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珠兒新增了 2 張相片。
【蟹經濟】
「湖蟹乘潮上籪(籪,插入水中捕蝦蟹的竹柵),漁者捕得之,擔入城市,居人買以相饋貺,或宴客佐酒。有九雌十雄之目,謂九月團臍佳,十月尖臍佳也,湯煠而食,故謂之煠蟹。」(顧禄《清嘉錄》)
「湖蟹乘潮上籪(籪,插入水中捕蝦蟹的竹柵),漁者捕得之,擔入城市,居人買以相饋貺,或宴客佐酒。有九雌十雄之目,謂九月團臍佳,十月尖臍佳也,湯煠而食,故謂之煠蟹。」(顧禄《清嘉錄》)
這是180年前道光年間,蘇州人吃蟹的景況,顧禄簡潔數筆,寫出大閘蟹的生產、經濟、風俗、時令,以及吃法。時至近世,吃大閘蟹的風氣,早已從江南擴及全中國,蔓延兩岸三地,以至歐美紐澳的華人圈,遍佈全球。買蟹送蟹,蟹宴蟹餐,連帶品蟹款客的酩酒豪食,大閘蟹形成的「蟹經濟」,明暗相加,規模龐巨,至少好幾萬億人民幣。
而這筆人民幣,近年又加上歐元。原生長江水系,本名中華絨螯蟹的大閘蟹,早年隨著貿易商船偷渡遠洋,進入萊茵河和泰晤士河,在歐洲四處蔓延,茁長壯大,成為當地生態的破壞王,但對華人來說,這可是有機無毒,天然美味的野生蟹啊。這個太好了,彼之毒藥,此之鮮肉,於是歐洲大閘蟹搭專機回流返鄉,成為「蟹經濟」的新秀。
這兩年,香港開始有歐洲大閘蟹,都是荷蘭來的。洋蟹滋味如何,吃客風評不一,有人認為鮮甜絕美,也有人嫌腥淡,不如中國蟹腴美濃郁。今年我終於去買來試,另買了東太湖和陽澄湖的,土洋並列,雌雄共舉,找了朋友來家裡,持螯對酒,一起嚐蟹試味。
九雌十雄,十月初本該吃公蟹,然今年閏九月,此際母蟹依然飽滿,膏脂赤紅豔麗如落日,香濃稠實如鹹蛋黃。但母蟹小,最大也就五六兩,還是公蟹過癮,八九兩肥碩飽滿,啃來痛快恣意。往年沒這麼大,今年一來因為氣候得宜,大閘蟹豐收,二來因為打貪肅奢,蟹宴消匿,大蟹才能銷到香港,流入平民百姓家, 這也算是「蟹經濟」的紅利。
好了好了,我知道你急著想問,到底哪種蟹味道好?這個問題還真難答,我吃過兩趟,左右掂量,還是覺得難分軒輊,只能硬加評論。以肉質而論,東太湖緊實細密,較為鮮甜出色。以蟹黃蟹膏而論,陽澄湖的最好,豐肥濃糯,鮮味逼人,一吃就勾魂攝魄,令人不能自己,系出名門果然有道理。至於荷蘭大閘蟹,到底是野生,膏黃的確不如養蟹紅豔肥滿,但也絕無傳說中的腥淡,反而清逸芬芳,有股微鹹的海水味,新鮮深雋,滿口舒怡。
總之不論土洋,都是銷魂美物,一夜狂啖盡歡,晨起口角留津,依然牽縈眷戀,可是到此為止,絕不添食。這才是最好的餘味哪。
2. 掂 部首 手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1 | ||||||||
注音一式 ㄉ|ㄢ | ||||||||
漢語拼音 di n | 注音二式 di n | |||||||
|
2. 侃侃 | |||||||
注音一式 ㄎㄢˇ ㄎㄢˇ | |||||||
漢語拼音 k n k n | 注音二式 k n k n | ||||||
|
27. 不將 | |||||
注音一式 ㄅㄨˋ ㄐ|ㄤ | |||||
漢語拼音 b ji n | 注音二式 b ji ng | ||||
|
巽 部首 己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2 | ||||||||||||||||
注音一式 ㄒㄩㄣˋ | ||||||||||||||||
漢語拼音 x n | 注音二式 shi n | |||||||||||||||
|
1. 眢 部首 目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0 | ||||||||
注音一式 ㄩㄢ | ||||||||
漢語拼音 yu n | 注音二式 yu n | |||||||
|
2. 眢井 | ||||
注音一式 ㄩㄢ ㄐ|ㄥˇ | ||||
漢語拼音 yu n j n | 注音二式 yu n j ng | |||
|
領頭字
| |
---|---|
目 | |
解形
| |
《說文》:“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囗日,古文目。”段玉裁注:“(古文)囗象面,中象眉目。江沅曰,外象匡,內象疌毛目。”徐灝箋:“小篆人人古文變耳。‘目’篆本橫體,因合於偏旁,而易橫為直。” | |
注音
|
釋義
|
