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 Chen
託管地!
1949年1月,蔣介石致陳誠:
"台灣法律地位與主權,在對日和會未成以前,不過為我國一托管地之性質,何能明言做為剿共最後之堡壘與民族復興之根據也,豈不令中外稍有常識者之輕笑其為狂囈乎。"
"台灣法律地位與主權,在對日和會未成以前,不過為我國一托管地之性質,何能明言做為剿共最後之堡壘與民族復興之根據也,豈不令中外稍有常識者之輕笑其為狂囈乎。"
蔦: 請查Google images 圖
(1)
蔦
niǎo
(2)
寄生木[birdvineandviscum]。本草學家指桑寄生科桑寄生屬和檞寄生屬植物。前者寄生於山茶科、殼鬥科等樹上,後者寄生於檞、榆、樺等多種闊葉樹上。枝莖可入藥
蔦
(蔦)
niǎo ㄋㄧㄠˇ
落葉小喬木,莖攀緣樹上,葉掌狀分裂,略作心臟形,花淡綠微紅,果實球形,味酸。
鄭碼:ERZ,U:8311,GBK:DCE0
囈 說夢話。列子.周穆王:「眠中啽囈呻呼,徹旦息焉。」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夏,中國之人也。人人、人人頁、人人臼。臼,兩手;,兩足也。,古文昍(夏)。”
注音
釋義
(一)xia4一)《廣韻》胡雅切,上馬匣。魚部。(1)最初為中原古部族名,相沿用為中國人的稱呼,也泛指中國。《說文‧部》:“夏,中國之人也。”段玉裁注:“以別於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徐灝箋:“夏時夷、狄始入中國,因謂中國人為夏人,沿舊稱也。”《書‧舜典》:“蠻夷猾夏。”孔傳:“夏,華夏。”宋王安石《祿隱》:“揚子曰:‘塗雖曲而通諸夏,則由諸;川雖曲而通諸海,則由諸。’”章炳麟《駁建立孔教議》:“總舉夏民,不崇一教。”(2)大。《爾雅‧釋詁上》:“夏,大也。”《方言》卷一:“夏,大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詩‧秦風‧權輿》:“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毛傳:‘夏,大也。”
(3)大屋。後作“廈”。《楚辭‧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王逸注:“夏,大殿也。”洪興祖補注:“夏,大屋。”《文選‧張衡〈西京賦〉》:“大夏耽耽,九戶開闢。”薛綜注:“屋之四下者為夏。”
(4)華彩。《周禮‧天官‧染人》:“秋染夏。”鄭玄注:“染夏者,染五色。”又《春官‧巾車》:“孤乘夏篆。”鄭玄注:“夏篆,五采畫轂約也。”宋葉適《送周明叔王成叟》:“琢琱而佩環,染夏為裳衣。”
(5)樂歌名。《詩‧周頌‧時邁》:“我求懿德,肆于時《夏》。”鄭玄箋:“樂歌大者稱《夏》。”
(6)我國歷史上第一朝代,相傳為夏后氏部落領袖禹之子啟所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君位世襲制也由啟開始。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北)、陽翟(今河南省禹縣)等地。傳到桀,為商湯所滅。約當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到前十七世紀左右。《白虎通‧號》:“夏、殷、周者,有天下之大號也。”
(7)我國歷史上所建立的封建割據政權名。1.東晉末,匈奴貴族赫連勃勃於公元407年建立夏國,都統萬城(今陝西省橫山縣),據有今陝西省大部分地區和內蒙古的部分地區。公元431年為吐谷渾所滅。2.北宋初期,党項貴族趙元昊於公元1032年建立夏國,史稱西夏,都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據有今寧夏、甘肅地區。公元1237年為蒙古所滅。3.元末徐壽輝紅巾軍部將明玉珍於公元1362年建立夏國,都重慶,據巴蜀地區。公元1371年,為明太祖所滅。
(8)我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建立的政權名。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於公元618年建立夏國,都樂壽(今河北省永年縣東),據有河北省大部郡縣。公元621年為唐朝所滅。
(9)古水名。故道從湖北省沙市東南分長江水東出,流過今監利縣北,折而東北至沔陽縣治附近流入漢水。據說冬涸夏流,所以稱夏水。《楚辭‧九章‧哀郢》:“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王逸注:“江、夏,水名也。”洪興祖補注引應劭曰:“江別入沔為夏水。源夫夏之為名,始於分江,冬竭夏流,故納厥稱。”《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涉夏踰漢,政成其月月。”李善注:“《楚辭》曰:‘江與夏之不可涉。’夏,水名也。”
(10)春秋時楚地名。《左傳‧宣公十一年》:“(楚子)乃復封陳,鄉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劉文淇疏證:“《一統志》:‘夏州在漢陽府漢陽縣北。’”
(11)古州名。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夏州,以原統萬城為治所,改名巖綠(今陝西省橫山縣西北白城子)。唐夏州屬關內道,改巖綠名朔方。轄境包括今陝西省大里河以北的紅柳河流域及長城迤北一帶。元廢。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十‧榆林鎮》:“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及化政郡。”“宋淳化四年,李繼捧鎮定難軍,以夏州合於繼遷,遣李繼隆入夏州執之。朝議夏州深在沙漠,奸雄因以竊據,乃毀其城,遷其民於綏、銀。既而復為西夏所據……元廢。”
