三七二十一尺。這是禹步最基本的步伐。其步先舉左足,三步九跡,跡成離坎卦。此法在道教的科書中,稱之為三步九跡星綱。《抱朴子內篇·登涉》的禹步法,雖然是先出右足,但同樣是三步九跡。禹步經道教行法者的推演,便成九十餘種,舉足不同,咒誦各異。道經中所見的禹步鬥罡有:
七星禹步、三步九跡法、三五跡禹步法、十二跡禹步法、天地交泰禹步法、交乾禹步法。七星罡、七星斗罡、北斗七元罡、禹步九跡罡、禹步九靈鬥罡、九鳳破穢罡、九鳳雷火破穢鬥罡、三步丁罡、三五飛步罡、火輪罡、火鈴罡、禹步罡、三台罡、三寶罡、遣將罡、神虎罡、交泰罡、交乾步鬥罡、既濟鬥罡、未濟鬥罡、八卦鬥罡、五行相殺罡、五行相生罡、金光範圍罡、召出仙靈官將罡、禹王三步九跡罡、朝天奏謁罡、制魔伏怪罡、二十八宿罡、躡地紀飛天罡法等。
道教如此豐富的禹步罡法,以運用於不同的法術。在道教齋醮科儀中,罡步是與行法相配合的,不同的科儀有不同的罡法,各罡步履路線不同。如水火煉度科儀,高功要步北斗玄樞罡。當代道教常行的鐵罐施食科儀,高功的步罡有三寶罡、九鳳罡、五常罡、八卦罡等。以當代台灣道教的科儀為例:在禁壇儀中,高功在畫有八卦的壇布上步先天鬥、後天鬥,步具有破穢功能的九鳳罡。在煉度科儀中,高功步南斗罡、南北二斗罡。而朝科的演法,高功先後步四正罡,左腳跟點五行鬥,步先天八卦罡、後天八卦罡,踏五行鬥。
道教的禹步稱為步罡踏鬥,是因為禹步與星斗崇拜相融匯,使傳統的禹步注入了新的內容,這是道教對先秦巫師禹步的繼承發展。步罡踏鬥的“罡”與“鬥”、“綱”皆與星斗有關。罡,又稱天罡,指北斗七星的斗柄,即北斗星第五至第七星4;鬥,即北斗,因北方有七星聚成斗形,故名北斗。而綱指鬥綱,北斗第一魁、第五衡、第七勺三星稱為鬥綱。道教認為綱是連星,紀是綴星,相合以組成北斗星座。
象徵意義
禹步之法,先舉左足,一跬一步,一前一後,一陰一陽,初與終同步,置足橫直,步如丁字,以像陰陽之會。這種三步九跡,寓意三元九星、三極九宮,以應太陽大數。禹步是法天地造化之象,日月運行之度。道教認為禹步百日,誦詠鬥章,可以與神潛通。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三”、“九”都是具有神秘意義的聖數。禹步的三、九亦具神秘的特徵,但道教的禹步還蘊涵豐富的思想義蘊。道教禹步的三步寓指三元、三極,三元是人身之元精、元氣、元神,又指上元天罡、中元人罡、下元地罡;三極指天、地、人三才至極之道,北斗樞、璇、璣三星即為代表。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九說:“夫步罡者,飛天之精,躡地之靈,運人之真,使三才合德,九炁齊並,鬼神轉旋天地,一步一指,一轉一旋,造化中全神明在左。”步罡踏鬥就是以方丈罡單,象徵上天北斗,法師禹步於罡單,彷彿凝聚身中之三元,踩於北斗九星之上,置身三極九宮之中,無怪乎步罡踏鬥有如此通神之法力了!
禹步鬥罡,共有九步,各有其像徵意義。宋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九說:一步像太極,二步像兩儀,三步像三才,四步像四時,五步像五行,六步像六律,七步像七星,八步像八卦,九步像九靈。
3詞語辨析編輯
用法:作謂語、賓語;用於宗教活動等
近義詞:步鬥踏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