(一)mu4《廣韻》莫六切,入屋明。沃部。 | (1)人的眼睛。《說文‧目部》:“目,人眼。”《易‧鼎》:“巽而耳目聰明。”《國語‧吳語》:“(伍員)將死,曰:‘以懸吾目於東門,以見越之入,吳國之亡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竅為目。”王冰注:“目所以司見形色。”唐劉知幾《史通‧內篇‧言語》:“是則董狐、南史,舉目可求;班固、華嶠,比肩皆是者矣。”也指動物的眼睛。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卷上:“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2)看;注視。《廣雅‧釋詁一》:“目,視也。”《正字通‧目部》:“目,凡注視曰目之。”《左傳‧宣公十二年》:“目於眢井而拯之。”杜預注:“視虛廢井而求拯。”孔穎達疏:“當目視於眢井而拯出之。”《史記‧陳丞相世家》:“(陳平)渡河,船人見其美丈夫獨行,疑其亡將,要中當有金玉王小貝器,目之,欲殺平。”清黃燮清《災民嘆》:“徐泗更蕭條,道路不忍目。” (3)以目表示憤懣。《釋名‧釋形體》:“目,默也,默而內識也。”《正字通‧目部》:“目,凡恚怒側視亦曰目。”《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韋昭注:“不敢發言,以目相眄而已。”《漢書‧金日磾傳》:“弄兒或自後擁上項,日磾在前,見而目之。”顏師古注:“目,視怒也。”《新唐書‧李忠敏傳》:“鄭注誣逐宰相宋申錫,天下以目。” (4)以目示意。《正字通‧目部》:“目,意有所使而顧之曰目。”《史記‧高祖本紀》:“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漢書‧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羽不應。”唐白行簡《李娃傳》:“(李)娃曰:‘不見責僻陋,方將居之,宿何害焉﹖’生數目姥,姥曰:‘唯唯。’”清袁枚《書魯亮儕》:“田公默然,兩司目之退,魯不謝走出,至屋霤外,田公變色,下階呼曰:‘來!’” (5)看待。唐白居易《不出門》:“不知天壤內,目我為何人。”明李贄《焚書‧童心說》:“後學不察,便謂出自聖人之口也,夬定目之為經矣。”魯迅《准風月談‧新秋雜識 |
(二)》:“所以最妥當是救月亮;那怕爆竹放得震天價響,天狗夬不至於來咬,月亮裏的酋長(假如有酋長的話)也不會出來禁止,目為反動的。” | (6)看法。《北史‧李彪傳》:“赫赫之威,振於下國;肅肅之稱,著自京師。天下改目,貪暴斂手。”明方孝孺《答王秀才書》:“俾世俗易心改目,以勉其遠且大者。”(7)看重。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公少依舅氏,讀書習騎射,事親孝謹,侃侃自將,不縱為子弟華靡遨放事,出入敬恭,軍中皆目之。”《新唐書‧宗室傳‧李從晦》:“(李從晦)獎目後進,名知人。”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光武貧時,與李通訟逋租於嚴尤,尤奇而目之。” (8)眼力;眼界。《孟子‧告子上》:“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工非魯般之目,無以見其工巧。”唐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七》:“才臣疏節闊目,往往不可小知。” (9)孔眼。《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素問‧解精微論》:“目者,其竅也。”《三國志‧吳志‧張昭傳》:“然猶不能已,乃作射虎車,為方目。閒不置蓋,一人為御,自於中射之。”《天工開物‧粹精‧攻黍》:“凡麻篩與米篩小者同形,而目密五倍。” (10)要目;條目。《小爾雅‧廣詁》:“目,要也。”《論語‧顏淵》:“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宋史‧李綱傳上》:“梲受事目,不措一辭,還報。”明李贄《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起自春秋,訖於宋元,分為紀傳,總類別目,用以自怡。”又生物學把同一綱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徵分為幾個群叫目。如:鳥綱中有雁形目、奚鳥形目等;松柏綱中有銀杏目、松柏目等。魯迅《墳‧人之歷史》:“又集與此相似者,謂之貓科;科進為目,為綱,為門,為界。” (11)目錄。《南史‧張弘策傳附張纘》:“(纘)嘗執四部書目曰:‘若讀此畢,可言優仕矣。’”唐韓愈《上張僕射書》:“有小吏持院中故事節目十餘事來示愈。”魯迅《且介亭雜文‧隨便翻翻》:“留心過學者所開的參考書目,結果都不滿意。” (12)名;名目。《篇海類編‧身體類‧目部》:“目,名號也,名目也。”《後漢書‧酷吏列傳‧王吉》:“凡殺人皆磔屍車上,隨其罪目,宣示屬縣。”李賢注:“目,罪名也。”宋曹勛《北狩見聞錄》:“死生一切唯命,不必以此為目也。”