(12)縣名。北周改南安邑縣為夏縣,即今山西省夏縣。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西三‧解州》:“夏縣,本漢安邑縣地,後魏太和十一年,別置南安邑縣,後周改為夏縣。”
(13)通“暇”。閑暇;空閑。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夏,借為暇。”《漢成陽靈臺碑》:“匪皇啟居,日稷不夏。”
(14)通“假”。寬假,寬容。《詩‧大雅‧皇矣》:“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俞樾平議:“夏之言假也。《釋名‧釋天》曰:‘夏,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
(15)通“雅”。《墨子‧天志下》:“非獨子墨子以天之志為法也,於先王之書,《大夏》之道之然:‘帝謂文王:予懷明德,毋大聲以色,毋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誥文王之以天志為法也,而順帝之則也。”俞樾平議:“《大夏》即《大雅》也,雅、夏古字通。《荀子‧榮辱篇》曰:‘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曰:‘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夏與雅通也。”
(16)姓。《通志‧氏族略二》:“夏氏,亦曰夏后氏,姒姓,顓帝之後也……禹之受舜禪,至桀,凡十七君,十四世,四百七十一年,為湯所伐,放於南巢。武王克商,封其後於木巳,其非為後不得封者,以夏為氏焉。又陳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孫夏舒,以王父字為氏,是為陳夏氏也。後漢有夏馥、夏牟。”二)《廣韻》胡駕切,去禡匣。一年四季的第二季,農曆四月至六月。《爾雅‧釋天》:“夏為朱明。”郭璞注:“氣赤而光明。”《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孔傳:“永,長也,謂夏至之日。火,蒼龍之中星,舉中則七星見可知,以正仲夏之氣節。”唐韓愈《送孟東野序》:“以鳥鳴春,以雷鳴夏。”老舍《駱駝祥子》三:“歡蹦亂跳的牲口,一夏天在這兒,準教蒼蠅蚊子給拿個半死!”
(二)jia3《集韻》舉下切,上馬見。(1)〔陽夏〕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縣。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改名太康。《史記‧陳涉世家》:“吳廣者,陽夏人也。”
(2)通“檟”。《集韻‧馬韻》:“檟,通作夏。”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夏,借為檟。”《禮記‧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鄭玄注:“夏,槄也;楚,荊也。二者所以撲撻犯禮者。”元楊維禎《勸糶詞》:“兄乃指廩間,夏楚劫以勢。”樓卜厂注:“夏,音賈,同檟。”按:夏、楚即檟、楚,本木名,借指此二木所製的撲責之具。引申為鞭笞。《聊齋志異‧張誠》:“師曰:‘午前不知何往,業夏楚之。’”
請用Google查 蔦蘿長得怎樣五角星星
蔦蘿niǎo luóㄋㄧㄠˇ ㄌㄨㄛˊ詞語解釋
1.又名寄生。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細長,卷絡他物而上升。夏季開花,色有紅有白,為觀賞植物。
清戴名世《遊爛柯山記》:“寺門古樟四株中二株尤奇,蔦蘿蔓引,苔蘚斑剝。” 葉聖陶《隔膜·母》:“竹籬上生滿了蔦蘿。 ”
2.蔦蘿與女蘿。兩種蔓生植物的合稱。比喻關係親密,寓依附攀緣之意。語本《詩·小雅·頍弁》:“蔦與女蘿,施於松柏。” 朱熹集傳:“此燕兄弟親戚之詩……以比兄弟纏緜依附之意。”《紅樓夢》第九九回:“想蒙不棄卑寒,希望蔦蘿之附。”
愛讀作家,旅居美國紐約的劉大任的散文,近來雜誌連載的,幾乎都是回憶錄。
這本【園林內外】,我購買於2006年,每一篇都以植物為名。
第160頁【蔦蘿】,很感人。寫他的十歲的姪女,因為失恃,他弟弟讓十歲女兒獨自飛紐約,渡假(sic)以忘掉母喪。
姪女小叮噹,原本念台大旁的龍安國小四年級,在長輩作主下,去到美國大伯(劉大任)家,仍會做惡夢,夢見癌症過世母親,夢中囈語,他和妹妹(孩子姑姑)輪流接待一學期。
「學校(紐約在地)老師的意見認為,應該帶她去看心理醫師。他們說,不要讓創傷沈澱下去,應該藉專業幫助紓解,免得以後出問題,你看呢?」妹妹問劉大任。
劉大任仔細考慮後,堅決反對,「我說,有姑姑跟伯母,不會有什麼問題的。有個私心的理由,我沒有跟妹妹說,這孩子如果是塊學理工的料,那心裡儘可以洗得透透亮亮、明明白白,小叮噹看來是要走文學藝術這條路得,心理醫師幫助洗刷的,說不定才是真正的財寶。」
劉大任裝了五粒蔦蘿的種子,讓小叮噹帶回台北種。十歲小女生要求鰥夫爸爸,帶她去圖書館查,給紐約的大伯伯寫了信如下:
「大伯伯,我的蔦蘿花上禮拜開花了,好開心,我要求爸爸帶我到圖書館查資料,終於明白你那兩句詩的意思,宋朱熹『集傳』這麼解釋:『此亦燕兄弟親戚之詩…又言蔦蘿施於木上,以比兄弟親戚纏綿依附之意也。』大伯伯,你那天帶我種蔦蘿,就是要告訴我這個嗎?」
劉大任說,「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比無心插柳柳成蔭,更讓人驚喜?」
----
打賞
賞賜。如:「那些搬運工人辛苦了一天,應該好好的打賞一番,表示慰勞之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