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土田》:“土田之目有二:曰官田,曰民田。”又數目。《遼史‧食貨志上》:“歲秋,社民隨所穫,戶出粟庤倉,社司籍其目。歲儉,發以振民。” (13)稱,稱呼。《穀梁傳‧隱公元年》:“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范甯注:“目君,謂稱鄭伯。”《文心雕龍‧總術》:“夫文以足言,理兼詩書,別目兩名,自近代耳。”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圖畫》:“(鄭)虔工書畫,又工詩,故有三絕之目。”《清朝野史大觀‧清人逸事‧三聖七賢》:“時(曾)文正幕中,有三聖七賢之目,皆一時宋學宿儒。” (14)標題。《後漢書‧襄楷傳》:“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干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李賢注:“目,題目也。”唐劉知幾《史通‧內篇‧六家》:“又錄開皇、仁壽時事,編而次之,以類相從,各為其目,勒成《隋書》八十卷。”《農桑輯要‧原序》:“於是彳扁求古今所有農家之書,披閱參考,刪其繁重,摭其切要,纂成一書,目曰《農桑輯要》。” (15)品評;品題。《後漢書‧許劭傳》:“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世說新語‧賞譽》:“山公舉阮咸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萬物不能移也。’”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晉書‧九品中正》:“王濟為太原大中正,訪問者論邑人品狀,至孫楚,則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為之。’” (16)首領;頭領。《元典章‧聖政》:“仰各頭目,用心照管。”《清史稿‧祁土貢傳》:“(英兵)登岸侵擾,其兵目伯麥闖入三元里,民憤,磔之。” (17)樹木枝幹紋理糾結不順的部位。《周禮‧考工記‧弓人》:“析幹必倫,析角無邪,斲目必荼。”鄭玄注引鄭司農云:“目,幹節目。”《呂氏春秋‧舉難》:“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瓋。”《禮記‧學記》:“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18)姓。《萬姓統譜‧屋韻》:“目,目夷之後,以王父字為氏。周目夷,字子魚,宋襄公庶兄。” |
66. 目 部首 目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5 | |||||||||||||||||||||||||||
注音一式 ㄇㄨˋ | |||||||||||||||||||||||||||
漢語拼音 m | 注音二式 m | ||||||||||||||||||||||||||
|
1. 籪 部首 竹 部首外筆畫 18 總筆畫 24 | |||||
注音一式 ㄉㄨㄢˋ | |||||
漢語拼音 du n | 注音二式 du n | ||||
|
3. 煠 部首 火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3 | ||||||||
注音一式 ㄓㄚˊ | ||||||||
漢語拼音 zh | 注音二式 j | |||||||
|
領頭字
| |
---|---|
將 | |
解形
| |
《說文》:“將,帥也。人人寸,爿酉省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jiang4《廣韻》子亮切,去漾精。陽部。 | (1)將帥;將領。《說文‧寸部》:“將,帥也。”《孫子‧謀攻》:“夫將者,國之輔也。”《秦併六國平話》卷上:“楚王見諸國兵齊將集,大悅。”朱德《悼左權同志》:“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拼熱血衛吾華。”(2)統率;率領。《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新唐書‧王世充傳》:“其兄世惲為內史令,居禁中,子弟皆將兵。”清孫枝蔚《覽古》:“一朝將重兵,車戰竟何如﹖” (3)威武。《方言》卷十二:“將,威也。”錢繹箋疏:“將所以統軍旅,有威武之義。” (4)軍銜名。軍官,在元帥之下,校級之上。如:大將;中將;少將。 (5)能手;能人。如:乒壇老將。宋蘇軾《答劉景文和順闇黎》:“載酒邀詩將,臞儒不是仙。” |
(二)jiang1《廣韻》即良切,平陽精。陽部。 | (1)扶持;扶助。《釋名‧釋言語》:“將,救護之也。”《廣雅‧釋言》:“將,扶也。”《玉篇‧寸部》:“將,助也。”《詩‧周南‧樛木》:“樂只君子,福履將之。”鄭玄箋:“將,猶扶助也。”《漢書‧杜周傳》:“(杜)欽之補過將美,皆此類也。”顏師古注:“將,助也。”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二折:“你孩兒無挨靠,沒倚仗,深得他本人將傍。”(2)護持;護衛。《書‧酒誥》:“德將無醉。”孔傳:“以德自將,無令至醉。”《漢書‧兒寬傳》:“(兒)寬為人溫良,有廉知自將。”顏師古注:“將,衛也,以智自衛護也。”《新唐書‧胡証傳》:“証固不從,以唐官儀自將,訖不辱命。” (3)養息。《廣雅‧釋詁一》:“將,養也。”王念孫疏證:“今俗語猶云將養,或云將息矣。”《詩‧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將父。”毛傳:“將,養也。”宋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紅樓夢》第三十六回:“一則打重了,得目實將養幾個月才走得。” (4)順從;隨從。《莊子‧庚桑楚》:“備物以將形。”陸德明釋文:“將,順也。”唐杜甫《新婚別》:“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五回:“于是相將登樓。” (5)行進;前進。《廣雅‧釋詁一》:“將,行也。”《詩‧鄭風‧丰》:“悔予不將兮。”毛傳:“將,行也。”孔穎達疏:“今日悔我本不共是子行去兮。”又《周頌‧敬之》:“日就月將。”毛傳:“將,行也。”《墨子‧節用中》:“古者聖王,為大川廣谷之不可濟,於是利為舟楫,足以將之則止。” (6)推進。《詩‧小雅‧無將大車》:“無將大車。”鄭玄箋:“將,猶扶進也。”孔穎達疏:“大車須人傍而將之,是為扶車而進導也。”又引申為駕御。《史記‧田叔列傳》:“為人將車之長安。”司馬貞索隱:“將車,猶御車也。”《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瑟調曲‧孤兒行》:“將是瓜車,來到還家。”唐李白《估客行》:“海客乘天風,將車遠行役。” (7)送行。《爾雅‧釋言》:“將,送也。”邢昺疏:“皆謂送行也。”《詩‧召南‧鵲巢》:“之子于歸,百兩將之。”毛傳:“將,送也。”《淮南子‧詮言》:“來者弗迎,去者弗將。”高誘注:“將,送也。”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若夫迎新將故之勞,緣絕簿書之弊,固其害之小者,不足悉數也。” (8)行;施行。《廣韻‧陽韻》:“將,行也。”《書‧胤征》:“今予以爾有血,奉將天罰。”孔傳:“將,行也。奉王命行王誅。”唐柳宗元《乞巧文》:“傴僂將事。”《清史稿‧選舉志三》:“其衡鑒不公,草率將事者,罰不貸。” (9)遵奉;秉承。《儀禮‧聘禮》:“束帛將命于朝。”鄭玄注:“將,猶奉也。”《列子‧楊朱》:“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智慮;智慮之所將者,禮義。”唐柳宗元《非國語‧莒僕》:“而僕人將君命以行。” (10)傳達;表達。《儀禮‧士相見禮》:“請還贄於將命者。”鄭玄注:“將,猶傳也。傳命者,謂擯相者。”又《聘禮》:“束帛加書將命。”鄭玄注:“將,猶致也。”宋王安石《祭高樞密文》:“為此薄物,以將我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四回:“一紙私函將意去。” (11)贈送。《爾雅‧釋言》:“將,資也。”郝懿行義疏:“資者,齎之假音也。《說文》云:‘齎,持遺也’。”《周禮‧春官‧大史》:“及將幣之日,執書以詔王。”鄭玄注:“將,送也。”賈公彥疏:“至此得朝覲之時,則有三享之禮將送也。” (12)進獻。《儀禮‧士相見禮》:“若有將食者,則俟君之食,然後食。”鄭玄注:“將食,猶進食也。” (13)逝去;過去。《荀子‧賦篇》:“聖人共手,時幾將矣。”楊倞注:“將,去也。言戰國之時,世事已去,不可復治也。” (14)排成行列。《詩‧小雅‧楚茨》:“爾殽既將,莫怨具慶。”毛傳:“將,行也。”陳奐疏:“《既醉》篇:‘爾肴既將’,傳亦云:‘將,行也’。兩傳行字皆讀如行列之行。” (15)持;取;拿。《荀子‧成相》:“君教出,行有律,吏謹將之無鈹滑。”楊倞注:“將,持也。”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平等寺》:“將筆來,朕自作之。”唐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16)方言。獸類生仔。《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解夬生產資金不足的困難》:“錢放目也沒有用,又不能將羔。” (17)下象棋時攻擊對方的將或帥。如:當頭炮一將,我就輸了。又引申為給對方出難題。如:他提的問題將了我一軍,把我難住了。 (18)謂;以為。孫經世《經傳釋詞補》:“將,猶謂也。”唐韋應物《示全真元常》:“無將一會易,歲月坐推遷。”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一折:“你若將容易得,便做等閒看。” (19)相當於“是”,與“非”相對。《左傳‧哀公十四年》:“非不利也,將除害也。”《老子》第六十五章:“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淮南子‧說山》:“砥利劍者,非以斬縞衣,將以斷兕犀。” (20)想要;打算。《廣雅‧釋詁一》:“將,欲也。”《左傳‧隱公元年》:“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呂氏春秋‧行論》:“將欲毀之,必重累之。”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之乎﹖”章炳麟《秦獻記》:“將私其方術於己以愚黔首。” (21)副詞。1.相當於“將要”;“快要”。《集韻‧陽韻》:“將,有漸之辭。”《易‧繫辭上》:“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論語‧述而》:“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唐白居易《酬令狐相公春日尋花見寄》:“粉壞杳將謝。”嚴復《秋花次呂女士韻》:“高丘無女日將暮。”2.相當於“方”;“始”。孫經世《經傳釋詞補》:“將,甫始詞也。”《漢書‧兒寬傳》:“將建大元本瑞,登告岱宗。”顏師古注引蘇林曰:“將,甫始之辭也。”《老殘遊記》第十一回:“申子平把將才的話又細細的默記了兩遍。”3.相當於“必”;“必定”;“就會”。孫經世《經傳釋詞補》:“將,必然之詞也。”《左傳‧閔公元年》:“難不已,將自斃。”唐李白《天長節使韋公德政碑》:“將傳之無窮。”毛澤東《關於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總結》:“如果我們采取了這種看法,將一切地主、資產階級都看成和國民黨頑固派一樣,其結果將使我們自陷於孤立。”4.相當於“當”;“應該”。楊樹達《詞詮》卷六:“將,當也。”《左傳‧襄公三十年》:“王子相楚國,將是封殖,而虐之,是禍國也。”《韓非子‧顯學》:“夫是漆雕之廉,將非宋榮之恕;是宋榮之寬,將非漆雕之暴也。”《三國志‧吳志‧孫堅傳》:“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5.表示疑問,相當於“尚”;“還”。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八:“將,猶猶也,尚也。”《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列子‧說符》:“既為盜矣,仁將焉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過獅子林及樹人國》:“然你也會邪法﹖我將為無人會此法。”6.表示數量,相當於“惟獨”;“祇”。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八:“將,猶惟也。”《左傳‧襄公三年》:“寡君將君是望,敢不稽首。”清劉淇《助字辨略》卷二:“將君是望,猶云惟君是望。”《世說新語‧規箴》:“將恐今之視古,亦猶後之視今也。”7.表示性態,相當於“乃”;“這纔”。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八:“將,猶乃也。”《左傳‧宣公六年》:“使疾其民,以盈其貫,將可殪也。”《墨子‧尚賢上》:“譬若欲血其國之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射御之士將可得而血也。”8.表示數量差不多,相當於“將近”。楊樹達《詞詮》卷六:“將,幾也。”《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明郭登《甘州即事》:“東望玉京將萬里,雲霄何處是蓬萊。”清張維屏《金山篇》:“旅費每人將百元。” (22)介詞。1.在;於。孫經世《經傳釋詞補》:“將,猶在也。”《荀子‧非相》:“故事不揣長,不揳大,不權輕重,亦將志乎爾。”楊倞注:“唯在志意修飭耳。”《宣和遺事》亨集:“徽宗遂入茶坊坐定,將金篋內取七十足百長錢。”清秋瑾《寶刀歌》:“誓將死裏求生路。”2.以;用。孫經世《經傳釋詞補》:“將,猶以也。”《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宋王安石《東陽道中》:“強將詩口永物,收拾濟時心。”清吳鹿吝《送陳射文出關省親》:“煩將一語慰邊愁。”3.把。《二程全書‧遺書‧入關語錄》:“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將公便喚做仁。”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將迴廊繞遍。”魯迅《吶喊‧自序》:“將手提的大皮夾放在破桌上。”4.與;同。《世說新語‧文學》:“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共語。”唐劉知幾《史通‧內篇‧二體》:“遂使漢之賈誼將楚屈原同列。”唐盧綸《洛陽早春憶吉中孚司空曙》:“酒貌昔將花共艷,鬢毛今與草爭新。” (23)連詞。1.和。唐李白《月下獨酌》:“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唐盧象《送綦毋潛》:“欲識秦將漢,嘗聞王與裴。”宋楊萬里《雨夜》:“吟蟲將落葉,為我拍還歌。”2.表示轉折,相當於“而”。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八:“將,猶而也。”《孟子‧滕文公上》:“使民盻盻然,將終山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漢曹操《與王脩書》:“但恐旁人淺見,以蠡測海,為蛇畫足,將言前後百選,輒不用之,而使此君冗滯冶官。”《遼史‧逆臣下‧蕭特烈傳》:“天祚喜甚,召嬪御諸子登高同觀,將詫之。”3.又;且。《廣雅‧釋言》:“將,且也。”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八:“將,且也,一為又且之義,一為姑且之義。”《詩‧小雅‧谷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鄭玄箋:“將,且也。”唐李白《將進酒》:“將進酒,君莫停。”茅盾《過年》:“但是也有人將信將疑。”4.抑;或。《玉篇‧寸部》:“將,或也。”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八:“將,猶抑也。”《孟子‧告子上》:“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唐孟郊《上常州盧使君書》:“將有人主張之乎﹖將無人主張之乎﹖”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抑不知此辮髮胡服者,將強迫以成之邪﹖將安之若性也﹖”5.則。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八:“將,猶則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專則速及,侈將以其力斃。”《呂氏春秋‧離俗》:“期得之則可;不得將死之。”6.表示假設。如果;假若。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八:“將,猶如也,若也。”《左傳‧昭公二十七年》:“令尹將必來辱,為惠已甚,吾無以酬之,若何﹖”《孫子‧計》:“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史記‧齊太公世家》:“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 (24)代詞。1.相當於“此”;“這”。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八:“將,猶此也。”《左傳‧昭公十二年》:“且夫《易》,不可以占險,將何事也﹖且可飾乎﹖”又《襄公二十五年》:“將可乎哉﹖殆必不可。”2.表疑問,相當於“何”;“怎麼”。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八:“將,猶何也。”《左傳‧昭公三年》:“將得已乎﹖”《說苑‧貴德》:“夫以一麑而不忍,又將能忍吾子乎﹖” (25)助詞。1.發語詞。孫經世《經傳釋詞補》:“將,或為發語詞。”《荀子‧性惡》:“今人之性,將皆失喪其性故也。”2.相當於“豈”。清劉淇《助字辨略》卷二:“此將字,猶豈也。”《國語‧楚語下》:“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韋昭注:“民豈能上天乎。”晉陶潛《移居二首》之二:“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將無為天下養雍耶﹖”3.相當於“其”。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八:“將,猶其也。”《左傳‧僖公五年》:“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說苑‧臣術》:“將何以至此乎﹖”4.相當於“殆”;“大概”。孫經世《經傳釋詞補》卷八:“將,猶殆也。”《漢書‧張馮汲鄭傳贊》:“彼將有激云爾。”《後漢書‧馬援傳》:“季孟嘗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今更共陸陸,欲往附之,將難為顏乎﹖”南朝梁宗懍《荊楚山時記》:“將後帝之靈,憑此姑而言乎﹖”5.相當於“得”。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八:“將,猶得也。”《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求逞志而棄信,志將逞乎﹖”北周庾信《鏡賦》:“梳頭新罷照著衣,還從粧處取將歸。”郭沫若《西江月‧地球依舊運轉》:“感戴太陽威力,照將宇宙光明。”6.語氣助詞。用在動詞後,以助語氣。唐李商隱《碧城三首》之三:“檢與神方教駐景,收將鳳紙寫相思。”《水滸全傳》第八回:“薛霸去燒一鍋百沸滾湯,提將來,傾在月去盆內。”《紅樓夢》第二十一回:“鳳姐聽了,登時忙將起來。” (26)相當於“為”。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八:“將,猶為也。”《論語‧子罕》:“固天縱之將聖。”《管子‧大匡》:“非子定社稷,其將誰也。”《呂氏春秋‧誠廉》:“吾聞西方有偏伯焉,似將有道者。” (27)大;壯。《爾雅‧釋詁上》:“將,大也。”《方言》卷一:“將,大也。秦、晉之間凡人之大謂之奘,或謂壯;燕之北鄙,齊、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將,皆古今語也。”《書‧盤庚》:“古我先王,將多于前功。”孔傳:“言以遷徙多大前人之功美。”《詩‧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毛傳:“將,壯也。”《法言‧孝至》:“夏、殷、商之道將兮,而以延其光兮。”李軌注:“將,大。” (28)長久。《廣雅‧釋詁二》:“將,長也。”《詩‧商頌‧烈祖》:“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將。”王引之述聞:“將,長也。言我受天之命既溥且長。”《楚辭‧九辨》:“山忽忽而遒盡兮,恐余壽之弗將。”王逸注:“懼我性命之不長也。” (29)側,旁邊。《詩‧大雅‧皇矣》:“居岐之陽,在渭之將。”毛傳:“將,側也。” (30)分割。《爾雅‧釋言》:“將,齊也。”郭璞注:“謂分齊也。”《詩‧小雅‧楚茨》:“或剝或亨,或肆或將。”毛傳:“將,齊也。”孔穎達疏引王肅云:“分齊其肉所當用。”陳奐傳疏:“然則分豚體解,即所謂分齊其肉也。” (31)通“臧(<現代音>zang1<\/現代音>)”。,美。《廣雅‧釋詁一》:“將,美也。”《詩‧豳風‧破斧》:“哀我人斯,亦孔之將。”王引之述聞引王念孫曰:“《廣雅》曰:‘將,美也。’首章言將,二章言嘉,三章言休,將、嘉、休,皆美也。將、臧聲相近,‘亦孔之將’,猶言亦孔之臧耳。” (32)通“牂(<現代音>zang1<\/現代音>)”。母羊。《禮記‧內則》:“炮取豚若將。”鄭玄注:“將當為牂。牂,牡羊也。” (33)姓。《通志‧氏族略五》:“將氏,平聲,石(勒)趙常山太守將容,見《姓苑》。又有將先生,出《道語》。”《左傳‧成公十六年》:“宋將鉏、樂懼敗諸汋陂。” |
(三)qiang1 | 《集韻》千羊切,平陽清。陽部。請;願。《廣雅‧釋言》:“將,請也。”《詩‧衛風‧氓》:“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毛傳:“將,願也。”鄭玄箋:“將,請也。”《穆天子傳》卷三:“將子無死,尚能復來。” |
(四)yang2 | 《集韻》余章切,平陽以。陽部。雜名;含雜質的玉。《集韻‧陽韻》:“將,雜名。”《周禮‧考工記‧玉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龍,侯用瓚,伯用將。”鄭玄注:“全,純玉也……龍、瓚、將,皆雜名也。”賈公彥疏:“雜名者,謂玉之雜名,此亦含雜色。” |
(五)jiang3 | 《集韻》子兩切,上養精。同“獎”。《集韻‧養韻》:“獎,勸也,助也。或作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